血战缅甸游戏攻略,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日军就开始上刺刀进行冲锋,这种白刃战击溃了很多的国军部队,当时很多部队看到日军的刺刀就开始害怕,我们不得不说日军很是喜欢拼刺刀,而且拼刺刀的技术也很是高很是厉害。
刺刀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
刺刀由刀体和刀柄两部分构成。按形状分为片形(刀形或剑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两种。按与步枪连接方式又分为能从枪上取下装入刀鞘携行的分离式和铰接于枪侧的折叠式两种。分离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锯齿,并能与金属刀鞘连接构成剪刀,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刺刀一般刀长20~30厘米,它在近战、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
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减小,但是仍是训练部队的一个重要课目,对培养体能,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齐步走,踢正步一样,永远不会从部队完全消失。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将其当成主要战术,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
由于百年来各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刺刀,种类式样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军品搜藏的热门项目。刺刀虽也是可以杀人的军品,但是没有枪械敏感,比起搜藏军服、配件,却又多了那么一点致命的吸引力。
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二战中,日本士兵在战斗中,常常采用白刃战,通过”万岁冲锋“与敌人近身肉搏拼刺刀,许多人认为这种战斗方式源自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是错误的。
在那个时代一支中国军队要在白刃战中一对一的战胜鬼子几乎是不可能的,身体素质的差距是主要原因,鬼子虽然矮,但体重力量均要超过我们,吃得好喝的好,营养充足,文化身体素质好,识字率明显比中国军队要高出不少,再加上日军严酷的拼刺训练(陆军传统+武士道+天杀的活人练靶),三八枪特有的长度优势,使日军对我们的白刃战中占尽了优势。
实际上日本也将拼刺刀列入了《步兵操典》之中。1937年6月7月上旬,日本步兵学校教官千田大佐为普及新《步兵操典草案》,曾在卢沟桥城北面实施演习,北平及丰台部队的干部多数参加,继而引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可以想见,当年侵华日军就揣着这本小册子在宛平城下,卢沟桥头与我29军大刀队殊死拼杀……
从日本明治初年到1944年,期间《步兵操典》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其主要内容:第一篇第一章为单兵教练,即单兵队列(包括射击、投弹和动作)。第二章“战斗”,即单兵对步、机枪的射击和掷弹筒的使用。第二篇各章主要内容为中队教练、队形、战斗,分队、小队、中队的进攻、防御。第三篇为轻机枪及自动炮教练,各章内容为密集队形、射击、分队、小队、中队进攻、防御,以及夜间战斗。第四篇步兵炮、速射炮教练。第五篇大队教练,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以及夜间作战。第六篇通信部队教练。第七篇联队教练。
日本陆军师曾经特别强调,在火力掩护下的集团刺刀冲锋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的炮火没有打垮清军,2个步兵连的刺刀冲锋彻底打垮了几万清军。二战时期中国军队步兵火力羸弱,仅靠火力无法阻止日本军的靠近而双方靠近之后,由于火铳不适合近距离发射,双方也就只剩下刺刀来搏斗了。而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有大量自动武器和手铳的美军,刺刀也变得没有多少作用了,是否用刺刀,主要还要看装备属于典型的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
因为当时日本的资源十分匮乏,无法供应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举国战争,陆军的军事装备也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在物质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陆军不得不主要强调精神士气力量的重要性,鼓吹不计代价的”肉搏拼刺刀“的战法,使士兵执着于近身拼刺刀,甚至在冲锋枪上也安装上刺刀,而这些荒谬的措施只能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付出极大的损失,并最终导致了日军陆军的惨败。
总结:在亚洲战场上,训练有素的日军非常善于拼刺刀,比起枪弹,拼刺刀这种战斗更考验士兵的心理素质,面对面的刺杀更有威慑力,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的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缺少专业训练,战斗力差,日军几乎是所向披靡,无论拼武器还是拼刺刀,日军都有绝对的优势。
不畏艰难的李定国在抗清过程中都有哪些重大战役?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李定国是个英雄,可以和郑成功齐名。他本是反明义军,却因民族大义与南明朝廷站在一起对抗满清铁蹄,在南明的最后十年里他被永历封为晋王,仅仅依靠着西南边陲云贵,对抗当时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并吸附了无数汉族地主武装的满清,论局势可以说比武侯北伐要凶险。
李定国为后世所称颂的战功便是“两蹶名王”。1647年,在张献忠死后,义子身份的李定国随另一个义子孙可望领大西军余部转战滇、黔,并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当时南明朝廷抗清形势严峻,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 顺治六年,孙可望先是让李定国和刘文秀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了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同时严明军纪,训练士兵,政令上行下效,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政治经济上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措施使饱受战乱摧残川贵百姓获得生机,为日后的东征打下基础。三年后,后方已定,孙可望遣刘文秀进军四川,而李定国便是东攻湘桂。
李晋王出滇东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便是当时封藩广西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原为东江军毛文龙部手下部将,之后带领东江军登州兵变,携西洋火器大炮和火器部队投靠满清。崇祯九年(1636年),其受封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入关后,随豫亲王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其所率火器部队成为了满清的攻城利器,弥补了满清只擅长野战的短板。但李晋王直驱桂林的途中,孔有德自率军前往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李定国连破孔有德部将后,在严关决战中,巧用五十头象阵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是役清军“弃甲断骼遍于溪谷”,“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这应该是满清的史料,王师嘛!)
这一战孔有德精锐俱亡,赶紧逃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之后出城迎战,孔有德又战败,又只身逃回桂林城。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并以强弩压制城上火力,派大象队抬巨木撞击城门,城门一破,李军纷拥而进,孔有德自知走投无路,便手刃爱姬,自焚而死,其尸体还是被李定国更彻底地焚骨扬灰了。孔有德成了清兵入关以来满清方面阵亡的第一个亲王级将领,李晋王击杀满清汉军第一名王,进而光复广西,自此名扬天下。
桂林之战后,李定国继续率军东征,收复梧州,广西全省被平定,即欲东进广东。清廷此时派遣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三贝勒、八固山贝子部,满汉大军合计十万精锐南征援湘。孙可望唯恐有失,调李定国北上抗敌,李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收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
李定国北上湖南,便遇到了第二次可以让他声威大振的衡阳战役。顺治九年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定下四面埋伏之计,先亲率主力四万,与清军接战,佯败二十余里。尼堪一路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不疑有他,遂钻入李定国早给他埋好的伏击圈。清方面史料记载,“尼堪督兵夜进,兼程至衡州。诘旦,师未阵,敌四万馀猝至,尼堪督队进击,大破之,逐北二十馀里,获象四、马八百有奇。敌设伏林内,中途伏发,师欲退,尼堪曰:“我军击贼无退者。我为宗室,退,何面目归乎?””
尼堪的大意害了他,到达埋伏圈后,四万李军伏兵杀出,李亦转身迎战,清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尼堪冲杀突围不得,被明军阵斩当场,清军失去主帅,溃不成军。满清记载“(尼堪)奋勇直入,敌围之数重,军失道,尼堪督诸将纵横冲击,陷淖中,矢尽,拔刀战,力竭,殁於阵。十年,丧归,辍朝三日。命亲王以下郊迎,予谥。是役也,从征诸将皆以陷师论罪。”衡阳之战,李定国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尔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被黄宗羲称为“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战后清廷震怖,退兵长沙,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两役之后,抗清义士大受鼓舞,兴复河山之望重新唤起,天下一心,隐有收复中原,匡兴汉族之势。明朝末年的大将,我觉得以李定国为最,自古名将莫过于此。但无奈当时清朝将多兵盛,南明将领内部不和,孙可望、刘文秀与其互相排斥,造成兵力分散,战略频频失误。以清廷的基本盘,死几个亲王将领也不会一触即溃,所以需慢慢消耗,但南明基本盘摆在那里,还要内斗内耗,翻盘机会不断丢失。晋王之后又遇肇庆失利、新会围城失败,随着孙可望当汉奸,贵州沦丧,最后的磨盘山战役失败,抗清大业终无望。李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让人悲叹。
章炳麟言: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这是戴安澜将军率中国远征军200师远赴缅甸参加同古保卫战前给妻子王荷馨留下的遗书。
戴安澜将军遗言中提到的“固守东瓜”指的就是这场战役,此役是中国远征军在缅防御作战期间,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
抗日名将戴安澜
戴安澜将军率部在没有援军、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决定誓死与日军血战。最终成功坚守12个昼夜,在仰光陷落,战局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掩护友军英军撤退的任务。
看到这相信大家也发现此役戴安澜将军并没有牺牲,而且最后还安全转移了,所以这份遗书也就不能作数了。
事实上,当时戴安澜将军虽然成功转移了,但危机并没有解除。上面已经说过,戴安澜将军所率200师此时已是孤军,强敌环伺,能不能安然回国都是未知。
中国远征军
誓死坚守同古城1942年,同为盟军的英军在缅甸被日军打得难以招架,为了营救这个盟友,戴安澜将军奉命率远征军第200师开赴同古城。
本来如果英军如果能死守同古城,待我军抵达时来个里应外合,日军绝对吃不了兜着走,奈何此时的英军已经被日军打怕了,驻守同古城的英军一听日军来了,加足马力跑了。
留了一座空城给戴安澜将军。不仅如此,为了给跑路的英军争取时间,戴安澜将军不得不在同古城拖住日军。
如此一来,戴安澜将军所部就成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孤军,1942年3月20日,日军以5倍兵力猛攻同古,戴安澜将军率部浴血奋战,在同古城与日军第55师团血战了12个昼夜,最终主动撤出同古。
同古战役
回家之路同样艰难4月2日,老蒋、史迪威、杜聿明、戴安澜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制定曼德勒战役。
但由于英军在缅北的军事行动一败涂地,导致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断,日军一路占领云南畹町一带,兵锋直指省会昆明。
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后勤被断,第200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军,没有援军就不说了,整个师的官兵每天的吃喝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
有没有临行前的味道
弹药更是打一发就少一发。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回到国内成为了200师的首要任务。但一个师的目标实在太大,堂而皇之走大路自然是行不通的,于是戴安澜将军只能带着部队昼伏夜出,专挑那种又深又茂密的原始雨林走。
这样选择,一来可以避开日军的侦查,增加隐蔽性,二来原始雨林中食物和水的获取难度要小一些。
但同样的,原始雨林的危险也不小,毒虫、毒果成为了200师最大的敌人,由于没有药物补给,不少将士永远倒在了雨林当中。
行军中的远征军战士
20多天后,戴安澜将军所部成功走出了雨林,眼看距离国内就只有一座山的距离了。当然,200师将士再也不必东躲西藏了。
因为此时200师的将士眼看就能回到家乡,士气正盛,他们也知道如此大的目标想要安然无恙通过边境是不可能的,一场大仗在所难免,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笑容很自然,步伐很坚定
遗书终成临终遗言5月18日,趁着夜色,戴安澜将军率部通过细莫公路抵进在公路两次的日军阵地。由于对敌人如何布置,兵力几何等等均不熟悉。
戴安澜将军只得作出比较保守的战术布置,598团作为先锋山上开路,他自己亲率600团随后支援,599团作为预备部队以防变数。
“海鸥将军”
果然,战斗打响后,第200师的将士各个奋勇当先,战斗力爆表,戴安澜将军更是身先士卒,不一会就基本肃清了山顶之敌。
得到战斗结束的确切答复后,戴安澜当即下令趁夜翻过山岭,他自己更是带着600团走在了最前面为部队开路。
由于战斗已经结束,谁也没有想到敌人会有残部躲在石缝里放黑枪,戴安澜将军率部刚走到半山腰就见一阵火舌袭来。
笑容阳光
随着几个警卫冲过去将敌人残部击毙,戴安澜将军也身中数枪倒在了血泊当中。尽管如此,戴安澜将军也只是对几处枪伤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就继续带着部队快速通过。
是的,此时的戴安澜将军还没有牺牲,他的意志在坚持着,他还要把跟着他远赴他乡的兄弟们安然带回家乡。
五月的缅甸正值雨季,刚用草灰处理过的伤口很快就会被雨水浸透,这样一次又一次用毅力告诉自己快了,就快回到家了戴安澜终于还是没有坚持住。
缅北茅邦村,因失血过多,脸色惨白的戴安澜面对联络官的关切询问时还在说:“我没事,叫兄弟们不要掉队,赶紧回国!”
将军之墓
不久后,这个铁一般的安徽汉子还是没能坚持到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壮烈牺牲,时年38岁。
戴安澜的夫人王荷馨得到消息后并没有难过太久,就像他丈夫说得那样,他为国牺牲,是光荣的。随后王荷馨获得了一笔抚恤金,不过她分文未取,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捐出办学。
而王荷馨则守在将军墓前独自将她和将军的4个子女抚养成人,终生未嫁。
结语不管是戴安澜将军在同古战役前给妻子留下的遗书还是临终前的遗言,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汉子有多爱自己的祖国,有多爱生他养他的这一方土地。同样遗书中也可以看出将军对家人的不舍。但就算如此,相信再让将军选择一次,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率部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血战缅甸直升机怎么用?
《血战缅甸》是一款战争模拟游戏,直升机在游戏中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以下是使用直升机的基本步骤:
1.在游戏中,按下主键盘上的“8”键,呼叫矮脚直升机。
2.直升机会在战场右边出现,并自动填充弹药和补给你的弹药。
3.你可以使用直升机的机枪进行攻击,但是要注意子弹的数量,当弹药用完时直升机会自动飞走。
4.直升机也可以用来运输,将你的部队运送到前线,但是要确保运输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呼叫直升机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要把握好时机。此外,直升机的弹药和补给有限,所以要合理使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戚家军有多厉害?
谢邀!明世宗时期,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倭寇乘隙而入,烧杀抢掠,为患甚烈。
“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一种称呼。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一部分日本海盗和浪人流窜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勾结明朝的私商、海贼,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于是这部分贼人被明人叫做倭寇。不过,洪武年间的明朝,国力、军力都很强盛,这部分倭寇很快便被明军剿灭,没有构成很大的威胁。
到了嘉靖年间,皇帝昏庸,国力衰微,倭寇乘机卷土重来,很快就危害了东南半壁江山。
明军屡战屡败,居然对人数不多的倭寇束手无策。朝廷听信奸人诬陷,居然处死了抗倭有功的将领朱纨、张经、李天宠,还逮捕了抗倭名将俞大猷。换帅后的明军还是打不赢倭寇。万般无奈下,朝廷从山东将名将戚继光调到浙江,委任参将一职。职责是镇守宁波、台州、绍兴,监控、防守并抵御这些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
一到浙江,戚继光就联合此前蒙受冤狱的俞大猷部一起在龙山围剿侵犯的倭寇,并三战三捷。实战中,戚继光亲眼目睹明军军纪涣散,素质低劣,有些人还杀良冒功,他内心很是失望、愤慨。他决心组织训练一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力凶猛的新军。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亲自赴义乌招募新兵。他精选了三千名壮实淳朴、胆大灵巧、吃苦耐劳的矿工与农夫,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经几个月的艰苦训练,戚继光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服从命令、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敢打敢拼的铁血之师。接着,戚继光率领这支队伍转战于浙江、福建沿海的抗倭战场,居然接连重挫倭寇,取得了许多辉煌战绩。倭寇敬畏地称他为“戚老虎”,民众则欢欣鼓舞的称他们“戚家军”。
明史载,1559年,戚继光会合谭纶部明军,在台州一带追剿倭寇。戚家军一路扎死寨,打硬仗,将倭寇驱逐到今天浙江温岭的南湾一带。倭寇龟缩在海边的一座山岗上负隅顽抗,箭矢和擂石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戚继光和弟弟戚继美在阵前督促士兵仰攻倭寇,但伤亡颇重。他俩弯弓搭箭瞄准贼酋,两箭飕飕飞出,正中两名摇旗呐喊的倭寇头目。其他人吓得向后退缩,戚家军乘机一阵冲杀,很快便杀上了山顶。倭寇被逼逃向海边。谁知后面是万丈悬崖的死路,余贼不是被明军杀死,就是坠海而亡,其余的乖乖束手就擒。
侵入浙江的倭寇被戚家军消灭的差不多了,戚继光又奉命率部进入福建。戚家军入福建后的第一战被称作横屿之战。横屿是宁德东北海域中的一座孤岛,四面环海 。岛周围水浅行不得大船,退潮后又泥泞难行,因此易守难攻。岛上有倭寇大首领的巢穴,一千多倭寇盘踞岛上已经三年,驻守此地的官军屡攻不下,损失惨重。后来官军竟畏之如虎,从不敢轻易去进攻该岛。
戚继光派人探明岛上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潮汐涨落的规律,并详细地制订了作战方案。他让每名士兵各带一束干柴草,然后悄悄潜伏在横屿对岸。等到天黑退潮时,众人将干柴抛到浅水中,硬生生地铺出一条路来。大军沿“柴”路强行登岛,发起猛攻,三百多倭寇被诛杀,二十九名被生俘,逃到海里的被溺毙六百多人。倭寇的老巢被端,戚家军大获全胜。
明史载,此后,戚家军又再接再厉, 先后在牛田、林墩、仙游、平海卫、兴化等地追歼倭寇,而且连连取胜。公元1565年,戚继光一举剿灭了占据广东福建交界的南澳岛、与倭寇窜通勾结的明朝巨盗吴平。至此,为患东南沿海长达数十年的倭寇、匪患,基本被戚家军消灭殆尽了。
戚家军的成员主要是来自义乌的矿工与农民,这些人吃苦耐劳,坚韧勇敢,剽悍善战且听从指挥。戚继光带兵有方,将这支军队锻造的攻必克、守必坚、敢打必胜、且纪律严明。戚家军战力凶悍,战法巧妙,作战效率也很高,令倭寇胆战心惊、望风而逃。由戚继光亲手训练出的这支精悍队伍,堪称有明一代战斗力最强、也最厉害的一支王牌军队。
戚继光根据多年行军打仗积累的经验教训,编纂了《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戒要略》等兵书。这些兵书被统称为《戚继光兵法》。他在繁忙紧张的军旅生涯中,仍坚持笔耕不缀,著述丰厚,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
原创作品 欢迎交流 严禁剽窃
插图为网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