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亚,电影坦桑尼亚号主题歌?
《我心永恒》(英语:"My Heart Will Go On (Love Theme from Titanic)")也译为《我心依旧》,《爱无止境》,是1997年的卖座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由詹姆斯·霍纳作曲,威尔·詹宁斯作词,西蒙·弗朗根,詹姆斯·霍纳和沃尔特·特亚凡瑟夫共同制作。演唱者为席琳·迪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为原创歌曲 "Warriors",由美国音乐家 Nick Phoenix 和 Thomas J. Bergersen 创作。这首歌曲是由两个人共同创建的一个音乐项目 "Two Steps from Hell" 的一部分,旨在为电影、游戏和其他媒体制作配乐。"Warriors" 是该团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以其壮丽的管弦乐和史诗般的氛围而著称。歌曲的起始部分以一个朦胧的和弦开始,然后有庄严的弦乐和合唱。接下来,出现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音效和管弦乐摇滚节奏的融合,彰显出战争的紧张气氛。歌曲的歌词很简短,仅仅重复了几句话,包括 "We are warriors, born from the light / An army for freedom, defenders of rights",这让听众更加专注于音乐本身。总的来说,"Warriors" 是一首非常激动人心、适合于史诗般场景的音乐作品,非常适合用作电影、游戏和其他媒体的配乐。
奥特曼三大卡王是谁?
不存在奥特曼三大卡王。 因为奥特曼并不是一款卡牌游戏,不存在“卡王”这个称号。奥特曼是一部日本特摄系列作品,主要以特技搏斗为主,并没有和卡牌有太大关系。因此,奥特曼三大卡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说要讨论卡牌游戏的王者,可以考虑像《游戏王》、《炉石传说》、《暗黑破坏神》等卡牌游戏的职业选手或者冠军选手,他们可以被称为卡牌游戏的王者或者卡王。
坦桑石的升值空间有多大?
图1 坦桑石椭圆形刻面宝石;拍摄:邓恺茵;版权所有© Guild宝石实验室
1967年,一位马赛牧民在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透明蓝-紫色宝石,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当地一位叫作Manuel d'Souza的寻宝人,d'Souza得知此事后满心欢喜,本以为能寻到一座新的蓝宝石矿,却不曾想阴差阳错地邂逅了一种全新的宝石。
图2 坦桑石垫形刻面宝石;拍摄:邓恺茵;版权所有© Guild宝石实验室
图3 Hueb Luminus珠宝系列坦桑石白金戒指
Tiffany & Co. 的创始人Charles Lewis Tiffany先生是一位极具远见且乐于创新的人,他与他麾下的宝石学家们秉持着Tiffany“发现与探索”的品牌精神,对探寻珍贵稀有,不同凡响的宝石满怀热情。Tiffany率先察觉到了蕴藏在新宝石中的巨大潜力,并于1968年以宝石的原产地坦桑尼亚之名为新宝石命名为Tanzanite(坦桑石),自此之后,在Tiffany的保驾护航之下,拥有着浓艳的紫罗兰与午夜蓝色彩的坦桑石极速风靡全球。
图4 Tiffany&Co. 2016 BLUE BOOK高级珠宝坦桑石铂金耳坠
图5 Tiffany&Co. 2018 BLUE BOOK高级珠宝坦桑石胸针
图6 Tiffany&Co. Paper Flowers系列坦桑石铂金挂坠项链
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现象级影片《泰坦尼克号》上映,影片中女主角露丝佩戴的深蓝色“海洋之心”(图7)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所谓的“海洋之心”其实并不存在,它的故事实则是借鉴了真实历史中那颗著名的厄运之钻——“希望(Hope)”。当然,影片拍摄中使用的“海洋之心”道具并不是真正的蓝钻,而是一颗硕大无比的深蓝色坦桑石。
图7 《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佩戴的“海洋之心”项链(图片来自网络)
坦桑石的基本性质
坦桑石的矿物名称为黝帘石(Zoisite),是一种含水钙铝硅酸盐,化学式为Ca2Al3(SiO4)3(OH),可含有V、Cr、Mn等微量元素,基本宝石学性质如下表所示:
图8 热处理坦桑石的蓝色/紫色多色性;拍摄:李俏俏;版权所有© Guild宝石实验室
图9 坦桑石中的针状包体;视域:2.96mm;拍摄:赵艺帜;版权所有© Guild宝石实验室
坦桑石中有时还可观察到罕见的须状Merelaniite矿物包裹体(图10)。Merelaniite是密歇根理工大学的John Jaszczak教授在坦桑尼亚的Merelani地区发现的新矿物,它属于圆柱锡矿家族,是一种富含钼、铅、硫等多种元素,具有似卷轴一般的原子级层状结构的矿物。
图10 坦桑石中的须状Merelaniite矿物包裹体(Castillo et al., 2018)
坦桑石的颜色成因
蓝色坦桑石的紫外可见光谱显示其在385nm处出现吸收窄带,530nm、592nm、746nm附近分别具有较为宽缓的吸收(图11)。
图11 蓝色坦桑石的紫外可见光谱
紫色坦桑石的紫外可见光谱显示其在385nm处出现吸收窄带,524nm、582nm、745nm、799nm处分别具有吸收峰(图12)。
图12 紫色坦桑石的紫外可见光谱
国外有研究表明经过热处理的蓝色坦桑石的颜色主要由V3+及V4+共同引起,V3+和V4+取代晶体结构中的Al占据八面体空隙;未经热处理的褐色-紫色坦桑石则主要由占据八面体空隙的V3+致色(Hurlbut, 1969)。
坦桑石的产地
迄今为止,坦桑尼亚北部的Merelani地区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坦桑石产地(图13),产地的唯一性成为了坦桑石“木秀”于其它宝石材料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图13 坦桑尼亚的地理位置
坦桑石多由区域变质作用及热液蚀变而形成,常与透辉石、钙铝榴石、石墨、斜长石等共生,产于蚀变带的石墨-蓝晶石片麻岩中。
图14 坦桑尼亚Merelani坦桑石矿地质简图(改编自Harris et al., 2014)
坦桑石的优化处理
宝石级黝帘石的颜色主要有黄、粉红、蓝、绿、褐色等,坦桑石是蓝色-紫色透明的黝帘石品种,常见的优化处理手段包括热处理和覆膜处理。
(1)热处理
大多数自然产出的坦桑石会带有褐色调,一般将褐色坦桑石加热至600~650℃时,可以使其晶格中的V3+转化为V4+,坦桑石的褐色也会随之转变为均匀的蓝紫色。经热处理的坦桑石颜色稳定,多色性中的绿黄色减弱,呈现紫色/蓝色的多色性。目前,经热处理的坦桑石已被市场普遍接受。
(2)覆膜处理
覆膜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坦桑石的颜色,但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持久,日常佩戴就会导致膜层磨损甚至脱落。覆膜处理坦桑石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
a. 颜色异常:颜色艳丽,但光泽呆滞,不灵动,颜色的界限较为分明(图15);
图15 覆膜处理坦桑石外观(McClure et al., 2008)
b. 覆膜处可见虹彩效应(图16);
图16 坦桑石覆膜处的虹彩效应(McClure et al., 2008)
c. 放大检查:覆膜坦桑石常可在棱角处观察到膜层脱落的现象(图17);
图17 覆膜坦桑石棱角处的膜层脱落现象(Cooper et al., 2014)
d. 必要时可借助EDXRF、LA-ICP-MS分析,膜层中常含有Co、Zn、Sn和Pb等元素(McClure et al., 2008),有时未测到Co元素,而是检测出大量的Ti元素(Cooper et al., 2014)。
坦桑石的保养
1. 坦桑石的摩氏硬度为6~7,且发育有解理,在受到撞击时易发生破裂,镶嵌及日常佩戴时需引起重视;
2. 坦桑石通常情况下较为稳定,但不宜暴露在过高的温度下或遭受骤冷骤热。此外,坦桑石还可被盐酸及氢氟酸腐蚀;
3. 坦桑石可用热肥皂水进行清洗,不推荐使用超声波及蒸汽清洗机进行清洗。
结 语
坦桑石的旅程始于乞力马扎罗山脚下一场燃尽草原的大火,涅槃后的重生,它握入手中的,是与任何彩宝相比都毫不逊色的妍丽色彩。随后不过短短五十余载,坦桑石身负初生之火,以燎原之势横扫全球彩色宝石市场,一步又一步朝着彩宝的巅峰领域迈进,异军突起,未来可期!
二战前欧美女人为何不敢穿裤子?
其实,即便是战后的1950年代,女性的主流服饰仍然是裙子。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很细致的还原了此时女性生活的真实状况——上大学是为了将来嫁给靠谱多金的老公,而非追求自己的事业,甚至各大欧美著名高校也给女生们很用心的开设了不少家政相关的课程。
此时,女性服饰极力凸显S型,大部分属于浓郁公主风或者贵妇风的裙装。一个合格妻子的标准就是温柔、美丽,擅长家务、生育能力强,别的都不太重要。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战后“婴儿潮”(baby boom)的那代人进入青春期,开始离经叛道,处处与传统规则对立。这些西方国家1960年—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官方政治的年轻人们,又被叫做嬉皮士。他们那句——“Make Love Not War”,也成了当年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
此时年轻人的穿着打扮,甚至比五六十年后的当下,都要大胆、开放,别说不穿裙子,有的连裤子都省了。谁能想到,这跟那个极力推崇女性优雅、温柔,S型身材的岁月,仅仅隔了不到十来年而已。
好了,再回到话题上来,那么,为什么早年西方文化对女人穿裤装如此敏感呢?
追根溯源,还是跟基督教的理念有关。《圣经》里讲到——女人不可穿男人所穿的,男人也不可穿女人的衣服,因为这种行为是至高无上的神所憎恨的。
显然,女人穿裤装,属于违法“圣训”的行为,大逆不道,弄不好,触怒了“神”,会要下地狱的。
此外,到了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正式的裙装必须得配有严格的束腰和束胸。人们普遍认为,紧身衣能让女型更端庄。这导致,主流社会往往认为,不穿紧身衣的女人,就不是良家妇女。
那个年代,大量的欧洲女子因为长期过度束腰而导致内脏器官受到压迫和损伤,甚至盆腔出血,不孕不育,还有女子因为穿戴的是“劣质紧身衣”,竟然被其内部嵌入的金属刺破了肾脏.......
另有在西方人眼中,女人的脸庞和脖颈,甚至事业线都可以示人,唯独双腿属于极为隐私的部位,除了自己的男人,其他人要见着了,那就是在“耍流氓”。
那么,穿裙子可以把腿的形状遮挡起来;而换上裤装,双腿就一目了然了,这在当年的西方社会看来,还真是断然所无法接受的。
比如,19世纪末,自行车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一些时髦的女人公然上街骑车,被保守人士定义成了“一种邪恶的行为”——因为骑车的女性为了图方便、安全,会刻意把裙长缩短,露出脚踝,而且,在过程中,一旦遇到风,小腿没准也会被人瞧见....如此操作,这还了的!
下图是同时期的伊朗女性,夸张的是,人家的文化反觉得,露腿才属于体现女性魅力的主要表达途径。她们上半身捂得很严实,但大腿小腿却都很大方的亮了出来。
再看欧美世界。直到20世纪初的一战前后,大量女性为了顶替男人的工作岗位,在一线劳动中开始缩短裙长,改良了繁琐的紧身衣,一种宽大并在膝盖处收紧的“灯笼裤”也被普遍接受,但是,也仅限于劳动场合。
再往后,整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一战掀起的女性工作潮的影响,和以争取普遍选举权为主的“女权运动”的鼓励,裙子开始缩短至小腿(30年代初曾经流行过到脚踝的长裙,但整体看,裙子还是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
除法国外,穿着男式长裤甚至鞋靴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女性,除了偶尔引起点异样目光,或被某些保守人士指指点点外,也不会再被执法部门强行“拿下”。
加之,此时流行了数百年的那种腰部和胸部一体,穿脱非常繁琐的塑身衣,也被文胸所取代,给穿裤装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条件。
跟最早穿“灯笼裤”是为了工作方便,流行于“劳动妇女”中不同,这时候,穿裤装的女性们,多集中在明星和艺术家群体,除了行动自如的考虑外,更是在彰显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比如,1933年,人高马大的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穿着马裤主持复活节活动,还在白宫南门廊拍照留念,都登了报纸,也没见有人“喷”。
只是,到了“时尚之都”法国,貌似,他们属于西方世界对女性穿裤装最为抗拒的一群人。
1932年,美国影星玛莲娜·迪特里茜(下图),曾因穿长裤在法国巴黎的街头行走,被以“有伤风化”抓到警察局,要拘留她。最后折腾半天,法国警局迫于国内外压力,迪特里茜才被释放。
甚至,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二战爆发之时,各国的女性军服,也都是裙装。这方面,连被当男人一样用的苏军女战士,也是穿裙子上战场的。比如,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就真实的还原了这段历史。不过,进入40年代,到了二战中后期,出于实用考虑,无论苏军还是盟军(德军穿军装制服的女性,其实并非女军人,叫做“国防军女助手”,无军衔和武器,仅在后方活动),上前线都穿裤子了,裙装只留给非战争场合穿着。
(电影《女狙击手》中,苏军男女混编进行集训,军装已经顾不上不分男女款了)
美国女兵军装。美军比较讲究,即便男女都穿裤装,也有专门设计,不是苏军那种男女同款。跟一战后类似,二战后女权运动又迎来了一次大高潮,在法国,女人穿裤装上大街也不会再以“有伤风化”的指控被逮捕、拘留。
然而,即便如此,政府为了解决大量男性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又一次开始号召女性“回归家庭”;同时,在高等教育招考方面,对女生的名额,也做了特殊限制,来确保男人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工作机会。
这点,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曾经生动的演绎了一番——像美国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宋氏三姐妹的母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仍在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怎么鼓励她们主动获取学术成就。
甚至天资聪慧的学霸,也没想过要继续深造,仅仅等着一毕业就嫁人。
好在,这段压制女性发展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正如开头讲的那样,到了六七十年代,在新工业革命和各种观念、规则的剧烈碰撞下,大量的传统认知被彻底颠覆,其中就包括女性的着装、受教育和工作机会、甚至选择堕胎的权力。
目前,在大多数国家,除了去教堂、赴正式晚宴、舞会等特殊场合,女性穿裙子或者裤子,都不存在刻意的讲究了(英国王室除外)。
可以说,要不是经历了那段看似荒诞的嬉皮士岁月,诸如希拉里·克林顿、现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这些政客们,即便自身拥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但在机会都要“优先留给男人”的传统社会规则中,也非常可能仅作为一个穿裙子的主妇,围着孩子锅台转,来终其一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