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之主,历史上有哪些霸气十足的句子?
导语: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风云人物,留下了许多的无比霸气的话语,今天我们就来细数霸气句子合集~
霸气句子合集一、项羽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最后的辉煌,时不我予,造化弄人!天意如此,人力难为!
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空口白话,谁都会说!但能真正做到的人没有几个!欣赏荆轲的侠之霸气!
三、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句话看上去一般,但结合历史,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霸气。建国后,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时曾数次引用此句:1962年,面对印度军队侵犯西藏边境;1978年,面对越南军队骚扰云南边民。不久,就爆发了中印、中越的战争。因此,“勿谓言之不预也”是非常严厉的警告,一般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四、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个人非常霸气的一句话:为了心中的信念,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然走不远也要向前。这种霸气,令人肃然起敬。
五、 尔要战,便战!(成吉思汗)
当年成吉思汗向中亚大国花刺子模通商,第一批使者被杀,第二批使者遭虐,于是,就有了成吉思汗写给花刺子模国王宣战书信。“尔要战,便战”干脆利落,却霸气十足。以至于几百年后,滴滴响应美团的挑战,程维就用“尔要战,便战”来叫板王兴。
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这句话出自诗经,是周天子的宣言,也是相当霸气了!
七、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我们总结历史,一般会给汉朝带上一个标签:“强汉”!“强汉”表现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表现在“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后人据此总结出来的“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可谓燃点十足,霸气侧漏。
八、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黄景升)
有一种霸气,叫为国尽忠,向死而生。1941年,黄景升率部随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久,所在的师身处危况,师长主持军事会议,军官们均很悲观。这时黄景升猛然起身,慷慨陈词:“这仗必需打,没有选择。” 满坐皆惊。师长问:“你有战胜日寇的把握吗?”黄景升答道:“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黄景升牺牲后,这句话成了他的挽联,一时流传甚广,也成为了爱国的最强音。
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
阮籍非常狂妄,但狂妄之人,往往也能说出霸气的话。这句话,是他游览楚汉古战场说出来的,虽然不无狂妄,但确实也是霸气侧漏。
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历史,可以给明朝打上一个标签:“刚明”!大明立国276年,吸取南宋偏安亡国的教训,一直都很硬刚。这种硬刚表现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历史,有这种硬刚气质的王朝,也不算多。明朝可算是一个霸气侧漏的王朝。
十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刘病已)
刘病已是汉宣帝,他的儿子刘奭爱好儒术,比较仁弱,为此,汉宣帝不得不拉下脸面,不断训斥他。“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就是汉宣帝刘病已训斥儿子刘奭的话。这句话的霸气,在于一语道破王朝治理的本质,毫不藏着掖着。所谓帝王术,其实本质就是“霸王道杂之”。因此,刘病已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霸气侧漏。
十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张载被誉为“横渠先生”,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是古代士大夫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儒家学者积极进取的典范。
十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打下大汉江山后,刘邦衣锦还乡,回到沛县。面对沛县父老,吟诵了这首《大风歌》。《大风歌》既有雄霸天下的志得意满,也有坐拥天下后的居安思危。没有帝王气魄,吟诵不出如此霸气的诗歌。
十四、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完颜亮)
完颜亮这句话,我觉得太霸气了,可能大多数男人,都渴望变成完颜亮吧?如果能实现这三大志向,那确实是奇男子、大英雄、盖世豪杰!
十五、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这是《三国演义》中,太史慈临死前说的一句话。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俗语可以涵盖大多数人,但肯定不包括胸怀壮志的大英雄。太史慈死前的这句话,确实展现了英雄的豪迈,无比霸气!
十六、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谢枋得)
跟“横渠四句”一脉相承,都是士大夫霸气侧漏的宣言!
十七、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
总结:与此类似的还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只能说,有怎么样的气魄和胸襟,就会有怎么样的视野和豪情。
有没有哪些比较江湖的简短句子?
导读:你读过最具有江湖意境的诗句是什么?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荆轲《易水歌》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中国人人都耳熟能详,荆轲是一个很悲壮的英雄,他虽然刺秦失败了,但人们还是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一向被人们视为侠士的代表,陶渊明就曾做《咏荆轲》对他进行高度的赞美。此诗作于易水饯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其诗透露的悲壮之气直冲霄汉。荆轲难道不知道强秦的可怕吗?但为了燕太子的知遇之恩,他愿意豁出去自己的性命,"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在易水之边慨然咏出此诗,就算一去不复返也在所不惜。"君子死知己"这难道不是一种很高境界的江湖精神吗?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下》赞此诗:"《易水歌》仅数十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2.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小在青城山学道,又很早就外出游历,并且"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的李白可能是中国最具有江湖精神的诗人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会写诗、会喝酒、会玩剑、四处游走济贫、广交天下之友、睥睨权贵,这难道不是一位最标准的大侠吗?因此李白诗歌中有着很浓厚的"江湖之味"。此诗的豪迈之气更是冲破云霄。思想跌宕起伏,有烦闷有愁苦,但也有"酣高楼"的豪兴和"揽明月"的壮举,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最后又有"散发弄扁舟"的淡然。读罢此诗,仿佛都能看见一个经历人生起起伏伏的大侠,跟朋友豪气对饮,一吐心中的不快,但又抒发了光明的理想,最后决定退隐江湖,只留给众人沧海一声笑。此诗该配一壶好酒,边饮边吟。
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若论江湖豪情则能少了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祖师,苏轼词中的豪迈之气自然少不了,但实际上比起"豪迈",更能代表他风格是"旷达"一词,既旷且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等等精神,这不正是一位功成名就却又历经黑暗看透世事但仍保持俊杰不迁的独立人格的大侠吗?此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在开怀痛饮之后,面对浩瀚的江海,一吐心中的块垒。政治的失意并没有让他从此一蹶不振,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旷达不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二句是他竭力摆脱社会的污浊,渴望得到精神的自由的产物,完全展示了他飘逸如仙的气质。他仿佛一个武功已达满级的大侠,看不惯如泥泞一般的社会,归隐于江畔,即将羽化而登仙。
4.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个坚定的抗战派,陆游一生都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身上有一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英雄之气。此词作于陆游晚年归隐山阴农村之后,此时诗人已经年近七十,但一颗爱国的心仍不泯灭。词人在这里回忆了自己当年的峥嵘岁月,和今昔的惨淡境况进行了对比,悲凉之气呼之欲出,一个两鬓已苍的迟暮英雄一下立体了起来,他在痛苦中呻吟,在报国无门的悲愤中流泪。江湖中有功成名就的大英雄,自然也有不得志的迟暮英雄,形形色色才是江湖。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
让我来回答读过的最具江湖意境的师句,我觉得真的很多,如以下两句:
纵马大漠孤烟,对饮长河落日。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
又比如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总共五十回,回回开篇语,都可称为最具江湖意镜的诗句。如以下几句:
云点旌旗秋出塞,风传鼓角夜临关。
千里帆樯来城外,九霄风雨过城头。
身做红云长傍日,心随碧草又迎风。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梁羽生先生在他的小说《侠骨丹心》的开篇借用的龚定盒已未杂诗中的几句,现分享给大家。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您瞧,一开始就把江湖上的恩仇点个透澈,风险写个明白:江湖侠骨恐无多。
想写的很多,还是就到这里,就这些吧……
3、
1.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韩愈《山石》)
2.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3.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
4.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浮百年内,且须酣暢万古情。(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6.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六》)
8.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韩愈《调张籍》)
/4、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说李白的江湖,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这一首《侠客行》了。
李白从小学道,史书说他好剑术,喜任侠。这也贯穿了他的一生,后来还加上了行走江湖必不可少的酒。江湖侠客爱酒,李白也爱酒,李白的诗更少不了酒,余光中先生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真说得上是诗人中最有江湖气的一位了,你看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喝酒习武、游走天下、广交朋友,李白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还会写诗,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浓厚的江湖味道。
他有豪迈、有得意、有苦闷、有忧愁,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但是他又和普通人不一样,人生的一切,他都可以融入诗中,豪气冲天。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唐有李白,宋有苏轼,李白叫诗仙,苏轼叫坡仙。
但苏轼的江湖和李白不一样,李白是潇洒率性,豪气干云,苏轼是豁达乐观,洒脱出世。一个侠客行走江湖,如果执念太重,不免心有羁绊,不得开心,苏轼就不一样了,他能贯通儒释道,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当他面临人生最大的挫折时,才能驾起一叶扁舟,飘然而去,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江湖人有一个特点,都不怕死。是嘛,在刀口上过日子的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当荆轲要为太子丹去刺杀秦王嬴政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侠客,视死如归。于沂易水饯别,高渐离弹琴、荆轲唱歌,留下了这两句让人热血澎湃的诗歌。
江湖人还有一个特点,滴水之恩,必定涌泉相报。太子丹于荆轲有知遇之恩,所以荆轲愿意为他去赴汤蹈火,豁出性命在所不惜。
秋风萧瑟、易水寒冷,侠客荆轲这一去,不论成败,都回不来了。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后人才会把荆轲视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侠客,不以成败论英雄。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
江湖,不只是大人的江湖。
你看,咸阳喝着新丰美酒的游侠,还是少年人居多。这美酒啊,是侠客的标配,而敢不敢举杯豪饮,则是鉴定一个人是否英雄的标准,王维笔下的少年侠客,就是一群举杯豪饮的英雄,李白也写《少年行》,他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可见,少年意气,要用美酒来激发,不只是独酌,他们纵情欢饮,用最美的酒,敬心中的江湖,毫不吝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侠客,不只能有酒,有武艺,还要有为国为民的精神。
当戊戌变法失败,有人逃了,是为将来东山再起保存实力,也有人留下来了,他们要用自己的鲜血,为中国人开辟一条革新之路,谭嗣同就是留下来的一员,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怎样一番豪言壮语,又是怎样一颗赤子之心,面对架在脖子上的屠刀,为了救国,他在临死前,留下了这首诗,以死明志。
汪精卫也有过这样的热血,他也曾为了国家,不顾性命,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是少年意气,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汪精卫最终堕落成了自己最讨厌那一类人。
谭嗣同,永远激励着我。
5、
《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一篇类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荆轲刺秦”大多数人耳熟能详。
我读过的最有江湖意境的诗句,当属东晋陶渊明据此所写的诗歌《咏荆轲》,全诗如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每读此诗,都让我充满慷慨悲歌之感。何以钟情此诗至此,源于荆轲其人其事,司马迁《史记》中的精彩文字,陶渊明慷慨激昂的诗歌。而且我深深以为,陶渊明版的诗歌《咏荆轲》,就是缩写版的“荆轲列传”,二者相映成辉,引人入胜。
灵遁者国学智慧整理提供。
西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西夏(1038年—1227年),两宋时期我国境内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辖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
因西夏是在宋,辽两大王朝之间诞生的,也有称辽、西夏、北宋是当时的三国演义。
西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首先需要纠正的是西夏国号不叫西夏,而叫夏,因为在宋朝的西北边上,所以宋朝人称之为西夏。
古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唐朝安禄山乱后,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平原已相当富庶。 宋代,党项族正是凭借这块塞上得天独厚的绿洲作为根据地,
一直到1038念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这个时候党项人已经在这个地方经营了三代了。虽然是刚建国,但是实力确实很强大。所以当时宋朝是反对的,派兵攻打。
结果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这个局面为了差不多两百年。后来北宋被南宋取代,辽国被金国取代。
西夏自公元1038年由李元昊立国以来,至公元1227年国破。这前后一共十位皇帝享国190年,经历了在北宋与辽的对峙时期,以及南宋与金的对峙时期。
唯独却没有为西夏修一部国史,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外部原因,宋、辽、金以及后来的元朝将其定位为自身政权的藩属地。
第二:内部原因,外交中的低姿态对于自身独立政权的国家地位并不是很自信。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占据着宁夏和河西走廊一带,境内多为草原和沙漠,适宜耕种的土地极少,大量的生活物品需要依靠宋朝的支持。
正是基于这样文化的不自信和经济的受到束缚才导致了西夏的外交的低姿态。
第三:客观原因,西夏作为一个国家在元朝攻灭西夏的过程中,由于成吉思汗在攻取西夏战役中受伤而死,导致了蒙古族人对于西夏人的仇恨,而在西夏末代皇帝出城投降之后西夏依旧对于兴庆府实施了屠城政策,并焚烧了兴庆府。
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西夏有关资料的散佚和失踪。
很多人学者都在研究西夏灭亡后,幸存的党项人都何去何从?经过了数百年的考证和研究,学者给出关于西夏后裔的答案。
西夏人的后裔被叫做夏尔巴人,西夏灭亡后,他们一路向西逃亡,往珠峰靠近,有一部分留在了今宁夏本地、内蒙、甘肃、四川、西藏、青海以及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而这些人不是被回化、蒙化、藏化、汉化就是被其他民族化了,也就是说融入中华民族中了,很难分清了谁是谁了。
专家们对这些夏尔巴人的去向又进行了一些细分,有这么三种。
第一种被叫做唐古特人(也叫唐古忒、唐兀人、唐兀惕),
这是元朝时期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但后来这个称呼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
第二种被叫做木雅人
这些人主要分布于四川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地区,他们崇尚白色,象征着纯洁,这些人是在经历过蒙古屠杀、西夏亡国后幸存下来南迁的党项遗民和当地的党项原始居民弭药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小政权,首领叫“西吴王”(西夏王),使用古党项语,而藏语的“木雅”一词原是指西夏国都兴庆府地。
第三种夏尔巴人
是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尼边境。他们长得都很好看,脸部轮廓分明,高鼻梁、深眼窝,他们都穿着用白羊毛织成的氆氇做的对襟褂。他们生活简朴,靠编制竹器、种植放牧为生。
总结:虽然西夏王朝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之中,但是其留给后的文史资料最终被后人集合成独立的学术领域----西夏学,其中内容庞杂,足以证明西夏王朝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记忆。真的会威胁到赵构的皇位吗?
南宋绍兴十年,在岳飞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倘若南宋支持岳飞北伐,那么收复中原失地也未必不可能。宋高宗可能想的是北伐成功接回宋徽宗、宋钦宗后他这个皇位坐不稳,那么如果接回徽、钦二帝真的会威胁赵构的皇位吗?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时宋徽宗已经在金国去世,唯有宋钦宗还在苟活,所以北伐成功也只能接回钦宗,不过就算把钦宗接回来了似乎也威胁不到赵构的地位。
首先宋朝的文官制度非常成熟,而武官又大都官阶不高,以文制武是宋朝的国策。所以宋朝在政治上一直都是文官主导,相对来说皇权就比较稳固,因为文官手里没有兵。而赵构登基多年,根基已深,比只当了一年皇帝的宋钦宗好太多了。就算钦宗回来也不会有大臣拥护他,宋高宗极有可能奉钦宗为太上皇,然后把他软禁起来。如后世的明英宗被俘后明代宗继位,当英宗回来后也只是当太上皇,威胁不到代宗的皇位。只是代宗后来病重又无子嗣,才发生了夺门之变。而赵构当了三十几年皇帝,又当了二十几年太上皇,钦宗回来也熬不过赵构。
其次宋钦宗也不算有才能和胆魄的皇帝,作为乱世之君,宋钦宗没有带领北宋击退金国的侵略,反而自己还被俘了,在位期间也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就算钦宗被接回来那他的名望肯定是没有稳住南方的赵构大的。而且宋钦宗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在高宗的生母韦后被放回时宋钦宗就告诉她说如果自己能回去,那么做个太乙宫主就可以了。所以钦宗本身也没有跟高宗争夺帝位的想法。
最后宋高宗自己也不是很贪恋权力,他在自己身体还很好的情况下就把皇位传给了孝宗赵昚。虽然也是因为宋高宗胆小,而朝廷中主战的声音大,所以宋高宗干脆不管了就直接退位。但这跟宋高宗不留恋权力并不冲突。
那么宋高宗为何要让岳飞班师回朝呢?主要还是因为宋朝一直重文抑武,武将好不容易在南北宋动荡之际有了翻身的机会,但是武将会威胁皇权啊。如果北伐成功朝廷可能会对武将失去控制,不排除有造反割据的。所以在南宋危机基本解除后,宋高宗也就不想打了。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对中国有何影响?难怪汉武帝千方百计地要占领
从地图上看,甘肃省形状犹如一支如意,横卧在中国西部版图上,它南有祁连山、阿尔金山,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群山夹峙形成了一条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由于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简称河西、雍凉。同时因大部分地区处甘肃省,故又称“甘肃走廊”。
再来分析一下地理地形,河西走廊地形平坦,起伏不大,地形地貌丰富,除了海洋,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可以在这条走廊上呈现,荒芜的沙漠(敦煌鸣沙山)、盎然的湿地(张掖湿地)、广阔的草原(祁连大草原)、巍峨的雪山(祁连山)、七彩的丹霞(张掖七彩丹霞),当然还有一大波人文景观(武威马踏飞燕、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这样看旅游资源相当不错。
照理说,河西走廊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还不足200毫米,很难形成这种奇特的荒漠绿洲景象,但有祁连山冰雪融化汇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着这片土地,形成片片绿洲,加之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尤其是瓜果糖份的积累。
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甘肃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目前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同时因地形影响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较大,人送称号“风电走廊”。
除了农业、旅游等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油气储量,区内就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其中金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以上。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是个拥有丰富物产的“聚宝盆”,那河西走廊之于中国,仅有物产资源的价值么,这样想就简单了。结合地图来看,河西走廊南北沟通了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实际上它是一个贯通东西、带动南北两翼的交通要道,可以说这样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中原王朝国运的兴衰,也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说到历史,那咱们就去到它的历史中瞧瞧。
历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是吐火罗人、月氏和汉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之后分别建立起于阗、龟兹、鄯善及焉耆等国。秦末大乱,月氏实力强大,便控制了河西走廊西部,秦汉交际时,匈奴大败月氏,并杀其王据此地,逼迫月氏部落西迁,还不断到中原掠夺,直接威胁到中国北部的统治。
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初年,刘邦扫平天下,带军亲征,迎击匈奴,岂料被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击匈奴,为了实现彻底的王霸之业,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拉军事同盟,张骞一去就是十三年,虽未能把月氏拉拢过来,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开启了汉帝国对西域的地理大发现。这事一看就要和霍去病靠近了。
之后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直接打通了大汉与西域的通道,使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这是河西走廊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同时还有一位与霍去病并称为“帝国双壁”的西域开拓者:卫青,为了致敬两位英雄,在他们的故乡临汾雕刻了卫青、霍去病大型雕塑。而另一边的匈奴则哀叹“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为了更好管控,汉武帝设立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河西四郡。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威武,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与军威到达河西。同时还设立了阳关、玉门关两个军事要塞。瞧瞧这河西走廊的地名,每一个都那么古韵悠然,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此后,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一直是扼控着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沿着祁连山向西北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顾祖禹说过“欲保秦陇,必稳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穿越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从中原出发便可以进入广阔的西部地带,不仅仅对于稳定与经营西域是至关重要的,更关乎中原帝国的生死存亡,可以说,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同时来自各方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河西走廊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条黄金通道,这里注定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丝绸西去,佛法东来,丝绸之路给中国的中原王朝带来不仅仅是贸易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是中国同外国沟通的桥梁,背后正是河西走廊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更迭,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保障并形成屯田戍边的汉帝国国策,再一次深刻影响了中国。
你对河西走廊又是何印象呢?欢迎留言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