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孝,郭奉孝死的时候曹操什么反应?
郭奉孝死亡的时候曹操的反应非常的痛苦,因为郭奉孝是他最倚重的军事,他也是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的人物,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我哭是因为郭嘉!如果郭嘉在,绝不会让我出现这么大的过失。 指庞统的连环计。
郭奉孝什么人种?
郭奉孝是黄皮肤人种,中国人。
郭奉孝(170年-207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曹操赤壁兵败之后当着群臣的面大哭想念郭奉孝是否是别有用意啊?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共发生了三场重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一统北方,从此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此战奠定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夷陵之战则是蜀汉衰亡的开端,刘备被吴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此蜀汉一蹶不振,哪怕诸葛亮尽心尽力地恢复发展也无济于事。
就拿赤壁之战来说,如果曹操不那么冲动强行要攻打东吴,或者他能够将攻打的东吴的计划稍微往后推迟几年,那么或许这个江山早就是他曹操的囊中之物。
有意思的是,赤壁大败后,曹操当着众大臣的面哭泣想念郭奉孝,并且说如果奉孝在这里,他也就不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这么说?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表达自己后悔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不见黄河不死心”,没有到最后一刻很多人对于自己曾经的决定都是无比执拗的,曹操也是如此,他在赤壁之战被打得落花流水以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决策有多么不恰当,哭泣郭嘉就是他后悔的表现。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当时天下第一大诸侯袁绍并取而代之,随后他又平定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
一番整顿以后,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打败刘表占领荆州这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九月的时候,曹操大军占据新野,碰巧荆州牧刘表病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后直接投降曹操,就这样曹操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曹操自然是意气风发甚至有些飘飘然,这时候有人向他建议直接趁机南下击垮东吴,当时候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失去了往日的冷静,他脑袋一热便听从了手下的建议,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就向东吴进军。
然而几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曹军注定难以取胜。由于水土不服,很多将士在到达南方的时候就出现了各种不良的反应,并且还大面积感染上瘟疫,可以说还没开始打战斗力就大打折扣,后来被擅长水战的东吴水军打败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准备,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而逃,就连之前吞下的荆州也被迫吐了出来,可谓得不偿失。
冷静过来的曹操也意识到自己之前进攻东吴的做法有些上头,顿时生出后悔的情绪,而他哭诉郭嘉就是宣泄这种情绪的表现。
二、推卸责任
前面我们也说到,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内心过度膨胀,急于扩张势力,他发动赤壁之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作为主公犯了错,脸上自然是挂不住的,所以他才会用哭诉郭嘉的方式来推卸责任,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哪怕郭嘉在世,曹操也不会改变之前发动赤壁之战的决定。
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郭嘉在曹魏集团的地位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陈寿编纂《魏书》的时候,先是为荀彧、贾诩两人单独列了一个传,然后又给程昱、郭嘉、刘烨等人列了一个传,可见郭嘉的地位是不如荀彧、贾诩这几位曹魏核心谋士的。
细数郭嘉的战绩,也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大多数不是首功或者只是为曹操指明方向,所以到死他都只有军事祭酒的职位。
从这里看来,郭嘉并不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劝阻曹操的必要人才,况且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曾劝诫过曹操,结果遭到对方的拒绝,连贾诩都劝不动曹操,即便郭嘉复生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如此,夷陵之战蜀汉大败以后诸葛亮也曾说过类似的一段话,他说如果法正复生一定能够劝阻刘备,但实际上这也是在为刘备开脱,因为夷陵之战是刘备临死前最后的挣扎,如果他不这么做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实现汉室复兴。
所以即便法正在世,他只能在夷陵之战中充当军事为刘备提供智谋上的帮助,而绝不可能劝阻刘备不攻打东吴。
因此,郭嘉只不过是曹操赤壁大败后推卸责任的借口罢了,有无郭嘉结局都不会改变。
总而言之,赤壁战败后,曹操哭诉郭嘉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后悔之情,另一方面则是想要推卸责任,至于郭嘉的作用绝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如何评价三国正史中的郭奉孝?
文学中的郭嘉
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出场次数属于中等:因为比照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诸葛亮这类主角,郭嘉出场次数较少,但是,如果仔细统计,我们会发现,郭嘉的出场次数不少于周瑜,可以说,郭嘉对曹操的意义,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周瑜之于孙权。
那么,历史上呢?
历史上的郭嘉关于郭嘉的记载,主要在《三国志》中,《魏志》中的《程郭董刘蒋刘传》里面,一般来说,正史里面能被立传的,多半是对一个时代,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根据《三国志》里面的记载的事迹,我们会发现,基本上和《三国演义》雷同,如果仔细研读一下郭嘉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得出这些结论:
不甘寂寞郭嘉和诸葛亮不一样。
诸葛亮是打算学姜子牙,等着明主主动来请自己,而郭嘉则并非如此。少年时候的郭嘉,曾认为四世三公、兵强马壮的袁绍,会成就一番大业,但是,当郭嘉来到袁绍身边的时候,顿时对袁绍大失所望——郭嘉断定,袁绍是一个成不了大事的人,被新兴势力消灭,是早晚的事情。
虽然郭嘉不知道未来谁会成为胜利者,但他可以肯定,袁绍不是。于是郭嘉果断的离开了袁绍,回家隐居。
从这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郭嘉的几个特点:懂得取舍、行事果断、不甘寂寞但是耐得住寂寞。
洞察人性郭嘉对人性的认识,其深度要远远高于诸葛亮和周瑜。
因为周瑜如果能洞穿人心,多半也会识破诸葛亮的用心,也不会被气死;
而诸葛亮如果能洞察人心,能品透一个人的本性、特点,也干不出重用马谡这么荒唐的事情。
如果说郭嘉这辈子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成就是什么,那么,郭嘉能够洞察人性,肯定要算一点。
春秋时代,孔子听说子路在卫国做官,洞察卫国政局的孔子,顿时哀叹:子路性命不长了。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在内乱中惨死。
当然,孔子这么判断倒不是孔子会算命,而是卫国的政局,加上子路的性格,注定了子路会在内乱中身亡。
而郭嘉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对待这类事情的预判上。
郭嘉曾预判孙策之死:孙策在接管江南地盘的消息,传到东汉朝廷以后,郭嘉断然做出这样的预言:孙策只怕命不久矣。而郭嘉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孙策性格上崇尚武力,而且仗着自己的武力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武功天下无敌,而这样的性子如果落在一个武夫身上倒也没什么不好,但孙策作为一方诸侯,这样的性格和习惯,必然会给刺客可趁之机。后来孙策果然死于政敌的行刺。
此外,袁绍死后,在曹操主张趁火打劫,攻打袁绍势力的时候,郭嘉提出了一个看似南辕北辙的建议:那就是让曹操组织军队南征刘表(打不打是一回事儿),让袁家放心:曹操不打算折腾你们。
而袁绍的儿女本来同仇敌忾,打算拼死抵抗曹操,如今见曹操对自己没有啥企图,于是,外患被放下了,但是,袁绍的儿子们却产生了争执:那就是袁绍的地盘该归谁管的问题?
于是,袁家内乱爆发,而内乱后的袁家,元气大伤,最终,被曹操一鼓作气荡平。
最擅长洞察人心的三国谋士在乱世中,作为一个成功的谋士,或者说谋略家,首先要学会审时度势,而审时度势,能够洞察人心是其基础。这一点,郭嘉几乎胜过所有的谋士。或许说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会产生争议,但如果说他是三国时期最擅长洞察人心的谋士,相信不会有人有意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