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俑哪里多,临阵脱逃的临的意思?
临的意思是接近、靠近。
阵:战场,作战。脱:离开。
临阵脱逃的意思是临作战时却脱身逃跑。比喻事到临头或紧要关头时就退缩逃避。
出处是明朝徐光启的《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例句:夏衍《心防》第三幕:“临危受命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东北虎,保定狼”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说法或这类顺口溜,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东北虎,保定狼,说的可不是东北老虎,河北保定的狼,它的意思是形容东北人的膘悍,凶猛,霸道;河北人特别是保定人的勇敢和团结。
当然,这样说还是好的,其实,当时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主要是贬义的。说这两个地方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敢挑事,动不动就挥拳动手,人们对他们敢怒不敢言。所以他们才在全国出了名。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东北虎
东北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竟然成了大家对东北人的称呼,不能不说有些东北人的性格象极了东北虎,也可以说这这个称呼是东北人自己争取来的。
说起东北人,给我们的印象是热情好客,敢说敢做,扛的起,放的下,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形象当时是很不错的。
但后来,改革开放,东北人开始做生意,先和俄罗斯人做生意,后来走遍了全国,但他们的秉性改不了。挣钱了,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脾气也大了,一不顺眼,就想和人过招。东北人膀大腰圆,有的是力气,打起架来不怕死。
这样一来,东北人有钱了就喜欢穿金戴银,摆阔气。东北人本来就性情豪放,敢于耍光棍、充好汉,对谁都是一开口就“妈拉巴子的,老子削了你”,一副江湖黑社会大佬大哥的样子。所以给各地的人们留下了一些好战的印象,就象是东北的东北虎,人们不好惹,不敢惹,后来干脆给东北人起了个响当当的外号“东北虎”。这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但贬义的成分多一点。
二、保定狼
保定狼,我们知道,狼的特性是:凶残,团结,耐力,执著。这里把河北保定人比喻成狼纽,可见他们具备了狼的特点。
九十年代,河北人,特别是保定地区外出打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象东北人,大都外出是做生意的,他们主要是去做建筑工,农民工。那时全国都在大搞基础建设,在各地各类工地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凭借着狼的特性,把自己的名气打了出来。
据说,河北保定人平时是不会主动打架的,但真要是打起来,那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们是同乡加亲戚们一起上,一呼百应,人数众多。所以只要是在工地上打架,河北人就不会输,就是胜利者,充分体现了他们狼的特性。
说到“东北虎,保定狼”的典故。其实当时在社会上的流传的很多,也有不少传说是大家传来传去,一个小事越传越大,越传越玄乎,后来就成为了社会上的典故,段子。
“东北虎,保定狼"虽然说的是这两个地方的人很厉害不好惹。但传说东北虎见了保定狼还是要低一头的。
别看“东北虎”在很多地方都不可一世,但只要碰到“保定狼”,马上就哑口无言了,只能灰溜溜的走掉。这说明一物降一物,东北人在不敢惹河北人,特别是是保定人更是碰不得。东北虎输给保定狼,输就输在虎单独活动多,而狼却是集体活动,人多力量大。据说在有些地方,东北人只要见了河北人都要绕道走,不敢正面接触。
当然这些传说,我想很多也都是道听途说,或者说是人们相互传来传去的,但千万不可当真,听听而已。
“东北虎,保定狼”的说法,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地方的人们积极响应态来,勤劳致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人们比喻的虎啊狼啊的,只能是充分表现了这两地人们的一些性格特征,当然其中有了不小的添油加醋的扩大,最后也成了是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文化和社会特征。
如今,这样的说法已上人去存在的意义了,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进入了新时代,他们也和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一样,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的精神打击很大。他受打击的原因不在于自己在赤壁的损失,而是他认为:自己老了。
公元207 年,曹操彻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属于年过半百,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的年纪。第二年曹操率军回邺城,说出自己有攻打荆州的想法。谋士贾诩说,我们刚刚平定河北,应该休养生息,打荆州一事可以缓图。但是曹操认为,自己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且自己刚平定河北,军队士气正旺,应当一鼓作气南下,没必要休息几年再战。
从曹操当时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决心也非常强,可谓是干劲十足。
当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在曹操还没有到荆州之前,刘表一命呜呼,其子刘琮在一群荆州士族的威胁下,主动投降了曹操。当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并不知道刘琮以降,等事后知道消息时,为时已晚。于是刘备逃跑不及时,差点被曹操围歼。
从七月南下到九月围歼刘备,曹操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荆州七郡。他当时对统一天下的决心,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坚定的不能再坚定了。
然而,失败随之而来。当年十月,周瑜领三万东吴水军与刘备会合,曹刘孙三家在赤壁展开大战。这一场大战下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几乎被团灭,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差一点就要功亏一篑,重蹈袁绍的覆辙。
赤壁大败后,曹操赶紧回到北方,因为他怕自己的大败传回北方,会引起众多不服他的势力造反。
等到第二年(公元 209年),曹操稳定了北方后,他再想南下荆州,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的形势是,周瑜攻占南郡,刘备乘机取了荆南四郡,很多刘表的旧部投奔刘备,他和孙权在荆州的根基已稳。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有十几万人,且二人结成联盟,关系牢不可破。此时,再想去打荆州,既无天时也无人和,不可能再轻易翦除了。
既然荆州不能打,曹操也就只能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了,比如说:
自己和汉献帝的关系到底要怎么处理?
自己的家业是留给子孙还是还给汉室?
自己到底是做周公?还是做周文王呢?
如果江山留给子孙的话,要留给谁呢?
身边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态度如何,他们到底是支持汉室,还是支持自己?
以上提到的所有问题,当时曹操心里都没有答案。但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在东汉那个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的年代里,他的年纪已经算是高寿了。他不能再犹豫了,要尽快作出决定。
统一天下固然重要,但在此时,统一天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到了公元 211年,曹操想通了。他决定还是代汉自立,毕竟归政于汉室,他们曹氏一族都会完蛋。但是代汉自立,他需要积累足够的威望才行。否则别人都不承认,他也不可能代汉自立。
因此曹操决定打一场大战,通过开疆扩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那么,打谁呢?
当时独立的军阀还有六个:东吴孙权、荆州刘备、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交州士燮、辽东公孙恭。
首先孙权和刘备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这两人结盟了,打起来特别费劲;益州刘璋和交州士夑打不了,因为被刘备和孙权挡住了;辽东的公孙恭倒是可以打,但是辽东太远,打公孙恭的风险很大。这样一来,也就只剩汉中张鲁了。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曹操发出要讨伐张鲁的消息后,关中的马超、韩遂认为曹操灭张鲁是假,假途灭虢乘机消灭自己才是曹操的真实目的。于是西凉和关中十几路军阀汇集关中,拥兵十几万力抗曹操西进。
西凉军的这个动作,出乎曹操意料之外。他原本没有打这场硬仗的心理准备,毕竟西凉军是臣服于朝廷的,一直都很配合。但是这次西凉军突然造反,威逼长安,箭已在弦上了,他不得不发。
为了击破西凉军对自己的威胁,曹操决定自己亲征,一战解决西北问题。这一战,是曹操自赤壁大败之后,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曹操取胜,他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于是,曹操在西北布置重兵,将都督大权交由夏侯渊。而他自己则回邺城耀武扬威。
回到邺城后,曹操正式开始了代汉自立的第一步:建安十七年(212 年),曹操取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这一年曹操五十八岁。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荀彧为代表的汉臣派与他闹掰。为了代汉自立,曹操非常不要脸的逼死了荀彧。
公元 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正式建立了魏国。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上一个被封为公爵的人,他的名字叫王莽。
公元 214年三月,曹操六十岁。汉献帝赐予了曹操“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
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实际上相当于皇帝了。
公元 215年,四年前征西凉军的威望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再加之马超基本被夏侯渊打垮,威胁不复存在。
于是曹操决定再进汉中。这一次他要拿张鲁给自己树立威望!征讨张鲁的结果自然是以曹操大胜告终。但是在征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代表意义的小插曲:汉中到手以后,司马懿曾经劝曹操乘机进击蜀中。但是曹操竟然给否决了。而他的理由非常的耐人寻味。
他对司马懿说:人心若不知足啊,怎么可以得陇望蜀呢?!
言外之意,我打张鲁就是意思意思,我已经不想统一天下了。现在孤王打完张鲁,马上要回邺城树立威望,加官进爵。
于是在公元216 年,汉献帝以曹操收复汉中为赏赐理由,封他为魏王。这一年,曹操六十二岁。
说到这里,可以想见。如果一切正常,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代汉自立这件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刘备关键时刻给了曹操一击重锤,打乱了曹操称帝的计划。
公元 217年,刘备攻汉中。这一次战役曹操原本没放在心上。他觉得刘备不算什么,夏侯渊就可以应付,他自己没去。然而转折出现在了公元 219年初,夏侯渊意外被刘备斩杀了。曹操眼见汉中有失,才慌忙调集大军救汉中。结果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只得仓皇撤退,威望大跌。
随后,刘备再遣刘封、孟达攻上庸。关羽也心领神会的出兵攻襄阳,逼得曹操一度有迁都的打算。
尽管,关羽最后因为孙权反水而兵败,曹操保住了襄阳。但是关羽死后仅一个月,曹操也病死了。
汉中之战,是曹操一生当中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败仗,也是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战。
翻过年头,曹丕代汉自立,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当我们顺着时间线,回顾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十二年履历可以发现。赤壁之后,相较于赤壁之前,曹操简直变了一个人!他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进取心。在他的身上,我们只能看到他篡汉之心,以及他为了篡汉打的三场立威战争。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时,意气风发的曹操参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国贼董卓。多年之后他为自己当年的豪情壮志的写出了: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时,当曹操看到关东联军腐朽堕落,大汉王朝已危如累卵,他痛心疾首的写出了: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时,当曹操在河北翦除袁氏一族,一统河北,他豪情万丈的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之后,曹操变了:之前的他,以削平军阀为己任,连年征伐不休,衣不卸甲;赤壁之后的他,统一之梦已遥遥无期,而且自己年岁已高,只能将精力更多的花在权力的归属问题上,再也无力像年轻时一样,专事征伐。
是的,不是曹操不愿意统一天下,也不是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是他的年纪已经无法不再经受得住岁月的磋磨了。如果他能年轻个十来岁,他当然还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但现实是,赤壁之后的曹操已经五十五岁了,他没有那个多余精力了。他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内政上,因为他不想给下一辈人留下一个烂摊子。
中国古代皇权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权力的合法性,最早的体现就是武力。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不多作解释。但是,仅仅将武力作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权力的每一次交替都容易引发流血,所谓成王败寇,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靠武力而掌握权力的人,就算能镇压所有对于的权力威胁,也不能保证威胁不再产生。虽然说对于权力归属威胁、竞争的存在(不一定是武力)也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太过频繁,争夺太激烈,对于社会就会产生危害。于是,权力合法性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血缘关系。靠武力夺得权力后,权力的交替只能在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中实现,这种方式在很长时间里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这种方式的根本可以认为是想尽量避免对于最高权力的武力争夺,但是,它并不十分有效。
现代社会的权力合法性来源,大家比较有共识的,叫做社会契约论,就是全体成员与权力掌握者形成一个契约:能够为大家做好事,就可以掌握权力;如果不能够,就换人掌握权力。这种方式也称为民主。武力、血缘、契约只是权力合法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体现出的不同重点,而不是说在某一个阶段只有一种方式。比方说,在任何历史时期,武力都是权力的重要保障之一,文明进步某种程度上只是让武力不再成为唯一的、首要的保障因素。再比方说,在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父子相继成为总统也同样存在。除肯尼迪家族时常围着总统宝座外,据说布什家族打算再培养第三位布什总统;克林顿夫妻俩相继占据大位后,现在又准备培养他们的女儿未来角逐政治权力。如果我们以为布什家族的成员、克林顿的女儿与其他普通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一水平线上,那就有点天真了。所以,从古代到今天,任何一种最高权力都是武力、血缘、契约的混合,不同只在于混合的比例和首选的成分。
中国古代社会在儒家学说产生之前,最高权力的合法性主要靠武力和血缘。契约成分即使有,也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按照后人的理解,古代贤明君主往往具有较多的契约因素。但是,古代贤明君主毕竟不多,儒家学说检索了之前几千年的历史,也只树立了尧舜等少数几个榜样。然而,孔子建立的儒家学说形成后,这种榜样不可动摇的存在,说明儒家学说开始将契约因素当成最高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孟子注重 “民”,是将契约的对象从个人延伸到群体。
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出现是具有革命性的,所以在儒家学说形成后最初的几百年中,儒家学说遭到了最高权力的冷落和嘲笑。孔子生前累累如丧家之犬,说明了当时的权力并不喜欢儒家思想。而不喜欢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中的契约因素。那时候的权力,不想受到所谓契约的约束。到秦始皇时期,儒家学说中用“人”“民”来约束权力的要求,还遭到了残酷的镇压。然而,物极必反,由于儒家思想关于权力的契约因素具有时代进步所需要的先进性,因此,当刘邦这个平民当上皇帝后,刘姓后人在皇帝位置上,除了继续依靠武力和血缘外,深入考虑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的结果,便是最终选择了儒家思想。
前文说到刘邦大杀功臣的原因,就是在造反成功之后,基于对自己权力合法性的担忧和焦虑,大杀功臣就是用武力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西汉初期很长时间,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刘姓皇族。汉朝之前,最高权力都属于贵族,例如秦始皇家族几百年来天生就拥有掌握权力的特殊地位,项羽看不起刘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贵族与平民身份的差别。如果秦始皇之后是项羽当上了皇帝,他不会具有像刘邦一样的合法性焦虑。而刘邦偏偏是一个平民,他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汉朝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汉武帝。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汉武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学说解决了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君权神授是合法性过去的表现,儒家赋予了它新的含义。经由“天意”的授予,刘姓家族获得最高权力就拥有了必然性,从理论上说,其他人再也不能对最高权力有非份之心。这是平民造反起家当皇帝的人非常需要的。至于皇室内部因继承权而你死我活,那是延续了贵族社会的传统,自有一套属于贵族社会的制度来调节,例如宗法制度。不管怎么说,皇家内部的权力争斗,只要控制在皇族内部,对于社会的影响并不很大。在那样的平民年代,排除天下众多野心家对最高权力的垂涎和冲动,对于社会的安定是有好处的。
“天意”与“君权神授”是儒家学说对于孔孟思想的一个发展,它之所以会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现实和历史局限的妥协。如果没有这种对于最高权力的妥协,儒家学说由于其突出的民众与权力的契约因素,很可能会继续遭受孔子的待遇,甚至再次遭受焚书坑儒的命运。这种妥协利用了帝王时常会出现的迷信思想,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儒家知识分子依然保留了解释迷信的主动权。例如“天意”的一个表现就是日食、月食、流星等天象。帝王不懂天文学,这类暗示“天意”的天文现象的解释权,基本上就掌握在儒家知识分子手中。儒家知识分子经常会说,某种天文现象是上天对于帝王不当行为的警告或处分,使得帝王不得不检讨或处罚自己的言行。然而,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那么理性,尤其在自然科学知识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这种迷信也往往成为对各种“祥瑞”等无稽之谈的虚荣追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汉武帝来说,更看重的是其中“天意”所赋予刘姓皇族的权力合法性,所以,汉武帝才会喜欢封禅,因为他懂得了“封禅”是与“天意”的沟通,而正是这种沟通,保证了他以及他的家族拥有最高权力的合法性。事实上,汉武帝对于“天意”中的另一层因素并不太喜欢,这就是“天意”与“民意”的近似性。换句话说,儒学与帝王制度妥协的结果,使得帝王比较喜欢与莫须有的“上天”签订契约,而不太喜欢与真实的“下民”建立契约关系。这也是汉武帝在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没有重用董仲舒的原因。然而,儒家学说将“天意”具体表现为“天下”这个综合概念,使得帝王在“与上”签约的时候,不得不同时将“与下”签约捆绑在一起。
因此,儒家学说使得最高权力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同时也增加了皇权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对“天下”的责任。“天意”既然可以授予某人当皇帝,“天意”当然也可以剥夺某人当皇帝的权力。“天意”对于皇权的垂青或背离,既有迷信的成分,也有民主的成分。帝王可能更关注“祥瑞”之类迷信成分,而儒家知识分子则更关注民生和苍生,也就是“天意”中的民意。在这种理论下,儒家知识分子与皇权的合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皇权必须符合“天意”,忠君也只在这个前提下而存在。儒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将“民意”戴上一个“天意”的外包装,比较容易被帝王接受。而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其实就是“民意”。皇权一旦失去“天意”、“民意”的庇护,儒家知识分子并不会因皇权的垮台而普遍悲伤。这种理论造成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实现一种稳定与变革相对平衡的交替。
在现代观念中,签订契约还有一个签订和执行方式问题,比方说,由谁起草,如何修改,违约时如何兑现惩罚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技术条件等历史局限的影响。古代社会没有现在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直接签订契约的方式很难实现,儒家学者便在其中承担了连接契约双方的中间人角色。这个中间人在双方冲突不是非常严重的时候,其对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往往能够保证相对公正的立场,使得调节、调解能够获得认可。如果契约双方(即帝王和民众)的冲突无法调和,改朝换代必将发生的时候,儒家知识分子都会选择顺应时代。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朝代的更替,不管是通过战争还是通过和平手段,其实都是一次全民公决。只是与现代社会相比,由于通讯、交通条件的限制,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相对平缓,这种高成本的全民公决在古代不可能经常性地出现。儒家知识分子在这种全民公决中,都会同社会普遍舆论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从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借助“天意”和“民意”,使得最高权力获得了合法性,同时也制约了最高权力,或者说给最高权力施加了一个紧箍咒,实现了现代社会关于权力的契约完成。如果我们说,武力、血缘、契约是最高权力的三个主要因素,那么,儒家学说是将这个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学说。虽然历史的发展确实使得儒家学说显示出局限性,但是,它曾经所具有的革命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一革命性的基础就在于它注重“天意”、“民意”的合理成分。这一合理性至今依然被各个社会制度所接受,不同的只在于因技术等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表现方式而已。
成功者都会说自己如何的努力拼搏奋斗?
生命在于折腾!人生在于拼搏!
回忆总是美好的:想想自己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来到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人来到这个城市上班、派去韩国学习、回国思想的转变、观念暴动、暴走离职、选择创业!
奋斗人生 努力拼搏
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创业之路,经历磨难、困苦、尝过酸甜苦辣、笑过、哭过、心痛过、失望、悔恨、但始终相信自己要有所作为!不甘平庸!信念、观点、性格、不言败、信心决定了我注定要跪着走下去!崛起中!其实创业就是在跟自己的尊严过不去!
困难是人生的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终生难忘的、值得怀念的、人生的重要经历,都集中在那些曾经让你觉得困难的事情上。
实际上,这些困难是在增长你的见识,提高你的能力,磨练你的心智。正如一位将军所说“那些未能将我置之死地的事,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记住, 历史上的伟人都是在饱经困难和磨难之后,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人在关键时刻,能遇到贵人,确实能逢凶化吉、事半功倍。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心存侥幸,毫无作为就期待贵人突然出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奋斗在当下,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用心,对物珍惜,机会才会更大。今天你的一言一行和所作所为,决定了明天你将会遇到怎样的贵人。
在当今中国这个社会,成功的定义被片面误认为有钱就是成功。有钱说什么都是真理,没钱说什么都是废话;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金钱财富的追逐造成人心的浮躁,信任感的缺失。社会风气极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一切,现在的人每天都活着很累,环境很多时候逼得你去适应妥协失去一些最本质的东西。(肤浅、虚伪?势力)人们被无意识的金钱利益化分割开、失去了最纯真的人性本质。你生长在拼搏年代 不去努力怎么行 这世界只有属于拼搏奋斗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