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本色1-12,他在车臣的地位很稳吗?
小卡德罗夫全名拉姆赞·卡德罗夫,是车臣前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车臣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高加索伊玛目国。从16世纪中叶起沙皇俄国就开始向车臣地区渗透扩张,车臣人曾进行过长达200余年的反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直到1859年车臣才被强行并入了俄国版图,然而这仅仅只是车臣和俄罗斯两个民族对立情绪的开始:1877年沙皇俄国几乎是以种族屠杀的形式镇压了车臣-达吉斯坦起义。1944年苏联政府撤销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并将38.7万多车臣人驱逐到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在强制迁徙途中及暂居地期间车臣人非正常死亡超过5万人以上。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才允许车臣人回归并恢复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不过这并没能消除车臣人与俄罗斯之间的积怨。相反在苏联解体前夕随着苏联境内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主义思潮日益壮大使车臣人也开始谋求独立地位。车臣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变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两场车臣战争。
第一次车臣战争令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并损失惨重: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与此同时这次战争也导致车臣本地超过10万平民死亡,同时当地大量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尽管战后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际上已享有非正式的独立地位。在经历第一次车臣战争后车臣人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增加:迄今为止车臣的人口也不过100多万,也就是说第一次车臣战争导致了占车臣人口1/10的人死亡,如果算上伤残者,那么几乎车臣每个家庭都曾在那场战争中出现伤亡,这使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增长。这种矛盾增长的结果就是引发了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普京被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任命为联邦政府总理,而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平息车臣分裂分子的武装叛乱,这是普京上台后的一次重大考试,一旦考试不合格,那么普京就会和叶利钦任命的前几位总理一样上台没两个月就被撤掉。这时在经历第一次车臣战争犹如恶梦般的折磨后俄军官兵几乎都对车臣有了心理阴影。2000年元旦期间还是代总统的普京就亲自前往车臣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以激励俄军官兵的士气。在普京的领导下俄军通过第二次车臣战争打败了当地的分裂武装,维护了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成为了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第二次车臣战争后俄罗斯打败了当地的分裂武装,然而在正面战场上打不过的分裂武装随即转入地下制造事端——他们劫持人质、攻击政府大楼,甚至曾用导弹击落过俄罗斯联邦的军用飞机而且还不止一次。为了平复车臣人的民族情绪,为了车臣地区的长治久安,俄罗斯选择由车臣人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小卡德罗夫的父亲)出任车臣共和国的总统。那么这个艾哈迈德·卡德罗夫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获得俄罗斯方面的青睐呢?事实上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是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的——他一度是仅次于当时的车臣总统杜达耶夫的又一个令叶利钦大为头疼的人物。当时身为车臣宗教领袖的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全力支持车臣总统杜达耶夫并号召车臣的穆斯林参与圣战,他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1996年杜达耶夫被俄罗斯炸死后马斯哈多夫成为车臣的最高领导,不久他就通过与叶利钦签署协议而获得了相当的自治权,这也标志着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结束。在车臣获得自治权利后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主张见好就收——在他看来: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完善车臣的内政建设,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民生。然而当时车臣内部的强硬派则主张继续与俄罗斯开战,直至实现车臣独立的目标为止。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在综合权衡之后决定脱离车臣分裂势力。1999年9月车臣分裂势力在达吉斯坦打击穆斯林聚居地,试图以此再次把俄罗斯拖入战争。此时刚刚接任总理的普京决定对车臣进行第二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犹如“脱胎换骨”的俄军沉痛打击了车臣分裂势力。当俄军攻打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时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要求当地人不要反抗,而且号召民众支持俄军,这使得古杰尔梅斯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普京之所以选择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出任车臣总统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一招妙棋:一方面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曾是车臣人心中的英雄,他的宗教领袖地位使他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号召力,与此同时他的家族势力以及私人武装都有助于维持当地秩序;另一方面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同车臣分裂势力分道扬镳,转而积极支持俄罗斯联邦政府,这对其他车臣分裂人物其实就起到极强的示范效应,俄罗斯联邦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对他的重用向车臣分裂势力传递信号,以争取车臣问题的和平解决。2003年在车臣的总统选举中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在普京的支持下成功当选车臣总统。
在俄罗斯人以及一部分车臣人眼中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是一位英雄,可在车臣分裂势力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当选车臣总统后车臣分裂势力对他实施了6次暗杀,其中前5此都被他躲过了,直到2004年5月9日当俄罗斯举行卫国战争59周年纪念日时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发生爆炸,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在这次爆炸中身亡。事发后普京在第一时间接见了艾哈迈德·卡德罗夫的儿子拉姆赞·卡德罗夫(小卡德罗夫)。2007年3月2日小卡德罗夫成为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总统。之所以选择小卡德罗夫作为车臣总统在一定程度上和当初选择他父亲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是相同的——利用卡德罗夫在车臣的势力维持当地秩序。除此之外小卡德罗夫本人经历过两次车臣战争,有实际和车臣分裂分子作战的经验。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父亲直接死于车臣分裂分子之手,这意味着他和车臣分裂势力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普京恰恰正需要这样一位车臣领导人。小卡德罗夫也一直在普京面前积极表现自己:在车臣他作为合法的车臣总统,加之家族势力和私人武装,即是说他是当地的土皇帝也不为过,可在普京面前他一直展示着自己的恭顺姿态,在俄格战争、俄乌冲突、叙利亚战争中他都曾不止一次表示愿意率领自己的武装力量配合俄罗斯正规军作战。事实上小卡德罗夫和普京之间是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普京需要卡德罗夫家族在车臣的势力以及其作为宗教领袖的影响号召力稳定当地的局势;而小卡德罗夫需要借助普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本来《车臣宪法》规定:只有年满30周岁才可以担任总统,2017年刚满30岁的小卡德罗夫就被普京急不可耐地扶上了总统宝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普京的支持,那么以小卡德罗夫的能力、年龄、经验、威望是否能坐上车臣总统的宝座都是未知之数吧?成为车臣总统后的小卡德罗夫以铁腕手段肃清了境内的反对派势力,如今车臣的反政府武装已基本被肃清,残余势力要么逃亡境外、要么转入地下,车臣政府高层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亲俄派。同时俄罗斯也给予了小卡德罗夫相当的自治权——甚至可以说如今的车臣除了不具有独立的名分之外,小卡德罗夫几乎就是一方土皇帝:他既是车臣总统,又是车臣的宗教领袖,还控制着车臣的银行系统,俄联邦还不停给他拨款。除了放弃独立之名外,小卡德罗夫实际上几乎拥有专制帝王才享有的权力,而他放弃独立之名所换来的是俄联邦源源不断拨款养着他。这也就不难理解小卡德罗夫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的对普京的恭顺姿态。
小卡德罗夫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普京:在车臣他掌握着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家族武装,控制着车臣的银行系统,同时还是车臣的宗教领袖。如今的车臣已基本形成一个政教高度合一的社会,严格实行伊斯兰教法。在这种环境下小卡德罗夫完全集军事、财政、民政、宗教等各项权力于一身。他在车臣的地位正如普京在俄罗斯的地位一样看起来是完全无法动摇的。然而在这看似稳固的背后也隐藏着变数:小卡德罗夫并为真正完全控制住车臣局势——车臣的反对派组织始终存在。车臣的反对派组织分为合法的与非法的两种,这里所谓的合法是指符合俄罗斯的现行法律规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主张通过暴力手段脱离俄罗斯的地下反俄势力,对于后者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车臣政府自然都是打击态度的,而前者是在俄罗斯现行法律框架体系之下进行活动的,他们并不主张以暴力手段脱离俄罗斯,而只是针对以小卡德罗夫为核心的车臣现政府,对他们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以小卡德罗夫为核心的车臣现政府之间的态度就比较微妙了:一方面俄罗斯联邦政府需要小卡德罗夫稳定当地局势,因此对小卡德罗夫政府打击反对派的行为始终睁只眼闭只眼;然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维持车臣地区的稳定,小卡德罗夫的反对者在车臣同样是一股势力,俄罗斯基本上还是试图在两股势力之间进行平衡的,毕竟俄罗斯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俄罗斯对小卡德罗夫借打击分裂势力之际顺带清洗个人政敌的行为也是时不时会进行一番敲打的,但这种敲打是建立在不能撕破脸皮的前提下的。在俄罗斯其实也不乏撤换小卡德罗夫的声音,因为小卡德罗夫治理下的车臣实际上已成为俄罗斯境内一个极为特殊的”国中之国“:一方面车臣奉行俄联邦政府的号令,但另一方面听命于小卡德罗夫的车臣武装却又放话声称”俄联邦军警如果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在车臣行动会被当场击毙“。这已俨然是要打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了。在外交上小卡德罗夫甚至表现得比普京更为激进——他时而放话将对西方国家发动核打击,时而又声称如果特朗普来车臣立刻逮捕他。普京的确试图通过一种强硬外交路线使俄罗斯人重拾大国自信,小卡德罗夫的发声对普京的外交政策的确是一种声援,然而普京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一个自治共和国的最高长官这样说无异于是牵着俄罗斯外交部门的鼻子走,对此普京和俄联邦政府的官员以及国家杜马议员都曾告诫小卡德罗夫”这些话不该是由你来说的“。小卡德罗夫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听命于提拔自己的普京的地方实权派人物,一旦普京卸任之后小卡德罗夫和俄联邦政府的关系将存在未知的变数,而车臣反对派势力的客观存在也将在未来车臣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系中发挥一定作用,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预知的。
韩检察机关枉费心机?
韩国检察机关和前法务部长曹国,结下“梁子“”,拥有不共戴天之仇,是韩国民众众所周知的政治娱乐新闻。现在身为大学教授的曹国,能否吃“牢饭”,也是民众茶余饭后谈资的焦点。
先说说曹国个人情况,再说说曹国和韩国强大势力韩检集团,如何结下“梁子”。
曹国出生在韩国江南地区。韩国江南地区,是韩国财阀大佬们的聚集区。说白了,曹国出身财阀企业之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二代。曹国的妻子也是出身财阀之家。
按理说,曹国只要是保持财阀家庭本色,不和韩国财阀制度对着干,不背叛自己的“财阀阶级”,他完全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可是,曹国却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那就是不停的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十几部法律方面的书,大声疾呼,韩国必须进行司法改革。
韩国之所以存在财阀企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韩国存在对财阀企业保护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说,韩国的司法制度,充分保障韩国财阀壮大发展,让韩国国家的财富日益向财阀们手中集中。
韩国56家财阀企业,掌控了韩国80%的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财阀大佬们对韩国经济发展,“贡献”不可谓不大。韩国早就过了人均年收入3万美金,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韩国应该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国民幸福最无感的国家。韩国民众对战争的恐惧感,堪比那些正在发生战争国家的民众。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韩国财阀大佬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阀地位不变,早就通过各种手段,进入韩国政治、媒体和司法系统。韩国主要新闻媒体,娱乐节目,基本都被财阀大佬控制。
文在寅上台执政后,制订政策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本来是利国利民,缩小贫富差距的好事。但是,韩国媒体舆论,韩国民调公司却一边倒,大骂文在寅政府出台的政策,扰乱了韩国的经济发展。民调公司直接把文在寅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下调了20多个百分点。
看似公正的韩国民调公司,也是财阀大佬们用股份控制的企业。最先揭发朴槿惠“闺蜜干政”一事的韩国电视台JTBC电视台,就是三星集团旗下的媒体。
朴槿惠明明知道,和日本签订慰安妇协议,得不到韩国大多数民众老百姓的支持。她为何还要签订?因为韩国和日本搞不好关系,对韩国影响最大的不是普通民众,是财阀大佬们的企业。所以,朴槿惠就是“冒韩国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和财阀大佬们站在一起,对抗韩国老百姓的民族尊严。
曹国“同志”,为了自己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惜和自己的家庭决裂,坚定的走上了革命道路;走上了反对财阀的道路。当然和文在寅的影响和信任分不开的。
文在寅搞得“司法改革”,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对韩国司法有多大动作。无非就是学习一下邻居大国的司法设计,让韩国司法更能体现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制度设计。
韩国的司法设计,确实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司法制度不合拍。韩国警察没有“拘捕权”,只是韩检检察官的跟屁虫。韩国警察的权利,仅仅是维持治安。所以,警察前面抓,韩检后面放。是韩国特有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曹国对司法进行改革的建议,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却动了既得利益者韩检的奶酪和面包。曹国推动司法改革,无疑就是和韩国最强大的政治势力,进行决死一战。他在为文在寅写下司法改革提纲后,面对国内民众大规模的抗议活动,黯然神伤的辞职回家。
韩检既然把曹国视为“夺权公敌”,就会对他置之死地而后生。韩检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曹国发动攻击后,在韩国法院的干涉下,也是黯然销魂。前几天,法院驳回韩检要求拘押曹国的申请。
曹国下一步何去何从,就得看他是否能够说服法院的法官,阻止韩检对他的进一步指控。但是,无论如何,曹国作为一个资深的法律教授,绝不会像朴槿惠那样,做个任人宰割的缩头乌龟。
曹国作为文在寅总统的干将,如果韩检继续纠缠下去。即使曹国被判有罪,文在寅就会利用总统的特赦权利,予以回击。曹国的后半生,应该可以平平安安的在韩国大学教书育人。
朱光潜慢慢走?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间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
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筑围里
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
隔阂。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
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
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
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
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丁宁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
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
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
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
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创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
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
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
生活。
俗语说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沈,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伪君子”则于这种
“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
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象柏格荪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
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
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
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
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宇是“到”宇,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
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
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的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象这一类的言行
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
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
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
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
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既已
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
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
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
达。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
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还可以创造作品。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讨论伦
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
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诺莎、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
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吗?这个问题涉及到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
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耶稣教的
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
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
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已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
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
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
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米罗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
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
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
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
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 一九三二年)
无处藏身林海玲扮演者?
无处藏身海玲是冯可欣饰演
冯可欣,西安人,电视剧《无处藏身》林海玲的扮演者。
《无处藏身》是由张蒲安执导的刑侦警匪剧,任袁媛、李易祥等参加演出。
雷电交加的雨夜,医学院职工楼,送水工敲响医生张丽家门,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鲜红的血水正从门缝缓缓流到走廊……
会不由的说起哪些?
《民兵葛二蛋》
该剧由韦大军任总导演、林柯执导、黄渤,高虎,童瑶,阎娜,汤晶媚,王迅、耿长军
该剧的故事发生于1943年,黄渤饰演的葛二蛋与高虎饰演的麦子曾是患难兄弟,也曾同仇敌忾,可是不同的人生观使两个人踏上了愈行愈远的人生道路,他们转战相同的战场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无名者》
主演:丁志诚,原雨,吴刚,尤勇
抗战初期,共产党安排外科医生钱之风通过“假叛变”潜入汪伪情报机关。成功打入后,钱之风一面与敌人周旋获取情报;一面与同样潜伏于汪伪中的神秘女子韩彩衣斗智斗勇。阴差阳错之下,两人不得不在敌人眼皮底下假扮夫妻,钱之风也同时发现了韩彩衣的真面目――为重庆工作,却身不由己。
《战长沙》
这部剧看过一遍,这部剧讲的是战争下的爱情与亲情,剧中霍建华和杨紫的演技都是不错的,喜欢的可以去看下。
《雪豹》
《雪豹》是由陈皓威、杜玉明执导,文章、陶飞霏等人主演
该剧讲述了周卫国从富家子弟走上抗日道路,组建了雪豹特战部队最终成长为优秀指挥官的抗日英雄传奇故事。第一次淞沪会战期间,苏州富家子弟周文与同学打赌,去前线慰问战士。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人的热血后,产生了弃笔从戎的念头。周文改名周卫国,参加了黄埔军校。因表现优异被派往德国军校,专修特种作战技术。最终,周卫国的特战队战胜了日本特种部队,将日军彻底赶出根据地,并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
《生死十日》
主演:何冰,孙岩,吴越,彭心宜
该剧讲述了一支护送国民党女记者的八路军精锐小分队,途中意外俘虏一名日本军官,在十天的时间里经历生死激战的故事。
《谍战狂花》
主演:陈宝国,梅婷,王同辉,高明,宋春丽,李芯逸
女资本家赵青笠与厉仲谋情仇交加,相互利用。他需要她的年青美貌和肉体,她利用他的金钱和权力;他机关算尽,她不择手段。瞒天过海,嫁祸于人;人间少有,天下秽闻,赵青笠母女三代人的悲惨遭遇,都集中在一个人鬼两面的厉仲谋身上。她为了复仇,最初派打手追杀或投毒厉仲谋,未果后改变计划,先后利用彭安萍、荣吉祥当作卧底,企图利用郑可玉借刀杀人
《光影》
主演:康杰,吴婷,张若昀
该剧以抗日战争爆发为时间轴,讲述了一群有志青年在正面战场和敌占区的特殊战线上与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的故事
《生死线》
主演:廖凡、张译、李晨、杨烁、吕夏等
剧情:以四个不同的青年男子的合作和友谊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经历灵魂炼狱般的残酷青春成长故事,讲述了一段情义无价的平民抗战传奇。
个人观感:山影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是经得起推敲的。在山影的众多作品中,《生死线》并不是最出名的,但凡是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会对剧中的一幕一幕记忆犹新。廖凡、张译、李晨、杨烁都是演技过硬的好演员,他们饰演的草根英雄,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吕夏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她把一个在爱情和战争之间盘旋挣扎的苦命女人演绎得层次分明,拿捏得非常到位。
《黑特一号》
主演:连奕名 ,王晓宁
《黑特一号》讲述了这位退役的特种兵,在经历了两次腥风血雨之后与国军押送队伍火拼,双方全军覆没,黑特身份神秘,在一个小镇上经营酒吧来掩饰自己的身份。
《亮剑》
《亮剑》这部剧是中国最成功的抗日电视剧之一。关于剑,我相信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他不仅告诉人民当时的血泪,也表明了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狭路上遇到勇者”,主角李云龙在亮剑中让太多读者看到了不同的革命过程。
《错伏》
主演:沙溢,罗海琼,斓曦,张晞临,艾东
上海租界内,一场意外让中共地下党员林楚峰与国民党军统高级特工云朵错误地接上了头。在国共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下,两人为安全考虑不得不将错就错,以夫妻的名义潜伏下来。与此同时,原本要与两人配合的中共地下党员冷梅与军统特工刘福林也只能将计就计组成“假夫妻”。敌人布下的陷阱纵横交错,四人间情感纠葛盘根错节,一个“错”字引发一连串故事,也考验着四个青年男女的信仰与感情。
《勇士之城》
主演:钟汉良,王力可,林永健,杨烁,于荣光,颜丹晨,徐雷智,郭露文,陈昊,李依馨,黄俊鹏
为了常德的百姓安危,何平安与潜伏的日本奸细展开了连番的斗智斗勇,但身份被迫暴露。沈湘菱惊诧之余对他倾心。日军冲破外围防线,对常德步步紧逼。沈湘菱与何平安并肩作战。在常德苦战16天,弹尽粮绝常德城沦陷。何平安在巷战中壮烈牺牲,沈湘菱带着烈士遗孤等到了常德城光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