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一日三餐究竟从何而来?
“一日三餐”的由来
“一日三餐”是现代流行的吃饭习俗。这种习惯始于何时?古人一天到底吃几顿饭?从史料上来看,秦汉及以前民间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流行“两餐制”;隋唐时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天吃三顿饭成为寻常人家的基本用餐风俗……
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朝食”为主餐
从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但古人不这么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亦即最后一顿饭叫“食”,称为“飧”。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说的“朝曰饔,夕曰飧”。
这两顿饭一般在什么时间开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样,古人就餐时间也是根据太阳的出没而定的。古人将一天的时辰划为12个时段,太阳刚出来时,叫“日出”,但古人第一顿饭一般是在接下来一个时段才开始吃。其时已日上三竿,因为大家都在这个时候吃第一顿饭,古人干脆称此时段为“食时”。
一天中的这“两餐”哪一顿算主餐?古人称主餐为“大食”,此外就是“小食”,这在上古商代时已分得很清楚,从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相关的记载。在“两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现代人说早上要吃好,古人则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更要吃饱。
朝食质量也是最好的,饭都是现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称朝食为“饔”就是这个原因。第二顿饭“食”则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称“飧”。
战国时期贵族多了夜餐,实行一日“三餐制”
那么,一日“三餐制”出现于何时?其实,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说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如果当时没有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庄子是不可能这么写的。
但当时的“三餐制”并不适用于普通人,有相当社会地位、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富人才会一天吃三顿饭。
《战国策·齐策四》“管燕得罪齐王”条称:“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你的鹅、鸭却吃不了。这说明当时已存在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同时也印证了普通人家并无“三餐制”。
实际上,此时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两餐的补充,其中的第三顿饭有点“夜餐”的味道。当时在贵族中间吃夜餐并不新鲜,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中,就有齐景公深夜将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记载。
从根本上说,“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专利。周王的日常饮食除了朝食外,就是“燕食”,燕食分别在日中(中午12时)或日夕(下午3时至5时)。如果在中午吃饭,从时间概念上说,与现代的午饭并无区别,但如果从食物的内容和时人重视程度上讲,则完全不是一回事。
秦汉时期,普通人或是级别较低官员多为“两餐制”,但在贵族中间已普遍实行“三餐制”。当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获罪,汉文帝刘恒便特批他仍可享受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许一天吃三顿饭,此即《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里所说的“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此外每天还供应刘长5斤肉、2斗酒。
隋唐时期“午饭”成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以后,但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其时民间基本一天都吃三顿饭,与现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几无区别。其标志是,“中餐”“午饭”这类词汇开始流行,并大量出现在当时文人的诗文中。中餐即中间那顿饭,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白居易的《咏闲》诗中则有“午饭”:“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中餐、午饭都是“中饭”的意思,因处于早、晚两顿饭中间,又在日中时分吃,故名。中餐为“中食”“昼食”,与先秦时期中午时分享用的“燕食”在用餐时间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重要性不能相提并论。唐时的中餐已成为三餐中的主餐,秦汉及以前,人们一天最重要的一顿饭“朝食”已退居次位。
需要说明的是,“三餐制”在唐时已很普及,但是“两餐制”并未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饭,有的地方一天吃两顿饭,到清末,乃至今天都这样。
古代帝王实行一日“四餐制”
一天吃几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行为的制约。除了“两餐制”和“三餐制”,古时还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显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当是穷人无奈的选择,而一天吃四顿饭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属于“帝王餐”,汉朝时被制度化。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贵为天子的皇帝饮食安排自然要与众不同,以“别尊卑”。帝王为什么一天要吃四顿饭?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右论降神之乐”条是这样解释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原来,帝王每天吃四顿饭是借“四方”“四时”之数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么个吃法?分别在天刚亮的“平旦”时吃一顿,叫“旦食”;中午“日中”时吃第二顿,叫“昼食”;下午晡时再吃一顿,称为“夕食”;最后一顿在太阳落山以后的“日暮”时进行,称为“暮食”。
古人认为,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起始点,此时就餐最为吉祥、适宜。
“四餐制”在汉代被严格执行,即使帝王死后,祭祀时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殊时候要“减餐”。比如国家遭遇严重的天灾人祸时,皇帝就得减少饮食量和次数,以此自我惩罚,响应上苍给人间的警示。
不过,清朝“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两餐”制,即“早膳”“晚膳”两顿饭。一天吃两顿饭是满族的传统饮食风俗,入主中原后满族人将这一食俗也带进了皇宫。清朝皇家的“两餐制”与秦汉时的“两餐制”在时间安排上有较大差别,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后(早晨六七时后),晚膳多在午、未两个时辰(中午12时至午后14时)。
其实,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这两顿正餐(大餐)之外,还有“早点”和“晚点”两道副餐。
世界上有哪些比较残忍的美食?
人类作为地球的统治者,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弱肉强食,所以在人类的餐桌上有很多美食,只是外表光鲜亮丽,其获取过程和制作方法实在让人觉得残忍。接来下说说世界上那些比较残忍的美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些美食,还是少吃为好。
猫屎咖啡
猫屎咖啡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不一定喝过,因为猫屎咖啡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之一,产量也不高,而且假货很多。猫屎咖啡也叫麝香貓咖啡,它是由麝香猫食用咖啡果实之后,人们从它的粪便中提取咖啡豆,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成价格昂贵的猫屎咖啡。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某些人被猫屎咖啡的高昂价格所吸引,把野生的椰子猫抓回来,囚禁在铁笼里面,然后人工喂食过量的咖啡果实,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迫使猫加速排泄。三年之后,这只猫会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而且消化系统和各项身体机能都收到严重损伤,所以说,昂贵的猫屎咖啡虽然被很多人捧的很高贵,但是这背后的残忍估计没多少人知道。
鱼翅
鱼翅也是一道顶级的美食,不过这个美食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应该知道。鱼翅具体指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为古代八珍之一,人们从鲨鱼身上获取鱼翅,其方法主要是先捕获鲨鱼,活生生的将鱼翅割下来。割完鱼翅的鲨鱼被无情的抛进大海,这时候它还没死,只是无法游泳,无法寻找食物,最后被活活饿死,所以说鱼翅这道美食也是很残忍。
泳骨
这个恐怕没多少知道,泳骨是日本的一种刀工料理,讲究精湛的刀工技术。顾名思义,泳骨就是游着泳的骨头,日本厨师会将鱼的肉给割下来,但是又要确保鱼不死,拿着鱼肉来烹饪或者做寿司,食客可以边吃边看着鱼缸里被割了肉的鱼在水里游荡。可以看见,鱼的大部分肉都被割掉了,但是这个考验厨师的刀工,要避免伤到鱼的重要神经和器官,这样美食,确实也很残忍。
除了以上三个残忍的美食之外,还有“三吱儿”、鹅肝、烤乳羊、浇驴肉、泥鳅钻豆腐、醉虾醉蟹等。这些美食都由于制作和食用过程比较残忍,有些还被列为禁菜,但是人要吃肉,吃肉就要杀生,这是避免不了的,只不过我们要讲究一下过程,万物皆有灵,折磨生命的吃法,还是避免的好。对于那些残忍的美食,不知道各位朋友有何看法。
某科普视频通过史料计算出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
在唐代,一家五口每天6到8斤粮食是不会饿肚子的
这个结论与唐代的餐制有巨大关系。
以下我们层层展开。
一、粮食的折算标准物的确定——大米唐代的饮食当然与我们现代人有很大差异,但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通用可比较和参考的标准物。
我们现代的主粮是大米和面粉,唐代稻米已经普及,小麦也广泛种植,当然,应该有很大比例的粗粮,从能量密度上看,唐代人吃的食物与我们有一定差异,可以合理推算能量密度比现代大米略低。但从“饱肚子”这个标准看,以现代人食用的大米来对标唐代人的“粮食”,是可取的,比如很多人吃白米饭可以吃一大碗,但吃糙米和小米则吃不了那么多就会吃饱。
二、以大米为标准物的计算(以下内容中,粮食和大米可以相互替换)6-8斤粮食,我们取中间值,7斤,折合3500克。
以现代人的饭量来推算,一般电饭煲配的米杯,一杯生米是300克,一杯生米大约可以煮成大小适中一碗饭。饭量小的人正餐一餐一碗(老人、小孩、女性),饭量大的正餐一餐3碗(对应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按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在正常家庭中的比例,我们把正餐每餐每人的大米消耗量定在1.5杯,即450克。早晨不作正餐,消耗按一般计算,即225克。
按现代人一日三餐,我们可以计算,一个人平均一条消耗粮食为:
225+450X2=1125克。
一家5口,算下来就是1125*5=5575克,这样看,3500克粮食就不够了。
三、唐代的餐制餐制的演变:
原始社会:不详,估计是想吃就吃,但想吃不一定能吃饱。
先秦:两餐制产生
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通常遵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先秦时期,古人一般遵循“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即“两餐制”,也是以此适应下地种田的时间需要。
在甲骨文的有关记载中,有“大食”“小食”的相关记录。在董作宾所著《殷历谱》中提到, 商代的记时法,称上午7—9时为“大食”,下午15—17时为“小食”,两餐就食的时间已形成惯例,故被纳为时辰专名
汉代初年: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三餐制继续发展。
王学泰在《华夏饮食文化》中说:“ 周秦、两汉时的普通人民一般只吃两顿饭,早餐曰饔,时间当为上午10至11时(指今时),晚餐曰飧,时间在下午3至5时。”
自汉代开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于是三餐制也慢慢地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一时期,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后续三餐制逐渐得到百姓的普遍认同并渐渐向外推广。
两宋时期,三餐制已经基本定型成为固定餐制,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认同。但是如前文所说,两餐制依旧在一些穷苦人家中实行。
一日三餐,宋人早餐一般吃类似粥、羹等易于消化的流食,午餐则常吃如饼、饭等类的主食,晚餐则根据不同阶层的身份地位等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午餐是三餐中最为重要的一餐,如宋代中上层贵族等没有亲自下地种田劳作的重担,晚上一般多参加宴会,所以他们的晚餐分量、种类等大都跟午餐类似。而下层百姓则由于之前提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所以入睡比较早,晚餐的食物跟早餐类似,相对相比交单。
对唐代的餐制没有非常详细的史料记载,但从汉代和宋代的餐制看,唐代是两餐制向三餐制演变的过渡阶段。
这里补充两点:
1、不管是两餐还是一餐,都有主次之分,往往中午是正餐,早晚是次餐,两餐的话是一主一次,三餐的话就是一主两次。
2、餐制与社会阶层有关系:即使是粮食充足的年代,大多是底层阶层都是实行两餐制,率先实行三餐制的则是富裕阶层。这一点,在近现代也可以观察得到,比如80年代,大多是中国农村都是两餐制。
所以,唐代处在两餐制向三餐制过渡阶段,可以合理推断,一般居民实行的都是一日两餐。
再算唐代人有没有饿肚子我们再来按两餐制计算唐朝一家五口一天的粮食消耗量:
(225+450)X 5=675X5=3375克
3375克小于3500克,所以,我们担心的唐朝祖先,他们没有饿肚子。
PS:答主在武汉,整个封城期间一家三口都一直执行一日两餐,体重没有减少,反有增加。你知道日本的哪些冷知识?
- 1 -
麦当劳在开辟日本市场时,汉堡曾经只卖59日元(不到4元人民币)。
- 2 -
日本的宠物比孩子多,这里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受宠的。
- 3 -
日本大学会给实验室里因为实验而死去的小动物们举行葬礼,这个中国某些学校也会的。
- 4 -
日本列车是世界上最守时的,基本上没有误差,一年间平均只会延迟18秒,而且如果单次晚点超过50秒,列车公司就会向全国发道歉声明。
- 5 -
日本人对血型十分看重,就像我们经常问星座一样。
- 6 -
日本有许多猫头鹰餐厅,在那里你可以边吃饭边和猫头鹰玩耍。
- 7 -
日本有500多万台自动贩卖机,而且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不止食物。
- 8 -
日本商店里常备彩弹球是为了在抢劫犯身上做记号,当有抢劫的人,就扔一个在他身上,用来标记。
- 9 -
日本金刚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从公元578年运营至2006年。
- 10 -
日本语言有三种书写系统 :片假名、平假名、汉字。
- 11 -
日本平均一年地震1500次,每日平均地震4次左右。
- 12 -
在日本乱扔垃圾是违法的,不止罚款,还会坐牢。
- 13 -
日本的收养率是世界收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收养小孩子只占2%,剩下98%都是收养20~30岁的成年人。
- 14 -
马桶集中了日本的各种高科技。
- 15 -
老龄化的日本,卖成人尿布比婴儿尿布多。
- 16 -
日本被称为“千岛之国”,是因为它由6800多个岛组成。
- 17 -
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8.07岁和84.93岁,超过5万名日本人已经100岁以上了,是世界上高龄化的国家之一。
- 18 -
日本的国宝是朱鹮。
- 19 -
日本最初生产方形西瓜,只是为了方便存储、节省空间。
- 20 -
日本目前共拥有18处世界遗产,包括14项文化遗产和4项自然遗产。
- 21 -
日本的公交甚至比国内打车还要贵。
- 22 -
在日本深夜跳舞违法,根据风俗营业法,最晚只能到夜里1点。
- 23 -
日本人实行了“快乐星期一”制度称为“红日子”,很多假期都挪到星期一,这样国民们就可以享受三天的连续假期了。
古代餐厅主要是什么特色?
首先我们来从古代的食品说起,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即使是“一日二餐”也离不开柴米油盐。先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说起,原始社会人们并没有学会种植庄稼,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人都以打猎为生。
人们将打回来的猎物直接烤着吃,或者直接摘树上的果子作为辅食。所以在古老的原始社会美食主要是以烧烤类肉食为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