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王朝,为什么有人老是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不是夏朝?
什么是大一统王朝?
“大”,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归为某一人(朝)所有;“大一统王朝”,指以统一汉地为衡量标准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
”大一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魄力,一种格局,一种精神层面的展示,也是古时候将别的国家据为己有了的意思。
接下来我就带着题主的问题,找找答案去。
就事论事夏朝,根据晋朝太康二年(公元 281年)在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书记年》记载推算,大约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
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启的父亲大禹像 大禹治水
那么,夏朝的起止年代有没有来源可靠的记载呢?
答案是:没有。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原先叫《书》,因为它是记上古之事的,“尚”古通上,故又叫《尚书》。
记事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下到春秋时秦穆公为止,按时代划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其中的《夏书》就算是对夏朝记载最多的了,可是记载的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并且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在商代,所以关于夏朝的篇章只能是后人追记,有据可依的夏朝历史找不到。
▼夏人捕鱼的雕塑
从衡量“大一统”的标准中找问题的答案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建设国家的政统和法统是大一统的根本......
大一统区别于大统一,并非单独指地域统一,还要有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和思想上的团结集中,主体为~国家。
但凡可称之为国家的至少有四个要素:领土;人民;文化;政府(政治权力机关)。
所以从广义角度理解,国家即是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历史的社会;从狭义角度理解,国家就是同一范围内的人群集中统一而成的形式。
▼美丽中国~长白山
我们先来看夏朝为什么不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
历史 -夏朝没有可考的历史记载,神话传说以及推算的年代起止时间,不能作为信史。
领土 -夏朝是由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活动区域大约西起今河南省西部与山西省南部,沿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至今湖北省,北至今河北省,与其他部落所在地区相交错,说明夏朝没有明确的领土疆域设定。
夏朝仅凭这两点就不能上榜“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何况共主的地位一直没得到其他部落首领的认可,政治和经济上面也就无统一集中的说法。
▼美丽中国~华山 夏后氏的活动中心
秦朝为什么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秦灭东周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大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齐后便占有了七国原有的土地,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基本置于一个政权之下,即是秦朝。
领土 -秦朝有清晰的国家领土疆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包括南郑(今隶属陕西省汉中市)、雍城(今秦雍城遗址,陕西省凤翔县南,渭水以北)、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成都、巴(今四川省东部)。
人民 -秦朝有土地就有居住的人民,人口数量1000万左右。
郡县制 -这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把统治地区分为三十六个郡(后增加到四十九个)。
▼郡县制 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大一统秦朝时期在政治和军事上体现的大一统
① 统一文字,便于官方的行文
② 车同轨
公元二二一年之后,所有出土的考古遗迹,道路遗迹上开始有了车辙;汉朝之后的道路遗迹,即使是石板路,都会看到一条直直的车痕,这就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车同轨”所留下来的,而这是秦朝没有统一中国之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旬邑秦直道标志碑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清朝之前一直使用,后逐渐废弃)
③ 修水路
灵渠,自秦始皇二十三年修成、贯通之后,二千多年来岭南与中原的水路交通全靠它,这条古老的运河连通着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灵渠
④ 修长城
赵国时期在秦、赵、燕等国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叫匈奴,他们跟匈奴经常有军事上冲突,所以秦、赵、燕三国各自修了一条长城,秦灭六国之后,把这几个地方的长城连接了起来。
原来长城并非秦始皇所创,只是把分散的长城统一连接成为更加具有抵抗力的屏障。
▲秦长城 -- 目的是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并不能阻挡匈奴的南下;其本身作 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成为古时候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见证
秦朝时期在经济上体现的大一统
① 统一货币
为了便于管理,秦朝废弃过去用的旧钱,全国通行“秦半两”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
②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淘汰不合理的制度,严禁使用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便于官方计算征收粮食物资土木工程等等,这给生产和交易的发展也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秦半两” 铜钱是以半两为单位的
综上所述,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应该是当之无愧。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神一般的存在”了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从原始奴隶社会的废墟中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夏”;
夏水流域为其发祥地,华山为其活动中心,所以称为华夏族,而华夏由此成为中国或中华民族的代称。
我认为,这才是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意义,占有不可改变的重要地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古代历史的大一统王朝有几个?
我是鱼尾君,有幸来答此题。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西汉、新、东汉、西晋、隋、唐、、武周、元、明、清。这几个是公认无争议的。北宋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世人有争议,我认为不算。南宋显然更不是大一统王朝。
下面我来简单说说得出这一看法的原因。我们先从大一统王朝的概念来历说起。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我们一般是从秦朝开始算起?何也?因为我们从秦朝开始进入帝国时代,也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时代。此前的上古五帝以及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邦国指导,或者叫部落、部落国家、部落联盟、部落国家联盟时代。也就是以一个中央分封出多个领主去控制地方的形式来统治广阔地区。这种模类似于现在所说的邦联,多数地方只有文化经济上的联系,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政治联系无从谈起。所以说联系很松散,不能算入大一统王朝时代。
从战国早期开始,随着井田制崩溃和私田大量出现,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和私田运作,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保障自身利益以及对外战争掠夺,这是地主阶级兴起阶段的必然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陆续发生。魏国李悝变法、齐国邹忌办法、秦国商鞅变法等相继发生,确立私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体制,稳固地主阶级统治。秦统一战争,本质上是对相同文化范围内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整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统一后的大一统国家,是以主体民族为核心,整合周边民族的结果。因此,大一统国家必然是多民族国家,他们需要用各种方式巩固多民族国家、促进多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第二,大一统国家也必然是中央实力远强于各个地方,能最大限度整合地方资源供中央调配全国使用。
进入统一帝国时代后,秦以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形式,巩固了大一统成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西汉以推恩令、三公九卿制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成果。新朝东汉时随着地方士族大地主的崛起,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趋势有所减弱。
五胡乱华,中原大洗牌,大量边地民族融入华夏秩序。到隋朝时,随着589年隋灭陈完成了二度重新整合。隋唐以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同时以大规模开发江南的形式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然而,唐后期搞节度使制度,做大地方 导致中央集权再度崩溃,大量边地民族再次入主并融入中原。
经历五代十国 到宋辽夏金大理并立时期。本质上,宋辽夏同属唐末五代时的节度使变身。大理在南诏时期与唐接触完成中原封建化,金辽的躯壳上完成封建化。因此,北宋算不得大一统时期。同时代,吐蕃西域等地也在华夏文明千年持续不断的影响下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中。
到蒙古崛起横扫天下开始,直到1276年忽必烈建元,标志蒙古族融入华夏。这一时期,蒙古族整合中原漠北东北西南青藏西域各个此前曾受华夏文明影响的板块于一体,创建了亘古以来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
元开创了这一格局,明清在元的基础上,通过改土归流等形式,强化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各种联系。又通过盟旗制度、驻藏大臣及后期闯关东、走西口、东北新疆建省等形式强化了东北西北边疆与内地的各种联系。
因此,可以说,秦、西汉、新、东汉、西晋、隋唐、武周、元明清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确立巩固强化并最终行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能说他们是大一统王朝。北宋与同期的辽夏大理以及金,都是在前一个大一统王朝躯壳内部建立形成的国家,同属一个文化圈,因此不能说北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然也就不是大一统王朝。
喜欢这条回答记得点赞转发关注哦🌹
张龙赵虎去哪里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细,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北宋清官包拯有“包青天”的美称,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为为民打抱不平,惩治贪官。
当然,包拯办案如神,为民除害,还离不开六位得力助手: 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公孙策虽然学识渊博,但却成了落榜的秀才,因为没啥好工作,后来被包拯相中,成了包拯的智囊,除了协助包拯办案外,他更重要的职责是为包拯挡住官场上的各种琐事,可以说是包拯身边的定海神针。
公孙策心思缜密,擅长医术,开封府很多审讯工具都是他设计出来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龙虎狗三口铡刀。
而提起展昭,可谓大名鼎鼎。展昭在正史中的记载虽然很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因其刚正不阿,敢于替老百姓伸张正义,所以后世老百姓将他视若神明,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可能是由于包拯太过厉害,破了很多大案、要案和冤案,后人觉得不太合理,所以便在文学作品中给他虚构出了很多帮手。而包拯的第一位得力助手便是南侠展昭。
在《三侠五义》中,展昭是一位武功高强的江湖侠客。他是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氏,自幼习武,因为武艺高强,又一直居住在江南,也就有了“南侠”之美称。
相传包拯在去京赶考时,遭遇劫匪,结果关键时刻得到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展昭。后来结拜来到京城。包拯在科考中成功入榜,
包拯也没有忘了展昭,极力推荐展昭。后来皇帝直接赐予了四品侍卫,让他在开封任职。
展昭跟随包拯的时候,正值而立之年,两人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包拯待他如兄弟,包拯在开封办的案基本上都是大案要案,其中也牵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因此也招来了很多达官显贵的忌恨,想陷害他的,想害杀他的有很多人,但包拯都依然安然无恙,原因很简单,除了皇帝英明,坚定的支持着他。同时,很还离不开展昭的保护。
因为有武功高强的展昭在,这些刺客都对包拯无可奈何。
除了展昭,包拯身边还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王朝马汉等人在书中被并称为开封四侠,官职达到了六品校尉。负责随身保护包拯的人身安全。具体来说,在包拯请出铡刀的时候来押住人犯,王朝马汉负责控制铡刀,而张龙赵虎等人负责将犯人抬到铡刀之上,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为了体现法律的威严。
包拯死后,他手下六位牛人又去哪里了呢?
包拯活着的时候,他们是有靠山的,而包拯一死,他得罪的那些权贵们就集中向他们开炮,因此,展昭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第一时间选择了归隐。因为,包拯临死前对他们的遗言:我死以后,你要赶紧隐退!因此,展昭等5人赶紧选择了归隐。
至于公孙策,其下落成谜。
古代大臣上朝的时候?
在古代,臣子上朝朝见君王,奏议政事是国家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上朝的,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上朝的,每个朝代的制度又各不相同。
朝会一般分为大朝和常朝两种,大朝是在元旦,冬至日,大庆之时举办,大朝参加的门槛就比较低,基本上京官都要参加。而另外一类是常朝,就是日常皇帝召见官员,议政,处理政务的朝会,又分为了午朝和早朝,参加常朝的官员也被称为朝官,这就要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参加了。
品级制度出现于魏晋时期,在唐朝逐渐发展完善,分为了九品十八级,唐朝一二品官员基本上是虚衔,官员人数也不多,所以规定每月朔,望,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均要参加朝会,五品以上官员要参加每日的朝会,所以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有资格参加朝会了。每天都举行的朝会参加的官员也就三四十人,朔望朝参加人数会多些,也不过一百多人。
到了宋朝开始重视对官员的培养,科举制度也逐渐完善,很多部门编制变得非常臃肿,官员数量增加,所以只有各部门的高级官员才能参加朝会。通常是要到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如侍郎,御史中丞才可以参加朝会,偶尔也有例外的情况,宋朝常朝的上朝人数也会比唐朝时期多很多。
要说参加朝会的人数规模,明朝时期破了历朝历代的记录,京官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参加朝会,地方官员四品以上就有资格参加朝会,在上朝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名官员同时参加朝会,想象下初中,高中做课间操的场景,一千多人站一块开会需要很大的空间,所以品级高的官员往里面站,品级低的官员只能站边上了,但是这么多人开朝会是没什么意义的,站在外面的低级官员根本听不到里面在议论啥,不过是浪费精力罢了。
离我们近一些的清朝相对好一些,也主要是让各部的高级官员参加朝会,三品以上的官员就可以参加朝会了,但是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一品大员,站在殿外的二品官员和下面候着的三品官员,通常只在有事要奏的时候,或是皇帝召见时,才有机会说上两句话,上朝的人数从四五十人到一两百人不等。
历朝历代几乎都是五到十天上一次朝,这个主要看皇帝勤不勤政,遇到雍正皇帝这种工作狂,官员们就别想着休息了,在位十三年就没放过几天假。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清朝是怎么被推翻的?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