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号,风靡一时的战列巡洋舰是如何兴起的?
一战之前,老牌海军帝国——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建立起一支海上游骑兵,巡弋于大洋各处,并能迅速集结的战舰。在这一理念下,英国人开发出一种具备高速巡航,又有大口径火炮的快速战舰——战列巡洋舰。
英国佬很快便造出第一级舰-无敌级战列巡洋舰。
该舰继承了无畏舰的大口径火炮,又具备战列舰无法企及的高航速;当时的英政府和海军都对其寄予厚望。战列巡洋舰的任务就是在战列舰不在的情况下,暴打敌方同级或以下级别舰只,当遇到敌方战列舰就不予纠缠,以高航速撤离。
但是大海战发生时,情况却大不一样,高航速的战巡也得和低航速的战列舰编队航行,丧失其机动性,而薄弱的装甲又成为对手攻击的头等目标。一战时期各海军大国都纷纷建造自己的大战巡,一战时,英德日德兰海战又证明了战巡薄皮大馅易殉爆的特点,所以一战后,各国都放缓了战巡的建造,转向大吨位的战列舰和航母了。
一战后建成的英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后被德海军俾斯麦战列舰打中弹药室,殉爆了,这也恰恰证明了战巡的尴尬特点。
战巡家族中也有战绩辉煌的舰只——德海军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得益于德国军工业的高水准的设计和建造,使得该舰具备高航速同时也有较为厚实的装甲。作为破袭船,高航速能够在遇到敌舰时,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使得其自由自在的游曳于北大西洋,战果颇丰。
也正是其缺陷的存在,导致二战后不再发展战列巡洋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以删除。
希望喜欢的军迷军粉能给点鼓励。
德国坚持海狮登陆作战计划会怎么样?
如果德国强行海狮计划,希特勒怕是连1943年都撑不过去。当然,不少德棍看的这个结论有可能斯巴达,不过,这就是事实。
首先,希特勒的油料严重不足,无论是油料生产还是油料储备,都不足以支持庞大地海狮计划。在1941年,希特勒攻占波兰、法国等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就有了两个选择:1.向西登陆英国,夺取整个欧洲,;2.向东攻击苏联,获得足够的人口与资源。至于某些人脑补的停下来整合欧洲资源其实根本就是一条死路。为什么呢?首先,根据德国统计,若要维持占领区和德国本土的经济,德国需要每年2000万吨石油的产能。而德国当时唯一拥有的大油田只有罗马尼亚油田,总产能只有1000万吨/年,加上德国其他林林总总的油气产能,德国也最多拿出1500万吨/年的石油产量,你让德国上哪儿找五百万吨石油缺口去?没有石油就没有空军没有海军,拿什么去登陆英国?
其次,德国空军和德国海军的实力严重不足,根本就无法保护登陆部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首先是海军,德国拿的出手的战舰,也就3个沙恩霍斯特级和2个俾斯麦级战列舰,然而英国有着纳尔逊、前卫、乔治五世等战列舰13条,还有10条以上的航母。德国海军根本无法保护登陆场的安全。再看看德国空军,别说什么不列颠空战纯属戈培尔瞎指挥是非战之罪,君不见英国的道丁上将和德国的空军战斗的时候,只出动了皇家空军的一半么?剩下的一半被道丁上将按死在苏格兰当预备队,怎么都不动。仅仅一半的皇家空军就把德国空军打得铩羽而归,如果德军强行实施海狮计划逼道丁上将将皇家空军全部投入,那德军遭到的损失就……反正之后德军还有没有能力打苏联,都是巨大的问题,至于苏联计划在1943年实施的大雷雨计划嘛……德国能不能刚住,估计得自求多福。
(不列颠空战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一半力量)
所以,综上所述,德国坚持海狮登陆作战计划,只会死的更快,毫无胜利希望。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舰长技能?
在战争雷霆(War Thunder)游戏中,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海军建造的一种船只,它具有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舰长(舰船指挥官)技能在游戏中有以下几个:
1. 弹道学家(Ballistics Expert):提高舰炮的精准度和弹道计算。
2. 高射炮手(Anti-Aircraft Gunner):提高高射炮射击准确度和伤害。
3. 海上飙车(Sea-Borne Racer):提高舰船的速度和机动性。
4. 增压装填(Pressure Loading):加快舰炮的装填速度。
5. 燃烧抗性(Fire Resistance):减小舰船受到燃烧伤害的概率。
这些技能可以根据玩家的喜好和游戏策略进行自定义选择,以提高战列巡洋舰的实用性和战斗效果。
为何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海军的大口径舰炮普遍在356毫米以上?
因为那个时代叫大舰巨炮时代。
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当时海战主要武器是战列舰,战列舰就是大舰巨炮思想的产物。啥叫战列舰,一个大船加一个大口径重炮,就是战列舰。这是海军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二战前,对于海战,想打过敌人,就必须有比敌人吨位更大,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这是他们不遗余力的发展重炮的原因。
在这之前,航母并没有什么太多发展,二战航母其实也是一个探索过程。海上作战,面临的问题是,手短该怎么办?小口径炮射程近,打不到敌人怎么办?这个时候,射程更远的重炮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大舰巨炮=海权。想控制大海,就必须有大舰巨炮。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上面装了10门305mm的大炮。各国看到英国的无畏号,都开始着手自己的大舰巨炮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大舰巨炮就一直在发展,到了二战时期,战列舰主炮口径达到300多毫米的一捞一大把了。
一战时期的日德兰海战,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大舰巨炮的战斗,即便英国人损失惨重,但是仍然将德国人死死的压制住了。而后来二战爆发,德国的俾斯麦号,日本的大和号,都是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俾斯麦号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五万吨,大和号的口径达到了460mm,这一炮打上去,可想而知。只不过,这会儿大舰巨炮已经逐渐没落了。
而二战之后,大口径重炮变得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有导弹了,有航母了。太平洋上的战斗,大多都是通过航母完成的。袭击珍珠港,日本前沿是通过舰载机攻击的,后面的战列舰就是坐镇指挥了。原因是啥?飞机手长,可以长途奔袭,大舰巨炮,再大口径,也没用。
总结一下,当时人们海上作战思想就是,必须射程远,要不打不到,距离吃亏,占不到便宜。口径必须大,要不威力不够,打不坏人家的战列舰。
二战时如果日本航母的舰载机全是战斗机用来护卫?
谢邀!这个问题我来谈谈。看了之前朋友们的回答,大多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度,其实无论日军采取怎样的航母战法,其战败都是不能避免的,无论从道义角度,还是从实力对比上说,都是必败的。在我看来,题主的立意是一个战术问题,即日军航母如果采用全部搭载战斗机的纯防御阵容,与水面舰队配合作战,能否在与美军舰队的对决中取胜。
日军航母在起飞舰载机群,在二战时期舰载轰炸机和鱼雷机是航母的主要攻击手段,放弃这两种机种意味着航母失去了攻击能力。
从理论上,航母全部搭载战斗机是可行的,但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做法。正如某位朋友的回答,二战时期的舰载机功能都比较单一,战斗机就是执行防空制空任务,轰炸机和鱼雷机执行攻击任务,难以像现代舰载机那样做到一机多用。因此,日军航母采用全战斗机阵容就意味着放弃攻击能力,只能承担纯防御任务,无法给敌军舰队构成威胁,实际上将航母降格为水面战舰的附庸。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历次海空大战证明,航母具有远比水面舰艇更强的攻击能力,这种自废拳头的做法并不现实。
在大量战斗机护航下航行于海上的“大和”号战列舰,但在实战中这种场面其实很少出现。
再回到题主的战术立意上,将纯防空航母置于水面舰队的整体作战格局中,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呢?这也是很值得商榷的。我们先来看看纯战斗机航母的优势,就是获得了更强的防空能力,将有更多数量的战斗机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更有效地击退美军航母的航空攻击,从而有助于己方水面舰队进入战场接敌。其实,这种战术思维依然拘泥于陈旧的水面舰队决战思想,力图将战斗导向一场传统的水面炮战,但问题是美军舰队可以轻易地规避这种作战模式,让日军无处发力。
1942年2月,德军实施了“雷霆-瑟布鲁斯”行动,在空军掩护下3艘大型战舰成功突破英吉利海峡,这是航空兵掩护舰队行动的典范,但这只是一次突破作战,而非舰队交战。
在航母放弃攻击能力后,日军舰队只能以战列舰、巡洋舰的舰炮为主要攻击手段打击对手,这意味舰队需要逼近到将美军舰队纳入有效射程之内的近距离才有可能发挥作用。然而,日军战列舰中航速最快的金刚级不过30节,大和级27节,长门级为25节,至于老旧的扶桑级、伊势级都在24节以下,反观美军航母的航速均在32节以上,换而言之,日军战列舰根本就追不上美军航母。日军还有一种战法就是让航速更快的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及驱逐舰组成前锋追击,拖住美军舰队,为己方战列舰争取时间,其实这也很难实现,虽然日军重巡理论上有35节的高速,但相比美军航母优势并不明显,长时间维持高速航行也不现实。况且前锋脱离本队追击无疑增加了防空作战的难度,日军航母的护航战斗机将被分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很可能会出现防御漏洞,遭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同时在接近美军舰队时又会遭到美军护航舰艇的截击,尤其在对方有新型高速战列舰护航的情况下,日军巡洋舰难有胜算。
纯战斗航母战术的立足点其实仍然是陈腐的“战舰中心论”,将航母视为战列舰的辅助力量。
在海战史上,被舰炮击沉的航母仅有两例:一是1940年6月英国海军“光荣”号航母被德军“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号战列舰击沉,二是1944年10月萨马岛海战中,被日军舰队击沉的美军“冈比亚湾”号护航航母,在这两个战例中水面战舰之所以能够攻击得手,首先在于航母未能预先发现敌情,"光荣”号是自身疏于防范,而萨马岛的美军航母则是由于战场形势变化的偶然性才遭遇日军舰队,而在正常的交战模式中,水面舰队在拥有远距离侦察能力的航母编队面前隐蔽接近到开火距离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日军舰队在己方纯战斗航母的护卫下避免了美军舰载机的攻击,实际上还是抓不到目标,充其量只能在防空战斗中消耗较多的美军舰载机而已,根本达不到消灭美军舰队的目的。除非美国人也愚蠢地以慢速战列舰为核心编组舰队,铁了心要和日本人进行一次日德兰式的舰队决战,但实际上美国人根本不会那么干。
1944年10月在萨马岛海战中遭日舰炮击沉没的美军“冈比亚湾”号护航航母。
最后,还要多说一句,即便是日军采取全战斗机搭载的航母阵容,在防空作战中也未必会做到万无一失。固然,天空中的护航战斗机的数量会大幅增加,但是空中指挥的难度也成倍增加,如何有效地发现来袭敌机,并指挥战斗机展开拦截,同时避免己方战舰防空火力的误伤,都需要高效的预警、通信和指挥系统,日军舰队的防空指挥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这一作战模式相当值得怀疑,就连拥有远程雷达和先进通讯设备的美国海军在实战中也很难保证做到完美拦截,在战争后期被”神风特攻队“打得焦头烂额,更何况防空能力羸弱的日军呢?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勇猛”号航空母舰奋力抵御日军自杀飞机的攻击,高强度的防空作战对于舰艇的指挥能力是很高的考验。
综上所述,采用纯战斗机搭载的航母战术是一种极端不合理的做法,也不符合海战战术的发展潮流,在实战中难以实现。在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本海军在重整航母机动舰队时,曾提出这样一种编组方式,以2艘大型航母和1艘轻型航母编成一个战斗群,其中2艘大型航母主要搭载轰炸机和攻击机,负责攻击任务,轻型航母则主要搭载战斗机,担负防空任务,笔者认为这一战术编组要比纯战斗机航母更加合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