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攻略,在起凡群雄里玩典韦?
典韦的C这个先手技能如果成为了后手技能的话, 用处基本上为0了。 对面开了玄武斧,那得看是什么英雄。 要是前期的话,几刀了结了散了。 要是后期的话,我玩了这么多局来看。除了开黑团战之外的话,只要一开玄武斧,看到人必定是要追击的。 因为他们觉得可以斩获你这个人头。
典韦这个时候野性战魂就起用处了。 玄武斧十五秒钟。 只要不是姜维等类型的话,完全追不上你。
他应该在玄武斧快过去的时候往后跑,那个时候你完全可以用翔鞋过去C一下子,只要装备悬殊不太的话,开个D和他打。 胜负应该已经定了。
正史上真实的刘备到底是怎样的?
俗话说:年少慕曹操,年老爱刘备。如今却是越嚼越觉韵味十足。这爱哭鼻子的脓包刘皇叔到底有何魅力另我如此着谜?
这小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薄田太少,所以得经常编些草鞋和草席拿去街上卖,以此为主业补贴家用。
这就是他经常被人骂织席贩履之徒的身份由来,特别是袁术骂得尤其欢快。
刘备却不以自己的农村娃的身份而自卑。他不爱读书,却喜欢听美妙的音乐,喜欢穿好看又时髦的衣服,又喜欢结交各种社会小混混,还喜欢对他摇尾乞怜的狗和带他奔跑的骏马。
他身高大概有一米七五,有两项特异功能:立正放下手能摸到他的膝盖;左右扭头,能直接看到他自己的耳朵。
手长大耳,故又被人称大耳贼,又以吕布骂得最正宗。
这大耳贼却不平凡啊,首先要说他的心高志傲。这一点在他还穿开裆裤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跟村里其他同样是开档裤级别的小朋友们一起在村头玩,老鹰抓小鸡正玩得兴起的时候,刘备瞧见了他叔刘子敬,正光脚踩着烂泥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
故意指着旁边的大桑树大声喊:
“我以后一定要坐像这样的羽葆盖车(天子专用)!”他叔听到他的大叫声,浑身一个哆嗦,丢下锄头跑过去就是一个爆栗。并大骂:
“乱嚷嚷什么!说这话会掉脑袋的!别连累我们家!”被骂的刘备,那么小的时候肯定是不知道他的祖先刘邦和项羽也说过这类似的话的。
刘备靠他的独立特行,赢得了村里人的重视,同宗的族叔刘元起心甘情愿出钱送他到卢植处学习。
又靠他经常结交社会小混混的声望,得到了有钱富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
迅速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之时,扯旗起兵。(顺便提一下,起兵时关张就是在这些江湖混混里的,刘备特别对关张掏窝心对待。所以关张甘心认他做大哥侍奉,至于桃园结义那是小说。)
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关羽传》黄巾贼就是刘备的一堆垫脚石,刘备与关张二人,戮力同心,东征西讨,多次立功,走马观花似的一个个芝麻官职丢给他刘备做,而他却总是不屑一顾。
因为他时刻谨记着,他是要做至高无上的人。 所以他接下来的举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前期兵少将寡,无力争夺地盘,故而,只能依附大势力诸侯。利用人际关系,先帮老同学公孙瓒打工,与袁绍对垒互怼。
在此期间,发现了帅才一枚:赵云,大力挖公孙瓒墙脚。后来又跑去给他兵力的陶谦处帮忙守徐州。
本来以为有地盘了可以大力发展,可惜袁术来攻击,又被吕布偷袭徐州,刘备又变成丧家之犬。
之后,刘备与曹操击败吕布后,又投靠曹操。而曹阿瞒也是早看清刘是个反骨仔,有自己的主张,难被己用,但又欣赏他。
心情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故而,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煮酒论英雄”戏。
刘备又跑了,跑到袁绍那里打工。袁绍那个高兴啊,乐得跟脸上开花一样,命令文臣武将,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
并且对他嘘寒问暖的,就是想他给袁家打工出力。谁知刘备趁袁绍和曹操官渡对阵互怼的时候,又跑路了。跑到荆州刘表的地盘去了。
一到荆州,犹如久旱逢甘露,龙游大海。
马上扯起他的皇叔大旗,收名士,攻略荆州,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川蜀。
完成蛇吞荆蜀二地的惊天壮举,震动世人!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刘备率文武百官,于成都武担山之南,杀黑色公牛祭天,宣告即皇帝位。
终于完成了他开档裤时代的梦想。
以俯视的角度粗缆刘备波澜壮阔的一生,文不及诸葛曹操父子,武不如关张赵黄,谋更差郭嘉周瑜庞统。
然而,为啥就是这个一无是处的人坐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呢?而不是其他人呢?
刘皇叔白手起家,借字为上,武不行,借来关张的武力,为他卖命。这个借在小说里很巧妙,安排成桃园结义。
没钱发军饷很简单,哥们手下一堆混混,经常上大富商张世平、苏双家里走走喝喝茶,就借到了很多钱了。
没地盘?好办,先倚靠各位诸侯大佬,打工赚名气,顺便挖挖墙脚,如老同学公孙瓒,陶谦,刘表等。
前期的猥琐发育过后,团队班底已经建立了,还等啥?开干啊,不但只要荆州,还野望蜀地,甚至北边的曹操,东面的孙权。
从一无所有,到荣登九极,刘备流离奔波了大半生,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独立性,只盯着那万万人之上的位子。
他跟后世同样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是根据时势和实力来膨胀的野心,他刘备从小就是个终极野心。
这种人放在乱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枭雄;在治世,也会成为祸乱天下的巨头。
许子将曾经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小可今亦评价刘备:“其乱世之枭雄,治世之乱臣!”刘备对白手起家的我们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你说厉害不?
参考文献:《三国志》
歪眼小史工作室——梁生
如果项梁没有死?
秦二世时,章邯率军平定叛乱,于定陶斩杀楚军统帅项梁,而后率军北上击赵。
后楚怀王熊心趁机拿过军事指挥权,并对楚军中几个重要势力进行分封,其中,刘邦被任命为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项羽被封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被封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被封为令尹。
楚怀王在对楚军进行一番洗牌后,制定了分兵策略,一队应赵国之邀,北上救赵,一队扶义而西,继续攻秦。
宋义、项羽、范增得到北上救赵的任务,刘邦得到西进的任务,由此,刘项之争埋下。六年后,刘邦于垓下击败项羽,在定陶被拥立为帝。
倘使项梁没在定陶战死,刘邦还能否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呢?还能否即皇帝位,成为天下共主,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呢?
讲实在的,很难说,但刘邦称帝的可能依然存在,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
刘邦君臣目标更清晰、领导班子更完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作《史记》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世研究者认为,《史记》的确达到了司马迁所要达到的目的。
那么,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先不去管它,今天只说一点,即天道有报,什么是天道有报呢?
这在《伯夷列传》中体现得比较明确,司马迁化用孔子的话评论叔齐伯夷,司马迁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在司马迁看来,这便是天道有报,你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求的是仁,你最终也会得到仁的名。
其实不单是《伯夷列传》,在别的篇章中,这种天道有报的意思,也时有体现。
如李斯,司马迁写李斯看到厕鼠,想起仓鼠,因此不欲久处卑贱之位,从而西进事秦,终于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如韩信,司马迁写韩信少怀大志,将母亲的坟墓埋在一大块高地上,也终于由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平民成为高高在上的楚王;
如张良,司马迁写张良矢志为韩复仇,虽在博朗沙刺秦失败,但最后还是以刘邦谋臣的身份,见证了秦王子婴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的场面。
我们注意到,跟其他诸侯不一样,刘邦君臣起事时,举动就很特殊:
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尚赤。
这里有两点与众不同,第一点是称“沛公”而不称王,“公”是一个模糊的词,可大可小;第二点是“祀黄帝祭蚩尤”,这一举动背后包含的野心不言而喻,同时配以“杀白帝子”的传奇故事,更能凸显野心。
而项羽叔侄起事时就很平常了,杀人,自称会稽守,整个就是一军人政府;比刘邦项羽早一些的陈胜吴广,目标则更是明确,“王侯将相”嘛,陈胜为了称王,都能拒绝张耳陈馀“成帝业”的战略;田儋三兄弟,目标也就仅仅是在齐地称王罢了。
按照司马迁天道有报的思路,刘邦君臣必然一统天下。
其实,天道有报的思路背后,蕴藏的是目标导向,一个团队有什么样的目标,便会向什么目标努力,刘邦君臣的目标是一统天下,所以会一直向着一统天下的目标努力。
虽然刘邦君臣起事之处因雍齿的叛变而受阻,但刘邦君臣并没放弃一统天下的目标,在投靠项梁后,刘邦君臣和项梁一起拥立义帝,又在项梁死后得到西进的任务,都是因为刘邦君臣目标明确。
正是因为刘邦君臣目标明确,所以即便项梁不死,刘邦君臣也会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
与目标相配的是,刘邦君臣搭建的领导班子非常完善,早在起事之初,萧何就作为开始履行丞相职责,这与项家那种军政府截然不同;同时,为了吸纳人才,刘邦君臣并没有采用齐之田氏那种任人唯亲的策略,刘邦四弟刘交,刘邦族人刘贾、刘泽虽然从军,但并没有担任要职。
项梁定陶战败,决定了楚国政治格局的变化。虽然刘邦率部投靠了项梁,但项梁对于刘邦,只有名义上的指挥权,并不能彻底干涉刘邦君臣的行动。
项梁的楚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项梁的军事才能比较强,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迅速扩充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项梁借着项燕的名望,能吸引一些诸侯率部来投,如陈婴;
第三个原因是项梁拥立楚怀王后,能够打着复楚的旗号继续扩充部队。
但是,在那样一个有兵便是王的时代,别人率部来投靠你,只不过是尊你为一声老大哥罢了,如果你没有善待人家,人家依旧会率部投靠别人或是自立为王的,因此,项梁虽笼到好多军队,但实际上,项梁只对这些军队有名义上的指挥权罢了。
同样的,项梁死后,楚怀王熊心从盱台跑到彭城,夺了项羽、吕臣等人的军权,也是拿去了表面上的指挥权而已,楚怀王在拿去表面上的指挥权时,还得对刘邦、项羽、吕臣进行封赏。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从楚怀王对刘邦、项羽、吕臣等人的封赏来看,这时的刘邦,军事实力当和项羽不相上下,和吕臣有一定的差距。
综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黥布列传》的信息来看,当时的楚军,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是项梁、项羽收拢的军队,此为项家的嫡系,在刘邦投奔前,应有三万左右。
二是陈婴领来的两万人,但陈婴毫无军事才能,所以应当是交出了军权,安心地做了上柱国;
三是吕臣带来的苍头军,人数不详,但从吕臣父子皆被楚怀王封赏来看,当不次于陈婴;
四是英布、蒲将军等人的军队,蒲将军的人数不明,而后也一直在项羽帐下活动,料想应少于英布的军队,而英布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因此,蒲将军和英布的军队加起来,应当少于五千。
这时候,楚军共有军队六七万。
五是刘邦带去的军队,人数不详,但从刘邦也能被楚怀王封为侯爵来看,人数当远超英布,低于陈婴和吕臣。
刘邦起事时即有三千兵,在雍齿叛变引兵攻砀时还有五六千人,但这五六千人却打不下雍齿占据的丰,而后得到项梁的五千兵与十大将,才在雍齿逃跑的情况下拿下丰,因此,丰地的人马,怎么说也得有五六千,所以刘邦带到楚国的兵,往少了说也得有一万人。
我们可以看到,项梁、项羽的直系部队,也就只有三万左右,项梁又在定陶战败,全军覆没,即便是项梁没有战死,直系部队也没法压制住其他诸侯,加上必须为战败负责,所以项梁怕是也得失去表面上的指挥权。
我们说得再直白点,楚国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主要在于项梁兵败定陶,不在于项梁死于定陶。
项梁若不死,刘邦依旧有西进关中的可能。项梁兵败定陶后,楚国上下进行了反思,认为昔日的策略有问题,于是改弦更张,提出“扶义而西”的政治战略:
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比起之前率军攻城略地的思路,“扶义而西”的确技高一筹,但也困难重重,孤军西去,无依无援,仅凭一个“义”字,就能拿下城池吗?所以当时的楚国实力派,几乎都不敢去践行这一战略。
唯有项羽和刘邦表示愿意去,但项羽愿意去的原因是仇恨: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项羽的这种愤恨之情,显然与“扶义而西”的战略相悖,所以项羽没领到西进的任务。
倘使项梁不死,项梁是否会跟项羽一样,表示愿意西进呢?或许会,或许不会,不好说,一半一半。
如果项梁痛定思痛,也认为曾经的攻城略地的思路有问题,则可能会愿意西进,如果项梁只认为自己的失败是战术问题而非战略问题,并不会愿意西进。
如果项梁愿意西进,是否能领到西进的任务呢?一半一半。
但如果是项梁西进,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即章邯。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章邯之所以北上击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项梁兵败定陶。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以上三段文字分别出自《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三段文字都提到了项梁兵败定陶,但在《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说明了,章邯之所以北上,除了项梁兵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楚地名将的项梁已死,如果项梁不死,怕是章邯要追着项梁打的。
因此,项梁即便西进,也躲不开章邯,所以项梁怕是没机会去完成“扶义而西”了,由此,“扶义而西”的任务,十之八九还得落到刘邦手里,一旦刘邦西进,则还是很有可能拿下关中,进而在关中称王的,然后,刘邦凭借关中的地理优势和自己的人才优势,依旧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黥布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辽宁遭遇广州双杀?
谢邀,北京时间2月9日,辽宁客场战广州,最终以114:120输掉比赛,常规赛遭到广州双杀!在排行榜错失了与广东拉开距离的机会!
这场比赛输掉后,辽宁也将有可能输掉了排行榜第二的位置,至于前三名除了第一名以外其余两名悬念迭出!
至于比赛经过,相比大家都有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州的顽强以及占据主场,所有球员表现的相当出色,刨除外援的表现,国内球员郑准也是准到不行,特别服气,其他球员也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命中关键三分。也是没谁了!
当然了,辽宁自身也是有问题,首先绝对是没有想到裁判的尺度,第一节7:17的罚篮,没有跟上节奏。再有就是,球员们罚篮。全场罚篮都很烂。三分球的命中率,关键时刻国内球员集体哑火,对于辽篮来说是最致命的!投到自己没信心。都不进,还有谁!
最后就是老叔的战术,每次叫暂停的时间到是准的不行,可是完全解决不了问题。哈德森的确是减少了浪头,而且表现越来越好!哈降低了出手却给了国内球员浪头的机会。问题是国内球员今天的手感真是不怎么行。
输的没话说,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思想又怠慢了些,三分集体哑火,反观人家有特别的准!输的不冤,冤的是将要丢掉排行榜的位置!搞不好要致命!加油吧!!辽篮!
您觉得呢?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探讨!最后如果方便麻烦点“赞”支持下!谢谢!!刘伯温从哪三道菜看出杀机?
谢邀!
先把清人“疑是编造”的一段“蔑明史”小叙一下。
那日,朱元璋给“自定”的功臣们发去了一道帖子,十天之后请大家吃一顿饭。就餐地点选在南京鼓楼岗外的一个山坡上。为了增加一点“喜庆”的氛围,临时搭建了一个全木质的二层建筑,取名庆功楼。并特意嘱咐,开喝之间大家还要举行一次狩猎活动,以达到君臣同乐的目的。
十天过后,那些功臣老早就聚集齐了,到了目的地之后,却迟迟不见朱元璋。
等着焦急了,有些人便发起牢骚来,其中就有常玉春的儿子常茂(常遇春死得早)。
而刘伯温始终一言不发,信步在山花野草中,但诡异的目光始终没离开庆功楼,一会抬头看天,一会闭目沉思,这个动作,没逃过徐达锐利的双眼。
日上三杆时,在二楼赌桌掷骰子的常茂突然指着远方喊道:
“来了,别他娘的玩儿了,赶紧迎驾”!
但没说皇帝大爷来了(朱元璋比常玉春长一岁)。
当大家都在张望时,桌上的银子被他搂到了坏里。
“太不像话了,真能磨蹭”!
郭英、沐英、邓愈等补充并发了几句牢骚……。
朱元璋下了龙驾,与众人寒喧一阵后,没有上楼,直接来了开场白:
“众爱卿,朕在出宫前想了一件事情,所以晚了些。
御厨已带来了,他们去准备着,咱们先打点野味儿,谁的弓箭好,联重重有奖”!
“也没带家伙什儿啊”!
常茂说话间有些不奈烦。
“无妨,我都备齐了,还有猎狗呢,去选吧”!
“肚子都叫了,还打什么猎,知道这么折腾就不来了”!
众人七嘴八舌的选着称手的弓羽,挑挑捡捡。
“都别他娘的磨叽,快点”!
朱元璋本来就皮笑肉不笑的脸上多出了一点儿阴影,说完话,随着坐骑转瞬即逝。
守猎开始了,众人毫无队形的乱冲一通,除了几只野兔,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刘伯温没动,一直坐在一块石头上冷冷的瞧着,因为他知道,这附近哪有什么猎物,也就是野兔和树上的鸟。他又瞧了瞧这座“庆功楼”,突然,浑身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朱元璋见只打射了几只兔子,便对众人说:
“今天不巧,没有大猎物,再射几只鸟玩儿吧”!
几人听后,讥笑起来:
“这地儿本就没啥动物,老糊涂了吧”!。
“哈哈”!
“嗖、嗖、嗖”!
随着箭雨齐发,树上的鸟死走逃亡伤,没剩下一只。
当他们收弓捡鸟时,朱元璋已带着一干人等返回去了,猎狗也不见了。
众人兴致正起,却不见了皇上,皆有些不快,将弓扔给侍卫,拉拉着脸回到了“庆功楼”。
“耍俺们老哥几个呢,不玩儿了也不言语一下”!
汤和将几只乌鸦扔给御厨后,白了朱元璋一眼。
“弟弟,没别的意思,见大家辛苦,我先回来安排几道硬菜”!
朱元璋言罢,大家陆续入座。
没想到,酒还没倒上,桌上顿时炸了锅:
“这能吃吗”!
“皇上,这啥意思”?
………………
原来,头几道御膳全是土豆纯白菜,萝卜,咸菜旮瘩等等,一点儿肉星都没有。并且,那白酒也不是琼浆玉液。
朱元璋夹起一根萝卜条,笑着对大家说:
“咋了,忘了我们穷时候,这东西都吃不着吗”?
说完,津津有味儿的嚼了起来。
其他人一脸的迷惑,谁也没动筷儿。
“哈哈”!
“真不吃啊!联是用这些毛菜清清各位兄弟的胃,都别拧着,不开玩笑了,硬货这就上”!
话音刚落,香喷喷的红烧兔子肉第一个端了上来,大家有了食欲。
酒未过三巡,第二道菜上来了……
四支烤全狗。
朱伯温看后明白了,这是狩猎的那几只狗,他一口没动。看着还带“血筋儿”的狗肉,顿时验证了心里那个想法,寒喧几句便偷偷下了楼。
在一旁始终注意他的徐达也鬼使神差跟了下去。
其他人还在划着拳,借着酒兴与朱元璋称兄道弟。
“刘哥,您今天好像心神不定,这几个月来我们哥几个和皇上多次意见不和,难不成今天这顿饭有两层意思”?
“什么意思”?
刘伯温望着还没端上去、正在烤着的乌鸦,又补充了一句:
“您认为是和解、鸿门宴”?
徐达竖起了耳朵……
“别自已为是了,都不是,但记住,回去喝时与皇帝寸步不离就行,明早府里再叙”!
说罢,刘伯温叫过侍卫耳语了一番,先行离去。
徐达丈二和尚般回到楼上,紧挨着朱元璋身边坐下。
无意间,他发现朱元璋的酒杯一口没动。
日落三竿,桌上一片狼藉,众人也七倒八歪,但还在喝。
朱元璋起身了……
眼睛里闪过了几滴泪水,但转眼即寒光一现。
徐达一直看着,既看到了那两种眼神,也抓住了朱元璋的衣袖,扶着他下了楼。
“伯温走了”?
朱元璋看了徐达一眼问道。
徐达没敢吭声,只点了点头。
两个大内侍卫走了过来,朱元璋斜了他们一眼,回头又仰望了一下二楼。
徐达头都没敢回,扶他上了龙驾。
走了三里路,身后远处传来一阵轰鸣,然后那个地方浓烟滚滚。
他惊了一身冷汗,颤抖地看了一眼龙驾。
帘子未动,但隐约听到了几声“凄泣”。
半夜,徐达就跑到了刘伯温府里。
“刘哥,他们都完了,谢谢你救了俺一命。不过,老弟有一事不明,您怎么看出来的,难不成你真胜过孔明”?
“什么呀,我只是从菜上看出了蹊跷”!
“怎么个意思”?
徐达一脸的不解。
“打猎时,狗撵兔子,兔子红烧了,那几只犬也烤了,鸟没了,弓也就收了,你不会不解其中的含义吧”!
刘伯温叹着气说完了这番话。
徐达听明白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乌尽,良弓藏。
“还有一事,刘哥为啥总瞅那二楼”?
“真笨,有一楼吗”?
当天,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赐了他千亩良田。
徐达没走,自降三级,因为他得到了刘伯温锦囊上最后两句话……
“皇上最后的三道菜,如果他们都能看懂,都不会死,皇上最后是不是当着你面掉眼泪了?
“所以,你懂了,不会死,放权,但不要说是我看出来的”!
刘伯温再没有涉足朝事,善终。
徐达五十六岁卸甲归田。
这段野史,好像皇帝恶毒,群臣不礼。
然!
历史上并没有庆功楼一事,据说是清朝史官和小说家埋汰朱元璋的一种手法。也是暗寓大明遗官遗民:别愚忠了,心向大清吧!
……刘伯温年事已高,不能上朝才告老还乡,朝廷供其一家奉禄,被胡惟庸下毒没有确凿证据(朱元璋指使)。
常玉春冲锋时突然暴毙,朱元璋痛心疾首,对其后人倍爱有家,不及其父的常荗照旧被委以重任。
汤和、邓愈、郭英、沐英等开国功臣都善始善终,而且子孙安然无恙,都世代为国臣。
蓝玉做奸犯科,纵容干儿子强奸民女,为灭口,私设公堂将女子全家斩首。被朱元璋查获后,杀了了蓝玉父子及妻子儿媳四人,但老幼免于一死(没有谋逆一说)。
正史记载,开国之后的朱元璋,一直奉行以法制国,力求国泰民安。且对各种司法“重刑”都规定比须层层报请。对重臣做奸犯科都要三堂会审,其后再亲自盗督批示。
所以,有些传闻不足为信……
但信一些也无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