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夜袭敌营,为什么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
这个问题非常错误。
戚继光在镇守蓟州镇期间既大有为,又大有功。蓟镇是京师的重要门户,在庚戍之变发生后,明廷对蓟镇的防务更加重视。但是直到嘉靖末年,虽然总督王忬、杨选因为边备之事被斩杀,更换大将十余人,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蒙古入犯,可见蓟镇防务之难度。而自戚继光总理蓟州防务十六年以来,蓟镇守备严密,北部边防得到了很大的巩固,保得京师平安,这就是大功一件,何谓碌碌无功也!
在解答这个误解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戚继光在蓟镇的作为和军事指导思想。其实在他防守蓟镇的思想在其写于隆庆二年正月的《请兵破虏疏》中已经做出总结,就是“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就是用依托边墙的固守和重兵集团的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所以,戚继光到镇以来首先非常重视边墙和空心敌台的修筑。
加修边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地段修筑重墙;一是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另外在墙身下修筑偏坡,使敌人人马不能攀缘。如果地势平坦不能铲削,那就挖掘壕堑和品坑,来达到“虏虽众不敢仰窥于上,马虽强不得驰骤于下,钩竿不能到,云梯不能安”的效果,使敌人难以越过边墙。
在边墙之间又建立空心敌台。戚继光亲自查看地形,制定建台计划,组织人力修建。其制台广十二丈,甚至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台高有五丈、三、四丈不等。台基以方石修筑,若无方石则用砖砌。中层空心,四面有箭窗,上面建楼橹,有垛口。这种空心敌台内配备了30至50名士兵,并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兵刃和石块,敌军远则火器应之,敌军近则以石块击打。为求火力相交,防守严密,台与台之间冲要处只有30到50步。总而言之,空心敌台的功能就是“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虏贼,贼矢不能及,虏骑不敢近”,是一个坚固的堡垒。
难以逾越的边墙和坚固的空心敌台成为了较为严密的防御工事。
其次,根据蓟镇“平易交冲”、“半险半易”、“山谷狭隘”的三种地形建立步、车、骑三个兵种互相配合的重兵集团。
《戚少保奏议·练兵条议疏》:而虏入平原,莫过车战;在近边,莫过骑战;在边外莫过步战。三者俱备,迭相为用。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配以杀伤力强的火器,又具有机动性,能功能守。战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保护其中的步兵和骑兵,远强于以往的单一骑兵部队。此外,戚继光还建立了单一的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和侦察部队。
第三、戚继光还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
首先,他根据抗倭的练兵经验和蓟镇的实际情况拟定练兵条款,组织将士们反复习读。
其次,以老带新,进行示范。戚继光于隆庆二年调部下三千人,做为示范部队。招募的浙江兵军容严整,待命立于郊外,时天下大雨,浙军一动不动,使蓟镇将官大受震动。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初,塞下士边将束驭无律,继光所召南兵至,阵而见军门,侍立于郊,适雨甚,自朝至于日中,总干山立,军容愈肃,边人大骇。再次,全面训练军队。戚继光按照练兵条款的要求,对军队严加训练,从号令识别、个人武艺、小队阵法到车步骑营的协同乃至部队行军、野营、作战都杨反复进行考核演练。
戚继光还十分重视战场纪律,对违背战场条例的士兵和将官进行严格处罚,重则斩首示众,就比如对车营中的火铳手,戚继光要求按长声喇叭的信号一起放铳,如果射击不如法,在火铳手后面站立的杀手队队总,将违令之火铳手砍掉耳朵,回军营后再行查处,若附近有把总,就近斩首。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实战篇第十·戒铳手》:临时击射不如法,故意高向、低向、歪向、畏惧、颤摇、后顾者,斩。交锋时,许杀手队总并本管队总先截去一耳,回兵查处;若有把总在近,就送斩首。第四、戚继光对防御作战的预案和具体战法也进行了部署。
首先,设立大量暗哨和明哨,侦查敌人动静。其次,在敌人进犯的要道上设置伏兵,打击敌人,迟滞敌军前进,使自己有充分准备。第三,若敌人推进到边墙,守墙之兵竭力防御,使敌不得越墙内犯。第四,如敌军有数百人登墙,迅速调集南军将敌军逐出。第五,如果敌军溃墙而入,则调集车步骑营与之决战,将其歼灭和驱逐。第六,如果敌军溃败,步兵要扼险要打击敌人,骑兵则要尾随出击,拼死破敌。第七,如果再不获成功戚继光将亲自率领精兵夜袭敌营,不获胜利,绝不返回。
这样就形成了墙外袭击、凭墙打击、墙内决战三层防线。
凭着精良的装备和工事、训练有素重兵集团以及清晰有层次的作战思路,戚继光数次击败朵颜三卫的骚扰,迫使其求和。
《山中闻见录·卷七》:万历元年董狐狸、长昂入喜峰口,以兵掩击,狐狸带创走。《山中闻见录·卷七》:乙亥,长昂盗塞,逐之,聂门北,生得长秃,长昂世父也。在严重的打击下,长昂率领董狐狸等各部落酋长240余人不得不款塞请罪。这岂能说戚继光碌碌无功?
当然,提问者说戚继光碌碌无功可能是因为戚继光斩首之功较少,“无斩馘功,故不得侯”,但是这也是由于蓟镇的特殊性导致的,因为蓟镇乃是京师门户,且防守区域大,“绵亘两千余里”,戚继光制定的战法当然要以守御京师为第一要务,绝不能像西北边镇或者东北的李成梁一样隔三差五出去捣巢,否则容易出现防守漏洞。
事实上对戚继光的功劳,当时的明廷是有充分认识的。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部言:虏数苦蓟,比修内备,不战而伐虏谋,即军正无所课功,其功上。所以,戚继光在防御蓟镇时碌碌无功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不能因为戚继光斩首数量少而否定其守护蓟门的功勋。
参考文献:《明史》、《练兵实纪》、《戚少保奏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石匮书》、《山中闻见录》
为何在鸿门宴的时候偏向刘邦?
楚霸王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除了他迷信武力、不施仁义外,还跟他有妇人之仁、不懂得用人有很大关系。项羽一生识人不明,甚至连身边的亲人都不断地坑他,尤以叔父项伯为甚。那么,项伯究竟是怎样坑害项羽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项伯名缠,字伯,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幼子,项渠(项羽之父)、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父。据史书记载,项伯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某次因为抱打不平惹下人命官司,在逃亡的途中得到韩国公子张良的庇护,并跟随他一起避居下邳。由于有这段经历,项伯跟张良结下生死之交,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起兵响应陈胜、吴广,项伯闻讯后赶来会合,并跟随他们渡江北上。次年(前208年)六月,吴广、陈胜相继遇害,项梁遂听从居巢人范增的建议,迎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亦称楚怀王),并恢复楚国。熊心被迎立为王后,大封项氏家族,其中项伯出任左尹(相当于左丞相)。
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后,楚国局势一度很不利。而为了逆转劣势、尽快完成灭秦大业,楚怀王派大将项羽、刘邦兵分两路攻略关中,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可以在关中称王。其中,项伯、范增跟随项羽,从北线进攻秦军的主力,而刘邦则避开秦军的主力,从南线攻入关中,从而灭亡秦朝,时在汉元年(前206年)十月。
刘邦灭亡秦朝后,听从谋士的“馊主意”,下令关闭函谷关,不允许诸侯的军队进入关中。项羽闻讯后大怒,亲自率军攻破函谷关,随即驻军戏西。很快,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报告项羽,声称刘邦企图霸占关中称王,任命子婴做国相,并侵吞秦朝所有的珍宝。曹无伤的密报令项羽愤怒至极,随即发布命令,准备第二天进攻屯驻在霸上的刘邦。
按理说,项伯应该无条件地支持侄儿的计划,但当他一想到救命恩人兼挚友张良尚在刘邦军中时,出于义气的感召,便连夜赶到霸上去见张良,将项羽的计划全部告诉他,并恳请后者跟随他一起离开。然而,张良并不想抛弃刘邦,便将消息告诉主公,并示意他笼络、收买项伯,以便为自己的危局“解套”。
刘邦虽然文韬武略样样不中,但长年间在社会上混,却学会了一套拉关系、交朋友的技能。因此,刘邦见到项伯后,先是恭敬地称呼他为兄长,然后又给他敬酒,并在酒酣耳热之际,跟项伯结为亲家。项伯是个极讲义气的人,再加上张良在一旁不停地劝说,所以几杯黄酒下肚后,他便跟刘邦变得热络起来,并拍着胸脯保证,回去后一定会为刘邦辩解。
项伯是个诚实的“君子”,回到营地后,果然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辩解,从而打消了后者的军事进攻计划。与此同时,刘邦按照约定,带着张良、樊哙等人赶赴鸿门宴,亲自向项羽道歉。在宴席上,项羽的堂弟项庄按照范增的指使,准备利用舞剑之机刺杀刘邦。项伯见情况危急,便拔剑与项庄相互对舞,并用身体紧紧地挡护着刘邦,使他最终免于被杀。
项伯不仅两次出手救助刘邦,而且还曾救助过他的父亲刘太公。原来,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俘获了刘太公,并以他为人质来要挟刘邦议和,但收效甚微。项羽见刘邦死活不肯议和,一怒之下便想把刘太公烹杀,然后把他的肉羹分给将士吃。危急时刻,项伯果断劝阻项羽,才使得刘太公死里逃生。
项伯屡次三番地帮助刘邦,固然尽到了道义,但无形中却背叛了家族,并间接导致项羽最终的被逼自杀,堪称项氏家族的叛徒。虽然如此,但项伯似乎并不以为意,战事刚刚结束,便转而投降刘邦。出于感恩的心理,刘邦对项伯甚是优待,不仅册封他为射阳侯,还赐他国姓为刘。与此同时,刘邦还赦免项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并授予高低不等的爵位。
刘邦虽然册封项伯为侯爵,但并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让儿子迎娶项氏女子为妻,并且再不称呼项伯为兄长。汉朝建立后,项伯又存活了14年时间,直到孝惠帝三年(前192年)才寿终正寝。项伯死后,儿子项睢理应承袭侯爵,但由于他先前犯过罪,所以不能担任射阳侯。因此,射阳侯国被废除,土地归入朝廷管辖。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古代为什么会发生炸营?
“炸营”这类现象,你不知道了也就无所谓,当你了解后,一定会觉得非常恐怖,甚至有点毛骨悚然。
“炸营”是战争期间发生的正常人群体性的突然发疯,而且不可阻挡,很难控制,后果也不可想象,经常导致一支军队无故崩溃。
为什么会发生“炸营”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说穿了炸营是一种心理疾病,跟战场的环境有关。战争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是血与火的洗礼。
尤其是长期的战争,战场上枯燥的、单调的生活,狭小的空间,紧张的战场形势。对不确定战争走势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身边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受伤、牺牲的场景在大脑里反复出现。都足以让军营中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们难以承受、不堪重负,精神压力日益增大,达到临界点。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躁、不安、恐惧和失望、绝望的情绪是会蔓延的,而且会是无形中在军营中扩散。
人在精神高度紧张时,只要有一点刺激,战士们的精神就会崩溃,洪水决堤,一泻千里。
炸营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用现代医学术语说,就是战争综合征。
战场上,战士的神经长期紧绷,这种过激反应持续时间越长,患病几率越高。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美国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经常要插手地区事务,发动战争或者介入地区冲突;因此美军是世界上参战最多的军队。
德国媒体就曾经报道说,从战场上下来的美国士兵几乎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或多或少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战争中非常可怕,因为表面上看不出来,一旦发作,危害很大。
2009年的11月6日,美军的海军陆战队一个陆军装甲训练军事基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一名美军军官拿起突击步枪向自己的战友疯狂地扫射,一眨眼的工夫,就有将近30多名美军士兵倒下,其中15人当场死亡。这个开枪的美军军官把枪对准自己,饮弹自尽。
在战争中,心理疾病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各国军队都有心理医生,负责对战士的心理进行诊治、缓解他们心中的压力,安抚他们焦躁的情绪,让他们坦然面对战争和伤亡,回归正常的心理。
可是在过去,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心理学,人们也不懂得进行心理疏导,对部队里的战士心理疾病不可能会发现,发现了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在此情况下,部队发生“炸营”就见怪不怪了。
普通的炸营,往往会发生在深夜。一个人突然癔症发作,从床上翻身而起,一边穿衣服,一边拿枪,叫喊着往外跑。身边的战友也跟着效仿,穿上衣服拿起武器,呼喊着冲出去。
中国军队较早的炸营事件,发生在汉代。《后汉书·董卓传》里面,就记载了一例炸营事件:“牛辅营中无故大惊,辅惧,乃取金宝踰城走。左右利其货,斩辅,送安。”
牛辅的营中士兵们无故发生骚乱,牛辅害怕,拿着珍宝跳城逃跑,被人劫杀了,一支军队就这样崩溃了。
明代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崇祯十五年五月,李自成部下罗汝才率领军攻打开封,开封明军死守待援。崇祯接到开封的告急文书,急命山东总兵前去解围。
山东总兵刘泽清接到命令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奔赴开封。
不久后,刘泽清的明军,跟李自成的义军在黄河南岸遭遇,两军发生激战,刘泽清军队首战告捷,占领了黄河渡口。李自成的部队遭遇败绩,非常懊丧,怕李自成责怪,赶紧增兵,打算第二天再战,夺回渡口。可是天亮之后,他们却发现明军撤走了。
原这是怎么回事呢?来刘泽清的部队“炸营”了。
明史记载说:“总兵刘泽清过河击贼,两日皆捷。营中忽自惊扰,仍退还河北。”
在军营中,一个人的突然行动往往会带来一群人的突然行动。一个人突然大喊大叫会导致大家以为敌人攻了上来。一个人突然奔跑会导致大家以为主帅命令撤退。一旦有很多人跟从这种行为,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由此可见,在古代战场上,发生炸营的事情虽然不太常见,但也并非是个例。
群体性的心理疾病,不只会发生在军营。只要压力过大,任何集体生活的环境都会发生。
所以除了炸营,还发生过“炸监”、“炸校”事件。
二战后,苏军占领东北,俘虏了几十万日本军人。苏联政府把这些日本战俘弄到西伯利亚改造,战俘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经常遭到毒打。
日本战俘远离家乡,未来如何心里也没谱,日久天长就产生了焦躁、绝望和不安情绪。
在此情况下,日军战俘营中就发生过炸监事件,俘虏们集体大呼小叫,失去秩序。
当然,苏军对此是不会害怕的,也不会进行心理疏导,采取的措施无非是一劳永逸对他们进行子弹治疗。
上世纪七十年代,豫北某地发生过炸校事件
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人心惶惶传言河南也会发生地震。当局为了安抚人心,就让大家晚上在外边睡觉。但当地政府又没有宣布,这样的状态到底要进行多久,人们心中的压力慢慢增大,恐怖情绪在学校蔓延。
豫北一所中学进行暑假集训,高一三班的学生,在1976年8月上旬的一天下午,突然有名在教室尖叫,接着全班学生都在教室里哭笑,来回跑。
令人奇怪的是,大家仅仅在教室里“癫狂”,就是没有人出去。学校工宣队的人接到班主任求救,来到现场,用喇叭宣读了好长时间的语录,教室才渐渐趋于平静,但学生呆若木鸡,没有人去配合老师上课。学校不得不中止集训,让学生放假回家。
现在我们分析,一定是当时地震传言太久,防震时间太长,学校集训强度过大,让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成为炸校的诱因。
随着心理学的诞生,全社会对心理学疾病的重视,无论什么环境产生的个体的心理疾病都会得到及时救治,炸营和炸监、炸校现象不会再发生了。
岳家五虎分别是谁?
五、何元庆
何元庆,结义兄弟, 何元庆原本是汝南贼寇曹成麾下的元帅,是曹成部下唯一能征惯战的大将。岳飞兵伐曹成,何元庆镇守栖梧山,迎战岳飞,岳飞劝他投降,何元庆却要岳飞问他的铁锤愿不愿降。岳飞大怒,与何元庆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当晚何元庆夜袭宋营,岳飞设下埋伏,将何元庆生擒。何元庆宁死不降,岳飞将他放走。何元庆二次和岳飞交战,结果栖梧山被偷袭,何元庆败走,被化装成船夫的 耿明初 兄弟活捉。岳飞亲释其缚,何元庆仍不投降,二次被岳飞放走。何元庆来到江边,走投无路,意欲自刎,被 岳飞 派来的 汤怀 救下,还送给路费衣食。何元庆被岳飞的大仁大义感动,回去归降岳飞,岳飞大喜,和他结为兄弟。掌中一对镔铁滚银锤,在敌营中如入无人之境,出进自如。性格赤诚但是有勇无谋,有万夫不当之勇。何元庆归顺岳飞后,立下赫赫战功。在对战金兵时,何元庆常常一马当先,一对大锤是舞的虎虎生风,杀得几十万金兵丢盔卸甲,金兀术狼狈而逃。这一战,八大锤名扬天下,何元庆也一举成名。
四、岳云
岳云是民族英雄岳飞的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 岳云(1119年7月14日-1142年1月27日),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除夕,跟父亲岳飞,部将张宪一起惨遭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诬陷而死,岳云死时年仅23岁,死后葬于杭州栖霞岭。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岳云附葬在杭州栖霞岭下。岳云16岁的时候就随父出征,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岳云作战的时候骁勇善战,岳云率军飞马金军阵中,往来冲杀数十次,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令金军丧胆。岳家军之勇,全都仰仗岳云。
三、高宠
高宠,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是岳飞手下第一猛将。被称为南宋第一枪,宋初开平王高怀德之后,其枪法来自家传,先祖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思继。据说他臂力惊人,有着李元霸、项羽一样,能力举巨鼎。高宠的兵器是錾金虎头枪,枪杆有碗口那么大。战场上的高宠更是神勇。金兵拥有四名战功显赫、武功高强的元帅,但是,最后都死在了高宠的长矛之下。
二、 张宪
张宪,用斧头枪,武功高强。帅气,洒脱大方,有计谋,有胆识,是岳飞的朋友,亲信,生死之交。张宪这个人性格暴烈,在战争中敢于硬碰硬,因此深得岳飞的喜爱。张宪不仅个人武力出众,更是一个帅才,很多时候,岳飞不在或者岳飞不方便的时候,都是张宪代替岳飞指挥的。
一、杨再兴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手下一员猛将。据说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代,使一杆长枪,武艺十分高强,被誉为“百万军中第一人”。杨再兴不仅武功高强,而且作战勇猛,经常凭借自己的武勇破阵斩将,为岳飞破伪齐、败金军立下了大功。在郾城之战中,杨再兴向岳飞立下军令状,要提金兀术之头来见,所以他数次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金军如砍瓜切莱,当时以悍勇著称的女真骑兵,闻风丧胆,最后不得不退兵
毕竟很多时候洋人都是几百人规模?
夜战一般是正规军队比较排斥的战斗。拿英国军队来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还是不接受夜战的。在当时的北非战场,一到天黑,英国军队就会脱离战斗,转入防御,等待第二天白天再进行作战。这个时候,德军就会赶紧打扫战场,修理装甲车辆,为第二天作战做好准备。这样一来,英国在战斗中吃了大亏。
在满清的时候更是如此。除了日军,西方军队一般都不主动挑起夜战。这是因为,在兵员素质、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都超过满清军队的情况下,列强的军队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满清进行平等的较量的。
这就给一些中国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可以用夜战来袭击对手,利用夜色的掩护,减杀对手的优势,用近战来消灭对手,取得胜利。但是,我们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努力,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满清的统帅奕经在1842年3月10日晚,兵分三路,对宁波、镇海和定海的英军发动反攻。
进攻宁波的3600名清军分两路攻打宁波西门和南门。进攻西门的清军遭到英军的伏击,死伤惨重。进攻南门的清军被英军反击出城。这次进攻最终失败,清军伤亡600多人,英军仅伤亡数人。
进攻镇海的2400名清军由于英军预先有了防备,没有打到城边就被英军和舰炮火力给击退了。而进攻定海的清军计划从水路进攻,结果没有到达目标就被英国舰只击溃,连夜袭都没有打成。
从这次以夜袭为开端的反攻,我们可以看到清军的无能,那些幻想以夜袭打败西方侵略者的人也可以从这些战例里清醒过来了。
现在有些人对夜战和近战比较迷信,这是因为,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以夜战和近战出名的。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我们的人民军队就是发挥了自己夜战、近战的特长,才打败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举把他们赶回三八线。当时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总结说,只有发扬我们的近战、夜战的优势才能打败美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但是,清军为什么就不能运用夜战来打败西方列强呢?这里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一是,清军素质太差,不具备夜战的能力。
夜战作为一种特别的专门战术,要有相应的训练。我军在红军时期,有专门擅长夜战的部队,比如说“夜老虎团”。他们为了掌握夜战能力,进行了专业的训练。在行军、作战、联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在夜间经过村庄,连村庄的狗都不会叫。
清朝的军队哪里会有这样的素质,他们既没有夜战的专门训练,也没有专门的装备。他们的夜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是,清朝军队的腐败,使得它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成功。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战例里面看到,清朝的军队指挥混乱,而且一些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严重影响了战斗的结果。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想当然的布置,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战斗还没有开始,自己的计划就被对方所掌握。这种指挥,怎么可能成功?
三是,对手的实力太强,清朝军队根本不是对手。
西方列强的军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军队,论素质要远超过清军。清军对他们进行夜袭,可以说是一种撞大运的行动。
清军要以夜袭取胜,主要依靠的只是夜晚袭击产生的威吓作用。如果遇到乌合之众还可以奏效,但是遇上西方列强的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是不起作用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清军向西方列强的军队采取夜袭是无法取得胜利的,现实的战例也说明了这一点。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的军队是无法对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军队,这是历史所证明的必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