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燃烧弹,亮剑里的意大利炮是什么?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说起电视剧《亮剑》,想必诸位军迷都不陌生,而其中最经典的台词,大家肯定会想到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的那句“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下这门意大利炮。
(亮剑中的“意大利炮”)
根据截图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门法国造的M1897型野炮,意大利虽然也有进口,但没有仿制,因此这门所谓的意大利炮,其实应该叫“法国炮”。
那么,在当时的中国,李云龙可能有这门法国炮呢?答案是肯定有的,首先来简单介绍下这款野炮。
M1897型野炮在1891年由皮托兵工厂设计,1898年最终定型。是世界上第一款管退式野炮,采用了驻退复进机,偏心螺式炮闩等多种新技术,是公认的最早的现代火炮。
火炮放列重量为1.19吨,最大射程8500米,采用单脚架设计,使用36倍的75mm身管,射速最大可达到20发/分。
(M1897型野炮)
中国是如何于1897型野炮结缘的呢,抗战爆发后,苏联开始援助中国武器抵抗日本,1941年,苏联再次提供军火给中国,其中就有“法75”野炮200门,每门火炮配弹一千发,国军接收到这批火炮后,装备了7个独立炮兵团和若干军师单位的炮兵营,比如大名鼎鼎的74军炮兵团,就有法75野炮一营。
那么苏联又是如何得到法国野炮的呢?事情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当时波兰陆军的主力野炮正是M1897型野炮,共装备有1374门,到了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就缴获了大量的法国野炮,到了1941年,为了清理掉这些老旧的库存武器,就以每门炮1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中国。
(国军手中的M1897型野炮虽然老旧,一样能打鬼子)
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就有M1897型野炮参战,当时第十军奉命坚守衡阳城,为了加强守城部队的炮兵火力,第74军炮兵团一连奉命调往衡阳守城,该连装备M1897型野炮4门,携带炮弹数千发。成为衡阳国军最重要的炮兵力量。
(正在前进的国军炮兵)
从6月24日开始直到8月初炮弹打光为止,该野炮部队发射了大量炮弹,成功的支援了一线的部队作战,给日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甚至取得了歼灭日军一部炮兵的优秀战绩。
那是在6月26日下午,日军派出4门41式山炮占领了西车站东面的小高地,妄图炮击国军野炮阵地,结果被国军提前发现,4门野炮迅速调转炮口,向日寇炮兵发射了大量炮弹,顷刻之间,就消灭了那支日军炮兵,事后国军士兵回忆道:我军炮击过后,整个高地就好像被掀了一层一样。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美国127毫米子弹的所有弹种有哪些?
从头到尾几十种啊,一般我很少答这种又臭又长的题,但是子弹问题肯定不能放任不管。
丢图开,其实远不止这16种,光是美国的都不止,何况一堆北约国家也有自己的.50弹,不过我真不想写太多了...
按照编号顺序来,自己看弹头颜色
1、M02穿甲高爆燃烧弹,嗯穿甲爆破燃烧一气完成,老干妈弹种里的豪杰。用来打轻装甲载具,或者打飞机都好使。
2、M1高压测试弹,这里面是个标准弹头,但是弹体银色,主要不是用来干架的。而是测试.50武器的膛压耐受。当然干人也是比常规弹酸爽。
3、M1燃烧弹,一般用来打飞机。
4、M1曳光弹,打仗时候很少用这种单纯曳光弹,主要是训练吃瓜大兵时候给你展示弹道。
5、M2常规弹,覆铜表面下藏着低碳钢和铅这种软不拉几的金属。打打民用车和步兵用的,对于装甲很无奈。
6、M2穿甲弹,听名字就是用来拆硬东西的,常用来打飞机,装甲车,碉堡之类的。500米大概可以穿透2cm左右。
7,M8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用来对付容易着火的轻装甲载具。
8、M10曳光弹,这种曳光弹可以实战了,因为曳光材料会在射出去91米才烧,省的暴露自己射击位。
9,M17曳光弹: 这货其实就比M10的曳光装药多,能烧的更远(2400多米),吃瓜步兵用来矫正远距离弹道。
10. M20 穿甲燃烧曳光弹: 不解释了吧,穿甲燃烧+弹道指示,拆轻载具比较常用。穿甲效果比M2穿甲弹还好一点点。
11. M23 燃烧弹: 比M1燃烧弹的燃烧剂装药量大得多,点燃效率当然也大得多
12. M903 脱壳穿甲弹,钨芯的次口径弹芯,1500米能保持近2cm的高强度钢穿透。初速也是别的.50高得多。
13. M962 脱壳穿甲曳光弹,就在M903基础上加了曳光功能。
14. M1022 远程狙击弹,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就是一枚标准弹,但是精度很高。给狙用的,机枪走开。
15. Mk211 Mod 0 : 巴雷特M82常用的特种弹,高爆燃烧穿透一体,丢图
16. MK257 穿甲燃烧曳光弹,这种弹一般用在机枪上,但是他的曳光特性很神奇,只有夜视仪可以看得到,减少了暴露的可能性
中国89式127毫米重机枪性能怎么样?
对于喜欢挑眼拨刺的网友,非请勿入,请不要关注如下内容。啥枪都有一个使用价值,就看价值大不大,就依现在我国工业水平来说,什么枪造不了呀,对不?然而军队仍然喜欢89式,喜欢就没有理由。
▲4个人抬起来跑,每人不到5公斤,像风一样。
非要找的话,就是它轻,非常轻,实在轻,当今之世没有比它更轻的了。因此就是它了,没有见识过它的威力之人说什么,精度不高,而在专业的射手那,20发上了9发,从来就没有人弄得了吧?
重机枪,我的天,谁的能打到这种精度,实在不可能,然在89式这就成了,你信不信?央视耕战频道做过报道的,那些世人眼中的天兵和天将,再加上这杆神枪,如虎添翼,天兵下凡一样。
致说它的子弹种类和火力猛烈程度,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好的枪射速快,就像撕油布,谁也不敢轻易惹它,12.7毫米,每分种到达了600发,当你趴在那抚摸着它要射击的时候,可以感到它在1500米以内,45度角轻易射穿15毫米厚的钢板。
因此被普遍加装在直升机、装甲车上,随机械化的完成,发挥出更大威力。早年间的一种努力,有人总试图与苏联NSV联系在一起,听起来像是一个故事。实事求是来说,有一点点联系,但远非是全部,实现不了就是乱联系,还有意义吗?
成功了,于是化为传奇,把个NSV给比得乌里叭叽,才见自己努力到底有多大,可能有人试图这样来做比较,越说越多传得走形变样,变成了荒唐,还当做津津有味,只能证明自家无知,如是而已。
052D型驱逐舰和1943年的衣阿华战列舰在45KM开阔海域偶遇?
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052D型驱逐舰与衣阿华级战列舰,相距45千米交火谁能胜利。
还要看鹰击-18反舰导弹和鱼-7轻型反潜鱼雷凿不凿的穿,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外层装甲。
凿的穿,就052D型驱逐舰胜;凿不穿,就衣阿华级战列舰胜。
毕竟052D型驱逐舰的反舰武器就只有鹰击-18反舰导弹,而鱼-7鱼雷主要用于反潜。不过其最大7米的攻击深度,还是可以击中衣阿华级战列舰水下的部分,毕竟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吃水深度为11米。
下面就来看看以鹰击-18反舰导弹,和鱼-7型型鱼雷能不能击沉衣阿华级战列舰。
鹰击-18反舰导弹的穿深鹰击-18导弹长度约为8米,重量约为2吨,战斗部重量在200千克~300千克之间,末端攻击速度可达3马赫。
至于鹰击-18反舰导弹的穿甲深度是多少,目前还不得而知。只不过,现役的反舰导弹一般都会采用半穿甲战斗部,也就是穿透军舰的舰体,在其内部爆炸。
而鹰击-83反舰导弹的穿甲深度为120毫米,鹰击-18反舰导弹的穿甲深度最起码也得等于鹰击-83的。也就是说,鹰击-18反舰导弹的穿深≥120毫米。
而鹰击-18反舰导弹的战斗部的重量+飞行速度具有的动能是1.56亿焦耳。
鱼-7型鱼雷鱼-7型鱼雷的射程为14千米,航行速度为43节,战斗部重45千克。
一般而言,现代的驱逐舰只装填6枚鱼雷。所以,就按照052D型驱逐舰安装6枚鱼雷为例吧。
鱼-7型鱼雷能否对衣阿华级战列舰307毫米的主装甲带构成威胁呢?
其实,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大和号战列舰,就被鱼雷直接打穿了。不过,那是二战时期的MK13重型鱼雷。
MK-13重型航空鱼雷的总重量为907千克,装药量为272千克TNT+铝热剂混合炸药,它的爆炸当量为TNT炸药的0.7倍,即0.46吨。
而如今的鱼雷,比较广泛使用的是黑梯炸药+铝热剂混合炸药,威力是TNT炸药的1.5倍。而鱼-7型鱼雷的装药量为45千克,也就是67.5千克TNT当量。
衣阿华级战列舰侧面的装甲厚度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07毫米,水密隔舱装甲厚度为287毫米,甲板装甲19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500毫米,炮塔座装甲295至439毫米。
这一块的主装甲带,从舰首第一座主炮下部,一直延伸到舰尾螺旋桨上部。可以说,将整个侧面包裹得很严实。
而307毫米的厚度,基本上是可以抵挡现代反舰导弹的半穿甲战斗部的打击。
当初,衣阿华级战列舰在建造时,主装甲带的指标是可以抵挡1.5吨炮弹的打击。
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作战对象,是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那么就以大和级战列舰上460毫米舰炮为例子。
在使用重达1.5吨的91式穿甲弹时,其炮口初速为780米/秒,到达衣阿华级战列舰主装甲带时的动能在4.56亿焦耳左右。
也就是说,衣阿华级战列舰主装甲带最少的可以承受4.56亿焦耳能量的冲击。
由此可见,单凭鹰击-18反舰导弹,是根本打不穿衣阿华级战列舰侧面主装甲带的。毕竟不能要求,052D型驱逐舰装填的16枚鹰击-18反舰导弹都打在一个地方。
而鱼-7轻型鱼雷,基本上也是无法撼动衣阿华级战列舰307毫米主装甲带的。
所以说,在45千米处相遇,052D型驱逐舰根本就无法击沉衣阿华级战列舰,甚至也无法击伤太多。
那么,衣阿华级战列舰能不能对052D型驱逐舰造成伤害呢?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每座炮塔上面安装有3门MK-7型舰炮,沿着舰首呈纵向布置,舰首两座,舰尾一座,一共是9门。
MK-7型舰炮可以使用重达1.23吨的,Mark8超重型穿甲弹。还可以使用重达0.8吨的Mark13高爆弹。
其中Mark8穿甲弹的最大射程可达42千米,一炮就可以打穿9米厚的混凝土墙。毕竟是穿甲弹,Mark8穿甲弹的弹头在18千米处,可以击穿509毫米厚的装甲。在27千米处,仍然可以击穿380毫米厚的装甲。
而Mark13型高爆弹爆炸时,可以炸出一个直径为15米,深度为6米的弹坑。而且其有效杀伤直径为270米,在30千米内弹着点分布在140米-250米之间。
衣阿华级战列舰还安装有MK-8火控系统,该系统的雷达在20千米时的,纵向测距精度是±33.7米,横向精度是±37.5米。在30千米时的,纵向测距精度是±43.7米,横向测距精度是±56.5米。不过到了45千米时,测距精度会进一步下降的。
根据二战时期的海战,衣阿华级战列舰上面的MK-7型舰炮的华级战列舰在18.2千米的距离上首轮射击精确击中一个和自己同等大小目标的概率仅有4.1%。
但是呢?衣阿华级战列舰的MK-7舰炮的最大射程仅为42千米,只要052D型驱逐舰不进入这个距离,那么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奈何不了052D型驱逐舰。
不过当鹰击-18反舰导弹攻击失败时,还是可以选择鱼-7型鱼雷的,虽然也于事无补。
如果要用鱼-7型鱼雷的话,就要在距离衣阿华级战列舰14千米以内发射。
这时052D型驱逐舰也在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的射程之内。不过以衣阿华级战列舰那4.1%的命中率,基本上也打不中052D型驱逐舰的。
即便有炮弹飞过来,在1130型近防速射炮的拦截下,也会偏离预定轨道,基本上也命中不了052D型驱逐舰。
所以说,两者在45千米处相遇时,谁都奈何不了对方。只不过,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受损程度要比052D型驱逐舰高。
为何说白磷弹是反人类的武器?
反不反人类先搁一边,我觉得许多人对白磷弹存在误解。
白磷弹的确令人触目惊心,但它可能没你想的和看的那么可怕,这种武器也远达不到反人类的程度。
不得不说有些电影对白磷弹起了极大的渲染作用。
如《我们曾是战士》中,有美军士兵挨了白磷手雷,结果白磷火焰在他脸上如跗骨之蛆般燃烧,一旁的战友不得不拿刀子往外抠,场面甚是可怖。
这种白磷手雷是美国人自己的东西,名叫M34白磷手雷,人送外号“Willie Pete”,是由美国著名的化武工厂“落基山兵工厂”开发制造的。
在越南和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曾广泛使用M34手雷,至今美军中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包括海豹突击队都在装备。
这类白磷手雷并非为炸人而开发,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拿来破坏器材和纵火(海豹突击队装备它们就是为了在必要适合毁掉敏感的通讯设备和装备)。比如报废对方的大炮,熔毁缴获的枪支,快速烧掉对方的卡车,便捷安全地给油库点火,甚至是……毁尸。
白磷手雷在越南最频繁的用途其实是对付地道。越军频繁的利用地下坑道与美军作战,因此美军需要一种能快速造成坑道窒息的武器。白磷弹能散发出巨大的可造成气管衰竭的有毒烟雾,能形成难以扑灭的火焰和800-2800°C高温,非常省事儿。
虽然被白磷手榴弹炸到会相当凄惨,但单论杀伤力它其实不如破片手榴弹;它也不违反任何国际法,只是被认为打了擦边球,而且杀伤效应过于残忍。
还有电影《狂怒》,美军在攻略一座小镇时遭到德军地堡惨痛杀伤,愤怒的M4坦克将一发白磷弹打进了德军地堡,顿时浓烟中冲出一堆浑身“星光灿烂”的德国兵,他们惨叫哀嚎,美军还要“别开枪,让他们烧”。
实际上这种白磷炮弹主要的功能是发烟,战场上并不少见它们的身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白磷是重要的发烟弹材料。诺曼底登陆时,美军就派遣了专门使用白磷弹的化学工兵连上阵,用迫击炮为己方设置视觉屏障。
《狂怒》中的谢尔曼坦克在遇到虎式坦克时也体现了这种战术,他们马上打出了白磷弹,用浓烟遮蔽了虎式的视野,争取了那么一点点时间。
拿白磷弹打地堡里的敌人,只能算是一种在战场上被开发出的装备战术罢了,但相比真正的火焰喷射器或坦克高爆榴弹,白磷弹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靠谱的玩意儿。
今天的坦克装甲车辆依然装备白磷弹,除了从炮口打出去的发烟弹外,还有通过榴弹发射器打出去的。尤其是后者,能迅速在坦克周围炸出一片弹幕,切断对方的红外\激光制导。
如果翻看越南战争的纪实画面,也能看到一些投掷白磷弹的场面,不过大都是与凝固汽油炸弹一起混合使用的。白磷炸弹能制造巨量的白烟,星星点点的白磷火焰像天女散花一样飞溅,这让躲在密林中的游击队员不得不逃出藏身地,否则有很大的几率窒息。
也正因为美军如此肆无忌惮的使用白磷弹,让白磷弹从一种工具装备和发烟弹从概念上变成了“具有杀伤性的化学武器”,以致不断惹出非议。
我们也不用给美国辩护,越南战争时美军的白磷弹、橙剂、凝固汽油弹是三大没良心法宝,不仅杀伤惨烈,还贻害无穷,丧尽天良。
今天电视屏幕上也有白磷弹,美军、以军、叙军、俄军都有使用白磷弹的电视画面,但电视上看到的白磷弹并非什么大杀器,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驱散武器使用。
这类白磷弹选择在空中炸裂,等落到地面以后白磷火团已经烧掉大半,这些火团会像游戏里的流星雨那样砸到地面,四处灼烧滚烫,一旦点子背,被糊到身上脸上,这辈子都活不痛快。
同样,这种白磷弹也带有其标志性的白色烟雾,味道难闻,所以很容易把人从屋子逼出去。按照以色列军队使用的经验,它们是催泪弹的次级武力,能在尽量少杀人的情况下,把区域内的人群群赶走,因为没人不害怕这种流星火雨,“震慑作用特别好”。
再过度渲染白磷弹的危害就不合适了,毕竟大部分白磷弹都是打着“烟雾弹”幌子的东西,它们的威力实在不值得大吹特吹。嫌白磷弹杀伤大的,可以试试集束炸弹、空爆榴弹的场面;军队打仗也不会把宝贵的扬炮灰上天的机会让给软绵绵的白磷弹。
一般来说,目前对白磷弹的约束很小,没有什么强力的国际法能审判使用白磷弹的行为,尤其是它们被冠以“发烟弹”、“照明弹”、“驱散弹”的名称后,不相干的国家就更管不着了。
所以,如今许多白磷弹受害国控诉时,能拿出来的国际法也就《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然后他们会极力强调白磷弹的毒理作用,强调它们是“化学毒剂”而非“烟雾弹”。
如果要通过被火焰烧灼的惨状来控诉白磷弹,那么通常人们会选择《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人权法》,如“人权观察组织”就曾经发过《火雨:以色列在加沙非法使用白磷》的文章。但还是那个问题,控诉太乏力了。
国际上嘴炮打得最响的材料是《联合国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的第三号文件《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烧武器议定书》。
这个议定书对“燃烧武器”进行了具体定义:
“任何武器弹药,其主要目的是使用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在击中目标时,引起火焰、热力、或两者兼有的物质,使击中的目的物燃烧或引起人员烧伤”,即被认定为燃烧武器。
问题是,这个议定书同样加了个1-b注释:
燃烧武器不包括:
1.可引起偶发燃烧效应的弹药,例如照明弹、曳光弹、烟雾弹或信号弹等。
2. 旨在结合贯穿、爆破或破片飞散效果并附带具有燃烧效果的弹药。意思很明确,人类有几个武器不带火的?要是TNT炸出的火或穿甲射流都算火的话,那人类不用打仗了。信号弹、照明弹、烟雾弹、曳光弹不算燃烧弹。也就是说,只要咬死所用的白磷弹是“烟雾弹”、“曳光弹”,那么它就是“偶发燃烧效应”,就不需要为什么残酷杀伤负责。战场从来也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历来胜者为王败者食尘,伊拉克还控诉过美军使用中子弹呢,美军也说是“白磷弹”。等到伊拉克政府被美军彻底消灭的时候,再也没谁说什么了。其实战争这档子事儿从来都是反人类的,人类在战争中失去的远比所得到的多。与众多的常规大杀器比起来,白磷弹就是个弟中弟,人们所厌恶的,是白磷弹那赤裸裸的,极致的凶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