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现代战争的三个要素?
人,武器,后勤
而三要素中间,后勤又是重中之重的东西。比如当年的卫青霍去病,远征大漠,他就只管带兵,而不管骡马能不能够运粮到前线?去大漠吃土吗?比如近代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他们事先不考虑后勤,进大别山喝西北风去?这还不用说,为了远征岭南,秦始皇不惜代价开凿了灵渠;更不用说,隋炀帝为了远征高句丽,陆路十万民夫运粮,水路工匠造船三百,最后把隋帝国直接搞崩盘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在打后勤,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单纯的兵法斗阵水平之高或者战略战术之英明,并不能有效解决军队吃喝拉撒睡的最基本问题。后勤跟不上,也不用谈什么盔明甲亮,什么马挂銮铃,那只是评书演义或者小说家言而已。历朝历代的农民军,大多都是打仗砍人一时爽,穷途末路变流寇。奥秘就是俩字——后勤。
相关国家的卫星系统会不会遭到破坏或致命摧毁?
谢邀,其实并不会。
虽然说反卫星武器各个国家都有发展和研究,但是打卫星的成本过高。根本不划算。
虽然说目前有两个国家(中美)有确实的反卫星能力,但是目标都是低轨道卫星。对高轨道上的卫星现在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毫无能力摧毁。
先说说反卫星武器吧:
美国在上世纪末就已经试验过了利用F-15作为高空发射平台发射反卫星导弹。
其发射的ASM-135A导弹准确的摧毁了运行在545公里高度轨道上的一颗废弃的美国卫星。
而中国也于2007年发射进行了反卫星导弹的实验,击中了一枚飞行在865公里高度轨道上的废弃卫星。
这就是最好的成绩了。
而苏联则是有反卫星的卫星,通过发射到敌国卫星轨道上一枚反卫星卫星,对敌方卫星进行摧毁,但这件事其实在实战中不靠谱。对卫星轨道的遥感感监测可以让卫星很容易的避开苏联反卫星卫星的攻击。
说下为什么并不会:
常规的情况下,我们所知道的太空是指卡门线(距离海平面100公里高度)以外的区域,卫星大部分运行在这个海拔高度以上。
但是,卡门线之外是太空的说法并没有规定上限。很多低轨道卫星的确是在卡门线附近飞行,但是更高轨道的卫星则会在距离地面几千公里甚至3.2万公里的高度运行。这时候,去攻击这些卫星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所消耗的火箭燃料足以投放核弹到对方头顶了。
而攻击卫星的行为往往是在全面战争开始的时候就要做的。这就面临着战争升级的可能性了。
但反过来思考这件事情,当你可以把一个敌人的眼睛戳瞎,同时也能直接将这个敌人干死,你会怎么选?当然是直接干死敌人啊,头都不在了眼睛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在成本风险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战争到这个阶段就直接进行更方便的核打击了。卫星也就成了次要目标。
步兵或地面部队的作用是否在逐步弱化?
步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兵种。
现代战争中,技术兵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主要就是依赖包括战机、战舰、卫星等在内的高技术作战系统取得的优势,对伊拉克军队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元气大伤。而此次战争之后,各国也纷纷加强技术装备的研发装备和引进工作,积极提升军队的技术水平。
现代战争中空军的价值已经众所周知,多年来的战争中,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几乎锁定了胜局,而没有了制空权,陆军部队再强也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只能沦为敌方空军的刀俎。而如今,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包括电磁战、通信战等等新战法陆续出现,对技术装备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而一旦丧失了这些领域的控制权,不仅是陆军,整个军队都是一个无头苍蝇,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步兵乃至陆军部队往往是军队发展最常忽视的一部分,一般是优先发展海军空军等。但是陆军部队毕竟还是承担着最终占领等任务,因此还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各国军人都穿着迷彩服?
当今战争,除了小规模的遭遇战,一般都讲究远程精确打击。所以,现在的“战场识别”,多是借用信息化设备,远距离识别对方的雷达电磁波、红外或者声纳信号特征。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敌我识别”系统。
尤其是各国争相研发的超音速和高音速武器,一旦来袭,必须得及时进行远距离预警,才能留有反应机会,等用望远镜或者肉眼直接“看见”,也就只剩下几秒钟的反应时间了,干什么都真的根本来不及。
因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武器性能的优劣,再加上合理的部署与指挥,才是双方决胜的关键,那种面对面冲锋的“人海战术”,早就成了老黄历。
更何况,现代战争中的迷彩作战服,其设计目的,并非为了敌我识别,更强调的是掩护作战行动,以减少己方伤亡而进行的必要伪装。
倒是热兵器时代,盛行“线式战术”(总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岁月里,往往会把作战服装认作“敌我识别”重要标志。当年,无论官兵,都会穿的花枝招展,挂着各色blingbling的配饰,盛装上战场。
毕竟,受制于此时的武器性能,为了加大命中率,就得增加火力密度,于是有了这个“排队枪毙”的战法;而交战双方用的黑火药,又导致了战场能见度非常低,如同在重度雾霾天里面打仗一般。所以,为了在肉搏阶段分清敌我,军服不但不讲究隐蔽,反而弄得非常高调,具有鲜明的识别特征。
进入机械化战争和当今的信息化战争时代后,肉搏出现的机率越来越低。甚至到了本世纪,美国陆军干脆直接取消了“拼刺刀”的日常训练科目。
以美军为例,当今美军最常见的战术战法是——先进行电子压制,瘫痪对方的作战数据链和防控网,再以海空优势摧残敌人,武装打击同时还给对方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震慑。
一般到了最后阶段,才会上地面部队,来负责打扫战场、清剿残军、区域占领和安保工作等等。而且,一旦遇到比较难搞的敌人堡垒或阵地,他们又会立刻呼叫空中火力支援。所以,单兵近身战的机会不算特别多。
基于上述原因,单兵目视范围内的“敌我识别”,并不属于特别需要考虑的环节。
加之,现代战争中,即便是像中东地区常见的近身战,双方也多是结阵进行战斗的,敌我间有明显的界限,并不会像街头混混打架那样,一帮人蜂拥而上,直接扭扯在一起。
不过,要说当今主流国家的战斗迷彩,要光看颜色和花纹,其实还真的区别不大。
(这是俄罗斯SSO特种部队的沙漠迷彩)
这身行头跟下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有木有高度相似?要不是手上拎着的AKM,猛的一看,基本上分不清这些作战人员到底来自于美军,还是俄军。
讲真,即便在目视范围内,出现“武装接触”时,双方也不会主要依靠迷彩进行敌我识别的。
首先,单兵的各色信息化装备,都连着中心的指挥通信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就可以进行识别。此外,对方的武器装备、服装上的徽标和臂章,行军或战斗队形、战术动作、口令等等也可以用来判断敌我。
只是,由于战场上烟雾、地形、雨雪、光线都会对于识别目标产生影响,目测判断的话,并非就有十足把握。尤其到了晚上,夜视仪里面看到的,大都是绿油油一片,更没法通过颜色进行判断了。因而,最靠谱的,还得借助单兵自带的作战系统和各种数字化应答设备来精确识别。
现代战争指什么?
名词含义“现代战争” 关于现代战争的含义,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核武器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这种意见认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进战争领域,使战争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袭击叙利亚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以及1986年美军袭击利比亚,直到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等战争,已经可以看到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现代战争雏型。 世界新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将使武器系统、军队结构、战争方法、指挥手段及战争样式等各个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一, 用新技术改造常规武器,使坦克、飞机、大炮、舰艇等装上现代化的翅膀,跻身于新技术之林; 第二, 用新技术创造新武器,将使一代新型的高技术武器(如精确制导、能束武器等)登上战争舞台,极大地改变战争面貌; 第三, 新技术提高了对战争的指挥、控制能力,改变着战争方法,使战争出现新的趋向。 所谓以使用高技术兵器为主,是考虑到武器的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消逝界限,往往几代武器和几个发展阶段的武器相互共存的客观事实。所谓常规战争,主要区别于核战争,因为从1945年美国使用2颗原子弹以后,再没有发生核战争的实例,自那次以后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常规战争,但不排除是在核武器威胁条件下进行的。 军事特点“现代战争” 由于世界上许多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引起了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从而使 现代战争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 战场时、空"禁区"的限制大为缩小,作战行动更富于突然性; 第二, 现代武器破坏、杀伤作用增大,战争异常严酷; 第三, 战场空间愈加立体化、多维化,无形战场的角逐更加激烈; 第四, 战争的物资消耗巨大,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困难; 第五, 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出现,使现代战争指挥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另有军事专家则强调现代战争具有 第一, 广延性--战场范围广大,前后方界限不清,大规模交战波及战争双方的整个领土及外层空间; 第二, 多变性--战场态势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斗争炽烈,对快速反应要求更高; 第三, 交叉性--战场犬牙交错,战线模糊不清,复杂的交战将在多层次展开; 第四, 立体性--战场的立体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层空间的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 第五, 破坏性--火力强、破坏大、消耗多、各项保障复杂; 第六, 分散性--军队进一步疏散配置,作战行动将表现为大兵团统一控制下的群体分散独立作战; 第七, 机动性--军队的流动性大,遭遇战的可能增多; 第八, 连续性--战役战斗的间隙缩短,打破昼夜界限。有的则强调电子战,有的更强调"快节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术因素,有的注重经济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然而,不管现代战争的特点到底是第一个观点的五种,异或是第二个观点的八种。他们都拥一个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都不可能离开“高技术兵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