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部队 攻略,为什么古代皇帝基本没胖子?
说到古代的胖子皇帝那就可多了去了,天子是九五之尊,天胄贵体,平日里养尊处优,是最容易胖的一个群体。胖子皇帝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和儿子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仁孝好学,文质彬彬,什么都好,就是平常喜静厌动,吃东西又不节制,早在他当燕王世子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开始发胖,当上太子后更是胖的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胖,且还有腿疾,朱高炽日常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走路也总是跌跌撞撞,这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说,他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因为胖,朱高炽还经常招致两个弟弟的嘲笑。一次朱高炽代替父皇去孝陵祭奠太祖皇爷爷,因为太胖,台阶又高,朱高炽即便在内侍搀扶下也数次跌倒,跟在他后面,对皇位早有野心的弟弟朱高炽语带双关的说了一句:前人蹉跎,后人知警,辛亏跟在后面的皇太孙朱瞻基机智的回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算是帮朱高炽挽回了些颜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于北征返京途中病逝,朱高炽登基即位,是为明仁宗。仁宗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政绩突出,朝野称颂,与他儿子宣宗开创了明朝又一大盛世仁宣之治。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在位仅十个月。他的死因在当时是个迷,有纵欲过度说,有中毒说,甚至还有被雷击之说,考虑到仁宗长期患有肥胖症和足疾,仁宗死于肥胖症引起的心脏病的可能性极大。
皇帝太胖,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发动安史之乱,自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晚年就饱受肥胖之苦,不仅全身长满毒疮,连眼睛都瞎了,最后还被亲儿子弑杀。
安禄山是杂胡出身,他母亲是个突厥女巫,父亲是鲜卑人,安禄山没有继承胡人敏捷矫健的特点,反而是生的又肥又腻。安禄山到了晚年,肥胖问题更严重,肚子都掉到了膝盖头下面,体重达330多斤,每当走路,只有用两个肩膀向上抬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动脚。安禄山肚大如牛,每一次穿衣系带都要耗费不少时间,需要三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起他的肚子,安禄山的贴身太监李猪儿用头顶住他的肚子,这才拿来裙裤腰带穿系上,往往忙完,几个人都已经汗流浃背,精疲力竭。
过度的肥胖还带来了身体上的其他困扰,安禄山全身都是赘肉,日久天长全身长满了块状毒疮,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本来就不好的安禄山在肥胖的加持下,视神经受到压迫,最后竟致完全失明。
堂堂大燕国皇帝居然既胖又瞎,这简直是有辱国体 ,他的几个儿子自然就有了篡位的想法。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无端受到安禄山刑罚的大臣严庄联合安禄山次子安庆绪弑君,命安禄山的贴身太监李猪儿手刃安禄山,安禄山由于双目失明,且肥胖难以起身,就这样被李猪儿乱刀砍死。接着在床底下挖了个好几尺深的洞,用毛毯包裹安禄山的尸体就地把他埋了。安禄山叛乱称帝,却最终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且因为肥胖过度,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命丧黄泉了。
除了以上这两位比较出名的胖子皇帝,还有以下几位胖子皇帝也堪称是极品。
东晋权臣桓温之子桓玄,于公元403年带兵进入建康,夺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帝位,自称大楚皇帝。桓玄也是个大胖子,胖到了什么程度呢,《晋书.殷仲文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意思是说,桓玄篡位后入宫,刚坐到卧床床就突然塌陷,群臣们都大惊失色,场面有些尴尬,这时候殷仲文站出来奉承说这是因为陛下您的圣德深厚,连大地都承载不住。这马屁拍的着实高明,完全掩盖了桓玄肥胖带来的尴尬,难怪他会大悦。
还有金哀宗完颜守绪,他在位时金朝在蒙古的年年征伐下已经濒临灭亡。金哀宗也是个胖子,在蔡州城即将被蒙古大军攻破的时候,完颜守绪想突围出城,但因为人胖而马不能承受,只得放弃出城,便召来宗室完颜承麟说:“朕体素肥,不便于鞍马驰突。爱卿平日敏捷有将略,万一得免,能保我大金国祚不绝,卿勿推辞,了却朕之心愿。”(据《金史》)
既然逃不掉,又不想当亡国之君,那就只能把皇位传给其他人了,结果是金哀宗自缢赴国难,“敏捷有将略”的末帝完颜承麟也在巷战中力竭殉国。
清朝的建立者清太宗皇太极也是个胖子,不过他是属于中年发胖,皇太极年轻的时候也是英姿勃发,气宇不凡,要不然努尔哈赤也不会选他做接班人。只是到了中年以后,身体开始发福,行动变得迟缓,体质已大不如过去。朝鲜官修史书《李朝实录》更是毫不隐晦的说皇太极是因为过度肥胖而导致中风,高血压等病症,才造成盛年即猝然崩逝。
恭亲王奕訢为何被慈禧踢出了权力中心?
慈禧召集群臣讨论中法战争时,恭亲王奕訢跪了一个半小时,只谈论关于怎么给慈禧过生日的话题!
那么真的是奕訢已经老迈昏庸到不堪重用了吗?
慈禧马上要归政给光绪皇帝是驱逐奕䜣的第一个原因!光绪帝生于1871年,到1884年他就14岁了,按清朝祖制,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了。
光绪帝很聪明,比同治帝更像个皇帝。连慈禧都夸他。
所以,慈禧非常担心,
因为光绪帝并不是她的亲儿子。虽然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但毕竟不是自己所出。
作为执掌国政已经十几年的慈禧深知在至高的皇权面前,亲儿子都有可能翻脸,更何况只是承嗣咸丰帝的外甥呢。
最关键的是,军机处那位领班军机,恭亲王奕訢,太不让她放心了。
先别说奕訢的实际能力如何,同治四年那次打压奕訢的经历就让慈禧记忆犹新。
当时慈禧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处理个奕訢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免去奕訢一切职务的上谕一出,竟然连洋人都替奕訢开罪!
虽然最终也算是部分达到了目的,把奕訢的议政王称号给拿掉了,但是奕訢在朝野内外,甚至是洋人那里的势力之大,带给慈禧的印象太深刻了。
一个优秀的但不是自己亲儿子的皇帝,一个优秀的势力庞大的治国精英恭亲王,一旦慈禧撤帘子归政,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14岁的小皇帝,能不能控制住权倾朝野的奕䜣?奕䜣会不会如脱缰野马一般完全失去控制?
最关键的,她慈禧的权力还能不能保证!?
慈安的去世,是慈禧下决心驱逐奕䜣的第二个原因。历史上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泾渭分明,慈安尚德,慈禧尚才。
按古代的评价标准,应该说对慈安的评价是高于慈禧的。
要拿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慈安更像是一个掌舵的董事长,而慈禧则像个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
慈禧虽然年长慈安两岁,但是地位确实不一样,她得叫慈安姐姐。
慈安入宫从嫔到皇后竟然只用了40天左右,而同样是1852年入宫的慈禧,第二年才封嫔,到了1856年,才母凭子贵进位懿妃,1857年进位懿贵妃。
到咸丰驾崩,留下的两枚用来牵制顾命八大臣的,象征皇权的印章,一枚是直接给慈安的,另一枚是给小皇帝同治的,慈禧是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获得了印章的使用权。
甚至是在决定垂帘听政的“辛酉政变”中,如果慈安不点头支持,而是选择支持顾命八大臣,那么无论是恭亲王奕訢,还是慈禧都将束手无策。
奕訢也很精明,他很了解慈禧的权力欲望很重,所以,他借助慈安与慈禧的“嫡庶”之分,在施政中,常常借慈安来压制慈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是那位发明宫保鸡丁的)斩杀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是立过功的。甘受苦肉计,被罚回京,趁机面见恭亲王传递消息。
恭亲王才能坚决要求到热河奔丧,从而与两宫商定大计。
只是这安德海自从立了这样的大功,受慈禧赏识之后,就开始搬弄是非,扰乱朝政。在同治帝七年的时候,更是假借给皇帝置办龙衣的名义,在慈禧的默许之下,出京招摇。
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恭亲王奕訢请示,同治皇帝积极推动,慈安皇太后同意,
丁宝桢以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杀了安德海。
慈禧恰巧在病休,无力阻止,深感大丢面子,
她对慈安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恭亲王,越来越感觉到是个绊脚石。
光绪七年(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崩。
恭亲王奕訢,孤立无援了。
奕訢的年老多病,畏首畏尾,失去众望,是慈禧能够驱逐他的第三个原因。奕訢,是真不容易。
个人能力再强,大势难挡。
这个越来越衰弱的老大帝国,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撑持的起来的。
更何况这个人,从“辛酉政变”开始,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多年的领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长期的操劳国事,导致他身体渐渐虚弱。
据记载,光绪八年的时候,由于他心伤刚满一岁的第四女夭折,便血,病休。
慈禧安排李鸿章暂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角色。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入直军机,但是二十四日又坚持不住了,慈禧再次赏假一个月。
同治四年,慈禧对他的压制,免去他的议政王;同治十二年,他坚决制止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主张,结果同治帝免去他的亲王和一切职务,幸亏两宫皇太后制止了此事。
这种种磨难,让聪睿果决的恭亲王,渐渐圆润起来。
尤其是慈安的去世,让恭亲王奕訢更感觉到孤立无望,更加的畏首畏尾。
1883年,法国在南方挑衅,整个朝野陷入战与和的争论之中。而慈禧则摇摆不定。群臣又指望奕䜣能够拿个主意,给个态度。
但是奕訢的态度竟然是,没有态度。
或者说,慈禧主战,他就主战,慈禧主和,他也说要以和为贵,完全惟慈禧马首是瞻。让群臣大失所望。
最过分的一次,慈禧召对权臣商议应对法国的措施。恭亲王奕訢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跪了一个半小时,喋喋不休的说起十月十日给慈禧过生日的事。
慈禧非常的不耐烦,说南边就快打起来了,还过什么生日,不要再说了。
但是:
邸犹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几不能起!-《翁同龢日记》
跪了一个半小时,差点站不起来了!
真的是,跪得太久了!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失利,慈禧终于等到了渴望已久的机会!首先把直接责任人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拿问。
接着,慈禧借助群臣纷纷要求惩处中法战争失利的责任人的机会。
在召对群臣时,把战事不利的原因指向大臣因循守旧,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海防就是个花架子,一击即溃,愧对列祖列宗。
那么谁该承担责任呢?当然是军机大臣们!
慈禧这话一出口,就相当于定了调子,于是针对军机处的弹章就纷纷上来了。
讽刺的是,这次又是一位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他的弹章,直接有力:
《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
一弹两个出战巡抚的推荐人李鸿藻。
二弹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
这次慈禧没像同治四年一样毛毛糙糙就发上谕了。
她压住了这份奏折,然后打发奕訢去东陵祭奠慈安。
她在京里没闲着,先是借口祭奠醇亲王的同母妹妹九公主,到醇亲王府和奕譞密议。
接着,趁恭亲王奕訢还没回来的空,
又同时召见了醇亲王奕譞和她一直器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结拜兄弟,孙毓汶。
三月十九日,奕訢回京,军机大臣们按例等着慈禧召见。
但是却等来了开革军机处所有大臣的懿旨!
罪名是:
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葆荣
······
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
一句话,尸位素餐,这样的军机大臣,统统换掉!
奕訢开革所有职务,拿掉双亲王俸,令居家养病!
“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的功臣宝鋆,开革一切职务,保留品级,回家“休致”!
清流领袖,主战派重臣李鸿藻,总理各国大臣,工部尚书景廉均降两级调用。
末班军机大臣,同光两帝帝师翁同龢,退出军机,仍在毓庆宫行走,还是当光绪的老师去了。
这一次,竟然风平浪静,没有和同治四年一样中外纷纷交章为奕訢开脱。
奕訢为什么没反抗?以奕訢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和他对慈禧的了解,
他应该是很清楚慈禧要做什么,也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他没有,完全没有反抗,反而是在陈述给慈禧过生日遭到训斥之后,
第二天又拉着惇亲王奕誴又来说给慈禧生辰进献的事。
这已经很有些“自污”的嫌疑了。
翁同龢在日记中都讽刺:两位国家重臣,就这么点见识?
慈禧派他去祭奠慈安,明摆着是调虎离山,他也就老老实实去了。
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
应该说,这是无奈之举。
慈禧极力争夺皇权,
奕訢勠力国是,则屡次受打压。不作为呢,就被称为“委蛇葆荣”!
实在是两难,只好回家养病,这一养,就是十年!置国事若何?!
总结来看,“甲申易枢”是慈禧为了争夺权力,枉顾国家发展的一次行为。当时的人讽刺新上任的军机们之无能,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再启用奕訢入直军机,总理各国大臣的时候,更加的无力回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十六岁的奕訢病逝。
慈禧,这是以一己私利,自毁长城,葬送国家的元气!
140万军队奈何不了小小邻邦?
印度有140万军队,却无法奈何相对弱小的多的巴基斯坦,这其实不是印度军队无能,而是因为之前受到国际社会制约,现在又受到核武器的制约。
历史上印度曾经跟巴基斯坦爆发过三次印巴战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至于小规模冲突就更不要说了一直都持续不断,而印度在前两次印巴战争中没有占到太对便宜,基本上和巴基斯坦打成了平手,但是到第三次印巴战争却成功的肢解了巴基斯坦,将原来的巴基斯坦变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国国家,要不是有美国和某东方大国等国家的威慑,印度绝对会将巴基斯坦灭国。
原来当时的印度是苏联的准盟友,而巴基斯坦则是美国和东方大国等国家的小伙伴,只是当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时,东方大国正陷入内部混乱一时反应不及,美国倒是派出航母编队到孟加拉湾一度打算支援巴基斯坦,只是受到了苏联核潜艇的威胁,权衡利弊后最终没有对印度动手,于是印度成功肢解了原来的巴基斯坦。
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的话,印度要将巴基斯坦灭国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美国和东方大)国等国家绝对不会允许,因为这已经突破它们战略利益底线了,而印度就算拉上苏联也没有任何胜算,就算侥幸灭了巴基斯坦自身伤亡也会非常巨大,因此只得见好就收满足于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了,所以说如果没有国际势力的牵制巴基斯坦绝对不是印度的对手,哪怕其空军技术再怎么精湛也不行,因为印度的整体实力数倍于巴基斯坦。
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实力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当中,不过巴基斯坦却获得跟印度达成新的战略平衡的力量,那就是和印度一样巴基斯坦也拥有了核武器,因此现在印度最多占占巴基斯坦便宜却无法消灭它,再说就算没有核武器的相互制约,现有国际秩序下国际社会依旧不允许印度吞并巴基斯坦啊!
小小怪牺牲最后复活了吗?
小小怪牺牲最后没有复活。因为我们了解到,在很多游戏和电影中,牺牲的角色会有复活的情节,但在现实生活中,牺牲自身的代价是无法逆转的。小小怪虽然是虚拟世界中的角色,但是也不能逃避现实理解,它的牺牲在游戏中是不可回避的。此外,小小怪的牺牲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过度牺牲自身的决定,要珍惜每一个机会,不要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
1927年秋至1929年冬共发生多少武装起义?
1927年秋至1929年冬发生3次武装起义
三次武装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建立了许多根据地。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在南昌发动,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建军纪念日。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中秋节节),由毛泽东和卢德明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发动的又一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