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尽归司马懿,三国杀司马懿改判在判定前还是后?
可以改判,所以是判定前。
司马懿为什么叫马横?
马横,高希希版《三国》中,魏国上将军曹仁的帐下幕宾马横,司马懿的化名。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为什么明明是司马懿统一了中原?
先谈谈司马懿。以后世晋朝的千古忠孝之人李密的《陈情表》里也只能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愣是不敢提“忠”字。而由司马懿全盘指挥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取胜后,他竟然诛灭了魏太祖曹操旁支的曹氏亲贵-曹爽的全族。至此性质已经完全变化了。如果说高平陵这件事是政治斗争的自保,那么敢挥出屠刀对曹氏亲贵,那就宣告了司马氏篡权的野心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他在削弱在位实权皇帝家族的统治力,这是绝对的赤裸裸的叛逆。反观曹操虽然专权,也是基于汉室已经被架空,或者说“皇帝”只不过是一张牌,谁捏着都一样。但是对刘氏亲贵还能以礼相待,更不会痛打落水狗再挥刀相向。这点只能说:曹操只是爱权,他对董承、伏完的这群人的手段只是保住政治地位的专政手段。而不是司马家有着核心目的“篡位”的目标。曹操很爱惜羽毛,是个嘴里大吼着“并让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实际上是个特别爱面子、爱身后名的人。曹操生逢乱世,得天下是靠自身打拼,东汉末年有实力者拥天下无可厚非。而司马懿被两次托孤,尽得皇家信任,却大行篡逆之事。这也是为何司马懿的评价比曹操更不堪。
回顾前汉末年王莽的那种“禅让”制度的创立,让封建政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权臣实力派,只要呼声够高、实力够强,仿佛都可以做皇帝。自此的三皇五帝神圣事才算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出身草根的权臣也开始光明正大的觊觎这个“天下独尊”的位置。手下的人也敢学贾充一般开始蹭蹭地“劝进”了。
相比刘寄奴这样敢直接赐死前朝皇帝的人,司马家倒是自己开了先河,曹髦死在成济的戟下,曹灵运作为曹家后人向司马德文读了逼宫诏书,而后司马德文又死在刘裕的白绫下。当然也算是给高平陵的曹家人报了仇了。而宋王刘裕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人,跟中山靖王的后人所建的蜀汉又有那么些许联系。冤冤相报,总是会了。
古代第一道德是忠,忠孝两难全也依然是成全忠。忠的大义缺失,是司马懿作为封建时代人物的最大人格缺失。换言之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光复汉室是他的一生追求,蜀汉虽偏安一隅,但在诸葛亮执掌政权的时代却毫不苟且,诸葛亮死后,子孙战死绵竹,可谓满门忠烈。而司马懿的子孙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欺辱幼主,弑君犯上,这样的行为都是跟中国传统道德完全不相符的,甚至是大逆不道。司马懿跟诸葛亮这样的光伟正的忠义两全的人,大概是算得上腐萤比之皓月了。不管是谁,在读《三国志》、《后汉书》、《晋书》时,统治者不想让子孙后代遇上司马懿、读书人不齿司马懿家族的作为、民间贩夫走卒听三国演义也会觉得司马家族是奸佞小人。而诸葛亮从草庐走出、到白帝城托孤,再到六出祁山、他在《出师表》上说到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得到的。那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的态度更是为中国道德所欣赏的。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中国的公理大道是人心书写的。
五丈原那盏灯灭了,可丞相这样的人永远可以活在书里,人心里。
司马懿为何要发动高平陵之变夺权?
曹家和司马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自从幼帝曹芳继位后逾演逾烈,曹爽空挂曹家皇族远宗之名,却不能团结宗室和旧臣对付司马懿,结果善忍的司马懿通过装病骗过曹爽,然后在高平陵之变,从此彻底了一切格局。之后到达白热化。
其实,自从曹操当年看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后,特意叮嘱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曹丕继位后,虽然对司马懿重用,但却防止他擅权。39岁的曹丕病逝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雄才大略的曹叡虽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却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238年年底,年仅36岁的曹叡已经病入膏肓。
曹叡尽管后管佳丽众多,但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没有养成一个儿子。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曹叡只好从宗亲里选了一个曹芳作为养子继位。
尽管曹叡执政时期,靠司马懿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但他牢记祖上的叮嘱,对司马懿还是比较提防的。因此,在他的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没有司马懿。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选是5人组合: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这套托孤班子名单最大的特点是9个字:5人都源自曹魏宗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夏侯献是曹魏宗亲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睿的发小。
然而,这个托孤名单出来后,曹宇却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他觉得托孤人员太多。曹叡没办法,只好询问自己的两个宠臣孙资和刘放。
孙资和刘放两人平时和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关系并不好,害怕他们辅政后实权在握而对他们不利,于是趁机向曹叡说:先帝有遗诏,藩王不得辅政,陛下刚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语,这等人辅政,必然对社稷产生巨大危害。
曹叡听了脸色煞白,问谁能替代?这两人建议让曹爽代替曹宇为大将军,又举荐司马懿为副手。
对于曹爽和司马懿这样的2人托孤组,曹叡思量良久,最终同意了。随后,曹叡让两人执手,写下了手诏,并诏告天下。
曹宇、曹肇等人只能虽然“不服”,但也无可奈何了,只能仰天长叹了。
总之,曹叡虽然一直都在压制司马懿,但驾崩前还是受到了孙资刘放两人意见的左右,不得已让司马懿成为了托孤大臣。而这也彻底改变了曹魏江山。
果然,司马懿出其不意地发动高平陵之后,曹爽投降后,司马懿食言了,最终杀害了他。至此,曹魏国势倾颓,大权旁落。司马师继父位后,对皇室监控更加严密,魏帝曹芳无奈之下,决定自强,于是密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结果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政变失败,曹芳被废掉了皇位。
之后,司马师另立了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君。
当时的曹髦虽然只有14岁,但从小聪慧过人,是位文武全才。他阴差阳错地当上皇帝后,利用自身学识屡次召开文学会,意图团结众臣,与大臣们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舌辩无碍,使众人心悦诚服。总之,曹髦处处展露出“兴复”之心。
曹髦当皇帝第二年,机会来了。当时毌丘俭、文钦等人打出“勤王”的旗号,发起了淮南之变。这件事引起了“摄政王”司马师的高度重视,他于是亲率大军东征,并让弟弟司马昭留守洛阳。
结果在平乱的过程中,司马师不小心受了伤,被对手的暗箭射中了头部,结果目眶迸裂,在回到许昌时一病不起。司马昭知道后,赶紧从洛阳到许昌去询问后事。在这个关键时刻,曹髦亮剑了,他利用司马昭羽翼末丰的情况,下诏令让司马昭留在许昌打理后事,尚书傅嘏领军回洛阳。
曹髦想通过这釜底抽薪之计夺回军政大权。
然而,事实证明,曹髦的计谋用对了,但人却选错了,尚书傅嘏是司马家的死党。因此,傅嘏收到诏令后与司马家的谋主钟会进行了“密中谈”,结果钟会看出了曹髦的心思,于是马上派人通知司马昭,要他赶紧带兵回洛阳,主持军权。
就这样,曹髦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司马昭迅速回洛阳后,马上接替兄长成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此后,曹髦空有大志,但已无力回天。而司马昭步步紧逼,很快加大都督职衔“奏事不名”。再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剑履上殿。总之,这时9个字可以形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曹髦进行最后一搏,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向他们提出要以天子之尊讨伐司马昭。
结果王经一听,苦苦进谏,说是朝野上下都是司马家族的人把控局势,千万不可造次。结果曹髦不听,王沈王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司马昭进行了“告密”。
结果可想而知,当曹髦带着宫中几百侍从宫卫“讨伐”司马昭时,曹髦被早有准备的司马昭大军镇压,曹髦也被屠杀。
“甘露之变”后,虽然自己还是没有敢真正坐上皇帝宝座——另立曹奂为帝,但也给他的后人铺平了道路。在司马昭手上,他还完成了灭蜀之壮举,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又灭了东吴,三国就这样归晋了,曹魏江山也就彻底葬送在了司马氏手上。
司马懿属于哪个国?
属于东汉末年三国中曹丕建立的魏国。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