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一般会给官员发,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欢吟诗、写对联。1368年刚建国不久的一天,他在朝堂上面对文武大臣突然来了灵感,诗兴大发,作起诗来。没想到他刚说出两句,就惹的满堂文武哄堂大笑。朱元璋清了清嗓子吟出了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大臣们心里已经开始嘲笑朱元璋了。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给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后来参加农民起义大军打打杀杀。根本没有上过学,更不要说参加科举考试中个举人或者进士了。
朱元璋又吟出了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大臣们已经开始怀疑朱元璋是否喝醉了,一个臣子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随即满朝哄堂大笑,朝堂上,甚至还有调皮的大臣接上:“鸡叫三声撅三撅”。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他继续吟到:“三声唤出扶桑日”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有人开始叹服。
朱元璋又接着吟:“扫退残星与残月”。朝堂下掌声如雷。 大臣们没有想到朱元璋这位大老粗,一个农民上位的皇帝,居然能作出这样绝妙诗句。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有如此水平?他的文化知识从哪里来的呢?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因为家里贫寒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地主家的牛屁股后面度过的,他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好好读书,他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读私塾。
一、他在诵读经文的过程中学习
1344年濠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他为了有口饭吃就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在寺里他每日都要扫地、砍柴、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等,还经常受到老和尚斥责。在这里他利用读诵经文的机会勉强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因僧多粥少被老和尚撵走。他四处云游要饭要了3年,他在云游中见多识广,不断开阔了视野,更加明白读书是何等的重要!当他再次回到寺庙后更加努力读书思考。
二、他努力自学加上爱妻的辅导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在行军中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各种文化知识。由于他很有天赋,又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到位,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得力干将。他还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为妻。马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她很爱朱元璋,倾心教给朱元璋读书识字,分析一些事情的利弊。
三、他不断向谋士学习
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他每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自己的参谋朱升、 宋濂 、刘伯温请教,不耻下问。朱元璋的文化可以说是来源于众人。
四、他从不懈怠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他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在朱元璋文化上紧抓教育,建学校、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他自己本身也是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勤练书法。《明史》记载他读书时的情景:
“戴星而朝,夜分方寝”。《明史纪事本末》有这方面的记载,“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只有胸怀大志的人才会如此努力。
朱元璋有一本亲自写的诗《御制文集》,里面有朱元璋作的一百多首诗词。《金鸡报晓》《示不惹庵僧》《野卧》为其代表作品。
刘伯温曾在汇编《皇帝御制文集后序》时感叹朱元璋:
(读书时)“聚精会神,凝思至道”,(写文章时)“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朱元璋能白手起家,当过和尚、要过饭,从一介布衣一步步做到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又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据史书的记载:
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因此他的人生注定是一个传奇!
领悟: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既努力又有才华的人,若为梦想,把努力凝聚在每一日,那散乱的日子将会把人生聚集成传奇。古代圣旨为什么是金色?
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电视上宣的圣旨都是金黄色的?
其实,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的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
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圣旨不是从一开始就叫圣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
汉代时已有圣旨的称谓,如汉代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中说:“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大开眼界了吧!
圣旨为啥五颜六色?
据了解,明清时期的圣旨,一般一至五品的官员用诰命授予;五品以下则用敕命授予。由于当年所授官员级别不同,所以颁发的诰命圣旨和敕命圣旨的颜色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五品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其色彩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看起来富丽堂皇。而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白绫所做。在清末时期,由于朝政腐败、经济衰落,诰命所用的材料也变得很差。
其实,五品及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级别越高,颜色越多);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纯白绫制成。
圣旨有深咖啡、红色、金黄、纯白、赭石、橘黄等多种颜色。
可以看到,圣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织成的两条龙,两龙拥着“奉天诰命”四个篆字。整幅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布满提花织成的云团,预示圣旨从天而降,至高无上。仔细看中间有两方红色玺印。
圣旨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圣旨的两端是卷轴,圣旨颁发的对象不同,圣旨的规格也不同,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在清代,官职越大颁发圣旨时颜色越多,有七彩圣旨、五彩圣旨、三彩圣旨,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单一,为纯白绫。圣旨的宽度一般为33厘米,长度不等,最长有5米,短的也有约2米。
看了圣旨的长度也颠覆了我的世界观!
在明清圣旨臻品特展在民元里壹号展出,展品包括明清两朝10道圣旨、1道懿旨和清代龙袍、吉服蟒袍、官帽等文物。
对圣旨中最大的误会恐怕就是关于圣旨的颜色了,其实面料也不一样的,因为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金黄色几乎是圣旨的标配。
明清时代,圣旨已经极为完善了,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为什么在圣旨的开头都是以“奉天承运”开始呢?
在我们看到的现代的古装剧中,无论明清还是汉唐,在宣读圣旨时大多是由太监宣读,而且开头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样的开头并非准确。
在此次展出的圣旨中,大多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其中,“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制曰”放第三行。
那么,圣旨是不是都以“奉天承运”开始呢?
周庆明说,采用“奉天承运”为圣旨,是从明代开始的。之前,在唐代皇帝的诏书中,多采用“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等词作开头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开头语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刚当皇帝时爱用“参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换用“奉天承运”,之后就固定了下来。
圣旨在措辞方面会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辞,比如有“诏曰、制曰、敕曰”等多种,其中“诏曰”是诏告天下。
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皇帝嗣位、太子继位等。其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接叙诏告事由,最后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或“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明下诏的年月日并加盖“皇帝之宝”。而“制曰”则是皇帝的德音下达,类似于嘉奖令之类的。而“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晋爵的同时要警告你不要恃宠而骄。
据说朱无璋刚当皇帝时爱用“参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换用“奉天承运”
元代末期,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了大明政权,在朱元璋看来,元代气数已尽,自己结束了元代的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的,所以非常喜欢用“奉天”这个词,他也动不动就跟人家说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36道圣旨用料是什么,涉及哪些皇帝?
其中最早的是明朝正统七年六月二十五日(1442年)颁发的圣旨,还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等各个时期的圣旨,从圣旨的用料上来看,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圣旨,用料考究,色彩绚丽,就是现在看来,也依然光彩夺目;而到了清朝末年,光绪皇帝颁发的圣旨已没了昔日华丽的锦缎,以粗糙布料所代替。
圣旨都是用布料做成的?
在我们看到的古装电视剧里的场景都是经过演绎的,真正的圣旨外貌多样,并不都是金黄色的一卷布,金属、石头、竹片、纸片、纸张都曾经是圣旨的载体;
圣旨写作格式也不相同,有的是规规矩矩按格式写的,也有的随意洒脱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连圣旨的叫法在很多朝代也都不一样。
为什么员工和领导回复说好的?
你觉得不生气,但是领导不这么觉得!
618疯狂购物节的前一周,我们公司忙着准备疯狂购物节,我每天加班到好晚,就是希望618那天业绩好一点。
我还没忙完手上的工作,微信群里老板又@我:你去把我们的库存都盘点一下,做好相关的统计,看618能冲多少量。
我当时忙着手上多的工作,也没有想那么多,顺手回了一句:“好的”
不到十分钟,老板竟然在群里发了一段长文批评我:好的是什么意思?你收到了还是没有?你明白我的要求了吗?这点利益都不会,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吗?啥都不懂!
微信工作群里一片安静,我看着手机,满肚子委屈,抱头痛哭...
我每天都在加班,压力十分大,要不是看他是我老板,我肯定直接怼回去了!好的不就是收到了,明白了的意思嘛!我做完工作肯定找他汇报啊,大题小作至于吗!
朋友知道这件事就劝我:“其实你们老板说的也有道理,这些小小的职场礼仪,真的体现了你的专业素养。”
那么回复老板:“好的”,到底有啥问题呢?老板安排任务,我们如何回复,才能让老板安心呢?
回复“好的”,存在沟通不畅的风险老板怎么看待“好的”呢?
随意微信工作群聊的文字,很多时候带着情绪的,有时候就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伤到自己的!更有甚者,会让你的老板产生误解。
说个例子,假如你是老板,噼哩哗啦发了一大段文字,然后下属就来了两个字“好的”。老板会觉得失落,你不够重视老板的话。
而且,“好的”会给人一种潜台词的意思,就是“好了,我知道了”,这会给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我甚至不想和你再多说一句话!多聊的态度,老板当然觉得不舒服。
朋友之间,彼此地位平等,交流随意。但是面对老板等上级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感受到尊重、严肃。
沟通障碍“好的”简单的两个字,老板会想:你到底有没有明白交代的工作啊,他就会要等你的后续回复。看似简单,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PMP中【沟通管理计划】的内容。
比如老板@ 你,安排工作说:“准备一下周一的方案。”你回复“好的”,老板会想:你是什么意思呢?只是收到消息了?还是说你已经知道要准备哪些资料了?然后能否按时完成呢?一大堆的问题,老板其实更希望得到你的回答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完成什么工作!如果遇到了紧急的工作,碰到一些脾气暴躁的老板,看到你这回复,老板可能就直接群里问你:几点给我答案?能不能完成?
所以,怎么回答才能让老板安心呢?
3个小技巧,让你的回答给你加分!态度明确确认老板的消息老板微信群里安排你工作,你一定要及时回复,确认老板的消息!
比如说通知类的消息,或者说邮件常用的FYI,“明天上午10点,会议室举行员工大会,所有人参加会议。”
那么你的回复就应该是:“收到老板,我会准时参加。”多了几个字,老板觉得你很专业。
老板安排工作的消息:“小李啊,下周以甲方过来,你安排下接待。”别说“好的”,你应该多说几个字:“好的老板,我会做好甲方接待的,放心。”
这时,老板就吃了定心丸,相信你能搞定了。
重要的任务,你要给老板方案你接待客户,但是你怎么接待呢?有没有具体的接待方案呢?甚至说晚上有没有按照甲方的招待会等等。
老板说:小李啊,下周以甲方过来,你安排下接待。
经典的一个回复:“好的老板,我会做好接待,周一我提早一个小时安排公司车辆接客户,然后我预定了三楼会议室,到时候甲方客户要到的时候我提前发微信给您,晚上吃饭的地点我选了3个地方,老板请看一下。”
老板心想,肯定要重点培养你!
及时反馈给老板,不要让老板意外“老板安排给你的工作,你做的任何动作都要及时反馈,不要让老板感觉意外,要让他有种运筹帷幄的感觉。”
我记得我刚入职场的时候,有一次老板安排我去谈客户,结果到了目的地,客户一直没有来,结果我傻傻等了3个小时,直到老板打电话给我,我才知道,他直接去公司总部了,已经跟老板碰头了...
从那之后我就明白:及时反馈,work hard很重要,work smart 更重要!
及时反馈,让老板掌握你的工作进度,对老板对你都是有好处的,否则可能是无用功!
总结有人说,做得好的却干不过写PPT的,其实会写PPT,会跟老板汇报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职场中,文武兼修,被误解”就能离我们远一步。
清朝皇帝命什么人去宣旨?
谢谢悟空邀请
古代封建社会,只要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都被称作“圣旨”。“圣”是指圣上,“旨”就是旨意,圣旨即圣上的旨意。圣旨以其具体应用来划分,有不同的种类。清朝的圣旨与历朝不同的地方在于,圣旨上是以汉文和满文来书写。
各种类有严格的区分,不可随意相互取代。同样,皇帝命什么人去宣旨,又是怎么去的?要看圣旨到底属于哪一类?
圣旨具体应用中的种类
一、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等文书,都用制的形式颁发。制文体制,都以那句令人再熟悉不过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首句,而后才是正文。
二、诏。又称诏书。诏书有两大特点: 一是必须颁布全国,使之家喻户晓告之天下;二是诏书必须钤以皇帝的玺印。诏主要用于朝廷大典,如皇帝登基或亲政、册立皇后、给太后上尊号等。而皇帝临终前颁布的,则称之为“遗诏”或“哀诏”。
三、敕、谕。也可合称为敕谕,或称上敕、上谕。敕主要用于训斥百官,以申明职守或敕任官员等。谕,主要用于皇帝对一些具体政务的指示。
四、诰命、敕命。是文武官员或其妻室受封,由朝廷授予的书面文件。据《清会典》记载,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称为诰命。封赠六品官员以下及封外藩、世爵承袭有代限者,称作“敕命”。二者作用相同,只是等级有别。
五、密旨。即皇帝秘密下达的圣旨。
清代不同种类圣旨的流程一、制。入关前由内三院负责,顺治入关后,改三院为内阁。先由内阁起草,大学士阅定,最皇帝审批。最后交中书科与黄纸上以满、汉文抄写诏书。而殿试,则在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
二、诏。诏有两种形式,一是缮写加钤玺印后,下发到各衙门;二是以缮写本交礼部刊刻印制后张布天下。前一种要限期收回存档,后一种则存失不论。
三、敕谕、诰命、敕命。则由吏部或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交翰林院依式撰文。届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颁发。
四、密旨。一般交与皇帝的亲信或随从,秘密将旨意传达给某人。为防止走漏风声,密旨通常是“阅后即焚”。
大清王朝留的辫子代表着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由父母给予的,都不属于自己。甚至是一根小小的毛发,如果有损坏都是对父母的大不敬。 在清朝之前,中国其实就有了扎辫子的习惯。最早的扎辫子的习惯始于先秦,在如今的秦始皇兵马俑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盘发的士兵的存在。但那时的中原汉族人民并没有统一的扎辫子的要求,男子也可以留自己想要的发型。基本上就是把头发盘起来,然后用簪子插进去。
而将男子发型进行统一扎辫子要求,是从清朝开始。在很多清朝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前面剃着光头,后面扎着长长辫子的中国男性。那么清王朝为什么要求男子的头发都扎成辫子呢?这个还得从满族人的祖先女真族开始说起。
女真族人信仰的是萨满教,按萨满教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最接近上天,因此是灵魂栖息之地,极为神圣,所以头发是一个人灵魂的所在地。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族人,经常与邻居人种部落发生战争。像汉族人死后要回归故乡的传统一样,女真族也有类似的传统。 但是要将在外征战而死的尸骨运回故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女真族人就将战死沙场的将士的辫子带回故乡进行安葬,在辫子上写着阵亡将士的名字,进行招魂以求来世能投胎个好命运。
其次女真族作为游牧民族,经常需要在地 上奔跑,和野兽、敌军进行追赶。那么如果他们的头发不进行束缚,任由其在风中飘散的话,很有可能会挂到树枝。所以他们需要梳着辫子,行动会更加方便。以上便是清朝人扎辫子的由来。
清军入关的第二年,顺治皇帝便下令:所有人必须要剔除前面的头发,后面进行束发盘辫,如有不从者皆要杀头。当时下了这样一条规定“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政府为什么要所有的汉人都留这长长的辫子呢? 清朝统治者满族人属于少数民族,而中原一带是汉族人的天下。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要巩固自己的民族政治统治。扎辫子是满族人的习俗,而汉族人的传统当中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允许对头发有任何的损伤的。
所以他下如此命令,便是看看有哪些人是不愿意真正的臣服于清朝统治的。以此方法来的巩固自己政治统治,排除一些不愿臣服于自己的人。中间也酿造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一系列惨剧。所以汉族人留辫子,就代表着是真正臣服于满族人的统治。那么清朝人这么长的辫子又是怎么打理的呢?
从电视中我们看到那个复杂的长辫子,编织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经常来洗了。在清朝那个年代,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地方的水资源也非常匮乏,所以不用说能够经常用水去洗头了。再说那么长的辫子清洗一次,又编成麻花辫,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所以清朝人在春季和秋季冬季基本上都不怎么洗头发。在炎热的夏季的时候,即使在出汗之后,他们洗发的频率也大概就是15天甚至是一个月一次。平时女性为了掩盖头发气味,基本上就是用各种香料。所以真要是穿越过去,夏天周围真的是爽歪歪。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清朝的辫子就成为了腐败清政府的代言词,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便发布了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终于在中国,在华夏土地上流行了200多年的长辫子一时间全然消失,中国大地幻化出新的革命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