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怎么样,有没有看完后很开心的电影推荐?
首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这边就先推荐十部吧
《地下》
豆瓣评分:9.0
导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战争之殇在库斯图里卡之手化作了一个关乎家国荒诞的政治史诗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
全片充满了奇思异想,有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史诗片。情节虽有些荒诞不经,但却准确地描绘了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的社会状况,大胆揭露了一些投机的战争英雄英勇事迹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影片的基调是幽默和讽刺的,又十分活泼轻松。
《阅后即焚》
豆瓣评分:7.0
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改编自77年至81年间担任美国中情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
讲述健身房雇员捡到一名中情局特工遗失的绝密光盘后遭遇中情局雇佣的杀手追杀的故事。
当时布拉德皮特看了剧本后,还特谦虚地跑去请教:这较色太二了,该咋演啊。
导演瞄了他一眼说,你可以的,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两杆大烟枪》
豆瓣评分:9.0
导演: 盖·里奇
艾迪(尼克·莫伦)思维敏捷,是个玩牌高手。在三个好友的支持下,艾迪携巨资参加了黑社会的高额赌局,不想落入圈套,欠下50万的赌债。为了还清赌债,艾迪和朋友们绞尽脑汁,最终算计到一群毒贩身上,并为打劫购买了两杆老式烟枪。
英腔英调一本正经讲述都市奇谭的正统英式幽默。
无序的时间相互并行、缠绕、碰撞,环环相扣,在笑料迭出中酝酿、发酵,最终汇同奔向共同的终结。
如果黑色幽默是“刑架下的幽默”,那么《两杆大烟枪》最接近这种内涵。
《洋葱电影》
豆瓣评分:7.7
导演: Tom Kuntz / Mike Maguire
节操恶搞喜剧片,洋葱电视台作为全球最没有事实依据的传媒,“洋葱新闻”所杜撰的那些虚假新闻,全部被收罗到了一起变成了这部很有“洋葱”味道的电影。恶搞无理,恶搞万岁。 比记录片下流,比下贱片严肃!
《上帝也疯狂2》
豆瓣评分:8.8
导演: 加美·尤伊斯
《上帝也疯狂2》在秉承了一如首秀时出色幽默风格的同时,在内容上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比前者更为的温情,从爱到亲情的酝酿,到国与国间的战争思考,还有那对自然动物的巧融,所营造的笑点与感动,让人不禁也渴望能有这样一场完美的非洲探险之旅。
《买凶拍人》
豆瓣评分:8.3
导演: 彭浩翔
一对杀手排挡,遵循雇主需求,拍摄杀人实景的搞笑故事
全片渗透着年轻人出道的小聪明与幽默。并讽刺电影工业混乱之景。
还借演员之口讲了镜头运动主观视角补拍的一节鬼马电影课。
换着法子把电影制作的流程从头到尾吐槽了一遍,通篇嘴贱的嘲讽里,含的是化不开的爱与梦想。
《疯狂的石头》
豆瓣评分:8.1
导演: 宁浩
宁浩令人惊艳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石头》中得以最好的掘取,中国特色犀利的巧融,荒诞在小人物们那行云流水般自然的演绎下,得以忍俊不禁的欢乐,诚然电影对《两杆大烟枪》有以诸多不可规避的引见之嫌,但这确是一部足够接地气的佳作。
《七个神经病》
豆瓣评分:7.6
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当你一位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奇峰突起的爆发,直接呛到你流泪!
影片讲叙了几个人绑架了一个黑帮老大的狮子狗,从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看完之后真有种舒心的感觉,剧情紧凑,全片充满了反讽与黑色幽默,几位大咖的表演十分有张力,确实很好看!
几个故事串联成了一篇伟大的故事,可能到最后一切都是因果有报,又可能只是机缘巧合!
《逃狱三王》
豆瓣评分:7.9
导演: 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一段颇具寓言色彩的逃狱返乡之旅,设置在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把古希腊奥德赛植入乡音袅袅的美国南方
古典英雄脱胎为三个难兄难弟,情绪化的江洋大盗、卖圣经的恶棍、满口脏话的政客、宗教信仰的虚无,各种元素逐一粉墨登场,每个情境都是一个隐喻,一场欢乐的盛宴随着布幕拉开而上演。
《哈拉十诫》
豆瓣评分:6.5
导演: 大卫·韦恩
10个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幽默故事串联而成的一部喜剧。
叙述者用戏谑的口吻讲述十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短篇:一个忘背伞包却奇迹生还的跳伞男子居然瞬间成为电视明星;一个把处子之身献给耶稣的老处女;一个不告诉儿子生父是谁的母亲……
来头条以后你最大的收莸是什么?
1.收益 2.朋友 3.坚持
头条是一个够开放,够包容的新媒体写作平台,从我们入驻开始,就有详细的官方培训营可以参加学习。之后每一个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都可以在官方发布的一些学习视频中找到答案,相当于一路扶持,助你成长,逐渐蜕变中写出文章,一点一滴赚到流量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收益。
但头条的收益远远比我们看到的类型要多。
1.长文头条广告费(开通原创钱有收益比较低,开通原创后收益会为原来的2~3倍)
2.微头条收益(达到1000粉儿,后台自己申请就可以开通)
3.问答收益(100粉开通原创,1000粉开通收益)
4.视频收益(横屏40秒以上,按照播放量有相应收益)
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很多。
比如:
(1)头条举办的一些主题征文活动
(奖励丰厚,竞争激烈)
(2)西瓜商单
(3)mcn打榜商单
(4)专栏佣金收益
(5)带货佣金收益
……具体详情就不一一陈述。
抛开之前已经停掉的那些高额青云收益之外,只要你想要赚钱,相对来说,在头条这个平台,还是红利满满的。
写作路上的好友,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写作头条的路并不是一条孤单的路,而是一条充满了打击与鼓舞的路。
满怀信心而来,但不一定总有好运气。
有时候发挥的可以收益会高一些,有时候发挥的不行,所以几乎为0,在不断的鼓励与被碾压中,我们在彼此的相互照应下,都从一颗玻璃心锻造成一颗坚强心。
不只是我,身边好多从接触到现在,始终如一日进行坚持的,都是如此。大家不抛弃不放弃,“头条虐我千百遍,我待头条如初恋”。
与其说,我们坚持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收益,不如说我们是彼此前行路上,志同道合的一个好伙计。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鼓舞,彼此打气。
写头条是源于对文字的喜欢与兴趣,但始终坚持下来,确实是意料之外。我其实是一个,对于任何事物没有三分钟热度的人。今天一看我已经来到了头条,默默耕耘了231天。
从来没有因为学习哪一个东西,能自主自发,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如此用功,如此卖力。
除了一开始的热爱与喜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了一些喜悦与成就感。
而它们成了我应对写作过程中,挫折时候的底气与勇气,使我不知不觉在这条路上,做到了坚持,并持续地不断新的探索。
当然在头条创作的过程中,记忆更深刻的并不是那些成就感,而是那些经历的挫败与无奈,可是我没有向他们屈服,而是选择了一路坚持。
以后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想我也会多一份韧性,多一份坚持。毕竟这大风大浪都过了。
这就是头条,带给我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与感染,受益匪浅。
当然,我也有遗憾。后悔加入太晚,后悔加入后没有加倍珍惜机会好好奋斗,也错失了很多机会。以后,继续努力,奋斗不息。
哪里有作业帮有免费的课程吗?
关于免费课程我给你分享一下我自己怎么去寻找,都是不花钱的,有的花钱也不多,一节一对一的费用就可以把一本书的重点内容全部搞定!
第一哔哩哔哩,这个视频里可以说干货满满,尤其是中高考逆袭的例子,特别的多,孩子们都是自己亲自使用过的方法推荐。科目不同,方法不一样!
这里说一下方法,一般直接找你需要的知识,可能搜不到,比如你要搜初一的数学,那就先输入初一数学,如果有,就会跳出来,如果没有,你可以输入初一,或者数学,站台就像拨蒜皮一样的推荐出来!
第二喜马拉雅,这个app是儿子中考前我使用最多的,那时候身边除了儿子还有几个孩子英语不是特别好,又马上中考了,我就在百度里输入英语技巧四个字,结果就被引导到了喜马拉雅,里面的人盖老师的考试技巧吸引了我,也就是从那时候我知道了中考高频词汇500,短语300,阅读理解只要认识百分之三十的词汇,我就可以全部作对的方法。中考作文模板等等!
以上是我这半年来使用的喜马拉雅听过的内容!喜马拉雅最适合复习英语单词,历史背诵,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走在路上都可以学习!
第三百度文库可以说这真的是一个宝库,但是最有使用价值的是对于每一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考点,使用百度文库是最好的工具!一年的服务费用不高,但是给你的却是很多节课外培训课不能讲到的,比如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是最好的背诵方法,有了思维导图,历史就可以达到讲完课就背会!
刚才看了一下,一年时间我怎么样了318个资料!有一些,可以多怎么样一些,综合起来用!
第四头条。可以说头条里藏龙卧虎,在教育界里好多好多老师,他们的论文完全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学习问题!
我每天都要去看一个老师,她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写的文章,可以说堪比一本专著,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语文学习方法,小学三年级的写作,二年级的阅读,等等!
总述:免费的课程有时候解决不了所有的学习问题!只有有机结合,才是提高学习的最好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现在的中国音乐跟日本音乐哪个更突出?
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的确如此,人的许多情感与思绪,都能够通过音乐这种最抒情的方式释放出去,它不仅可以承载快乐,也可以承载忧伤。或是调和情绪,或是抚平伤痕,又或是传递思念,均可寄于音乐之中。
一、中国传统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的起源
日本音乐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传统的日本音乐有很多种类,并作为日本特有的音乐文化闪耀着光彩。雅乐、民谣等传统文化作为日本的无形文化被保护起来,琵琶、古琴、尺八、三味线即使在现在也很受欢迎。传统日本音乐的发源地是中国,中日两国的传统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的传统创造出新的音乐文化。
日本音乐分为日本传统音乐和日本流行音乐两类。日本传统音乐,日语称作邦乐。通常都用“洋乐”做为反义词,指西洋音乐以外的日本传统音乐。相对于西洋音乐的七音音阶,近世邦乐是五音音阶(仅有do、mi、fa、la、si),邦乐的节拍多半为两拍、四拍的偶数拍子,几乎没单数的拍子,且声乐曲繁多,器乐曲显少。
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与亚欧大陆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5世纪后半叶~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在日本称为“三韩乐”。7世纪初,为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中国音乐,让百济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樱井,向日本少年传授伎乐。伎乐又称吴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横笛、腰鼓和铜钹。在7~8世纪,中国隋唐时代的音乐传入日本。
历史上中国与日本很早就有着国交往来,汉朝以来日本就有来朝方贡,使节交往不断。自公元600年起首次开启了遣隋使的派遣,此后的三百年间以遣隋使、遣唐使的形式展开了国家性、规模化的来华,谦虚虔诚地汲取中国的文化。中日的交往在此后明清之际也以商业的往来之便存在着大量的文化传播。
日本在吸收大陆的文化中尽管有着历史变迁,但是由于大量的实物、音响的传承、历史文献记载的视角不同以及近代音乐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等对我国音乐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如中国的古代乐谱主要流传于日本,明清以前的古代乐谱在中国几乎荡然无存。它们中除《敦煌琵琶谱》被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f)获取,现存放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nF)外,现存绝大部分的古乐谱,如六世纪的《碣石调·幽兰》(现藏于东京国立图书馆)、《五弦琵琶谱》(774年,现藏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番假崇天平琵琶谱》(747,藏于日本正仓院)、《五弦琵琶谱》(773年,藏于京都阳明文库)、《博雅笛谱》(966年,藏于上野日本音乐资料室)、《三五要录》(12世纪,藏于东京艺术大学图书馆)、《仁智要录》(12世纪,藏于东京艺术大学)等。另外还有明清时期的《魏氏乐谱》(1768年出版的歌谱)、《东皋琴谱》(1771年,东皋禅师蒋兴畴传谱)等都在日本。除以上的这些琵琶谱、筝谱、笙谱、横笛谱、琴谱外,还有筚篥谱、三弦谱、尺八谱等以及10世纪以来日本模仿这一乐谱形式进行传承写作的大量乐谱。
此外,日本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唐代乐器。正仓院收藏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四弦琵琶、尺八、横笛、笙、竿等18种75件乐器都是8世纪盛唐前的藏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7世纪至9世纪末日本在规模性地派遣使节来唐取经、学习隋唐音乐文化中不仅建立了雅乐寮、内教坊等音乐制度,唐乐、高丽乐等音乐体裁也一并传入。如雅乐、声明等音乐样式代代相传,传承至今,是活着的音像资料,它们对研究隋唐时期的唐代音乐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这一时期的日本文献是当时来华高僧、学者模仿书写的汉文献,在音乐文献中与中国的文献性格差异很大。从《日本书纪》至《日本三代实录》(从传说时期至公元887年间)的六国史是以编年体形式撰写,它们同12世纪前的大量日记一并都具体而详细地记载了宫廷音乐事项。而13世纪的《教训抄》、15世纪的《乐家录》以及16世纪的《体源抄》等是日本雅乐的百科全书,记载着包括由中国传人日本的传统音乐的详细内容,尤其是《乐家录》具体的记录了当时中国乐器的演奏方法、乐调的使用等中国史书中很少记载的内容。另外,由于日本古代崇尚中国的外来文化,积累了大量从大陆传来的音乐史料,日本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才得以较早地展开,并孕育了一批优秀的学者。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用到的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构成的“五声音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o、re、mi、so、la这五个音。这样一来,就常以大调为创作基础,所以听起来风格明朗大气。
日本传统音乐,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因此也以“五声音阶”创作为主。但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传统音乐用到的是do、re、降mi、so、降la这五个音。这样一来,就常以小调为创作基础,所以听起来风格更委婉阴柔。
二、上世纪70~90年代日本流行音乐步入辉煌,当今日本流行音乐已成为世界乐坛的焦点之一
日本流行音乐J-Pop是英语Japanese Pop的缩写,此名称由日本一家广播电台J-WAVE在1988年创造出来,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代称呼受西洋影响的现代音乐,包括了流行音乐、R&B、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一般的日本商店将音乐分成四种:J-Pop、演歌、古典音乐及英语/国际。有些的音乐则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为安全地带和中岛みゆき(中岛美雪)。日本拥有世界最大的实体音乐市场,其实体唱片市场(仅计算单曲,专辑与音乐录像带销量)年产值约占世界市场的30%,日本音乐的制作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可称得上是一流水平。
目前,通俗流行音乐仍在整个日本音乐市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其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强劲,但是在某种程度上,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辉煌不再。
当然,如今的舞台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一些乐队组合和歌手的身影,比如70年代的Pink Lady、摇滚明星乐队Southern All Stars(南方群星)和YMO(黄色魔术交响乐团)。
80年代是多种音乐流派汇聚、融合乃至消亡的过渡时期。那个年代的著名女歌手、乐队组合有十几个,其中最有名的男歌手是英年早逝的尾崎丰和男子摇滚乐队X-Japan。
进入90年代的日本乐坛出现了一个“巨人”,它就是日本著名艺人经纪公司Johnny's(杰尼斯)事务所。从90年代初至今的20年间,该事务所培养了一批人气男性偶像团体,包括SMAP、ARASHI(岚)、TOKIO(东京小子)和 V6等等。
听听日本人诠释的中国音乐,真有黄钟大吕、荡气回肠之感。以前看过一个flash,名叫《哭台湾》,其实flash做得相当简单,但是其中的文字和背景音乐十分精彩感人,反而让人觉得这样简单的制作更好,但怎么也找不到音乐的来源。后来怎么样s.e.n.s的专辑,其中有一个叫做“故宫三部曲”的合集。s.e.n.s来自日本的二人组合,以前却不知道他们做过关于中国的音乐,于是搜索了一下试听,结果那首我寻找了很久的曲子蓦的就在耳边响起,当时只觉得震撼和狂喜……马上下了这张专辑刻盘在音响上一遍遍听。
中国现在做不出这样的音乐了,到底谁继承了中国的文化?故宫三部曲,是一个中国文化传承者在寻根,是对这个文化发源地没落的伤感和追怀。看看现在我们拍的正在播放的《故宫》,常想,如果我们这个国家没有这么多磨难,我们早就有超过sony、柯达、佳能等等的国际知名企业。今天我们将有最美妙的音乐 、最好看的电影 、最漂亮的服装……
经常可以在CCTV的纪录片中听到的曲子,悠扬浑厚的古乐,气势磅礴,随着故宫的出现震憾着心灵。一种肃然起敬而自豪的感情由然而生,是对我们博大精深的祖国,也是对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可惜,这个5千年古国的精髓却是由另一个国家来诠释,虽然一样美妙到位,还是遗憾。或许我们应说,音乐无国界。
《故宫三部曲》是神思者为NHK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其配乐精湛若斯,音乐符跌宕,随着历史叙述的起伏不断变换着节奏,低沉的打击乐仿佛敲响了永乐朝的大钟,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代表着他们心中思慕的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荡气回肠的音符,有如一次梦幻般的神奇旅行,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诗电影,古老壮丽的风景翩翩掠过,浑厚文明的画卷—换化成音符来展现。而配乐第一部《故宫》就如同这部电影的序曲,这次旅行的开端,是初遇时的惊艳,是失语了的慨叹。
神思者是由深浦昭彦和胜木由佳莉组成的一支二人乐团s.e.n.s(sound earth nature spirit),这支成军逾20年的新世纪音乐团体是日本乃至全世界都不可多得的new age大师组合,被称为日本国内“治疗乐”的先驱。1988年神思者已经凭借《海上丝路》配乐三部曲奠定了他们在new age音乐领域的坚实地位,为电影《悲情城市》的配乐则使他们获得金狮奖最杰作奖。
日本和日本流行音乐已成为世界乐坛的焦点之一,日本音乐已经随着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和游戏为世人所知。
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如果日本流行乐坛明星们的才艺能在流行音乐-动漫-游戏领域实现跨越,那么,他们在世界乐坛的人气将更上一层楼。
三、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音乐对中国港台乃至内地乐坛的深远影响
提起流行音乐,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台流行音乐。上世纪80、9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方兴未艾,开始步入全盛时期,一个又一个乐坛巨星不断涌现,流行乐坛人才辈出,像许冠杰、张国荣、齐秦以及四大天王等等,经典歌曲频频涌现,在内地音乐还处于相对混沌的时候,刮来了一股强劲的港台风,开启了华语乐坛的一个传奇时代,以至那个时代成了流行音乐再难逾越的一个高峰,也是无数歌迷永远难忘、无限怀念的一个时代。
如果说7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开创,是许冠杰个人天才般的成就;那么到了80、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逐渐进入黄金时期,以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陈慧娴、陈百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香港流行音乐人崛起,带动了整个香港流行音乐产业的繁荣,在这背后,日本音乐绝对可以说功不可没。
许冠杰对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仍是空前的。他不仅开创了粤语流行、自作自唱等先河,甚至促成了香港整个流行音乐消费市场的形成。这也为紧随其后的关正杰、林子祥、罗文、甄妮等人的走红铺平了道路,是八十年代黄金时期来临的先兆。
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流行音乐传入香港,人们对国语歌的需求日渐增长。而在70年代,许冠杰、罗文、温拿乐队等人的火爆也显示出了香港流行音乐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他们的唱片常常发行后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市场快速地消费掉。不过这其中包含着更为深层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长期浸淫在传统文化和英殖民文化的环境中,面临西方音乐的冲击,香港大众对于新兴的本土流行音乐文化的渴求可想而知。
香港大众对流行音乐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但在许冠杰1978年推出的专辑《财神到》中,有6首翻唱自猫王Elvis作品。尽管台湾的邓丽君等人在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也很受欢迎,可这某种程度上还是显示出了仅有的这些当红音乐人及其作品并不能满足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同时,频繁地出唱片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终于有所转机。以谭咏麟为代表的新人的蹿红,恰恰填补了这种市场需求的空缺。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和许冠杰一样,有着强大的个人创作才华,这时候翻唱就成了一个便捷又保险的选择。而60、70年代就涌现出大量流行金曲的日本,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首选。
谭咏麟的真正走红是在其1981年推出第三张个人专辑《忘不了您》,这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忘不了您》就翻唱自日本著名歌手五轮真弓的代表作《恋人よ》。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带来了强烈的市场反响,让很多香港音乐人意识到日本流行音乐的魅力,掀起了后来对日本流行音乐的改编翻唱浪潮。
日本影响香港流行音乐,香港流行音乐又和台湾流行音乐相互影响,形成早期的华语音乐主流市场,反过来影响了大陆几代人的成长。
虽然那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却总被人吐槽“是个抄袭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乐坛的一大特点就是“翻唱”。很多歌曲都是将其他国家歌曲的旋律拿过来,填上自己的歌词,然后就变成了一首新歌曲。有的歌手“翻唱”了英文歌,有的歌手“翻唱”了日语歌,这也是大家一直诟病的地方,毕竟音乐的原创性才是最重要的,拿别人的东西,改造一下,便占为己有,确实有点“强盗”的意思!
在所有的“翻唱”之中,又要数日文歌最多,很多我们熟悉的歌曲,像《红日》、《千千阙歌》、《天涯》以及《后来》等等,都是“翻唱”日文歌得来的,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接受的事情,在当时却是潮流!粗略统计了一下,仅翻唱中岛美雪的歌曲就多达70余首,因此很多人都说,“日语歌养活了大半个华语乐坛”、“日语歌是华语乐坛的半个妈”等等。
某一天,你会突然被人告知,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其实叫《What’s your name》,是由一个日本少年组合首唱的;《红蜻蜓》的原唱其实是一个1956年出生的日本摇滚大叔。王菲在1992年的成名之作《容易受伤的女人》,翻唱自一首日本老歌,这首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了。也就是说,当年中国的流行乐要比日本晚了20多年。张学友的《一路上有你》《祝福》《每天爱你多一些》……统统是日本人先唱的。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也都是日本人写的。还有郭富城的那首成名曲《对你爱不完》……
毁童年的真相是否已经让你受到深深的打击?其实,日本音乐对中国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远。
港台唱片业“换汤不换药“早已有之。
几乎在中国所有正处于爬坡阶段的行业当中,都有这样的成熟模式:以“来料加工”的方式进行贴牌生产,将外国核心零部件拼凑成国产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划算且少有争议的。
港台唱片业也是这么干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只能用“划算”来形容,更多的时候是“毁”了集体记忆。而现在80后一代正在集中进入“毁”记忆的时间。比如开头我们说过的《一路上有你》、《青苹果乐园》和《红蜻蜓》。
但是别以为时代已经过去。回忆一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音乐,它们大部分也是日本人创作的。
中岛美雪和玉置浩二,这两个名字可能你很陌生,但他们的歌你一定听过:除了《容易受伤的女人》《漫步人生路》,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原唱都是中岛美雪。
据不完全统计,港台歌手至少翻唱了中岛美雪原创的70余首歌曲。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岛1952年生人,比中国大部分80后的父母年纪还大,但她在跨度40年的演艺生涯当中,足足影响了中国三代人,而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位日本歌手的存在。
本世纪初,台湾歌手李翊君推出一张新专辑,所有歌曲都翻唱自中岛,可见中岛在华语唱片工业当中不可忽视的幕后大姐大地位。
玉置浩二则是另一位被翻唱最多的日本男歌手。主力翻唱者包括谭咏麟、李克勤等人。还记得《红日》这首励志粤语歌吗?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日语歌。也就是说,1958年出生的玉置浩二假手众多香港歌手,间接统治了大陆流行音乐市场长达十余年。
细究起来,日本演艺界向港台输出核心资源——歌曲,并在香港“贴牌”——也就是换个歌词,换个歌手,重新包装然后送往大陆以及东南亚音乐市场,并不是圈内的秘密。只是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这些曾经的贴牌流行音乐的规模,才慢慢被圈外人知晓。
贴牌生产造就了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1991年,周华健发布专辑《让我欢喜让我忧》,风靡一时并且传唱至今。但其实这首歌的歌曲版权从日本购买之后,歌词一直难产。接下来进入八卦模式了:制作人李宗盛起初让周华健来写,周面有难色,他的心态很简单:我们要做原创音乐,为什么还要翻日本的口水歌?到了进棚录音前一晚,周华健给李宗盛打电话,说写不出来了。当时李宗盛和时任女友正在香港度假,怒气冲天的李宗盛挂完电话,一个人坐在卫生间的小板凳上写歌词到凌晨。
按照李宗盛的说法,头两句“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分明就是写不出来了,在乱写。
结果是这首翻唱歌曲红得一塌糊涂。
另一个故事也基本代表了当时港台唱片工业的常态。
《花心》的词作者厉曼婷,刚进滚石唱片公司不久,一次与李宗盛吃饭,李宗盛叫嚷着说晚上要录音了,歌词写不出来,请厉曼婷来写,要下午交稿。厉写了两个小时交出去。于是,厉成了徐克电影《东方不败2》的主题曲词作者。
《花心》也是一首日本歌,准确地说,是一首琉球歌曲。原作者喜纳昌吉,是琉球国三司官杨太鹤的后人,日本吞并琉球后改姓“喜纳”,所以喜纳昌吉本姓杨。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反战歌曲,经厉曼婷改词之后,成为一首彻头彻尾的情歌。
相似的例子还有邓丽君的《又见炊烟》,它也是一首日本歌。原曲的场景,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在自家后院想念战场上的丈夫。词改完之后,整首歌的情绪也大变。作词的老先生庄奴,一生作词3000余首。你一定听过他写的歌——《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是他60岁左右时写的。但是同样,这首歌也是翻唱的,原曲叫《Sexy Music》,是由一支爱尔兰家庭乐队创作。这还没完,你听听这首原曲的前奏就知道,跟刘德华《独自去偷欢》的旋律简直太像……
萝卜快了不洗泥。陈慧娴在1989年7月发布的代表作《千千阙歌》,是一位日本歌手在同年2月出版的歌曲。
其中《千千阙歌》中的“阙”应为“阕”,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专辑时,把歌名都搞错了。但因为歌曲很快走红,这个错误也就没再去纠正。
总之,在那个出专辑就像开动印钞机的年代,港台大红的歌手,得到的待遇是音像经销商付货款预订,一出手就是上百万的专辑销售量。
歌手如果勤快,一年能面向不同市场出四张专辑:国语一张、粤语一张、英语一张,再来一张精选集。
原创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日本歌改头换面就是现实选择了。只是这种商业考量,最终让几代人集体记忆变得有点……失落吧。
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跑马圈地过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