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分餐制吗,中国酒桌文化有哪些陋习?
我国关于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从老祖宗发明了酒,酒就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甚至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也透溢出酒香:“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千叟宴”……至于一些散发酒味的野史故事也不少:“刘伶醉酒”,“文君当垆”,“贵妃醉酒”,“醉打金枝”,“饮中八仙歌”……祭祀祖先用酒,招待客人用酒;高兴了喝酒,烦闷了喝酒;独斟行,对酌可,群饮众乐也不错。酒是不分场合无需理由,就是个喝!
古人的酒文化,雅兴,豪情;醉了也表现得可爱,狂放里亦显示坦荡情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305篇,“酒”字出现了63次,可见酒在古代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名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文学家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女词人李清照也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连女革命家秋瑾都曾留下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亦堪豪”,“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诗句。
可是酒文化发展到现在,都变了味了,不仅庸俗不堪,而且还沾染了血腥味,掺和进了铜臭味。那么,现在的酒桌文化,都有哪些陋习呢?我总结如下:
一、花言巧语强逼酒。喝酒本是为了乐呵,增加些气氛,至于喝多喝少,量力而行。可是有的人很讨厌,想尽办法逼酒,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什么“感情铁,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怕打吊针”,感情好坏,是区区几杯酒所能体现出来的?真的朋友,怎么舍得你醉?怎么忍心伤你身体?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对方,喝酒喝成双”,什么“你不喝这杯酒,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跟领导不会这么说吧?你的面子不是喝了这杯酒才有的吧?喝酒,人多是娱乐,人少了是情谊,独酌和对饮是心情,喝到被逼着的份上,就是种折磨,连干数杯酒,是谁谁都苦!。
二、豪言壮语轻许诺。有些人没有酒时尚有原则,知道那些事该答应哪些事不可做,可是几杯黄汤下肚,来者不拒,啥事都行了。但是也做不得数,过后他断片了,忘了,也不会认账了。怕就怕那些当场签字的,当场给钱的,当场写保证书的,有字据为证的,过后赖不得。
三、胡言乱语吹牛B。一些人没喝多的时候,他是中国的;喝多了之后中国是他的。把芝麻吹成西瓜,给他梯子能上天。有的没的,一顿神侃,自己说得有趣,大伙儿只当一乐,却免不了微露鄙夷之色。
四、疯言疯语丢人格。这种就更过分了,虽然这疯言疯语中可能有一些是实话,是“酒后吐真言”,是平时抑郁的爆发。这里面包括不着边际的话,得罪人的话,轻薄粗鄙的话,借酒劲儿撒泼耍酒疯的话。总之是把自己弄得很失态,没有了人格,愣是把谦谦君子的形象弄到酒鬼的地步,甚至破坏了一直苦苦维系的某些人际关系,最后是追悔莫及。
五、冷言冷语求索赔。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就是有人醉酒出事了同桌的人一起赔偿。病了治病,亡了赔钱,家属冷言冷语,全无昔日情意。你说,都是成人了,如果不是捏鼻子灌你,如何不能拒绝?什么能比命都重要吗?我觉得人无论在任何时候,至少有三点应该记得:那就是自己兜里有多少钱;自己能喝多少酒;永远记得回家的路!
记得兜里有多少钱,提醒自己去奋斗!记得自己能喝多少酒,少在外人面前丢人现眼!(偶尔自己或者和朋友喝醉的除外)记得回家的路,就是如果有人在家等待,早回去别让爱你的人担心;如果有诱惑,记得自己的初心!
告诉喝酒的朋友几句拒酒词啊: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到位,不喝也会陶醉!酒是王八蛋,喝没了可以再赚;命是自己的,祸祸没了只能下辈子见!
总之,关于酒桌文化陋习的问题,目前我就想到了这么多。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补充哦!谢谢啦!
(如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琴这个称呼最早的由来还有孔雀东南飞故事背景?
谢谢邀请。首先关于孔雀东南飞的背景问题,我们知道孔雀东南飞是出自汉代乐府诗,那么自然诗是以汉代为社会背景。而孔雀东南飞原文的序言中也清楚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是发生东汉末年,建安中期的庐江府。
其次关于分餐与合餐,其实在唐代以前分餐也主要局限在上流贵族阶层,在普通穷苦百姓阶层不排除有开小灶,但许多家庭因为缺乏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实力进行分餐,大多都是一家合餐。到了唐代以后,随着高足桌椅和少数民族餐饮方式的影响,加上宋代市井酒楼的兴起,合餐逐渐成为主流的方式,到了明清,合餐基本定型为主要的饮食方式。
“古琴”一词在古代单称为“琴”,在古代“琴”特指古琴。到了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才改称古琴。
分餐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里?
分餐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地方是汉代。 1. 在汉代,分餐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员食品的质量和公正。官员在用餐时,每个官员分别就餐于自己的盘子,并接受其他官员的监督,以防止饭菜被篡改。2. 这一制度的出现是为了维护官员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公正和透明的处理公共事务,所以在汉代被广泛采用。3. 分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和礼节,延续至今。
古代何时开始有馒头?
呵呵,传说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就不用拿出来说了。
因为,在南北朝水车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我们老祖宗饮食主体是吃水煮未脱粒的谷物,所谓有肉为羹,无肉谓粥。
当然,这不代表南北朝之前没有少量的谷物脱粒,但手工脱粒费力费工费时,农村也没那莫多牲畜推磨,二是面粉无法保存,三是手工脱粒主要是简单而可能的稻谷。四是当时粮食以稻谷多少石麦粟多少斛称呼,没有米面多少的计量方式。显然,诸葛亮军中只可能有麦子,不会有面粉。
因此,最初吃麦子就是水煮麦粒。由于麦粒饭的味道很差,所以麦子不是主食。
中国过去将面粉食品均称呼为饼。比如胡饼,汤饼,煎饼,蒸饼。
汤饼,就是疙瘩汤。汉代就有——前面说过,西域地区有面粉传入中原,因为他们人口少也有牲畜来磨粉,而中原始终无法推广面粉就在于牲畜缺乏: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第一次记录面条,称水引饼,尤其韭叶形状的外观直接就证明是真正的面条:
这充分说明,谷物脱粒此时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普遍存在的形态。唐代开始,麦子逐步代替糜子、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各种面食特别是蒸饼应运而生。
烤烧饼:
煎饼:
蒸饼也叫炊饼,至少宋代还叫这名字,其实就是今天的馒头,比如武大郎卖的:
炊饼就是馒头:
北宋也是饮食文化极大发展时期。炊饼逐步演化为馒头,又发生分支,有馅的发展成为包子,无馅的继续叫馒头,但也有部分地方将包子称为肉馒头。
馒头品种也越来越多,比如花卷:
红糖馒头
馒头卷:
结论:馒头出现在中国,大体是南北朝。
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
虽然中国有冠绝全球的5000年灿烂的历史,虽然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以汉人为主的中原文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中原王朝在低谷之时,大量汉地被胡人占据,当地的汉人胡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历朝历代均有汉人胡化的现象,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已。女真人建立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盛唐
众所周知,清朝是以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八旗制度为根本,最终入关占领天下的。而清朝倚之为根本的八旗,其组成部分,除了女真人本身,还有大量的汉人。这些汉人,有的是被编入八旗的八旗汉军,有的是八旗满洲内务府汉姓人,也有投充随旗的汉人。
而这些汉人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原居住于东北地区,随着女真人的崛起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范围的东北汉人居民,有的是被俘虏的明军将士,有的则是清军入寇时被掳掠的汉地百姓,当然,也少不了主动投靠八旗的汉奸。无论哪种来源,这些人最终被编入了八旗,而随着清朝占据天下,他们也开始被称为旗人。
八旗
不得不说,清朝对中国的统治是极为成功的,站在满清的立场上,他们不但打破了胡无百年之运的诅咒,统治中国长达近300年,而且,还始终牢牢控制着政权。的确堪称中国数千年来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异数。
但与此同时,由于汉人文化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包容性,大量进入关内的八旗子弟开始不可逆转的汉化。包括八旗子弟的姓名,都开始使用汉人的方式,为此,乾隆皇帝还曾想过极为严厉的谕旨禁止这种行为,然而,这种满人汉化的趋势却根本无法阻挡。
但是在这种趋势之下,八旗之中部分汉人的选择,却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八旗汉人,不但没有如同他们的祖先一样保持汉人的民族文化特点,反而出现了满化的倾向。
清末八旗子弟
例如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后代,现在居住于吉林的常氏家族,就是如此。根据常氏宗谱志记载,常遇春的第十八代子孙在清朝之初入旗之后,迅速出现满化的特点,到第二十代时,常氏子孙姓名与汉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出现了“七十”、“二格”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家子孙后代的名字,更是完全满化,出现了例如南珠勒、阿库哩等等,已经完全看不出汉人起名特点的满化名字、甚至,他们完全按照满人习惯,名字之前连姓氏都不在冠有。而其他的生活习俗及习惯,他们都竭力向满化靠拢。甚至到清朝灭亡之后国家登记民族时,他们也将自己登记为满族,而不是汉族。
八旗旗帜
为什么会出现汉人满化这个现象呢?
首先,这些蛮化的汉人,都是八旗制度内的旗人,也就是说,他们共同生活在八旗制度的管理之下。长期与占据多数,且居于强势地位的满洲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八旗制度的整体性和严密性,也使得旗人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这些满化家族,往往在清朝时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例如,前面提到的常氏家族,就记得记载了家族内部几十位在清代为官的人物。而这些人显然也是本家族的骄傲,他们也以家族众人在清代八旗的经历和取得的功绩荣誉感到自豪。而这些人能够完成自己高官厚禄的梦想,旗人的身份占据了很大的原因,自然,他们在感情上就倾向于满化。
享受种种特权的八旗子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些满化的汉人在八旗制度内获得了大量的特权。众所周知,八旗入关占领天下之后,清廷对于八旗极为倚重,也给予了八旗子弟大量特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铁杆庄稼,比如八旗子弟远比汉人更容易为官。
而与此同时,这些在旗的汉人还面临着一个他们担忧的问题:他们并不是女真人,在八旗内部本身就是二等公民,一旦被出旗,就意味着这些特权将彻底失去,变得一无所有。因此,为了保住这些特权,他们极力向满洲靠拢,而这样靠拢的结果就是,家族彻底满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