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景虎,如何评价日本战国时代?
三国同盟松动与第四次川中岛会战
1560年,甲相骏(甲斐武田、相模北条、骏河今川)三国同盟出现了重大问题:
桶峡间奇袭
骏河今川家当主今川义元决意上洛进京,率军25000(真土豪),途经尾张国境内被战国最著名的家伙——织田信长奇袭于桶峡间,阵亡。战死士兵约2000~2500人。
今川义元是一个著名的、文武兼备的“绅(bian)士(tai)”大名,不只会踢球,还精通连歌、能剧...还有...脔童。
早期今川义元受到松平家的邀请,协助其攻打织田信长的爹织田信秀,分分钟搞定,还活捉了织田信秀的儿子织田信广,被称为“东海道第一大名”。
桶峡间奇袭时,被织田家服部小平太、毛利新助合力斩杀。
据说小平太用长枪刺穿今川义元的大腿,自己也被今川义元砍掉了一条腿!
毛利新助赶上来与今川义元搏斗的过程中还被咬掉了手指,才杀死了今川义元。
牛X的爹大多都有不靠谱的崽今川义元长子今川氏真继承家督(主公),和所有历史上的情况类似,牛X的爸爸总有不成器的儿子,今川氏真也并没有给人惊喜(除了球技)。自此今川家成为“甲相骏三国同盟”中最薄弱的环节;
更关键的是另一个角色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一直在今川家做人质的——
松平元康(德川家康)
趁今川家内部混乱的机会,带领家臣在三河国冈崎城宣布独立。
第四次川中岛会战-1561年-
●上杉谦信亲点16000士兵离开越后国,进入信浓北部川中岛地区。
●得知战报的武田信玄立即召集18000人开赴前线海津城与守将高阪昌信(约2000守军)共同对抗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非常小心谨慎,此战仅带了16000人,还分兵3000保证补给线安全,大本营春日山城还驻扎约20000人以备不测。
●武田信玄方面全军18000+海津城2000人,大约20000兵力严阵以待。
●双方在阵地前对峙多日,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武田信玄“军师”山本堪助提出作战方略“啄木鸟战法”
啄木鸟战法?用一只奇袭部队猛攻上杉谦信位于“妻女山”的本阵,迫使其后撤,再由武田信玄带领的本阵人马在预定地点待命,对慌乱的敌军部队进行扫荡的策略。
就如同啄木鸟在树木背面不断敲打树干,让虫子受到惊吓而向洞口爬去,一旦露头啄木鸟再将其吃掉而得名。武田家在以后的战争中还多次使用过这个战术。
信玄采纳了这个建议,奇袭队由武田信玄最著名的男朋友——
逃弹正 高阪昌信
带队12000人,马场信房为副将,连夜从海津城开拔,目标是绕到上杉军本阵妻女山侧翼,发动偷袭;
而信玄自己,带领剩余的8000人,在预定地点等待上午6点的总攻信号;
你想的美!事情并不像预计的那么顺利,据说上杉谦信的探子深夜看到海津城的炊烟,上杉谦信立刻判断出武田军会有军事行动,正在提前吃饭!
上杉谦信凌晨2点就紧急出动,留下1000人马在妻女山本阵,亲率剩余的12000人直接下山直奔八幡原,准备将计就计直接突击武田信玄的本阵8000人。
“小玄玄,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哼哼”
次日清晨的浓雾刚刚散去一部分,武田信玄本阵前人声鼎沸,当人马靠近才发现,根本不是上杉谦信的残兵,而是整齐的上杉家主力部队!
意外的混战!史料中也记载武田信玄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显得狼狈不堪,立即仓促命令本队布阵迎敌,战斗刚开始武田信玄的军队就陷入了不利局面:
◆上杉军柿崎景家仅靠数百人就撕破了武田名将饭富昌景(山县昌景)尚未列好的阵势,饭富昌景的部队陷入各自为战,没有指挥的状态;
◆武田信繁的部队也在上杉谦信“车悬之阵”的轮番攻击下没有了队形,武田信玄本队8000人开始陆续后退,面临全军阵形要被冲散的局面;
◆留在妻女山牵制奇袭队的1000人由上杉军甘粕近江指挥,他的身份几乎等于弃子或者炮灰,然而这1000人的浴血奋战竟然让高阪昌信12000奇袭队久攻不下,无法赶下妻女山阵地救援主将武田信玄。
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是武田家目前除了信玄以外最高级别的统帅,眼看着上杉的士兵和潮水一样涌向信玄本阵,武田信繁策马高呼自己的名字
“我乃武田典厩信繁!有本事拿走我的首级领赏!”
上杉军兵士立刻被这升官发财的机会引诱了,大量的士兵改变路线直扑武田信繁,而武田家老臣诸角虎定(信繁的师傅)也赶到武田信繁身边奋力拒敌,最终双双力尽阵亡(信繁36岁、诸角虎定81岁)。
关于武田信繁的战死:
★说法一:
信玄的这个弟弟当初就很被父亲喜欢,过去差点就打算废长立幼,信玄也觉得这是个祸害,一直想让他送死拉倒,信繁也知道自己人缘声望很高,看过信玄的文治武功,相信哥哥信玄可以当好这个家,于是自愿战死安定自己的家族;
★说法二:
信玄其实非常信赖自己的弟弟信繁,加上相貌接近,一直让他顶着自己的名头出去打仗(影武士),这次由于信玄的长子武田义信擅自出击,信繁是为了去救信玄的儿子才阵亡,如同刘备心疼长坂坡赵云的情绪,毕竟赵云活着回来,信繁死了,于是对长子义信产生了不满,日后埋下了义信谋反的伏笔;
不论怎么解说,我们从史料中无法找到义信当日是否犯错的证据,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信玄忌惮信繁,但是信繁的勇猛确实被人牢牢铭记;
武田家名将真田昌幸就把自己的次子起名叫做真田信繁,希望他以后也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武士,而这个真田信繁,也就是以后活跃在大阪之战的日本第一强兵——
真田幸村(信繁)
武田信繁与诸角虎定战死,对武田军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武田信玄自是悲痛不已,而谋划这次战术的山本堪助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山本堪助
“我军面对的上杉军的轮番攻击,久负盛名的武士以一挡十陆续战死,而我们还在等待奇袭队回来,这明显是我的策略失败的结果。”
引咎策马冲进上杉军,左右冲杀,斩敌十余人(一说三十余)后被围攻阵亡;
进攻妻女山上杉谦信本阵的高阪昌信奇袭队终于突破甘粕近江1000人的防守牵制,于上午10点左右进入主战场夹击上杉谦信。
武田信玄本阵士气大幅提升,奋勇冲杀,战局终于发生了逆转,上杉谦信率军开始后撤。
【山本堪助同志,脸皮再厚一点点就不用死了...】
单挑!单挑!!传说中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唯一一次的单挑在此时发生,有记载称:
白袍将军(上杉谦信)骑骏马(放生月毛)直冲武田信玄本阵,士兵竟然没有人能阻拦,白袍将军径直冲向指挥的武田信玄,连砍三刀,信玄用手中军配(葫芦型的铁扇子)挡住了两刀,第三刀被砍中了肩膀。旗本(近卫军)陆续涌来,白袍将军不得已纵马离开武田军本阵......
虽然感觉和小说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说的挺刺激,你看,大家听了也都当真了:
战斗结局上杉谦信带领剩余部队撤回越后;
武田信玄巩固了自己在信浓国北部的统治;
上杉谦信16000人,死亡3470、伤9400(伤亡率72%)
武田信玄20000人,死亡4630、伤12000(伤亡率88%)
有人曾经戏称日本战国是村长打架,日本历史上单次战争伤亡总计人数确实很少过30%以上,而第四次川中岛会战的伤亡人数竟然超过了终结日本战国的大阪夏之阵(日本历史最大规模战役,兵力总数双方达到23万人)。
战争胜负:
从结果上看,第四次川中岛会战,武田家基本占据信浓国全境,武田胜利;
从人才的角度上来说,武田家的“董监高”则战死多人,却是一场惨败;
【当前武田家石高粗略估算60万石】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之谜疑问一:这个战争有没有发生?
历史中武田与上杉势力在川中岛地区发生的第四次军事冲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如果单单只说“川中岛之战”,一般说的都是这一次战役。
然而,这一次战役却是史料最不充分的一次,并没有什么历史材料对此战过程进行过记录,除了武田家的《甲阳军鉴》一书,也就是所谓的孤证。
《甲阳军鉴》
传说...
此书是武田信玄的男朋友高坂昌信,在病重时,为了劝说继任者武田胜赖,自己口述,他人(外甥春日总次郎、家臣大藏彦十郎)记录的一本著作。
高坂昌信死后,流亡中的春日总次郎继续完善这本著作,直至去世。
这本书辗转到了“小幡下野守”手中,此人在作者中,添加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保存下来。
史学家认为这个“小幡下野守”很大概率是曾经高坂昌信手下家臣,武田家灭亡后投靠上杉的“小幡光盛”或其后代。近代有出版过小幡家流传下来的版本。
又传说...
此书是武田家足轻大将小幡虎盛的儿子,小幡景宪编辑整理的。因为目前发现的抄本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小幡景宪版本。
双传说...
肥前松户藩松浦镇信在他的著作《武功杂记》中,明确写到:
《甲阳军鉴》根本就是山本勘助的儿子,在寺庙中做学徒时候,为了夸大父亲的战绩,假借高坂昌信的手法、故事,创作的一本伪作!
不过松浦君忘记了一个事情......山本勘助是不是确有其人都无法下结论= =
汤浅常山在他的《常山记谈》中明确写到:
《甲阳军鉴》根本就是“满纸荒唐言,尽皆虚妄事”!
【上文提到的《武功杂记》和《常山记谈》,其真实性和史料性均高于《甲阳军鉴》】
如此来说,严格意义上仅仅是一本军旅小说,成书在江户时期,作为史料典籍总有那么点上不了台面,而后世对第四次川中岛之战,过程、记载,大多数都源于此书中的内容和想像。
这是不是说,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不存在!?
笔者表示未必!
另外一本《胜山记》(风土记)中,有过关于上杉家的感状(军功奖状)内容,以及《历代古案》中,近卫前久写给上杉政虎庆祝战胜的书信来看,1561年武田与上杉两大势力确实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第四次川中岛之战”应该确实存在。
疑问二:山本勘助到底是谁?
有很多人表示,要不是因为山本勘助这么冒险的策略,也许第四次川中岛之战就不会这么残酷。
然而这个人很大概率是创作出来的虚拟人物:
1、遍查资料,武田家只有一个叫做山本勘介的低级武士;
2、记载山本勘助的资料只有《甲阳军鉴》和《御证文之觉》,然而这两本书成书都在江户时代,两本书之间不但存在矛盾,连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记录错误,比如武田信玄出家的时间这种已经被定案的历史事件,所以可信度极低;
3、军师这个称呼、岗位,从没有在武田家被提及过,武田信玄基本上都是一言堂,不可能设置这种职务;
4、《市河家文书》的发现,记载了一个“山本菅助”的人物,曾经隶属山县家,后来成为非常有才华的武田信玄近侍身份,这与山本勘助的身份非常接近,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还原事情的真相吧。
相模之狮称号由来?
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北条氏康
北条氏纲之子,足智多谋.
其父死后,强敌环伺,甲斐的武田家,骏河的今川义元,房总的里见家,上杉家的两支更联合起来进攻北条. 1546年,上杉联军八万进攻河越城,城将北条纲成力保不失. 氏康领军八千前来迎战,数度佯败,以骄上杉. 再于一月色半明之夜,军皆白斤裹头,夜袭上杉军,俘虏上杉朝定,上杉家另一支上杉宪政败逃.
不断蚕食上杉家,上杉宪政投奔越后的长尾景虎(后上杉谦信). 于是,1554年,与今川,武田在善德寺三家会盟,组成反长尾家联盟.
1561年,上杉谦信军十一万来攻,坚壁清野,上杉军围小田原城三月,不落,退.
1564年,第二次国府台之战,击败里见家,里见家归附,北条家进入安定时期.
当武田信玄进攻今川家时,三家联盟破裂,又与上杉谦信联盟,谦信收养氏康的一个景虎.
作为北条家的第三代,氏康令北条家雄霸关东.
北条氏康,人称相模之雄狮、文武兼备之将。战国前中期的军事家、民政家及政治家。后北条氏第三代家督,氏纲长子,永正十二年(1515)生于相模小田原城,幼名新九郎。
当时的北条家督氏长(早云)正进行武藏攻略,攻打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家,后转战相模之上杉朝良。永正十三年(1516)平定相模。永正十六年(1519),早云死,长子氏纲继家督之位,继续武藏攻略,大永四年(1524)攻克江户城、翌年攻克岩槻城。但由于氏纲之后台今川氏亲于大永六年(1526)死,骏、相关系恶化,氏纲决定先发制人,于天文六年(1537)进攻骏河,史称「河东一乱」;又于翌年开始与里见氏为主的三次国府台合战的序幕。
氏康之初阵是享禄三年(1530)的小泽原之战攻打扇谷上杉朝兴,并立下战功,受到父亲的肯定。天文十年(1541)氏纲死,二十六岁的氏康继任家督,开始了后北条的最盛期,继续祖、父之攻略。
上杉绘虎为什么也叫上杉谦信?
长尾景虎看重旧秩序,将成为关东管领上杉氏视为莫大荣耀,还可以获得出征关东的正当理由便答应了上杉宪政。永禄四年(1561年),把后北条打得龟缩不出的长尾景虎继承上杉氏,改名为“上杉政虎”。
越后长尾家此后便改名为越后上杉家并延续至今。上杉政虎后来出家为僧,法名“谦信”,故名“上杉谦信”。根据有些史料记载,上杉政虎改名“上杉谦信”的时候,武田信玄都已经去世了。
被誉为长尾景虎的到底是上杉谦信还是上杉景虎?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Uesugi Kenshin ) (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 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景胜、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出家后法号谦信。由于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统率能力,所以在后世被称为越后之龙,一般通称为军神。官位为从四位下弹正少弼,死后赠回正二位。
上彬谦信是不是女的呢?
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Uesugi Kenshin ) (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 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景胜、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出家后法号谦信。由于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统率能力,所以在后世被称为越后之龙,一般通称为军神。官位为从四位下弹正少弼,死后赠回正二位。
为什么感觉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又好看又好听?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表示不理解,一个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名字既好看又好听,是一种耻辱,这是国人中部分人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说严重点就是精日现象,不可提倡。但就日本人姓名起源翻阅了有关资料,粗浅赘述如下:
一、中国姓氏起源
在我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距今约5500至一万年前)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二、汉字是何时传人日本的
古代的日本是没有文字的,直到东汉光武帝时就有汉字流传入日本,光武帝赠给日本的“委奴国王”金印,"委奴国王"四个就是汉字,这是我目前所知最早的...... 《后汉·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才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早前,日本原有自己的语言,日本人把自己原有发音加在表意的汉字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语言系统。
日本汉字出现得很晚,据中国正史《隋书》记载,直到七世纪日本还没有文字。一般认为,直到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年),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字。
三、日本人的姓氏由来及含义
1、姓氏起源
在日本的古代,氏、姓和名字是权势的象征,因此在名前面冠以官职称号是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特权。而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没有姓,只有名。
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以后,日本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到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许多人还不敢给自己取姓。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须有姓。从这时起,日本家家户户才都有了姓,子承父姓,妻随夫姓,世代相承,一直延续到今天。
然而天皇家族是个个例。在日本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没必要有姓。不仅是天皇,就连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都没有姓。
2、日本人姓氏的依据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非常杂乱。据统计,目前日本的姓约有十一万左右,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百多个。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义。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松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田中”、“岸田”。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村、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此外,还有许多姓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乌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中国经由朝鲜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3、日本人名的含义
日本人通过与中国文化交流精通汉语,起的名也同样摘取汉字中具有一定美好祝愿意义的字。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等。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俊、忠信等内容。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有些名具有特定的纪念意义,如:山本五十六,“五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日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起名的一个特征。如太郎、二郎、三郎、四郎等
四、警惕“精日”现象,树立文化自信
对于日本人的名字,其实质是汉语言文字在日本的一种传播的结果,还不如国人名字意义深远和考究。没感觉到日本人的名字既好看又好听,那种感觉既好看又好听的人,骨子里多少有一种“精日”思想,就连日本人的马桶盖都是最香的,尽管买回来一看原产地是中国的。
在一次记者会上,王毅外长怒斥这一现象说:“精日”分子是“中国人的败类!”。
“精日”是什么?“精日”是指精神上崇拜日本的一切,视自己为日本人的群体。
“精日”分子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受日本文化产业浸染影响,对历史缺乏真实了解,或者不愿了解真实历史,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自信,思维思想出现了媚日倾向,对日本文化产生极度崇拜和认同心理,这是不对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