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故明月,小周后是如何气死姐姐大周后并上位的?
娥皇女英本是远古时候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两个同时嫁给了舜帝为妻。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世家周宗有两个女儿也叫娥皇女英,这两位周氏家门的娥皇女英也嫁给了同一个人——南唐后主李煜。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裹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是李煜描写娥皇儿女欢情的艳歌 《一斛珠》,娥皇姿态曼妙、风光旖旎,令人难忘的打情骂俏。通过“嚼”“唾”两个动作,让一个娇媚可爱的少女形象一下子悄生生地立在了眼前。这样风情万种的女孩子令人怦然心动,顿生怜爱呵护之情。
被历史上称为大周后的周娥皇,一次应诏入宫演奏琵琶。李璟(李煜之父)见她生得花容月貌,肤白如雪;眉弯如月,红唇似樱,细腰如柳,艳压群芳。而
弹起琵琶来纤指轻拢慢捻,技艺娴熟,曲声琮琮,如听清泉,似见飞花,使深谙音乐的中主李璟大为赞赏。把南唐宫中珍藏的国宝“烧槽琵琶”赏赐给了娥皇。
并与周娥皇的父亲定下了儿女姻缘。
就这样,在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国色天香、才貌双全的周娥皇一身凤冠霞帔,莲步款款走进了帝王之家与锦衣华服的六皇子李煜结为伉俪。
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家,拥有的是数不尽的浪漫与温馨。日光倾城。二十四岁的李煜即位南唐国主君位,周娥皇被册封为皇后,“嬖之专房”,可谓荣极恩宠。
说实在的要是李煜做一个富家的公子哥风流倜傥、吟诗作对、逍遥自在还是可行的,但一国之君这样做,就是破家败国的昏庸君王了,注定要成为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
李煜和周娥皇的宫中生活日日曼舞,夜夜笙歌 。而此时北方的后周已经换了天地,赵匡胤黄袍加身,厉兵秣马,正在做着统一全国的准备。
在雕栏玉彻的南唐后宫里,风流儒雅的君王,聪颖曼妙的妃子,夫妻俩陶醉在诗词音乐歌舞的艺术天堂里。他的笑颜美好,似阳光明朗。她的眼神温柔,似月光倾城。单纯的快乐就像是一张还没有写诗的红笺。
南唐原本就处于江南富庶之地。经过南唐开国之祖李昇实行不生战事、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而到了中主、后主两朝,朝野上下开始弥漫奢华之风。
司马光《训俭示康》家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可惜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李煜看不到,要是司马光早生几十年,或许他的这番话能震聩李煜。让他知道他的这些败家行为要不得。
据《尧山堂外记》卷四十一记载,南唐后主的内宫从来都不点蜡烛,每到夜晚就会悬起一颗大宝珠,照的一室光亮如同白昼。不知道这夜明珠是何种宝物,难道是穿越去的电灯泡💡。
据说那些在南唐后宫服务多年的宫女,后来被北宋的王公大臣挑去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宫女,竟不习惯汴梁城那些王公大臣家里点蜡烛,说熏得眼睛疼。
这大周后既是一国之尊的皇后,又是颇有创意的“时尚达人”、“第一网红”,自然成为赚足人们眼球的“时尚风向标”。当周娥皇那“纤秾挺秀” “高髻临风”的身影在宫中飘然而过时,人们远远望去竟以为是仙女下凡。于是,不仅宫中女子都竞相效仿,也成为南唐少女们街头巷尾争相模仿的对象。
大周后香消玉殒周娥皇在十年间,为李煜连生了三个儿子,大周后也真能生产。大周后天性慈爱,孩子们也个个乖巧俊雅,聪明伶俐。想想孩子的爹妈这么俊郎俏丽,孩子肯定错不了。
在三个孩子之间,娥皇最宠爱小儿子仲宣。这也符合一般父母的习惯,往往最小的儿子得到更多的父母宠爱。仲宣是她当皇后那年生的,此时年方四岁。初封宣城公,娥皇特别把他放在自己宫中亲自照顾,而不肯假手侍佣。
据《玉壶清话》记载,后主幼子仲宣少敏慧特异,眉目神采如画,他聪明听话,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孝经》和古杂文,还能辨识音律音奏,如此聪慧神童令人惊叹。
然而夫妻二人对幼子的疼爱却换来了一场悲剧。李煜二十八岁那年,二十九岁的周娥皇偶感风寒,因为害怕传染给才四岁多的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别院由保姆照管。
大周后卧病月余,丝毫不见好转。亲人们常到佛堂焚香跪拜,祈祷佛祖保佑大周后早日康复。聪明懂事的小仲宣想早日回到母亲身边,见众人这样,小仲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这样可以让母亲的病好起来呀。
有一天,小仲宣独自跑到香烟袅袅的佛堂里,见迎面香案上供奉着祭品,烛光摇曳,光影昏暗。小仲宣学着大人的样子煞有其事地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
没想到的是,此刻有一只全身漆黑的大猫正蹲伏在神龛佛像前,两只眼睛看着案上的供品。仲宣起身突然看见黑猫,吓得大叫一声。那黑猫也受到惊吓,纵身一蹿,将供桌上的长明灯打翻在地,小仲宣突然遭到惊吓,两眼翻白,昏倒在地。
人们发现后急忙送医,结果救治无效,几天后魂归而去。
李煜惊闻爱子夭折,痛不欲生。更让李煜为难的是,这事还不能让大周后知道,否则定会要了爱妻的命。
然而,仲宣夭亡的消息还是让大周后知道了。回到题目,要说小周后气死姐姐的话,可能就在这个问题上,据说,小仲宣夭折的消息是她“无意”中透露给姐姐的。
爱子如命的大周后惊闻恶耗,昏死过去,她以为是自己的病害死了儿子。经过丧子之痛与疾病的折磨,大周后的病势骤然加重。
李煜在这段时间里,像是照顾父母般细心照料周娥皇,“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他时时守在娥皇的病床边,开始为娥皇病情祈祷;
玉树后庭前, 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 , 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这首《后庭花破子》词里,娥皇被比作后庭中的玉树,比作梳妆台镜边的瑶草。去年的花今年依然开得鲜艳,今年的月亮和去年一样圆……
然而,娥皇的病情终于无可挽回了。弥留之际,李煜日夜守候在她身边。她临终握住丈夫的手深情说道:
婢子多幸,托质君门,窃冒华宠,
业已十年。世间女子之荣,莫过于此。
所痛惜者,黄泉路近,来日无多,
子殇身殁,无以报德。
然后,她叫人拿来当年赏赐的烧槽琵琶和自己日常佩戴的玉环,亲自放到后主李煜手里,殷殷说道:“我的一切,都是君之所赐,只有这琵琶,是公公的遗泽;这玉环,是我母亲留给我的,都是我形影不离、最为珍爱的。现在我要走了,不能再陪伴你,就让它们代我陪伴你吧。”
说完这一切,她又奋力坐起来,亲笔写下遗嘱,请求死后薄葬。此后又静卧三天,然后又起身沐浴更衣、打扮整齐,又拿出一块玉含在嘴里,随后躺在床上,缓缓闭上眼睛。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大周后才三十岁。这一天是964年十一月二日。
这临去世也太潇洒了,你当来世间一遭是来旅游的吗?不过看样子好像是真的来旅游的。世界风景再美,也不是属于自己的。
李煜与小周后——女英大周后去世,到了次年正月初一才正式下葬,李煜亲自主持了追悼会,将大周后心爱的烧槽琵琶放进陵墓陪葬。并亲自写了祭文悼念亡妻,以他的才华用血泪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祭文《昭惠周后诔》。署名为“鳏夫煜”,鳏夫是指没有妻子或者丧妻的男人。
但李煜可是个闲不住的男人,当时可能有终生不再娶的决心,可是遇到一个不得不娶的女子的时候,这决心还能坚持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一个女子把李煜从悲痛中拯救回来,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大周后的妹妹女英。
因为这姊妹两个取的名字娥皇女英,就注定要延续上古大舜娶尧女的传奇。
娥皇生病期间,妹妹女英就被召来陪伴姐姐。女英比娥皇小14岁,李煜和娥皇结婚时,女英才5岁,随着经常入宫来探望姐姐姐夫。当时的小周后可是经常被姐夫抱在怀里玩耍,不但李煜喜欢,就连李煜的母亲圣尊太后也对她十分喜欢。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袅娜少女。周女英生性活泼,美丽可爱,深得李煜母后钟氏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
初春,李煜来到花园,园中牡丹、芍药开得正艳,蜂蝶起舞,阳光普照,在这样的时空里,让李煜暂时忘记丧妻的烦忧。
几朵硕大的芍药十分娇艳,很像女孩子的脸庞,没错就是女孩子的脸。女英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花丛中,隐身花间,与花同美,不对!应该是比花还美。李煜发现这种俏丽青葱的脸顿时呆了。
二人四目相对,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彼此心有灵犀,情意相投,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晚,李煜辗转难眠,眼前晃来晃去全是那如花的面容和娇笑的神情。后主不由得灵感涌动,欣然提笔,一挥而就一首《更漏子》:
金钗雀,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穂,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夜来漏更残。
大姐尸骨未寒,姐夫小姨子打情骂俏,移情别恋。这世界有真正的爱吗?
李煜见女英吹笙,李煜写道:“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横欲流的从来不是“眼波”,而是“欲望”!
一日午后,李煜散步来到女英的住处,径直悄悄走进安闲静谧的画堂深闺。见女英正在午睡,美人如玉,暖香袅袅,人李煜感觉恍入天台仙境。女英长发散开,像翠云般散落在绣枕上……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
两个人,忘却了世间烦恼,抛开了人间伦理。终于走到了一起。
如果李煜能把这“色”心用在国家大事上,用在军事民政上,用在百姓疾苦上,用在励精图治上,何苦后来之苦呢!
大周后之死与小周后有没有关系呢?回到题目,大周后到底是不是小周后“气”死的呢?
据陆游《南唐书》十六后记载:“初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后偶褰幔见之,惊曰:如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至死,面不向外。”
意思是说,女英进宫多日,直到姐姐病危时才去探望娥皇。娥皇看见妹妹站在床边,娥皇惊呼:“妹妹什么时候来宫里的?”天真的妹妹不会撒谎,以实相告:“来了几天了。”娥皇马上明白了,她翻身向里,不再看任何人,至死都没有转过身来看李煜一眼。
女人在这方面都是狡黠、聪明的,都有自己的“特异功能”,如果这时候女英再在姐姐伤口上“撒盐”,顺便告诉姐姐外甥仲宣夭折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杀人不见血啊!
夜晚时分,她让宫女取来她旧日整理的曲谱和最爱的烧槽琵琶。《恨来迟》《邀醉舞》《霓裳羽衣曲》一页一页翻去,泪水打湿了曲谱。这些都是在自己曾经最美丽的时刻所拥有的。如今镜子里的她,面色蜡黄,眼窝深陷,目光中全无往日神采。
良久,娥皇冷冷地吩咐身边的宫女:“将它们都烧了罢!”
这些曲谱曾经是她的心血所在。眼看着它们渐渐化作缕缕青烟,她闭上眼睛。让她心碎的是,那个闯入的人竟是她的亲妹妹。
其实,娥皇周后不知道,小周后与李煜之恋,其实是自己父亲周宗一手促成。他担心长女娥皇久病不愈,皇后之位就会旁落他人之手,更影响周氏家族利益。
因此,周宗亲手导演了一出姊妹同嫁,越俎代庖的宫廷剧。
唉!这样的宫廷故事其实在历代皇朝屡见不鲜。
在娥皇死后第二年,圣尊太后钟氏也死了。母亲的死在感情上沉重打击了李煜。
根据古代的礼仪,李煜必须是守制三年以表孝心,不能谈情说爱,甚至连夫妻同房也不允许。李煜必须在皇宫中度过三年带发修行的和尚生活。他与小周后自然不能马上成婚了。
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初五这天,女英嫁给了守孝三年期满的李煜,被立为皇后,史称“小周后”。这一年,她恰好十九岁,这和她姐姐当初嫁给李煜时是一样的年龄。
此时,北宋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八年了,正在厉兵秣马进行着统一全国的行动。可这时的李煜还在为了要更隆重体面的娶小周后而煞费苦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为了让小周后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宫,李煜命令掌管礼仪的大臣详细查阅历代帝王大婚沿革,草拟婚礼的程序。他要中书舍人徐铉后知制诰潘佑参加议定,这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
中书令徐铉认为国难当头,财政拮据,婚礼应当从简。娶小周后是续弦不是初娶,应当尽量从简。知制诰潘佑认为这是为国家立皇后,尽管是续弦,还是应该把仪式办得隆重一些。
在讨论婚礼上是否应该奏乐时,徐铉根据周公、孔子之礼,认为皇帝婚礼是国家大事,宜严肃庄重,不能像老百姓搞得吹吹打打。潘佑以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婚礼有音乐才有气氛。
徐铉又说古时结婚即使有音乐,也不能用钟鼓这些乐器。潘佑说《诗经》第一篇就说“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如何不能用?
在婚礼上是否应该男女交拜,两人意见也相反。徐铉认为要严格按照古书上所说程序夫妻交拜。潘佑却认为天子跟普通人不一样,只有别人拜他,哪能他拜别人,对皇后也是如此。
李煜毕竟宠爱小周后,生怕婚仪简单会委屈了她,因而不顾国家财力困乏而采纳了潘佑的意见,于是宫廷上上下下,全力以赴地为皇上婚仪作准备。
小周后在婚礼前几天被偷偷地送回扬州娘家。李煜在小周后将来所要居住的后宫进行了精心修饰。
李煜和小周后的婚礼事先昭告于世,妇孺皆知。大婚那天,金陵城里热闹非凡。李后主与小周后的风流韵事早已在民间流传。迎亲这天,天刚放亮,金陵大街就挤满了围观人群。屋顶上和街道两侧的大树上观看。几处年久失修的危房发生了坍塌,致使多人死伤,还出现了踩踏事件,这样的婚姻似乎也在预示着什么。
从此,小周后成为李煜心头的最爱。
李煜也不管南唐国势江河日下,日渐衰落,对国事失去了兴趣。而专心致志地沉浸于玩乐之中,对小周后更是百般宠溺。之前大周后的“专房之宠”在小周后这里得以延续。
然而现实并不是李煜想的那样,宫外的局势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963年,宋平荆南;965年,宋灭蜀;971年,宋灭南汉。就在李煜还在醉心于吟诗赏月、弹词弄曲的时候,赵宋的大军已经一步步逼近了。
964年,大周后去世,宋太祖派遣使者魏丕来吊丧,实际上是来探听虚实。情商高智商低的李煜邀请魏丕登楼赋诗,希望在诗词上压倒对方。[捂脸]也是服李煜了,这帝王当得水平,要在诗词歌赋上压倒别人,大有“驴不胜怒,蹄之”之势。
不料魏丕颇有文才 落笔成章,中有一句:“朝宗海浪拱星辰”,暗喻李煜以臣侍宋,以小事大;另有一句“莫教雷雨损基局”,告诫南唐后主要诚心诚意侍奉宋朝皇帝,以免国破家亡。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六月,李煜派遣胞弟从善赴宋朝朝贡,进贡珍宝数倍于前,以满足大宋的胃口,讨好赵匡胤。
然而赵匡胤的雄心,其实这些宝物能够满足的,赵匡胤要的是你南唐的江山社稷,是帝王基业,是归于大宋版图。
此时的李煜才渐渐地明白要想长治久安,要想歌舞升平,不是靠诗词歌赋、美女佳人能留得住的。
赵匡胤扣留李煜的弟弟从善为人质,为了假借从善之手劝降李煜,又是封官,又是许愿,赵匡胤本是节俭之人,却赐从善以豪宅,并且花了大笔银子给李煜修缮了精美绝伦的礼贤宅。
而此时南唐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劝谏李煜,潘佑看到国势日危,群臣却麻木不仁,无所作为,便给李煜连上七道奏疏,不见李煜有任何反应,便递上辞呈,表示挂冠归田。
李煜就免了他所有官职,却又不放他归田,命他留在京师,负责编修国史。潘佑十分恼怒,又把第八道奏疏呈上,奏疏中,潘佑以历史上有名的亡国昏君桀、纣来比喻李煜。
其实,这不是比喻,李煜就是桀、纣一流,只不过他没那么残忍,会做一些令人心动的靡靡之词,来引发后人男女爱情的泛滥,李煜是桀纣,大周后、小周后何尝不是妹喜、妲己呢!
随着潘佑、李平的自缢身亡,南唐已经是人心惶惶、岌岌可危了。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颍州团练使曹翰、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刘遇从江陵出水师沿江东下,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等人挥师南进,拉开了歼灭南唐的战争。
经过一年的围困金陵已经油枯灯尽。李煜意欲蹈火自焚,被身边侍卫救下。面对兵临城下的宋军,李煜已没有主见。
此时围城的曹彬却没有下令攻城,反而声称因病卧床,闭门谢客。副帅潘美不解。原来曹彬担心众将不听招呼,城破之日屠城,他要众将盟誓,破城之日,决不妄杀一人。众将承诺,焚香盟誓后才下令攻城。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攻入皇宫。
而此时在后花园中,李煜正在和小周后一起填《临江仙》一词。当听到内侍进奏城破后,李煜徒然掷笔,传谕召近臣齐聚澄心堂商议投降一事。
宋军破城后,因为曹彬谨遵宋太祖的命令,严令部下不得入宫骚扰内眷,并约束部下,退到辕门以外,列好队伍,等待南唐君臣出城纳降。
北宋开宝八年十一月底,李煜率领群臣开门出降。
离开金陵这天,江边岸上百姓送别的多达万人,船上女眷与岸上送别的百姓一齐痛哭失声,许多人呼喊他。小周后女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泪水长流。
李煜和小周后住在礼贤宅,每日美酒为伴,可好景不长,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不明不白地离世,太宗赵光义继位。
小周后之死小周后入宋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得随列入宫觐见。赵光义便让小周后等南唐“命妇”到宫中拜见后宫嫔妃,谁知道这一去就是好几天——赵光义乘机让小周后留宫陪寝。
小周后自然拒绝。赵光义当时不到四十,见到小周后色心顿起,如狼似虎地扑上去。小周后惊叫着逃跑,抵死不从。赵光义命四名宫女上前抓住小周后把衣服扒掉,强行按到床上……
最令人发指的是,赵光义居然还让宫中的画师将现场画下来,这就是在野史上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这赵光义是不是有“窥视癖”。
一乘轿子把面色冷漠、颜容憔悴的小周后抬回来时,内心的高贵已经被野蛮残暴摧残的荡然无存了。
李煜站在一边唯有沉默,内心却翻滚着羞愧、悲愤、耻辱……可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连命都会随时丢掉,还有什么办法,什么尊严呢?
赵光义也尝到了甜头,三番五次召小周后入宫侍寝。
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夫君和自己能够平安度日,小周后不敢不从。这个可怜的江南女子,只能承受来自于失去尊严的委屈。每次从宫中回来,都要捶胸顿足,抱头痛哭。
此刻以诗词见长的李煜又要做诗了,不过这是亡国之诗: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正值七夕。
小周后女英及其他所有入宋的嫔妃宫娥都凑在一起,为李煜祝寿。她们吹笙抚琴,歌舞助兴。真是一群没志气、少廉耻的亡国之徒,这个时候还能提起兴趣来。
李煜神情恍惚,喃喃地说:“好久没这么热闹了。记得有一年生日,我们在移风殿里庆祝。布置得恍如仙境一般。那是‘锦洞天’ 。”
小周后轻轻叹息道:“昔日的繁华,谁能轻易忘记呢?”
正说着,嫔妃们围过来,轮流向李煜敬酒,李煜强颜欢笑,一一接受。
醉意袭来,他眼前浮现往日自己在金陵时的情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下要来纸笔,一挥而就,最出名的《虞美人》跃然纸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词与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如出一辙。可惜悔之晚矣,悟得太迟。
没想到这首《虞美人》,竟成了李煜的“绝命词”。李煜写完,感觉不错,就把它交给宫娥们演唱,自己也击节相和。
唱着唱着,每个人的眼睛上都了一层泪花——今夕何夕,如此断人肠!
这词、这事,当然逃不过宋太宗赵光义的耳目。赵光义心头不禁怒气横生,他召来赵廷美,把一壶毒酒让他赐给李煜,说是给李煜祝寿。
赵廷美爱好诗词文学。平素与李煜谈得来,并不知道内情。他当下提酒来到礼贤宅。两个人谈得很畅快。
赵廷美走后,李煜喝下了赵光义赐的这壶酒,药性很强,度数够高,刚入肚,就五内俱焚,全身痉挛。
李煜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大限到了,几次在江南舍不得的生命,终于要画上句号。此刻,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当年“手提金缕鞋”的那个漂亮女子。
在痛苦中挣扎着的李煜眼泪汪汪,倒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就在公元978年七月七日的夜里,那个可怜的一代词宗,经受精神折磨后悲惨死去。
生于七夕,终又魂归七夕,生命的轨迹从起点又回到终点,宛如一个人让人惊叹的圆。不过这个圆不圆满,本来不应该这样的。
宋太宗赵光义小周后看到丈夫的惨死,悲恸欲绝,哀嚎不已。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离分。这一天,他刚好42岁。李煜死后,葬于北氓山。宋太宗辍朝三天,特追封他为吴王,赐太师称号,并令江南旧臣为后主作墓志铭。
徐铉在他的墓志铭中说:“赏人之善,常苦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
清冷的月光下,女英一遍又一遍地吹奏着凤箫,却只是教人添怨忆,更加断愁肠。
她痴痴念着夫君留下的这《虞美人》,她深叹,清眸泪流。曾经他走进了她年少时的青春梦中;而现在他的身影、如今他的笑容在尘世之中无处可觅。
她默无一言,面色凝重,手持三尺白绫,缓缓走向了深院角落里那株古老的槐树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本来不想给他们歌功颂德的,可还是不知不觉被带入了人性的情感之中。可毕竟李煜与小周后是人生的悲剧!
明月天涯共此时意思?
答:意思是说,茫茫的天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从天上一弯明月,勾起了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来生早点相见的古诗词?
1.《卜算子·答施》
宋代: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2.《艳歌何尝行》
未知:佚名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3.《苏氏别业》
唐代: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4.《木兰花》
宋代:晏几道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5.《寄天台司马道士》
唐代:宋之问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
2. 关于来生的诗句有哪些
1、《苏氏别业》
——唐代: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译文
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
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
2、《减字木兰花》
——宋代:沈瀛
贪荣肯止。结绶弹冠王贡喜。稍借天风。便说今年运大通。
华亭别酒。安得思如亭鹤寿。贵若从何。只恐来生折本多。
3、《木兰花》
——宋代:晏几道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4、《生查子(春日闺情)》
——宋代:程垓
兰帷夜色高,绣被春寒拥。何事玉楼人,屡踏杨花梦。
分明相见陈,不道幽情重。乞个好因缘,莫待来生种。
5、《怀翁宏》
——唐代:王元
独夜思君切,无人知此情。沧州归未得,华发别来生。
孤馆木初落,高空月正明。远书多隔岁,独念没前程。
6、《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
——唐代:白居易
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旧僧独有云皋在, 三二年来不得书。
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 来生缘会应非远,彼此年过七十馀。
3. 关于来生的诗句有哪些
1、《苏氏别业》——唐代:祖咏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译文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2、《减字木兰花》——宋代:沈瀛贪荣肯止。
结绶弹冠王贡喜。稍借天风。
便说今年运大通。 华亭别酒。
安得思如亭鹤寿。贵若从何。
只恐来生折本多。3、《木兰花》——宋代:晏几道初心已恨花期晚。
别后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
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4、《生查子(春日闺情)》——宋代:程垓兰帷夜色高,绣被春寒拥。
何事玉楼人,屡踏杨花梦。 分明相见陈,不道幽情重。
乞个好因缘,莫待来生种。5、《怀翁宏》——唐代:王元独夜思君切,无人知此情。
沧州归未得,华发别来生。 孤馆木初落,高空月正明。
远书多隔岁,独念没前程。6、《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唐代:白居易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
旧僧独有云皋在, 三二年来不得书。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
来生缘会应非远,彼此年过七十馀。
4. 与“来世再见”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卜算子·答施》宋代 乐婉
2、缘结来生净果,从他半世蹉跎。冷淡交,唯三个。除此外更谁插口皮?减着呵少添着呵便觉多,明月清风共我。——《沉醉东风_缘结来生净》元代 冯子振
3、明眸皓齿,丰肌秀骨,浑是揉花碎玉。十分心事有谁知,暗恼得、愁红怨绿。 残云断雨,不期而会,也要天来大福。若还虚度可怜宵,便做下、来生不足。——《鹊桥仙》宋代袁去华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唐代 杜牧
6、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当时错》清代 纳兰性德
5. 关于“今生无缘,来生再许终身”的诗词有哪些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翻译: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翻译: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5、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翻译: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翻译: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刚刚懂了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之苦。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翻译: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翻译: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翻译: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10、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全诗并有写作背景?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出自唐代杜牧的《会友》。表达了对朋友一见如故的感情。
原文: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译文:
与你刚认识的时候,感觉好像是曾经见过或者家乡来的人。天边的月亮仍然很新,朝朝暮暮最是相思的时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没有天天相聚却又天天惦记问候语?
1、自己必须要在乎自尊,你的自尊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
2、不用说太多安慰话,喝完这瓶酒我就放手。
3、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
4、也曾用心过只是之后失了热情。
5、欢喜未必是笑话,悲伤未必是诗句。我从字里行间得到情绪,全是因为你。
6、你就得瑟吧,给你点阳光不要太灿烂,留意被烤糊。
7、所有我对你的爱和你对我的感情到头来只但是都是我自以为是的想象8、鸟儿自由翱翔天空,对它来说就是幸福;繁星守护明月,对它来说就是快乐;我在这美丽的清晨,给你送去问候,那就是最美的。早安!
9、诚信是驿站,给劳顿的步履以歇息;诚信是力量,给疲惫的身心以补给。
10、、不要和水平比自己低很多的人较量,否则的话:赢了不光彩,输了会很难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