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纷争,大臣杨士奇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士奇入阁四十年,是明朝初期的阁臣中少有的。
儒家的精神以及卓越的政治能力在他身上都有很充分的体现。
杨士奇用儒家思想影响皇帝朱棣以及太子朱高炽。
使他们知道儒家的治国之术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而且杨士奇身为内阁在位时间最长的阁老。
不仅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促进了内阁制度的完善。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时,杨士奇有迎接之功。
朱棣刚一登基,就把杨士奇提拔为近臣。
后来又放入东宫担任侍讲,并且在朱棣北征时,让他协助太子监国。
太子朱高炽喜欢诗词,杨士奇并没有直接反对朱高炽。
而是谆谆善诱,劝说朱高炽不能光看诗词歌赋。
更应该注重它们的基础,应该加强对古代典籍的研究。
因为诗词歌赋大部分是根据兴致不同而抒发的情感。
如果要更进一步地了解诗词,不妨阅读以前王朝所颁布的诏令。
因为它们不仅言语端庄,而且也涉及治国之道,一举两得。
而后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
明仁宗还授予杨士奇特权、
命杨士奇可以直接对所官员和皇室人员进行监管。
如果发现他们有违法乱纪的活动可以直接进行处理,相当于先斩后奏。
这一举措对整治朝堂内外的朝廷内外的不法行为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在明仁宗还未登基时,舒仲成曾多次得身为太子的朱高炽。
等到朱高炽继位后,想整治舒仲成,这时杨士奇劝导明仁宗朱高炽。
这样做会使得以前得罪过皇帝的大臣感到惊慌。
这样不仅会影响朝廷的统治,还会使得没人敢上谏。
由于明仁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国家繁荣许多。
这时不少的大臣们使劲地称赞天下太平。
只有杨士奇不同,上谏皇帝不要沉浸在华丽的辞藻当中,要居安思危。
从此明仁宗朱高炽更加信任杨士奇,在内阁大臣的基础上,兼任兵部尚书。
这一举措,开了内阁参与六部政务的先河。
而后又升任杨士奇为内阁首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明仁宗去世的时候,还任命杨士奇为托孤大臣。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杨士奇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他说的话,明宣宗朱瞻基都不能轻易忽略。
但是杨士奇并没有居功自傲,依然勤于政事,悉心辅政。
明宣宗朱瞻基刚刚即位,汉王朱高煦想趁朱瞻基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叛乱。
朱瞻基徐加群正,平定汉王之后,把汉王关在宗庙。
这时大臣陈山给明宣宗说,汉王与赵王其实是一丘之貉。
赵王也在等待时机准备叛乱,应当一块消灭。
杨士奇认为赵王是朱瞻基的叔叔,应当用仁爱之心去感化他。
不应该借机赶尽杀绝,最终宣宗采纳士奇的建议。
避免了国力损耗,同时化解了一场皇室内部的残杀。
杨士奇为官数十载,从不计较个人恩怨,时时以大局为重。
政治的清明需要贤臣之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党羽之间的相互攻讦只会使得民不聊生。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问题觉得是必然 自己太作 不死不行啊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被汉高祖刘邦称为汉初三杰,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更被后世誉为“兵神”“兵仙”。
作为战必胜,攻必取,为大汉立下不是功勋,集王侯将相与一身的韩信,为何在没有谋反的证据,直接被吕后下令杀害了呢?
其实这跟韩信在征战时期做的几件事有关。
韩信是淮阴人,早前家贫,却志向远大,不事生产,其实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胸怀天下,却解决不了温饱,常常饿肚子。当时在河边洗衣服的漂母,看韩信可怜,于是给他饭吃。甚至受到当地的屠夫,被逼从屠夫胯下爬过。可以说,韩信在早期混的相当失败。
后来天下大乱,韩信觉得机会来了,先是投奔项梁,不受重用,后来又投奔刘邦,还是不受重用,胸怀奇谋,却无人赏识,韩信郁郁不得志,幸好萧何慧眼识英雄,向刘邦郑重推荐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方得以施展自身的才华。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后,逐渐在天下崭露头角,但是随着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韩信开始逐渐骄纵自满,做了几件不该做的事。
第一件事
刘邦命令韩信去进攻齐国,同时又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在韩信未到齐国时,前方就传来消息,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本想停止攻击,但是韩信的手下说:“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于是韩信嫉妒郦食其功劳,继续攻打齐国,导致齐王烹杀郦食其。而郦食其又是刘邦心爱的谋士,此事让刘邦心有不满。
第二件事
韩信在攻下齐国后,自恃功劳大,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为了大局考虑,出于安抚韩信,才答应他封他为齐王。自恃功劳而向主公讨爵位,甚至拥兵自重,以此来逼迫君主,韩信犯了臣子大忌,可以说已有不臣之心,从此刘邦对韩信最后的信任也消失殆尽,只剩下相互利用。
第三件事
刘邦封了韩信作为齐王后,与韩信和彭越约定两线出兵,合围项羽。没想到刘邦进军后,韩信与彭越并未按约定未出兵,害的刘邦大败。最后为了能够调动韩信与彭越,刘邦只得听从张良的计谋,又封了大量的土地给韩信和彭越。彭越暂且不提,本是就不是刘邦的人。但是韩信可是刘邦嫡系,他是凭借刘邦的赏识才有今天,而在刘邦用人之际,竟然拥兵自重,以此来要挟主公,已经犯了臣子大忌。
综上所述,韩信其人是由能力,但是平台毕竟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也就没有他今天。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错把平台当本事,这样的话,利用价值完了,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后来吕后杀韩信,刘邦也只是默认而已。
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1.性格孤傲,他在军中几乎瞧不起任何人,刘邦他都不放在眼里。
2.喜欢显摆自己,例如韩信点兵,当着刘邦夸自己。
3.太过本事,一旦韩信反叛将造成严重后果,张良称他为“国士之无双”,功高震主,刘邦担心汉室江山倾倒。
4.太单纯,太天真,我们承认韩信这个人很聪明,从军事才能和忍受胯下之辱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机灵,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很笨拙,在一些场合看不出来,很不成熟,刘邦在杀他之前内心非常纠结,给过他无数次机会,可他老是看不透,以为刘邦一定会相信他,还逼迫刘邦封他为王。
5.政治无能,不会治理,军事能力强但政治方面弱。
6.猜不透人家心里,不琢磨事儿,刘邦杀他前,他手下谋士纷纷提醒他借机反叛出去或者一走了之,可他不听劝,依然天真地以为刘邦要对自己加官进爵。
7.不怕被杀,刘邦之前曾说过他死的时候列出了看不到天…等一系列条件,他对于会被杀掉连考虑都没考虑。这几条均或多或少导致了韩信的死亡。
拓展知识
在中国西汉的历史上,韩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汉帝国伟业的创造者,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另一方面,他在汉初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当中,处境最为尴尬,一直都被刘邦怀疑,不断降低韩信的爵位和剥夺韩信的封地。那么韩信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需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审视他,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得出更加符合真相的韩信人物形象。
长期以来的历史研究中,对韩信的评价有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认为韩信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韩信残忍好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韩信这个人物呢?客观地讲,韩信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是兼具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色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首先来说,韩信作为一名军事领袖,他的才能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臣子,他却缺乏必要的隐忍和气量。
韩信这个人物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十分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讲出若干与韩信有关系的成语典故。关于韩信的故事,也是有两个极端的表现,既表现了忠义和诚信,也表现了残忍和背信弃义。我们分别来梳理这个问题。
关于韩信正面形象的故事主要两个。一个故事是讲述韩信小的时候,接受漂母的帮助。漂母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一名妇女(也有学者说“漂母”这个词是当时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工资很低),韩信早年落魄的时候,收到了这个漂母的帮助,等到韩信功成名就,用千金馈赠给这个妇女。这个故事展示了韩信重信重义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故事是韩信曾经两次拒绝敌军的贿赂,拒绝了背叛汉高祖刘邦。这也体现了韩信一诺千金的人物形象。
但是韩信的形象的对立面也很明显。史书中记载,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是对侮辱他的人韩信十分宽容,竟然以德报怨。但是史书同样记载了曾经又一次韩信在一处亭长家留宿,亭长的妻子很不待见他,做很差的饭菜让他吃,韩信对这个问题却丝毫不忍耐。有的学者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宽恕胯下羞辱他的人,是因为韩信担任楚王时期,为了沽名钓誉选择对羞辱自己的人宽大处理的态度。但是为何他对亭长的作为耿耿于怀?这就很难讲清楚了。
通常来说,韩信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之所以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率领军队纵横天下。为了保全这个理想,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因为如果一怒之下将羞辱自己的人杀死,可能韩信的长远志向就不能实现了。此外,有学者指出,韩信的所谓“不忍叛汉”实际上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个问题上,韩信表现的优柔寡断了。他可以在功成还乡时,一饭千金表现自己的侠士风气。但是,一旦面临到威胁自己生命的话,他就选择出卖自己的朋友以图保全自己的性命。从这个特点上看,韩信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已经认识到事实上韩信的为人处世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来说,韩信是一个贪功好利的人,他在刘邦危难之际竟然仗势要挟刘邦封赐自己为“假齐王”。这个行为不仅惹怒了刘邦,也让以刘邦为中心的势力集团加深了对异姓诸侯王的怀疑。其次,韩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恃才傲物的品格特点。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韩信作为六国旧贵族之一,他的思想深处有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时代的把握不够敏锐。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统治者,它能够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对于刘邦而言,分封制不过是一种手段,用于巩固新成立的政权。但是韩信和项羽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时代观念仍然停留在分封天下的格局,他们的目标仅仅停留于裂土封侯的层面。
总得来说,我们对韩信的认识确实还存在着争论,但是整体而言,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那就是他既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优秀将领,同时又是一个充斥着“人性”色彩的正常人,在他身上善恶杂存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你会认自己的侄女为义母么?唐朝的千金公主就干过这样的事,武则天甚是尴尬!
你会认小自己16岁的女人为义母么?安禄山就做过这种尴尬的事!还装傻充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以上还不算最尴尬的,最尴尬的事发生在西汉,吕后强迫自己的儿子娶亲外甥女为后!估计刘盈是史上第一个尴尬至死的皇帝!活活被吕后精神摧残至死!
刘盈与张嫣 剧照
唐太宗的妹妹千金公主60多岁认武则天为义母千金公主,看这封号还以为非常得宠,其实不然,千金公主是唐高祖李渊晚年庶出的女儿,与兄长李世民相差30岁左右,与侄子唐高宗年纪相仿!
她早年可以说是资质平平,并没有得到李渊的宠爱,但还算安分守己,宫廷礼仪也很是周全,看上去温柔恬静,可以说得上贤良淑德,毕竟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世民登基以后也照顾到这个小妹妹,为他指婚,把她嫁给了宰相的儿子温挺,温挺可谓是一表人才,是个学识渊博的才子,还出任过廷州刺史,但很可惜的是,两人成婚不久,温挺就去世了。
千金公主开始守寡,好在唐朝的民风开放,李世民不忍妹妹守寡寂寞,于是再次亲自为她指婚,这一次嫁的对象是郑敬玄,虽官职不高,但是郑家也是名门,背景深厚。
千金公主为郑敬玄生下两儿子,生活也算和谐!但是好景不长,郑敬玄也撒手人寰,留下千金公主独活于世。并且还落下个克夫的名号,天下俊才没人敢娶这位公主。
千金公主也想开了,不想再嫁人了,估计两任丈夫的离世还是给她留下很大的阴影。但虽名义上是守寡,但身子可不守寡,开始搜寻身体强壮俊朗的男子充当面首,侍奉自己,可谓是风流快活,其中就包括冯小宝!没想到的是这养的男宠竟然帮了自己一回。
由于自己是庶出的,所以在李家地位并不高,和李家关系算不上很亲切。武则天自从当上皇后以来经常帮唐高宗李治处理政事,这个时候,武则天的治国才能开始突显,并且野心也开始膨胀。
由于千金公主在李氏宗亲那里并不是很受待见,所以开始巴结武则天,和武则天走得很近,经常嬉笑言谈!就像一对姐妹,当然武则天大她几岁。武则天登基之后开始清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女,其他的李氏宗亲都面临着巨大威胁。
千金公主虽然与武则天关系颇好,但是也害怕被错杀,所以她要加倍讨好武则天,她知道作为女人守寡的滋味,虽然武则天贵为女皇,但毕竟还是个女人,也需要男人的滋润,所以她将自己最喜欢的男宠献上。
武则天见到冯小宝后,被他外形所吸引,并为他赐名薛怀义,让其出家,以僧人的名义出入皇宫!趁着武则天开心之际,千金公主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武则天收其为义女,但武则天考虑到千金公主毕竟是丈夫的姑姑,收她为义女不免会被世人笑话,也是尴尬至极!
但千金公主却说武则天贵为天子,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收她为义女是天经地义!武则天念其献男宠有功,并且说的并无道理,所以就答应了千金公主的要求。
武则天曾经为了上位陷害皇后牺牲了自己的小女儿安定公主,为了以表思念便授予了她安定公主的封号!
就这样千金公主成了自己侄媳妇的“女儿”,当然她为的是保全自己一脉,虽说是被世人耻笑,但这招还是很管用的,当其他李氏宗亲风雨飘摇的时候,她和子女都能安然无恙,并且前途似锦!
安禄山认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为义母说到古代哪个朝代对世界影响最大,很多人就会立马想到唐朝,特别是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早期还是非常有作为的,到了后期就开始变得荒唐了,追求享乐,风流好色,竟然看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并强制给儿子戴了个绿帽,整日与杨贵妃饮酒作乐!
没想到的是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摇摇欲坠,由盛转衰!那么这安史之乱的主角就是安禄山了。安禄山是东北三个重镇的节度使,全国才9个节度使,其占了三个。节度使独立性很大,掌握地方的财政军政民政!其实相当于割据!
安禄山手上掌握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对于皇帝来说应该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由于其憨态可掬,并擅长拍马屁,把玄宗哄得一愣一愣的!
玄宗始终没有把他当做威胁,甚至更委以重任!朝廷上下非常不解,经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安禄山常驻边地,为了巩固自己地位于是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与杨贵妃合作,让其多在玄宗面前美言几句!
当然外臣子与后宫女人见面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盛宠一时的杨贵妃!所以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认杨贵妃为“母”,自然唐玄宗就为其“父”了,而且安禄山看起来非常的憨厚,人畜无害的。为了讨得欢心还献上自己擅长的胡旋舞!那画面简直了,一个灵活的胖子跳起舞来非常讨喜!唐玄宗根本不会想到就这样的安禄山会反叛!
当然杨贵妃虽有杨国忠这个族兄,但毕竟不是亲哥哥,也没有掌握地方兵权!所以她还需要个有实权的靠山,安禄山手握三个重镇的兵权,权倾天下,能得到安禄山的支持,必定能在后宫坐稳!
为了表达诚意,竟然给安禄山安排“洗三”仪式,安禄山打扮成小儿,穿上肚兜,如同地主家的傻儿子一般!
也正是如此才让玄宗放松了警惕,安禄山能够随意出入宫中,杨贵妃也留安禄山一同吃饭,甚至有时候安禄山在宫中通宵达旦!
所以很多人猜测安禄山与杨贵妃暧昧不清!毕竟安禄山极其好色,而杨贵妃为了套牢安禄山,也未必不会出卖自己的色相!
野史中多有描述两人不正当关系,甚至还记载杨贵妃发明内衣遮羞,就是因为被安禄山抓伤,当然这也就是野史,不能完全当真!
安禄山认杨贵妃为母更多的是政治需求,他与杨贵妃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过这个手段未免太令人尴尬!
吕后逼迫刘盈娶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中国历史上女人掌权执政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女人要掌权不容易,毕竟女人掌权会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所以西汉时期吕后要牢牢把控权力还真不简单,作为一个女子,没有点手段估计早就死在前几集了!
吕后狠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诛杀刘氏藩王,重用吕家族人,为了使权力不外流,竟然要自己的儿子,当时的汉惠帝立自己的亲外甥女为后!
刘盈从小很是疼爱这个外甥女,可以说是看着长大的。外甥女张嫣比刘盈小八岁,嫁给刘盈时才十一岁!如孩童一般天真浪漫!汉惠帝刘盈不忍,但又被吕后所逼,不得已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当然两人也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公元前189年,张嫣年满13岁,这个年龄的女人可以生子,所以吕后常常找刘盈谈话,要刘盈抓紧生下嫡子,好让江山稳固!
刘盈虽然生性软弱,但是内心很善良,曾经为了护住刘如意,与其同食同寝,但还是被吕后所杀,内心遭受巨大打击!这次又怎么忍心对自己的亲外甥女行不轨之事!
所以也只是表面答应,实际上是完全不碰张嫣!
于是吕后就想了个法子!让张嫣假装怀孕,然后在临盆那天换成其他的庶出皇子!为了掩人耳目把那皇子的母妃给杀了!刘盈在目睹母亲各种残忍与荒诞的行径之后,不堪忍受折磨抑郁而终!
少帝刘恭年少登基,在得知自己生母被吕后所杀时,竟对吕后说以后定会手刃了她,吕后气愤的把刘恭也给了结了!为了权力和自保估计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
总结:上面几个历史尴尬事件可谓是政治丑闻,为了权势与目的,面子可以完全割舍,千金公主为了家族的命运,百般讨好武则天,认自己的侄媳妇为母!
安禄山为了地位稳固,装傻充楞,讨好玄宗与杨贵妃,认小自己16岁的杨贵妃为母! 吕后为了牢牢掌握权力,不让权力外流,让皇帝娶自己的亲外甥女!对于普通人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政治人物来讲,利益大过一切,尴尬不尴尬的简直不值一提!
刘禅的后代结局如何?
(一)伐蜀之战 国破投降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在沓中屯田避祸的大将军姜维得到了来自曹魏关中一带的消息。
那就是执掌魏庭大权的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领司隶校尉,治兵关中地区。
姜维判断,曹魏之前从未有朝廷大员来到关中治兵,此次竟然调派钟会前来,很有可能预示着曹魏即将对蜀汉有大动作。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在此年之前,司马昭便是召集群臣商议伐蜀之事。
当时姜维侯和兵败,损兵万余,不敢回到成都,只得前往沓中避祸。
所以,司马昭动了伐蜀之心,可是朝臣大多认为时机未到,唯有钟会大力支持。
司马昭认为,伐吴需要水军,一时难以备齐,不如先行灭蜀,以蜀汉地利民力,修造战船,居高临下,攻伐吴国,所以,钟会才会来到关中治军。
于是,姜维将这一消息上报给刘禅,可是,当时执掌朝政的卫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以及尚书令樊建,无法匡正黄皓对于朝政的专擅。
因此,黄皓竟然压下这份奏报,而已鬼神之道,迷惑刘禅说魏军不会到来。
此后,诸葛瞻等人竟然也认为,蜀中道路险阻,足以堪称天险,魏军是绝对无法越过汉中来到这里的。
就这样,同年八月,曹魏三路大军十八万余人大举伐蜀,魏灭蜀之战,正式开始!
曹魏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为总节制,率领十余万大军为东路军,作为主力,走秦岭一带,直奔蜀汉汉中军区而去。
当时,蜀汉汉中守军约三万余人,其中阳安关驻军两万人,汉乐二城各自驻军五千人,加之其他关隘,所以,兵力防守来说,还算够用。
其次,曹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余人,从狄道出发,直奔沓中而去,他的目的,是屯驻在沓中的蜀汉大将军姜维。
曹魏的第三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余人直奔阴平郡桥头一带,其目的是截断姜维大军的退路。
彼时,姜维所部蜀军约四五万人,而驻守剑阁以及成都等地的蜀军,据保守估计,总数约三万余人。
所以,双方在兵力上来说,蜀汉虽处于弱势,但是尚有可为。
可是,同年十一月,邓艾偷渡阴平郡,连续收降江油、涪县,在绵竹更是击败了蜀汉卫将军诸葛瞻。
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全部战死,最终,邓艾兵临成都。
无奈之下,刘禅选择了投降,那么,在这一时段里,刘禅的子嗣们下场如何呢?
(二)七子二女 少有善终刘禅在正史上记载,一共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七个儿子分别是太子刘璿、次子安定王刘瑶、三子西河王刘琮、四子新平王刘瓒、五子北地王刘谌、六子新兴王刘恂、七子上党王刘虔。
两个女儿不知什么名字,那么,刘禅这九个子女的结局如何呢?
在这些子女中,最为刚烈的,当属第五子北地王刘谌,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刘谌被封为北地王。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十一月,刘禅要接受谯周的劝降之时,刘谌强烈的反对,他对刘禅说道:
“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
可是,刘禅最终没有听从刘谌的意见,身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封王,刘谌实在没有办法挽救国家危亡,只得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来到了刘备的昭烈庙。
刘谌痛哭一番后,决心誓死不降,不堕刘备之名,于是他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后愤然自杀!
相比于北地王刘谌的刚烈,刘禅其他诸子,则未见有这样的记载。
其中,刘禅第三子刘琮,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被立为西河王,蜀汉灭亡前一年,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便已经病逝。
刘禅的长子,太子刘璿,本身是被刘禅寄予厚望的存在,在《三国志 蜀书》中也是记载字数最多的一位。
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刘璿出生,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十四岁的刘璿被刘禅立为太子。
刘璿年少时喜欢骑马射箭,不知道节度,后来经过霍弋的劝说,刘璿逐渐的改变了自己以前的做法。
当太子期间,为由什么出格之事,但也无有太大的建树。
刘禅投降时,刘璿随之投降,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六,因姜维计划失败,魏军作乱,刘璿在成都被乱兵所杀,也是成都之乱时,蜀汉一方被杀的级别最高的存在,时年,四十岁。
刘禅第二子刘瑶,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正月被封为安定王,第四子刘瓒,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被封为新平王。
第六子刘恂,景耀二年(公元259年)被封为新兴王,第七子刘虔,约景耀二年后,被封为上党王,这几人在刘禅内迁洛阳时,全部跟随前往。
自从长子刘璿被杀,三子刘琮病逝,五子刘谌自杀后,刘禅所剩下的四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第六子刘恂,以至于刘禅在被封为安乐公的时候,常常将刘恂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培养。
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病逝,其第六子刘恂,继承了刘禅的爵位,但是刘恂行为暴虐骄横,时常受到弹劾。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刘禅的五个儿子相继死于永嘉之乱中,或病死,或被杀,子孙除少数外,几乎全部灭绝了。
而刘禅的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次女嫁给了关羽之孙关统,诸葛瞻战死后,刘禅随即投降,而诸葛家在成都之乱中,也未遭到破坏。
所以,诸葛瞻之妻子,也就是刘禅的长女,应该是最终善终,毕竟诸葛家的子嗣在西晋一朝,也是颇受尊敬。
而关统之妻,也就是刘禅次女,怕是结局并不太好,关统去世后,由于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关家的爵位,尤其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
而成都之乱时,当年被关羽斩杀的庞德之子庞会,趁机杀害了关氏满门来报仇雪恨。
所以,如果刘禅次女没有被刘禅接回宫内,恐怕,也是在那场劫难中殒身了。
所以,刘禅的这几个子女,恐怕,也就是长女诸葛瞻之妻的结局,还算比较安稳了。
其他的,都是下场相对凄凉,一人病逝、一人自杀,其余全部被杀于战乱之中,也是惹人唏嘘。
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
大唐逸事——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老爸李渊一生气,撒手不干了,回后宫专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后,李世民干得着实不坏。短短四年,便击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东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国,已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成了一个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阔万里的庞然大物。
一路走得顺风顺水的李世民,有没有烦心事呢?当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顶级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开丈夫、父亲的标签。
令李世民这位“兴风狂啸者”踌躇烦恼的,也是家里的“小於菟”,关键他家里的“小於菟”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答客诮》--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唐高祖李渊禅让,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他马上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八岁。
当时的李承乾聪明可爱,史书记载其“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寄予厚望。
为了将李承乾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选了众多牛人来教育他,李纲、房玄龄、魏征都曾做过太子太师。
而李承乾也表现的很出色,对老师极为尊重,李纲为师时已年过七旬,且不良于行。每次乘轿入宫,李承乾都亲自在殿前恭候,礼数甚周。李纲去世后,他还亲自主持为老师立碑纪念。
为了从小锻炼李承乾的执政能力,贞观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让太子在尚书省听讼(“宜令听讼”),逐渐接触治理帝国的规则,这时的李承乾不过12岁。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病逝。居丧期间,李世民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李承乾表现的“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儿子的治国的策略,结果李承乾挥挥洒洒写满了三页纸。李世民看后老怀大慰,拿着儿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
如果这时有人跟李世民说,他儿子有朝一日会向他学习,发动谋反干掉老爸和亲兄弟,李世民肯定会诛其九族。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岁时,突然来了个180°的转折,从一个尊师重道、少年老成的储君,变成了性格癫狂、刻薄寡恩的太子。我们甚至无从得知转变因何而来,唯一能够看到的证据就只有一只脚,李承乾的一只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的足疾越发严重,渐渐变得不良于行,但足疾本身,并没有让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专门下令准许其在宫中乘轿。可弟弟们的迅速成长,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嫡长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晋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李世民喜爱。
尤其是,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完成后,唐太宗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而另一边,李世民却找了一大堆老学究来规范李承乾的行为举止,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时都不太给李世民面子,更何况是对着一个毛头太子?
于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身边,时时刻刻围着的都是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这帮老头,把他喷的头晕脑胀。
可能在李世民心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定位。身为国之储君的李承乾,将来要将整个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须要谨言慎行,做事百般考虑。
而李泰则可能是李世民心里,用来彰显王室文化造诣的样本,完全用不着这么紧张,吟诗作对、风花雪夜便挺好。
但问题是,年轻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对弟弟无限溺爱,而他觉得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后,老臣们的直言劝谏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心理逆反的李承乾开始对这一切产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杀了老师张玄素。(“玄素谏之,承乾不纳,乃遣刺客将加屠害”)
但这时,李世民依旧没有易储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宠被杀闹情绪,连续几个月不上朝。大臣拐着弯对李世民说:“太子国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长子,怎能废嫡立庶呢?”(“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却没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远。
他又找了几个刺客,准备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运气好,刺客又没得手。(“又尝召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连续两次刺杀失败,让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谱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来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烩了,毕其功于一役。
陈国公侯君集
他开始暗中联络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城阳公主的老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但这个玄武门之变的复刻版很快就露馅了。
他的侍卫纥干承基因为犯别的案子被抓,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将李承乾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
阴谋败露后,李世民也很为难,虽然儿子罪在不赦,但毕竟是亲生儿子,实在不忍心一杀了之。
他将这个难题带到了朝堂上,扔给诸位大臣参议。
大臣们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谋逆之罪按律杀李承乾自己都是轻的,当诛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龙椅上坐着呢,谁敢这么说?!
最后憋得实在没招儿,通事舍人来济出来打圆场:“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台阶,马上表示这个意见好,就按你们大家的意思办。
于是,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参与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罪犯,汉王李元昌被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而给了李世民台阶的来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职不断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升为中书舍人。
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变得炙手可热,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刘洎、岑文本、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宾。嫡次子李泰也觉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为同为嫡子的弟弟晋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自己才华横溢、誉满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爱,而李治呢,则一直都是个唯唯诺诺的打酱油角色,看不出有什么才能。
为了尽快搞定储君的地位,李泰居然开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个机会,趴在李世民怀里说道:“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李世民刚听此言,心里非常宽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这时,一直站在李治背后的褚遂良,默默补了一刀。
他悠悠的说道:“魏王李泰掌权后,为天下之主,怎可能杀自己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专宠李泰,礼数甚至超过了太子,导致良莠嫡庶不分。现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赶紧给李治找个安身之计,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其实李世民心里,太子人选并不只有李泰和李治,还有庶出的儿子吴王李恪。李世民在感觉到李泰心思太深后,曾一度倾向于李治。但他始终担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询问长孙无忌:“你劝我立稚权(李治)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马上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不无揶揄的说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这话其实已是诛心之言了,但长孙无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没接话茬儿,而是淡淡说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贞观十七年(643年),下定了决心的李世民,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戏骨着实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满怀悲愤的回顾了,自己迫不得已干掉兄弟的历史,说到痛处拔出宝剑要抹脖子自杀。被大臣拦住后,李世民又眼泪吧擦的表示,绝对不能让黑历史重演。
大臣们赶紧出来表示,坚决拥护“历史不能重演”的伟大理论,坚决认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怎么突然就达成一致了呢?
这不废话吗?李治就在一边站着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热的人选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应该这么说,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子嗣时下刀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很宽厚的,想各种办法给儿子留条活路。
之所以选了李治作为接班人,也并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国能力,而是觉得李治性格绵软,能容得两位兄长,安全活到死。
对此,在两唐书和通鉴里说的非常明白,“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长孙无忌画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后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着护佑子嗣周全,但给李治留下的两位托孤老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却变着法儿,要把诸王早早送去见老爸。李治继位仅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号大案爆发,长孙无忌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大肆清除异己。
荆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阳公主(李世民爱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万彻(右武卫将军、驸马都尉)涉案被杀。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渊的侄子)、安国公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谯国公柴哲威(安西都护)、宇文节(宰相)均被流配,多死于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护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当长孙无忌默不作声,兵部尚书崔敦礼以“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为由硬撅了回来后,李治只有默默流泪。
性格仁厚的李治确实没想过对兄弟下手,但他也没能力阻止别人下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