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暴步兵杨永信,如果杨永信接触到王者荣耀lol之类的游戏会不会也沉迷其中?
不可能到伙计。你真是太天真了。我们的杨大师杨教授怎么可能沉迷在这么幼稚的游戏里?如果说,真的能有一款游戏让我们的杨大师心动的话,那也应该是《守望先锋》。
难道你不知道吗?没人能逃过我的电休克治疗仪。《守望先锋》里面的温斯顿。简直就是杨永信翻版,找好机会,跳到对面的后排奶位面前,给他们一顿电滋溜!强制给他们戒网瘾。哈哈哈。建议你去哔站看一看,《守望先锋》磁暴步兵杨永信。老有意思了,还有很多的恶搞视频。
但是说真的,虽然杨永信的手段太过分了,可是那些网瘾少年,如果不严加管理,真的可能就完了。现在社会上有多少小年轻的,啥也不会干,就在家打游戏啃老。有的人也许会说,pdd和uzi之前也被家里人当做网瘾少年。但是你需要明白一点,你自身的实力跟他们差距有多大?就是说你有没有成为一个选手的潜力?有的网瘾少年玩的或许根本都不是竞技类游戏。你说他们上哪里成为职业选手?有的人可能又会说可以做游戏视频自媒体。或者当一个游戏主播。但是如果这个人真的有上进心,肯做一些事的话,他还会被称为是一个网瘾少年吗?我想你在游戏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说通俗一点就能赚到钱。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们,谁还会说你是一个网瘾少年?弄不好都会给你投来羡慕的目光。
有谁还记得我们童年的噩梦杨永信教授?
这位教授1982年7月大专毕业于山东省沂水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后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于2006年1月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2008年他成为一群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其使用电击“治疗”上网成瘾;同时它的某些“教育方式”被认为是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此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而这种一边“痛苦打击”一边给“光明出路”极端的方式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很多网友对此反应强烈并对其大加讽刺,称呼其“羊叫兽”、“羊叔”、“电击狂人杨永信”、“磁暴步兵杨永信”、“雷霆萨满杨永信”、“十万伏特杨永信”等等;而有些出院的“患者”则用了“地狱之行”、“非人性”、“丧心病狂”等批判性极强的词语来形容那段经历,一些盟友表示对自己的父母完全失去信任,睡觉时枕头下藏刀;有的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甚至彻底失踪
对于网传的13号室事件?
谁也没有想到,一段“十三号室”的短视频在上传网络之后,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再一次揭开了十几年前“网瘾少年”的伤疤。
“磁暴步兵、雷电法王”这些看似戏谑的名号,都被冠在一个名叫杨永信的医生身上。这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生数十年来饱受舆论争议。
争论最大的焦点就是其所用的“电击疗法”。在众多曾经接受过治疗的未成年人当中那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刑罚,“像无数根针从脑子里往外扎”、“好像有把巨大的铁锤在不停的敲打自己的脑袋”。
其所在的医院甚至成为曾经接受治疗者眼中的奥斯维辛。
然而,把所有问题和错误简单归纳到一个人身上虽然简单却不科学,因此我们更应该了解多方面的意见,尽可能全方位的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
关于杨永信、关于所谓的“电击疗法”,早在2009年时就曾饱受舆论质疑,甚至惊动了中央电视台。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所采访的一段报道:
“送孩子来的父母呈现出两级分化状态,一类是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夫妻不睦,家庭关系支离破碎,对孩子除了金钱从未给予过交流和关心。一类是农村父母,同样为了生存忽略了亲情,孩子长期在网络社会里寻找身份认同,没有得到过价值观的教导。”(原文较长,文末我会附上原文链接)
这一切的一切,起源于仅仅是一个所谓的“网瘾少年”的说法。在电子竞技早已成为运动会比赛项目的今天,“网瘾少年”这个词汇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在当年,包括现在很多自闭症少年、叛逆少年等等等等都会被其家长亲自送到杨永信这里来。
在每人一个疗程长达四个半月、花费数万元的医院里,让自己孩子接受令其毛骨悚然的所谓“电击疗法”,如果没有孩子家长的极力配合,很难说的过去。
“痛苦触目,幸福脆弱。网络只不过是青少年躲避现实,反叛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而所谓戒网瘾树立那70多条“军规”,仔细看看,其实是家长们的支持和作为。很多去求助的家庭都无法归入网瘾范畴,“性格缺陷”和“问题家庭”是网瘾以外的另两大诊疗目标。”
在情绪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就能看到,问题既不是出在那些网瘾少年身上,也不是出在杨永信身上,而是出在那些“问题少年”的家长身上。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早年间的豆瓣曾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论坛,论坛里是全国各地吐槽自己父母的网友。
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什么地方能深刻的观察人性?只有小地方可以。因为小地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不会像大城市一样流动性那么大。
一旦人员流动性大了,大家都是泛泛之交,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也无从探究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更无法见证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
只有长期、细致的观察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变化,才能真正深刻认识人性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流于表象。
很多社会上的年轻人,在生完孩子之后,在工作问题、事业发展问题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之下,导致自己不可能亲自带孩子,必须要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来带,因此和孩子在感情上的疏远就是必然的,随之而来的亲情淡漠和隔阂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小矛盾,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之后、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家长的更年期这两个放大器的共同作用之下、在某些男女双方都很强势的家长身上,很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集中爆发,并造成孩子和家长的严重对立,发展到后期极有可能会以所谓“网瘾少年”、“问题少年”的形式爆发出来。
事情一旦发展到那个地步,就无法挽回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不信任感、隔阂感、冷漠感,长时间的缺乏交流,长时间的情感得不到沟通所造成的矛盾,通通会以家长和孩子都最不愿意见到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日常生活当中,茶叔见到过不少性格强势的家长,性格脾气极为执拗,甚至夫妻两人因为一件屁大的小事就能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结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幼小的眼睛里写满了恐惧。而他们两人不但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甚至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把孩子扔到了寄宿学校,美其名曰“锻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茶叔看来,这不是锻炼而是折磨。
把一个幼小的孩子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强行逼迫他接受自己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接受的压力和负担,远离父母亲情,远离家庭的温暖,远离自己熟悉的同学和小伙伴。这不是爱,这是害,这根本就是父母双方的自私自利和极其不负责任。
很多人以为这和家长受教育程度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关系,但通过茶叔十几二十年来的观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纯属个人性格使然。
而各种五花八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和悲剧还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茶叔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音视频的转换,违者必究)
【13号室】#三联生活周刊# :9年前,我在杨永信“13号室”见到的绝望少年和电击疗法 https://mp.weixin.qq.com/s/N_WsmihWH9NGRBk7sARFMA
lol瑞兹强势吗?
非常爆炸无敌carry猛的一匹的强势!瑞兹作为曾经国服三大永久免费英雄,原来只要450金币就可以购买到(现在不知道变没变),长期一直被人忽略,但是faker化身瑞兹大魔王之后,全球的玩家才知道瑞兹原来这么厉害。拳头也才意识到瑞兹原来这么猛,那赶紧削弱刀妹吧!
S5之前的瑞兹是被动蓝量提供伤害,Q技能减CD加伤害,W提供控制,E技能群体减少魔抗,大招提供移速吸血和法术溅射效果。瑞兹就化身大魔王,本身是法坦,打又打不死,瑞兹伤害又高,偏偏跑又跑不过。好不容易打到半血,大招一开, 吸血瞬间就满了。特别是瑞兹的那一手闪现W,定点秒杀C位简直无敌。后来削弱了瑞兹QWE及普攻的射程,手实在太短了,瑞兹就从中路慢慢消失。但是玩家突然发现上路多是近战,瑞兹玩上路也完全可以啊,于是就产生了Gogoing的上路瑞兹50点血翻盘FNC,瑞兹还是强啊!
S5之后,拳头一看,咋个削弱瑞兹都能玩,那就改版吧,于是被动改成加护盾,Q变成弹道性技能!当时基本上全世界玩家都觉得可以放弃瑞兹了,结果职业玩家带来一手无限W,敌人被永远禁锢在原地,活活等死。拳头又才意识到瑞兹原来这么猛,那赶紧削弱刀妹吧!
S6之后,拳头一看,咋个削弱瑞兹都能玩,那就重做吧,于是瑞兹变成了溅射伤害+护盾+大招开车的老司机,拳头以为能高枕无忧的时候,诞生了瑞兹的溅射打法,那经典的高地前一堆残血兵,敌方五人推塔,瑞兹一套技能上去直接五杀,还有无数大招开车偷龙,偷基地,配合努努原子弹的集锦!而且后期定点W配合队友秒杀C位的机制还是没改,拳头说:“你们还要我咋样?难道要我删除瑞兹?”
提到瑞兹,不得不提faker,这个男人第一次让世界意识到瑞兹的恐怖。也无数次在世界赛上用瑞兹打出恐怖操作,faker也多次用瑞兹拯救SKT(烧烤摊?)这只队伍(最近的一次就是对战MSF的第四局),本来瑞兹就强势的终极无敌爆炸猛的强势,faker的瑞兹就更加强势,但是真正无敌的还是ban位,所以最直接的选择就是ban掉吧!管你再骚,也怕菜刀,管你再强,ban位无敌!
游戏毁掉了多少孩子?
游戏毁掉了多少孩子,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家的孩子从小就玩游戏,却并不沉迷,也没被毁掉,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引导。
我家是最早接触游戏的家庭,具体时间不记得了,八几年吧,我记得我和弟弟第一次玩还是用的任天堂的红白机,在街上小店里打的,有《警察捉小偷》《射击鸭子》等,那时间我们才几岁,第一次接触就深深地迷上了,当时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所以我们有了第一台任天堂,后面又陆续购买了,二代、索尼等,直到购买了第一台386电脑。
红白机最早的任天堂有了电脑以后,游戏更丰富了,我弟是游戏迷,因为家中有电脑,所以他从来没有到过外面的网吧,这也是我妈觉得做得特别对的一件事,而且那时候我妈也并不限制我们玩游戏,曾经我和我弟也曾通宵玩,《仙剑》《CS》《魔法门》等,如今想来都是记忆犹新。
仙剑奇侠传70、80后的记忆在刚开始的好奇和疯狂过后,我们慢慢地走向平淡,因为真让你敞开来玩,一次玩了个够,你能玩得了多少?
反而是我弟从此喜欢上的电脑和程序,从此走上了程序猿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一路至今,从开始的码农到现在的集团中层管理者,我觉得电脑和游戏对他来说利大于弊。
到了我女儿这里,从小就接触游戏,我家在她舅舅的带领下,Wii、平板、电脑、掌机一应俱全,全都留给了她,我也不反对,特别是Wii,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体感很强,除了娱乐放松外,还可以锻炼身体,一举两得,所以只要她完成了自己的功课和学习外,我都会陪她一起玩,最喜欢的就是《马里奥系列》。
除了Wii,又增加了一台wii U现在女儿五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前五,还因为喜欢马里奥里面的奇诺比奥,自己创作了一系列的以蘑菇人为外型的漫画,在学校里也收获了一大批的小粉丝。
女儿的作品她有自己的手机,平时也会玩一下手机游戏,有自己的微信和QQ,我非常尊重她的隐私,让她自己设置密码,我从不干涉,但是约定就是不可以在玩游戏的时候进行充值,还有就是玩的时长 一次性不可超过半小时。
对于我们家来说,游戏从来不是禁忌,反而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亲子活动,有时弟弟一家来玩,我们就会一起玩,一起笑,游戏承载了我们的欢乐,促进了我们的关系,也让孩子学会了创造。
两萌娃在赛车所以我个人认为,毁掉孩子的不是游戏,而是家长的引导,堵不如疏,与其一面的防止孩子玩游戏,用打骂的形式,不如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怎么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喜欢她喜欢的,爱她所爱的,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在正确的路上作为先行者,让孩子跟着你的脚步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