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先祖,全图旅行先祖可以兑换物品吗?
可以拿到先祖们的免费物品,即一级动作、站姿、叫声。其余的必须等复刻才可以拿。好友树上的动作得有个好友解锁才能使用!
二级动作得等先祖复刻才可以换
晒晒你们家乡有地域特色的地名?
青岛*八大关*!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是以中国古代长城著名关隘命名的!分别为: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山海关路,居庸关路,正阳关路,函谷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
日本考古学发端时间和我国差不多。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挖掘是李济先生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后他又主持挖掘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遗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
而日本近代的考古发端于1877年,其标志是美国学者摩尔斯对位于东京都南部的大森贝丘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也是同年,诞生了日本第一部考古学著作,也就是日本文部省组织编篡的《百科全书•古物学卷》,实际上是一本译著。
两年后,日本人开始了独立的考古挖掘,首先是发掘了茨城县陆平贝丘遗址。1884年,日本人类学会成立,1886年,《人类学会杂志》出刊。同年,在东京都弥生町遗址发现了陶器,“弥生时代”、“弥生文化”、“弥生陶器”由此得名。1886年,枥木县足利古坟被发掘。
这些发现奠定了日本考古学的基础。众所周知,要考察文字诞生之前的人类活动和历史,只能靠考古发现,当然命名也是如此,现在众所周知的日本历史分期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都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当时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典型标志命名的,当然其中有所争议,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弥生时代只是假说,也有人认为绳文时代只是地方性的文化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既然是中华文化圈中的国家,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就是历史上的中日交流,事实上,最早的也是最为看重的文化财中,就包括有中国“出口”日本的器物,比如“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最早的佛经手抄本等等。
日本人还很喜欢参与中国的考古发掘,比如前几年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的作者宫本一夫,就参与过多次中国的考古研究项目,他自己在采访中说:“我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参与过考古挖掘,(足迹)遍布内蒙古、四川、山东、湖北、江苏、新疆、辽宁等地。1995年,我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附近考古研究。”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水田农耕起源地及解明初期青铜器。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讲谈社那一本他自己的序言。
至于日本人是不是不敢进行考古,这个问题完全与研究兴趣有关。比如如果判定一个遗址可能出土对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识不利的证据,也许会怯于挖掘,但如果有那个自信,迫切需要寻找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据,又有机构、经费、人员支持,那没有理由不挖掘。日本的情况属于后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类学会之外,博物馆、文化财研究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道府县及市属研究机构并不少。知名的有东大,大阪,北海道,筑波,庆应,三重,熊本,立命馆,明治等大学的史前史研究所,奈良县僵原市的僵原考古研究所等由知名考古学者创建的研究所,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等博物馆等等,这是机构。
人员方面,有考古学专业的大学,一般都会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有的还有助教1人,日本的大学设立考古学教专业的共有50多所,另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课程,有不少大学聘请客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这部分教师力量,加上其他机构的考古工作人员,日本从事考古调查、发掘及其行政管理的正式人员近7000人。这是人员。
日本自六十年代经济腾飞开始,对学术项目的立项、审批也随之井喷。自60年代后半起,由于各地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的纷纷上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激增。在1962年,全日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仅443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发掘277项,仅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六十。1975年达到2825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为2694件,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九十五。
到目前为止,日本考古学学术立项依然保持了每年大约300个项目的规模。这是经费支持。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主动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803项,按每年六百个计算,大约是日本的两倍,当然从历史遗迹的丰富程度和历史资源的丰厚程度来看,日本的考古项目立项能到中国的一半,当然不能说他们不敢挖掘。日本人是非常热衷于找寻自己文化独立发展和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证据的。
至于是不是徐福的后代,稍微算一下时间也知道不可能,都不需要提出什么分子人类学的证据。徐福出生于约公元前3世纪,最后一次出海是公元前210年。而日本列岛最早有人类活动迹象可以追溯到玉木冰期(大约1.8万年前),徐福再厉害,时空旅行总是不会的吧。
和其他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人种演进一样,日本的人种也并不单一,基因检测发现,有一个独特的基因片段“D2”,在东亚只存在于日本,与之同源的是印度的土著安达曼人,这支土著则来自小冰期的澳大利亚。这个人种的最大特性是,身材矮小皮肤偏黑,眉弓较为突出,也就是俗称的“矮黑人”。矮黑人比黄种人和白种人都更早的走出非洲大陆,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由于冰期以及竞争因素,逐渐的边缘化,亚欧大陆逐渐变成黄种白种的天下。
所以实际上日本人种的最早祖先应该是在日本还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之前登陆日本的某支安达曼土著,其到达日本列岛的时间可能非常之早,当然这也是假说,需要更多考古和分子人类学证据,但毫无疑问,现代日本人种的祖先肯定曾经联系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为日韩在O2b基因有很大交叉,相反中日O3的基因交叉并不大,说明两者并非同源,人种传播方向、最初族群都不相同。
当然,的确有大陆人登陆过日本,将自己的血统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那就是扶余人。在公元前21世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建立了一个大型部落联盟“肃慎”,还征服了吉林一带叫做“惠漠(濊貊)”的民族。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肃慎被匈奴逐步逼上绝路,惠漠的“扶余”部落崛起,统一本族民众,建立了“扶余”国,定都“扶余城”。
公元前1世纪,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而日本经过古坟时代的洗礼,开始与朝鲜和中国广泛交往,之后也接受了一匹败于新罗国之手的高句丽扶余贵族,所以日语中体现了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扶余语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独自旅行西藏的你们遇到过比较奇怪的事情吗?
第一次去西藏的路上,西宁换火车后直奔西藏,快到那曲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当时火车走的并不快,一个小姑娘有十九岁左右,可能也是第一次来西藏好兴奋,她在车箱来回走动,走到我身边,突然倒下了,当时挺吓人的,赶紧去喊了列车员,马上抱她到车箱头,经过抢救她呼吸正常,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在路上真有奇遇,平时我出门都带紫药水,创可贴,但很少用到过,偏偏在火车上给别人用上了,当时一个姑娘上卫生间,出门时不小时手被门夹了,鲜血直流,她哭的真让人受不了,还好我能救她,为她擦紫药水后,贴上创可贴,后来留了微信,十年过去了,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人生的路上总会有奇遇。
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
或许你曾经听过这样一段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相传,民谣中所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曾历经数次大迁徙,无数华夏在华人由比移民至海内外,故此其被喻为华夏子孙的根之所在,成为世世代代华夏移民魂牵梦绕的地方。
其实,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以讹传讹。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有很多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诗书、史料和相关家谱、碑文、大槐树祭祖园留台簿等资料的记载,最终确定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确实曾经发生过十数次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分布了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
自古人类发生大规模迁徙不在乎几个原因:饥荒、灾荒、瘟疫和战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洪洞当地人一次次放弃家园选择大规模移民的呢?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学者们做了进一步的考证。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山西鲜有战乱,也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灾荒,可以说当时是风调雨顺、生活安定。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要数次舍弃家园而背井离乡呢?学者们的一种假说是,风调雨顺、生活安定自然会人口增加,加之相邻县市因灾害流入大量人口,使得山西一地人口数量激增,人多地寡的局面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外迁以谋求新的出路。而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县人口密度为山西之最,自然成为迁徙的主力军。
也有人推测是多年异族统治下的屠杀和后来连年战争等原因导致河北、河南、山东、皖北等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极速减少,于是人口密度非常大的洪洞人便选择了移民到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谋求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是当时的明朝政府为平衡地区之间的资源和生产力推行了移民政策,才导致了洪洞数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洪洞曾经发生过大地震,洪洞人的家园被毁,他们迫不得已才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
然而,这种种说法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所以关于洪洞大槐树为什么会多次发生大规模移民的问题,至今依然无法盖棺定论。
但无论真相如何,都挡不住移民们寻根的脚步,每年都有无数海内外的移民后人来到洪洞大槐树祭祖寻根。在洪洞大槐树的祭祖堂里,有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记载了800多个姓氏,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想象当年迁徙大军的规模该有多么浩浩荡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