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姬爱作战,孙子兵法中战胜与全胜的概念是什么?
大凡军事指挥官执政为民的统治者战胜全胜都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特别是黎民百姓,最好的全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法)才是真兵法。
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换做是你,回到古代忽然天子请你赴宴,可是席间却没有提供筷子,你的举动会如何?
1:叫侍从给自己一双筷子
2:直接拿手抓来吃
3:沉默不语也不吃,等待天子的问你,干嘛不吃再去要筷子
周亚夫当时遇上的就是以上情形,可是他选择了第一项后,后来就因此自己绝食而死!
可能大家看不懂,以下会解释一下,大家对此的疑惑,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阅读历史是为了吸取古人的教训,以警示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有过失。
人活着就必须进食,从古到今,生活免不了交易应酬,无论和上司一起赴宴还是私伙局都是平常之事,但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就栽倒在这饭局之中。
周亚夫的教训是最典型的因吃饭导致误会的事件之一,我们此处简称“筷子事件”。
在此事中,希望大家吸取周亚夫的教训,即便你和上司关系很好,或者你能力很强,哪怕你对上司有恩,但是在一些生活和讲话处事中,要保持着尊重之心。可以说吃饭,是一件社交中的最高艺术,必须保持时刻谨慎的对待。
周亚夫是谁?
他为何得罪了汉文帝?
最后结局如何?
简要的叙述汉朝著名的人物“周亚夫”,当然如果读者对他已经比较熟悉了,可以下拉到后一段落,看看周亚夫为何因“筷子事件”而渐渐失宠,这确实对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周亚夫,西汉王朝的著名军事家,历经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其父亲为汉朝名臣“周勃”,“周勃”当年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创建汉朝,后来平定吕氏之乱,辅立汉文帝的重要人物,其功劳之大,让周家在汉文帝时期受到了重用。
周亚夫继承了其父亲的爵位,但是他和其他名臣子弟过着腐朽的生活不同,他比父亲更具有军事上的天赋,在汉景帝时期,他统帅了细柳营,多次将强大的匈奴赶回了大漠,在汉景帝因为急于削藩引发的“七王之乱”后,也是周亚夫与梁王联手,顶住了七个藩国的进攻关中,后来周亚夫一战功成,以“瞒天过海”之计,配合快速机动的作战方法,以迅雷不及耳的速度,打的毫无防备的七国联军一战而败,让汉朝的七国之乱,没有像晋朝的八王之乱一样,成为了王朝崩溃的源头。
这一战,可以说周亚夫对汉朝和景帝来说,都是居功至伟的,当然景帝对他更是感恩和青睐有加,周家的地位比周勃时期,更加位高权重,并且成为了汉景帝的左臂右膀,许多的重要事宜,汉景帝都会和他好好的商量,但是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让周亚夫和汉景帝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当两人度过了七国之乱后一段时间不长的蜜月期后,周亚夫因为武人的出身,其行为和处事,最终导致了汉景帝对他的厌恶,周家也迎来了盛极必衰的轮回。其后周家被汉景帝拿回了许多官职,并且周家也开始没落,最后周亚夫因为私藏盔甲事件被告发,被冤告后心中不忿饿死!
为何“筷子事件”导致周亚夫被汉景帝淘汰!
而让周亚夫由盛转衰,最后彻底让汉景帝死心的一次事件,就是著名的“筷子事件”,其实这个事件本来非常的简单,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当时人周亚夫因为没有去猜出这一个饭局的用意,导致了自己看来很平常的举动,却换来了整个周家的没落,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现在我们来还原一下这段历史过往。
此事的起因是因为匈奴将军归属,关于封侯的事情上,周亚夫的观点和领导汉景帝的观点有点不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汉景帝利用封侯的做法,争取更多的匈奴将军,归附稳定人心,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可是不知道是周亚夫长期与匈奴作战,还是有点迂腐,抱着祖训还有反对匈奴的叛臣为由,不但拒绝了这个合理的做法,还估计撩下担子不干活,回家以请病假为由,不上班了。
这换到现在的企业来说,周亚夫即便对企业功劳很大贡献很突出,但是犯下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为企业发展去思考,过于意气用事,这样的个人作风明显的做法,很容易为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诚然汉景帝也看到了这点。
但是他还是很犹豫,因为周亚夫是汉文帝留给汉景帝一个得力助手,同时他的确为为汉朝贡献很大,对此即便是后来周亚夫身死,后来的汉武帝他们都是承认的,历史还是给了周亚夫一个公道。不过当时情况来说,就不见的是这样。
汉景帝为了再次考验周亚夫,安排了一次宴会,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吃饭,来看看周亚夫的态度,一天,汉景帝让厨师搞了以一桌子周亚夫最喜欢吃的酒菜,单独设宴让请病假的周亚夫过来,大家两个聊聊天,其实本意是想看看老周这脾气还是不是那么倔。
当周亚夫到来,君臣两人也就开始唠嗑,到了宴会的时候,汉景帝故意让侍从,不要为周亚夫放筷子。 这时的周亚夫并没有思考这个是什么原因,等于我们现在出去吃饭,上了餐桌后,自己没有筷子,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对,就是要服务员,拿一双筷子给我。但是周亚夫的语气和表情上,满脸的看着是不高兴。
汉景帝看在眼里,就笑笑的说:这么好的饭菜,还不能放你开心和高兴吗?。
此时的周亚夫没有听出里面的弦外之音,对于汉景帝的疑问,他才想起了自己刚刚有点过分了,毕竟这里是天子的皇宫,如果换到现在,我们赶紧道歉就是了,可是周亚夫却非常的憋屈,感觉是侍从故意针对自己,很不乐意地向汉景帝道歉。
汉景帝见他也认了,连忙给他一个台阶下,谁知道汉景帝一个“起”字还没说完,周亚夫做出了让他后悔一生的举动,他立马就站了起来,还没等上司说,刚刚就是个玩笑,你不要介意,或者其他什么的解释。周亚夫转身不理会汉景帝和大家,很不给面子的自己走了。
看着周亚夫逐渐远去的背影,汉景帝摇头叹息一句:“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其实归根结地,我们看到了周亚夫并不是因为汉景帝怕他功高震主,怕他桀骜不驯,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百年后,汉朝的江山谁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继承让汉朝的江山兴旺下去,承认他知道周亚夫对汉朝是非常忠心的,忠心到有点倔。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他,新天子登基和位高权重的大臣之间,如果不好好的相处,对于后世的子孙,将是一个灾难,也不利于汉朝的稳定和发展,这在后来霍光、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例子中被验证了是真理。
所以,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太子,去除一些阻碍,周亚夫首当其冲。
周亚夫,真的只是为了要一双筷子,而被汉景帝感觉态度不好吗?
其实承认,周亚夫这次和领导吃饭,态度上是有问题,特别有点赌气的成分在,自己也有情绪,可是作为经历过生死的君臣,简单的一次吃饭就被淘汰,是不可能发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真正让周亚夫被汉景帝末位淘汰的,是因为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周亚夫本身没有思考自己,在当时了汉朝的相位之后,已经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本身许多习惯没有改变,没有思考自己坐上了这个位置,需要为汉朝的老百姓和汉朝未来做点什么,承然让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但是在民生和经济上,却毫无收获,也也是他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加上武夫出身的他是个军事家,但是考虑角度过于偏激,有好几次的事件上,对于汉景帝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虽然在立太子,和窦太后封侯上,他做出了正确的建议,但是其他对于民生的建议甚少,
更是在对于如何安抚匈奴,利用正确和平的手段,收获匈奴人心的做法上,和汉景帝出现了意见相左,由此他的得罪了不少的宫中权贵和同僚,正是他这种刚直被汉景帝欣赏,也为汉景帝担忧,毕竟他的位置和权势和军中的地位名望太高了,自己压的住,其他人呢,而且身边纷纷有很多人说他的闲言碎语,这都是周亚夫在如何理顺社会关系上的一个缺失,可能他感觉自己也不需要这样做,但是人在社会中就必须学会如何的良好沟通,毕竟天天打仗刷军功的事可遇不可求。
而第二个原因:来自于外部,也正是他屡次的进言,得罪了许多汉朝权贵的利益,并且他位高权重,这是他没有体会到老子说的那种,要隐和忍的境界,他确实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可他并没有因此收敛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举动是否有过失,最后自己的暴脾气和习惯没改过来。导致了周勃树立两代人的显赫周家没落。
周亚夫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和反思
回到主题: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这也是周亚夫提示给让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周亚夫虽然自己有能力,也对汉朝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性格的上刚直,还有脾气上的固执,导致了在当上了汉朝国相后,反而与汉景帝出现了多次的矛盾,而他没有反思自己的过失,并且还做出了不上朝的赌气行为,在坐上了高位后,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他种种的行为,让汉景帝感觉其忠心可嘉,但不好调用,暴脾气下什么都干的出来的性格,是最容易让王朝的管理出现危机的,为了下一代的汉朝江山稳定,汉景帝忍痛放弃了周亚夫。
而这也是许多企业人士和高管要注意的,哪怕是你和上司和老板有多么好,感情多么深,对企业多么有贡献,首先你必须为了企业考虑发展,其次你必须尊重人,再次你时刻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好的才华,在适合的舞台中发光发热。只有秉承为人民贡献的心,成功的路才走的更远更长
中国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人物有哪些?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中国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才行。据我个人所知,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人物分别是(以时间先后为序):
第一个,比干。商朝时候,商纣王暴虐无度,凡是反对他的臣民,都被处以极刑。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比干了!比干是个忠臣,就因为直言上谏商纣王,从而触怒了商纣王,商纣王觉得比干太大胆了,他非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不是比常人的心脏大?于是,一代忠臣就这样被商纣王挖心而死。比干,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死法最惨的第一古人了。
第二个,商鞅。商鞅是春秋五霸的秦国的宰相,秦孝公通过变法使秦国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但他由于执法严厉,得罪了不少人。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这是当时最残酷的刑罚!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下场。
第三个,齐湣王。齐湣王本名田地,他在位十七年,他的人生经历了非常惨痛的失败——燕国上将军乐毅统领五国联军,横扫齐国,齐国首都都被占领了,齐湣王逃出后,投奔了楚国将军淖齿。淖齿本来是受楚顷襄王之命,来帮助齐湣王的,齐湣王也一度任命淖齿为齐相。可淖齿阴谋和燕国共同瓜分齐国土地,于是淖齿反目,把齐湣王吊到庙堂房梁之上,活活剥皮抽筋,齐湣王足足哀嚎了两天两夜才死。
第四个,李斯。李斯不仅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发明人,现在泰山石刻据说好多都是他的手笔,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他最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书》应该有很多人读过,鲁迅就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这样一个大人物竟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这种刑罚,也是当时最惨烈的刑罚了!
第五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也是“依法治国”的开山鼻祖。他的法家学说,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秦国当时的宰相是李斯,但这个宰相肚子里撑得了船,却装不下一介书生韩非子,他在秦王面前奸言两句,一杯毒酒,便让韩非子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烟消云散了!死相惨烈,惨不忍睹。
第六个,庞涓。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起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加上天资聪明,很快便获得了较丰富的军事学知识。孙膑未出茅庐便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华。而他的同窗好友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随即陷害孙膑,孙膑为报仇,最后让庞涓万箭穿心而死,可谓死得最惨的古人了。
第七个,韩信。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但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实在是个难解之迷。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小女人吕后斩之于长乐钟室,并且诛杀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在当时更是残酷无比的刑法了,一人犯法,三族遭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株连三族”的刑罚居然是一个女人想出来的,谁说女人善良了?
第八个,彭越。,昌邑人,渔夫出身,后沦为强盗。秦末大乱,彭越拉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反秦,后投靠刘邦,为刘邦立下四大功劳:一是彭越挠楚,二是牵制项羽,三是缴获粮食十余万斛,接济刘邦,四是垓下之战,彭越率军加入,加速了项羽灭亡。对于刘邦来说,彭越是大功臣。然而,刘邦仅因亲征时,彭越没有亲随,先将他贬为庶人,后将他枭首灭族,并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
第九个,杨贵妃。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被悬梁缢死,死相极其丑陋!令一代美女丑陋收场,何其摧惨。
第十个,方孝儒。方孝儒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学富无车、才华横溢,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要灭其九族,他破口大骂,灭我十族又如何?人本有九族,何来第十族?朱棣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凌迟”酷刑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酷刑了!方孝儒为第一个享受这种致惨刑罚的第一人。
其实,历史上远远不止这四个人死得最惨,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死法都有,无有不令其最为惨状。这十个只是每一种死法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如果有机会再跟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大家阅读了!
项羽中的好词好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③。项梁尝有栎阳逮④,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⑤,以故事得已⑥。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⑦。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⑩,族矣(11)!”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12),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3)。 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放弃,丢下。
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
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
⑤请:求,要。
书:信。
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
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
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
⑧繇:同“徭”。
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
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
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
(12)扛:两手对举。
(13)虽:即使。
惮:害怕。 秦二世元年七月①,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②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③。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④。”是时桓楚亡在泽中⑤。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⑥:“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⑦。门下大惊,扰乱⑧,籍所击杀数十百人⑨。一府中皆慴伏⑩,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11),谕以所为起大事(12),遂举吴中兵(13)。使人收下县(14),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15)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16),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17)。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18),徇下县(19)。 ①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②会稽守通:会稽郡郡守殷通。 ③“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大约是当时成语。“先”,在前边;“后”,在后边。④将:带兵。⑤亡:逃亡,避匿。⑥眴:目动,眨巴眼,使眼色。⑦印绶:指印。“绶”,穿缚印纽的带子。⑧扰乱:乱,混乱。“扰”也是乱的意思。⑨数十百人:一百来人。⑩慴伏:因惧怕而屈服。“慴”,恐惧。“伏”,同“服”。(11)故:从前,原先。(12)谕:晓喻,告诉。所为:等于说所以。(13)举:发动。(14)下县:指会稽郡下属各县。(15)部署:安排,布置。(16)公:对对方的尊称,等于说您。主:主管。(17)伏:同“服”,敬服,佩服。(18)裨将:副将。(19)徇:带兵巡行占领地方。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①,未能下②。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③,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④。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⑤。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⑥,称为长者⑦。东阳少年杀其令⑧,相聚数千人,欲置长⑨,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⑩,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11),异军苍头特起(12)。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13)。今暴得大名(14),不祥。不如有所属(15),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16)。”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17)。我倚名族,亡秦必矣(18)。”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19),军下邳(20)。 ①于是:在此时。②下:用兵力威服,降服。③矫:假托。 ④以:率领。西:向西,西进。⑤使使:派使者。后一“使”字旧读去声,是使者的意思。与连和:跟陈婴联合在一起。⑥素:平素,一向。信谨:老实谨慎。⑦长者:忠厚老实的人。⑧其令:指东阳县县令。⑨置长:推举首领。“置”,设立。⑩谢:推辞。 (11)便:立即。(12)异军:与众不同的军队。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又《集解》引如淳曰:“魏君兵卒之号也。《战国策》魏有苍头二十万。”特起:独起,就是独树一帜的意思。(13)先古:祖先。(14)暴:突然。大名:指称王之名。(15)有所属:有所归属,意思是去依附谁。 (16)“非世”句:意思是因为你不是世人所指说的人物。“指名”,指着称名。(17)其人:项氏的人,指项梁。(18)必:一定,必然。(19)凡:总共。(20)军:驻扎,扎营。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①。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②,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③,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④,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⑤。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⑥,襄城坚守不下。已拔⑦,皆阬之⑧。还报项梁。项梁闻陈王定死⑨,召诸别将会薛计事⑩。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①距:同“拒”。②先首事:最先领头起事。③倍:同“背”,背叛。④败走:战败而逃。“走”,跑。⑤别将:与主力军配合作战的部队将领。⑥别:另外。⑦拔:攻下。⑧阬(kēng,坑):同“坑”,活埋,坑埋。⑨定:确实。⑩会:会聚,集合。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①:“陈胜败固当②。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③,楚人怜之 至今,故楚南公曰④‘楚虽三户⑤,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⑥,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⑦,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⑧,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⑨。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①说:游说,劝说。②固:本来。当:应当,应该。③怀王入秦不反:楚怀王熊槐被秦昭王骗至武关会盟,结果被扣留,死在那里。“反”,同“返”。④南公:战国时一位善预言的老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南公十三篇”,属阴阳家。⑤虽三户:意思是即使只剩三户人家。“三户”是极言其少。一说“三户”为地名。⑥蠭午:等于说蜂起。“蠭”,同“蜂”。“午”,纵横交错的样子。⑦然其言:以其言为然,认为他的话对。⑧心:熊心,楚怀王之孙名心。⑨“立以为”二句:立熊心为楚怀王,是为了顺从民众的心愿。“怀王”本是熊心祖父的谥号,立心为怀王,于理不当,但这是合于“楚人怜之至今”的心情的。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市为齐王。项梁已破东阿下军①,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②,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③,穷来从我④,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⑤。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⑥。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邕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①东阿下:东阿一带。“下”,表示属于某一范围。②数:屡次,多次。趣(cù促):同“促”,催促。③与国:互相联合的国家,即盟国。④穷:困窘,走投无路。⑤市于齐:跟齐国做交易。“市”,买。⑥屠:屠戮,毁灭。⑦略:夺取。 项梁起东阿,西,(北)[比]至定陶①,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②,秦兵日益③,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④。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⑤。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⑥。”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⑦:“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①比(旧读bì,庇):等到。②少(shāo稍):稍。此句“卒少惰”实际是说“将骄”,即说项梁骄傲了。这是一种委婉说法。③益:增加。④使宋义使于齐:派宋义出使到齐国去。⑤论:推断,预料。⑥疾行:快走。及:赶上。⑦相与:在一起。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①。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比,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②,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①甬道:两旁筑墙的通道。输之粟:给王离、间涉输送粮食。②之:往,到……去。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①,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②,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③。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④。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⑤,我承其敝⑥;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⑦,必举秦矣⑧。故不如先斗秦、赵⑨。夫被坚执锐⑩,义不如公;坐而运策(11),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12),贪如狼,强不可使者(13),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14),饮酒高会(15)。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16),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17),士卒食芋菽(18),军无见粮(19),乃饮酒高会(20),不引兵渡河因赵食(21),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22),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23),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24),非社稷之臣(25)。”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26),即其帐中斩宋义头(27),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28)。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29)。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30)。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①征:征兆,兆头。②说:同“悦”。③卿子: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汉书》颜师古注:“言其在诸军之上。”④“夫搏”句:“搏”,抓取,这里指叮咬。“虻”,牛虻。“虮”,虱卵。全句意思是能够叮咬大牛的牛虻并不能破牛身上小小的虱子,比喻钜鹿城虽小,但很坚固,秦兵不能马上攻破它。(参用王伯祥《史记选》说)又:《汉书》颜师古注:“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可以破其内虱,喻今将兵方欲灭秦,不可尽力,与章邯即战,或未能禽,徒费力也。”《索隐》:“邹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⑤罢:通“疲”。⑥承:趁,利用。敝:疲惫。⑦鼓行而西:敲着鼓行进,向西攻秦。⑧举:攻取,占领。⑨斗秦、赵:使秦国和赵国互相争斗。⑩被:同“披”。坚:指坚甲。锐:指锐利的兵器。(11)运策:运用谋略。(12)很:同“狠”,不听从,执拗。(13)强:倔强。(14)身;亲自。(15)高会:大会宾客。(16)戮力:合力,并力。“戮”通“勠”。(17)岁饥:年荒,年成不好。(18)芋(yù,遇):芋头,这里指薯类。菽:豆类。(19)见:同“现”,现成的,原有的。(20)乃:却,竟然。(21)因赵食:依*赵国的粮食来食用。“因”,凭借。(22)新造:刚刚建立的。(23)埽:同“扫”,尽,这里是全部集中的意思。专属(zhǔ主)于将军:都托付给你了。(24)徇:谋求。(25)社稷之臣:指名副其实的国家大臣。“社稷”,本为社稷坛,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后来代指国家。(26)朝:参见。(27)即:就在。(28)枝梧:本指架屋的小柱与斜柱,枝梧相抵,引由为抵抗、抗拒之意。(29)假:代理。(30)报命:复命,回朝报告。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①,救钜鹿。战少利②,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③,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④。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⑤,莫敢纵兵⑥。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⑦。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⑧,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①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①。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②。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③,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④,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⑤,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⑥;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⑦。”陈馀亦遗章邯书曰⑧:“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⑨。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⑩,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11),而诸侯并起滋益多(12)。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13)。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14),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15)。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16),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17),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8);此孰与身伏鈇质(19),妻子为僇乎(20)?”章邯狐疑(21),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22),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 ①让:责备,责问。②请事:请示有关事情。③司马门:皇宫的外门,常有武官司马把守,所以叫司马门。④出故道:走来时所走的路。“故道”,原路。⑤用事:掌权,擅权。中:指朝廷。⑥疾:同“嫉”。⑦孰计:仔细考虑。“孰”,同“熟”。⑧遗(wèi,畏):送给。⑨赐死:赐剑令自杀。⑩戎人:指当时的匈奴。(11)以十万数:拿十万来计算,言其极多。(12)滋益:更加,越发。(13)更代:替代,接替。(14)多内郤:朝廷中有怨仇的人多。“郤”,裂缝,裂痕。(15)无:无论。(16)孤特独立:就是孤立。“孤”“特”“独”三字同义。(17)从:同“纵”,合纵,指联合攻秦。(18)南面称孤:就是称王。“南面”,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孤”,古代帝王的自称。(19)孰与:表示……跟……相比怎么样的意思。身伏鈇(fǔ斧)质:即身遭刑戮。“伏”,趴。“鈇”同“斧”,斩人用的刑具。“质”,同“锧”,斩人时所垫的砧板。(20)为:被。僇:通“戮”。(21)狐疑:犹豫不决。(22)度:同“渡”。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①,章邯见项羽而流涕②,为言赵高③。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④。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⑤,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⑥,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⑦,轻折辱秦吏卒⑧。秦吏卒多窃言曰⑨:“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⑩,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11),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12),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①盟:立誓约。②涕:泪。③为言:对项羽说。④前行:先锋,先头部队。⑤异时:从前。故:从前,这里可译为曾经。繇使屯戍: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⑥遇:待。无状:没有样子,不像样子,指无礼。⑦奴虏使之:像对待奴隶一样使役他们。“虏”,也是奴隶。⑧轻:轻易,随便。折辱:屈辱,侮辱。⑨窃言:私下说,偷偷说。⑩诈:欺骗。吾属:我们这班人,我们。(11)即:如果。(12)微闻:访察到。“微”,通“覹(weí,维),窥视,探察。 行略定春地①。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②,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④,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①行:行将,将要。②旦日:明天。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③幸:宠幸,宠爱。④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①。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③。”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④,不可不语⑤。”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⑥‘距关,毋内诸侯⑦,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⑧?”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⑨,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⑩?”张良曰:“秦时与臣游(11),项伯杀人,臣活之(1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13)?”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4)。”张良出,要项伯(15)。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16),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17),籍吏民(18),封府库(19),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0)。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1)。”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2)。”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的伟大创举在于一是用三万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后世称其为“兵家至圣”、 “东方兵学的鼻祖”;二是编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是“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影响深远。
如果说孙武是怎样一个人,那就要从他的一系列事迹中来说明了。
一、 斩姬练兵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为印证孙武的才能,吴王阖闾挑选了一百多名宫女让孙武进行演练。孙武分别让吴王的两名宠姬担任队长,并三令五申说明军令。开始演练时,两名宠姬及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指令,孙武便下令杀掉了两名宠姬,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再训练时,宫女们跟着指令进退击杀、整齐划一。吴王于是拜孙武为大将,军权全权交由孙武指挥训练。
由此可以看出,孙武治军严谨、训练有素、不畏权贵、随机应变的军事本领。
二、 克楚郢都孙武以3万吴军千里奔袭,深入楚国腹地,在汉水与20万楚军形成对峙。楚军凭着自己优势的兵力制定了作战计划,即主帅令尹子常率楚军主力坚守汉水,老将沈尹戌出奇兵迂回到吴军后方,断其后路,再前后夹击共击吴军。不料子常擅自改变作战计划,主动渡过汉水出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麻城) 一带遭到吴军伏击,楚军大败,吴军五战五捷,顺利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由此看出,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助下,民富国强、日渐强大,吴军顺利攻入楚都绝不是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吴国君臣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孙武指挥得当、谋略超常的军事水平。
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编纂的兵法著作,全书6000字左右共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其中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等等,可谓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哲理深邃,意境深远。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军事著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军事瑰宝,被誉为“兵学圣典”。 李世民赞其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其实当时在吴国还有一个与孙武对立的反面小人—伯嚭。伯嚭是属于贪财好色、溜须拍马、争宠邀功的小人一类,靠着 “想君王之所想,急君王之所急” 与巧舌如簧的本领先后得到两代吴王的恩宠,官至太宰。
伯嚭经常怂恿吴王奢靡享乐、歌舞升平,还力主吴王夫差修建王宫姑苏台,更为卑鄙的是收受越国的金银珠宝,通敌卖国,处处为越国勾践说话,还通过越国向吴王夫差献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吴王逐渐荒废政事,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伯嚭还在吴王面前诽谤相国伍子胥,伍子胥为人公派正直,为吴国鞠躬尽瘁,最后被吴王给赐剑自尽了。这还不算,伯嚭还排挤孙武,看尽人世的孙武最终退出朝政,辞官归隐了。而吴国最终也在伯嚭的挑唆下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了。
能够使小小的吴国民富兵强、以弱胜强;能够使吴王高瞻远瞩、雄心壮志;能够与伍子胥将相一心、相辅相成;能够令小人胆战心惊、诸侯称臣求和,由此可见,孙武不仅人品正直、忠于吴国,而且军事本领高超、思想超前,后世也评价极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