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至今没有设立,世界数学锦标赛奖项?
在国际上或者很多国家都设立了重大奖项,以表彰在某学科或者某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其中最出名的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 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发现这个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那么国际数学界有哪些影响比较大的奖项呢?下面一起细数几项国际数学界的大奖吧。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由加拿大数学家约翰· 查尔斯· 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1863-1932 年)建议设立。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的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举行颁奖仪式,每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旨在鼓励获奖者进一步的研究。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每人将得到15000加拿大元的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就奖金数目来说,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由于其获奖人数非常稀少,且获奖人的成就都非常突出,同时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盟主持,从全世界的顶级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所以才从最初一个并不是非常知名的奖项发展成为后来的“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
奖项轶事
1990年,爱德华·威腾成为首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
1998年的大会上,由于安德鲁·怀尔斯由于超过了40岁的年龄限制 ,被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尤里·马宁颁发第一个菲尔兹奖银奖,以表扬他证明费马大定理。
2006年8月22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3000名世界顶级的数学家面前为证明了三维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颁奖。然而他并没有参加这次大会,并且拒绝接受菲尔兹奖。 人物贴示: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并不是第一次拒绝荣誉和奖项——1995年,他拒绝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我想他是一个非传统的人。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哈佛大学教授亚瑟·贾夫(Arthur Jaffe)说。后来,他厌倦了数学界的功力和浮躁,甚至淡出了整个数学界。
2018年8月,在菲尔兹奖颁发后不到半小时内,四位获奖者之一——剑桥大学Caucher Birkar教授的奖牌被盗,大会紧急重制了一个奖牌,并重新颁奖。Birkar自嘲 道:“我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菲尔兹奖牌的数学家。”
阿贝尔奖
2001年,为了纪念2002年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将开始颁发此种奖金。自2003年起,一个由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的五名数学家院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宣布获奖人。奖金的数额同诺贝尔奖相近。设立此奖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2001年挪威政府拨款2亿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扩大数学的影响,吸引年轻人从事数学研究则是设立阿贝尔奖的主要目的。
知名得主
让-皮埃尔·塞尔,法国数学家,主要贡献的领域是拓扑学、代数几何与数论。塞尔在1954年获得菲尔兹奖,当时年仅28岁,他是至今最年轻的获奖者。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数学家的最高荣誉,塞尔是当世少有的几位三料得主之一。同时,塞尔也是阿贝尔奖的首位获奖者。
沃尔夫奖
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
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物理、化学、数学、医学五种奖,奖金10万美元。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于1984年5月获得沃尔夫数学奖。2010年丘成桐获沃尔夫数学奖。除了数学奖外,2004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获得了沃尔夫农学奖。截止到目前,除了在艺术领域,华人科学家在其余的五个领域都获得过沃尔夫奖。
陈省身奖
2009年6月2日,国际数学联盟宣布为了纪念已故的“微分几何之父”、华人数学家陈省身而设立陈省身奖(Chern Medal Award),该奖由国际数学联盟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奖励在国际数学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无年龄限制 ,这是国际数学联盟首次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大奖。得奖者除获奖章外,还将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半数奖金属于“机构奖”,依照获奖人的意愿捐给推动数学进步的机构 。陈省身奖不同于中国数学会所颁发的陈省身数学奖,后者只颁发给中国国内的数学家 。
高斯奖
该奖项是为纪念“数学王子”高斯而设,主要用于奖励在应用数学方面取得成果者 ,获奖者可获得一枚绘有高斯肖像的奖章和一笔奖金 。该奖项首次颁发是在马德里召开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奈望林纳奖
奖项于1981年由国际数学家大会执行委员会设立。1982年4月接受了赫尔辛基大学的馈赠,为纪念在前一年过世的芬兰数学家罗尔夫·奈望林纳(Rolf Nevanlinna)而命名。该奖是颁予在计算机科学的数学方面有主要贡献者,奖项为一面金牌和现金奖,每四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和菲尔兹奖一样,得奖者必须在获奖那一年不大于40岁。
诺贝尔奖颁奖120年后?
今天,继美国生理学家朱利叶斯及美国分子神经生物学家帕塔普蒂安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又揭晓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则由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和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三人分享,以表彰他们“对于我们对复杂物理系统的理解”,所做的开创性贡献。按照诺贝尔奖的颁奖规则,最多3人同时获奖已经是跟得奖者必须在世一样的硬性规定,除非极个别情况,无法突破。众所周知,每年诺贝尔奖得主除了获得一枚重量为175克的18K黄金金牌外,还有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的奖金。很多人好奇,这项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且被普遍视为所颁奖领域内最有声望的奖项,至今已经颁发了120年,为何诺贝尔当年留下的钱还没花完?他到底留下了多少钱?其实,诺贝尔的奖金并不是规定在今天的1000万瑞典克朗,而是从1901年最初的15万瑞典克朗,也就是诺贝尔遗嘱中所称的“一个教授20年的工资”,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影响不断变动。跟很多行业无法跑赢通胀一样,诺贝尔的奖金在很长时间里也是无法比拟最初颁发时的15万瑞典克朗,甚至一度仅为最初价值的不到三分之一。直到1991年,诺贝尔奖颁发90年后,奖金额度飙升为600万瑞典克朗后,才与1901年的15万瑞典克朗价值相当。又一个10年后,2001年诺贝尔奖金才按照今天的1000万瑞典克朗颁发,约为最初奖金价值的1.44倍。不过,这个金额并不是一成不变保持到今天的,而是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因诺贝尔基金会投资收益不佳,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此后的2017年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直至重新恢复到如今的1000万瑞典克朗,扣除通胀影响,大体保持着与最初奖金价值一致。相较于诺贝尔奖金的不断变化,诺贝尔奖金牌的重量也并非一成不变。1980年前,诺贝尔奖金牌重量为200克的23K黄金铸成,1980年后,诺贝尔奖金牌重量不仅缩水至为175克,还改由18K黄金加外镀24K黄金铸成。唯一例外的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增设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牌,重量为185克黄金。多说一句,始于1968年由瑞典银行出资增设,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虽与最初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种奖项合称“诺贝尔奖”,但实际上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捐助的奖项。由于在增设了经济学奖之后,诺贝尔基金会已经宣布不再增设任何奖项,外界颇为遗憾的数学奖肯定继续与诺贝尔奖无缘,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不设立数学奖的说法,外界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诺贝尔的妻子与一位名叫雷富勒的数学家闹出外遇,所以诺贝尔本人遗嘱中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但这一说法存在的最大漏洞就是,诺贝尔终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嗣。最能让人认可的猜测还是,在诺贝尔的时代,数学尚未成为一门有改变人类生活可能的显学。最后再来说说文章开头提及的话题,诺贝尔遗嘱中到底留下了多少钱呢?为何颁奖120年后仍没有用完?诺贝尔奖设立时仅为3100万瑞典克朗,不考虑通胀因素,即便是按照当初颁发时的15万瑞典克朗颁发,截至2016年,共有911个人或者组织(836男、49女及26个组织)获得了579个诺贝尔奖与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按理说最初的3100万基金早已用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诚如当初诺贝尔立下遗嘱时所言,“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初期,也是完全按照诺贝尔遗嘱要求进行安全投资,不过,此举并不能做到遗产的增值保值,在1953年更是只剩下2000多万瑞典克朗,加之通胀因素影响,基金也曾面临破产风险。不过,为了拯救诺贝尔奖,瑞典方面从1946年开始免除所有税收,揽获了超过一半诺贝尔奖的美国也给予了免税优待,加上从1953年开始瑞典允许基金会独立进行投资,来自瑞典银行的捐赠,诺贝尔奖基金会的资产虽有波动,就像期间有过降低奖金的举动,但总体已经得到大幅增值保值,至少可以预见的未来,奖金无虑。开句玩笑,诺贝尔奖的金牌含金量是奥运会金牌的近30倍,而且相比奥运会金牌,普通人可以染指的金牌似乎也只有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植物学奖?
诺贝尔在设立诺贝奖项之前,人们还没发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诺贝尔只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和平奖项,也因为诺贝吧他是西方人,不像我们中华民族早早的就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与作用,中草药就是植物的最大利用,中草药的发明,他拯救了无数个中国民族先民,老祖宗用智慧发现了植物中草药,用它救死扶伤,才使得中华民族冉冉升息,不断进化,造就了东方特有的勤劳,智慧,生生不息的传下来的特有的民族,
如果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是在当代写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的观点是:不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诺贝尔奖的获得因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从介绍中我们得知,诺贝尔奖的获得需要的一个巨大条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认识(突出贡献,影响到全世界)
然后从社会因素来讲:诺贝尔奖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设立的奖项,从而获奖本身考虑的也更多的是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作品,而这也是为什么设立这么多年来,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很少获得过诺贝尔奖,而在获得过大奖(除诺贝尔奖外的一些西方重量级文学奖项)的中国作品中,如莫言《红高粱》、刘慈欣《三体》中都有一些西方认为对东方社会不同的文化因素(不方便在这里叙说)在里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也达到一种西方的“议程设置”。
二、四大名著本身的文学性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成为经典不是当世的人说了算,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冲刷,是无数人检验过的真正具有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珍品,且不说,当代的人能否写得出和原四大名著比肩的作品,就算有,那么这个时代的作品又该如何去评判它存在的意义呢?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作品的评判标尺,而当世,显然短促而不充分,仅仅依靠当世从作品面世的短短几年或是几十年来看,它的存在价值实在是和原四大名著有很大的差距,更不必说是拿去参评诺贝尔奖,毕竟,原四大名著也就只有《红楼梦》能够被世界承认一分。
再者,四大名著从内容上显然格局上就不是世界层面的,和真正的世界性文学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我们尚且不知道当代的“四大名著”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四大名著所处的历史阶段显然各不相同。如果四大名著在当世写,是打算用一个时代背景体现四个文学经典?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背景因素也不适合存在像“四大名著”那样的风格作品,而一定要写,那么新存在的“四部作品”就不一定是“四大名著”,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被我绕晕,简单来说:一部好的作品,经典的作品,往往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下创作而成。它和所处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四部风格不一的文学经典尚且不能同出一世,更不必说,当代能写出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四大名著”。
三、综上所述:首先当世写出四大名著这个命题就几乎不可能成立,更不必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诺贝尔奖已经发了124年?
在学术界,应该每一个人都梦想着能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作为国际上涵盖面最广、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就是殿堂级的。它共设6大类,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经济科学,只要是在这些领域真正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直击人心的技术或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候选,很多人就单单是提名都会倍感荣幸吧,更何况那些能冲到最后获奖的人。每一个获奖者会获得一个奖牌以及一笔巨额奖金。而它的获奖人覆盖面积也很广,有知名的科学家,也有普通的科研所工作者,像和平奖有的时候会颁给没有任何职务的人,总之,一切看你的贡献说话。
这个奖最初是按照瑞典的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意愿而设,它不仅是一个在化学领域拥有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大富豪,它掌握炸药的专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临终时,希望自己的遗产3100万克朗可以作为基金,用来奖励各领域的人才。最开始奖金并不多,规定的是获奖者可得15万瑞典币,但是后来奖金增长,一度达到一千万瑞典币。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好奇,从1895年设立到现在已经124年了,这笔遗产早该花完了,怎么却还有钱颁奖呢?
这里就要说一下,这笔遗产的具体运作了,诺贝尔当初虽然将遗产尽数捐赠的,但是管理这笔财产的基金会却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将钱交给投资人打理,专业的理财人用钱做投资,这样就会钱生钱,不仅为自己的基金会运作赚取了足够的费用,也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进行不断的充盈,这样就算每年都会颁发一大笔奖金,但是却永远不会亏空。
另外,这里也有瑞典政府的功劳,因为这个奖指定每年由瑞典颁发,所以政府每年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诺贝尔奖也一直保持着高品质,虽然每年都颁,但是如果实在选不出来,也绝对不会糊弄,比如1940年到1942年,这三年就曾出现过没人获奖的局面。对于很多人来说,得到诺贝尔奖就算是登上了职业的巅峰,不仅拥有了扬名国际的机会,也有了巨额财产,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最开始做研究、搞创作、为了和平奔走的目的,都不是仅仅想要一个奖项,而是真心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