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吕雉,为什么戚夫人的儿子不去救她?
原因很简单,在戚夫人被做成“人彘”之前,赵王刘如意已经被吕后杀死。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对这段经历有如下的记载:
吕后最怨恨戚夫人和他的儿子赵王,就命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并且征召赵王。使者去了三次都被挡了回来,赵国丞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祖把赵王委托给我,就是因为赵王年纪小,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要征召赵王一同诛杀,臣不敢让赵王去,况且赵王有病,并不能奉召前往。”吕后大怒,就派人征召赵相周昌,周昌来到长安以后,吕后再派人再次征召赵王。赵王应召赴京,还未到长安,孝惠帝刘盈仁慈,知道太后发怒,自己就到霸上迎接赵王,与他一起进宫亲自保护,和赵王一起起居饮食。吕后想要杀死刘如意,却得不到机会。孝惠元年十二月,孝惠帝早晨外出射猎,赵王刘如意年小贪睡不能早起。吕后听说他一个人在,就派人拿着的毒酒让赵王刘如意喝了下去。等到天亮孝惠帝刘盈回来,赵王已经死了,于是就迁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于是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烧聋耳朵,灌下哑药,把他丢在猪圈中,称作“人彘”。过了几天,吕后叫孝惠帝观看人彘,孝惠帝见了一问才知道是戚夫人,就大哭一场,因此病倒。之后孝惠帝派人对吕后说:“这不是人所干的事,我身为太后的儿子,终究不能治理天下。”因此终日饮酒淫乐,不理政事,故而有病。
以上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段史实的记载,刘如意先于母亲被害,因此根本没有可能去救自己的母亲戚夫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古代有哪些极其残忍的酷刑?
酷刑的种类十分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精神折磨与肉体折磨。这里主要指肉体折磨,现在为大家一一列举。
凌迟凌迟,或称陵迟、寸斩、磔刑,俗称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是最残酷的死刑之一。凌迟是指刽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数百至数千块,用小刀逐块割下来。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数小时的痛楚才会气绝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伤不正确,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刽子手也可能会受罚。此刑罚主要在中国古代实施,但西方也有类似的记录。
在西方,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时,曾下令对女巫采用铁钩将骨肉分离至死亡的刑罚,类似凌迟。中世纪欧洲有以铁梳切掉皮肉的死刑,16世纪日耳曼地区仍有实施。
中国从五代开始出现凌迟,凌迟与春秋时期的“醢”处决尸体不同,是以活人执行。元代凌迟120刀为限。至明清时达至顶峰,用刑广泛。明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施以此刑,据说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罚主要针对叛国者,明成祖朱棣也将许多帮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处凌迟之刑。
由于凌迟过于残酷,历代以来均有不少人主张废除,包括南宋时的诗人陆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间的英国驻华支使使馆参赞威妥玛等人。最终,在1905年,凌迟和其他极刑一起废除,但1907年仍有执行记录。
与其他死刑一样,部分犯人会在被送往刑场前,先游街示众。到了刑场,会把犯人捆绑在刑场上,通常是一条柱子上。与其他古代死刑酷刑一样,大部分的凌迟行刑容许百姓围观,有时甚至可以站得非常接近受刑者。有部分百姓更以看人受凌迟为乐。
部分受刑者,不论男性或女性会被脱下全身衣服,让其全身,包括性器官暴露于群众目前。只有小部分受刑者可以保留一些衣物掩盖重要部位。这做法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对受刑者的一种凌辱。
行刑时,施刑者多以渔网网住受刑者,再顺着鱼网轮廓,以小刀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逐块割下。受刑的刀数不是一个固定的数目,因受刑者而异也因朝代而异。宋朝时只割八刀至一百二十刀。割之前会先打断犯人四肢,防止其反抗,之后再割咽喉,防止其痛苦吼叫。
到了明朝时往往超过千刀,甚至达三千刀之说。王明德说:“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千刀万剐”至此名实相符。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有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日记亦言之。”但据记载刘瑾实际上共被割了三百多刀,本计划3357刀分三日割完,第一天357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刘瑾苏醒后再割,但割到第二天刘瑾已一命呜呼。
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数、或者死囚的断气时间不当,刽子手都可能会受罚。理论上凌迟要割至最后一刀时,犯人刚好断气;但亦有传说家属有时可以买通刽子手,一刀就把心脏刺破,提早结束犯人的生命以减少痛楚。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若果是女性犯人,先从乳头开始,再把双乳割下,然后才割胸肌,接着割生殖器;如果是男性犯人,割完胸肌,会接着割生殖器;然后轮到大腿、双臂、腹肌、臀部。最后割耳、鼻、眼、唇。下刀的时候助手负责报告刀数,割下来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来等待验查;但亦有丢到地上,甚至是卖给旁观的群众。明武宗的宦官刘瑾,受刑后割下的皮肉,便被以一文钱的价钱卖给围观的民众。到了清末,残肢会被放进一个篮内示众。有时凌迟以后会再以利刃枭首,用巨斧锉尸。
后期,部分受刑者会先被施以鸦片,以保受刑者的清醒,延长其痛苦。清末则有“八刀刑”之方法,下面所提及的符珠哩的受刑便属这方法。这个方法的所有动作均由左边部位开始,之后才割右边相应部位。首先先割胸口,之后割肱二头肌,接下来则是大腿,再之后是割手臂至手肘,之后则是割小腿,最后一刀是枭首。头颅会被吊起,和放在篮内的残肢一起示众。
绞刑绞刑分为“吊死”和“勒死”两种。“吊死”,是指以将人的颈部吊在半空,以其自身的重力,拉紧颈部绳索,从而引起死亡。“勒死”则是以绳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窒息而死。
一般而言,把受刑者吊在树上或梁上是最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亦称为上吊。现时执行时通常将犯人双手反绑,站在活门上(韩国的绞刑是坐在活门上执行的),黑布蒙头(在日本的绞刑多数是用白布条蒙眼,而昔日英国则用白色的头套),然后在颈子系上绞刑绳。当执行者拉开活门,犯人就会颈椎折断致死。
亦有像拔河那样的缢杀方法,即两组人员在两旁拉扯绳索,勒死在中间的人。
绞刑死亡的原因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颈部大动脉受压迫以至于血管闭塞,导致脑部缺氧死亡(绝大多数)颈椎折断导致中枢神经破坏(高处下坠,只有在问吊中发生)甚至头部掉落一般吊绳圈套人的脖子后颈处上方会有一段螺状绳结,当受刑人落下时,勒紧的脖子使得后脑自然向后仰,和该绳结因落下作用力牵引反弹,绳结力道足以将后仰的人颈椎折断,达到快速致死作用气管闭塞导致窒息(虽然大多数人以为这是死亡的主因,但实际上极少发生这种情况)因颈部神经受压而引起的心脏骤停它有一个变种——缳首死刑(Garotting)。最初用于西班牙,利用螺旋技术,将受刑人的颈部勒住窒息而死。犯人会坐上缳首架,双手被反绑在柱子上,刽子手将缳首架上绳子套住受刑人的脖子,而绞绳后方绑着一支短棍。这时,随着刽子手转动把柄,绞绳便会将死刑犯的颈部紧紧套住,然后痛苦的窒息致死。
缳首死刑的刑具
随着科技进步,1852年西班牙发明较新型的缳首死刑,将缳首架机械化,这样能帮刽子手省力,也希望能减少受刑人的痛苦。新的执行方法将原本的绞绳取代为螺丝钉,至于固定死刑犯的头部,改用铁缳加以固定。当刽子手转动短柄,螺丝钉会从颈部后方钻进脊椎内,然后切断颈椎。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减少受刑人痛苦,因为螺丝钉不一定会钻进脊椎内。
腰斩腰斩,是极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之一,从罪犯腰部将罪犯切成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刑罚,其目的是延长罪犯死亡的时间,增加其痛苦(因人体主要器官位于上半身,故腰斩后至死亡尚有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受刑人最终死亡原因是失血性休克,而《包青天》剧中的铡刑亦是腰斩之一种。
传闻中,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十二日河南学政俞鸿图被判处腰斩,是中国最后一位处以腰斩的政府官员,监斩人是邹士恒。俞鸿图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
石刑石刑,是一种钝击致死的死刑执行方式,根据情况、地区的不同,采用大小相差迥异的石头。在某些伊斯兰国家的沙里亚法规下,石刑仍然存在。这些国家包括也门、毛里塔尼亚、阿富汗、索马里、文莱、伊朗、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一个已婚的男人或已婚女子与人通奸,有四名证人的证词,法官如断定其通奸就可判刑。男性在腰以下的地方都要埋入沙中,女性的则较深,是胸以下的地方。其后人们就向受刑者反复投石。石头约拳头大,一块不足致死,受刑者最后死于严重的脑损伤及颅内出血。
穿刺穿刺之刑往往使用一根很长的木棒,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如直肠、阴道、口腔等。如此的方法会导致受刑者在痛苦中死亡,有时候会长达数天。施刑的木棒往往会插在地上,任由受刑者在痛苦中死去。
有时候,施刑人在穿刺之时避免插中受刑者的重要脏器以避免其立即死亡,像一个插头一样避免其大量出血。将受刑者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后(有时候也包括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受刑者进行拷打和强奸),在生殖器和直肠之间的会阴处开一个口子。然后将一根粗木棒插入其间。插入人体的那头很钝,能够推开体内的重要脏器,大大延长受刑者的生存时间。
施刑用的木棒往往会从胸骨处穿出,因此将木棒的顶端抵在受刑者的下颚处,以防止受刑者身体的下滑。
穿刺之刑在古埃及以及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西亚文明皆有使用,现代发现的新亚述帝国时期浮雕上有对犹太人施以穿刺之刑的描绘。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曾提到大流士一世在平定巴比伦城的叛乱时,曾将3000名巴比伦人施以穿刺之刑。这次行刑的事件在贝希斯敦铭文上也有记载。古罗马的十字架刑罚也来源于穿刺之刑。迦太基人则对在战场上怀有二心者或战败者施以此刑,往往还附加施行了其他刑罚。
亚述帝国的穿刺刑浮雕
穿刺之刑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大量盛行。著名的弗拉德三世(也就是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原型)就是酷爱使用穿刺之刑的人物,因此取得了“穿刺公”的绰号。在14世纪至18世纪期间,穿刺之刑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对犯有重大内乱罪的人物处决的传统刑罚。
南非祖鲁人将穿刺之刑称作“Ukujoja”,受刑者为执行任务失败者、使用巫术者和战场上的懦夫。
吕雉真的给刘邦戴绿帽子了吗?
吕雉以狠毒闻名于世,而她也给刘邦戴上一顶绿帽子,吕雉的情人名叫审食其,两人的“地下关系”持续多年,甚至是大汉王朝人人皆知的“秘密”。
由于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吕雉的身份自然也很特殊,因此在汉朝历史的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吕雉与审食其私通。
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综合史书中的相关记载和历史事实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吕雉与审食其私通无疑。
审食其与吕雉
审食其和刘邦是名副其实的老乡,两人都是沛县人,审食其长相清秀,能说会道,这个特点对于女人很有吸引力。
秦朝一统天下,不想暴政导致天下纷纷起义反抗,而沛县刘邦就是反秦大军中的一员。审食其起初也是跟随刘邦反抗秦朝,但是刘邦考虑到自己常年奔波在外,就让同乡审食其照顾留守妇人和老小。
刘邦在开始起兵之时,心中对于未能在父亲身前尽孝,不能陪伴妻子教育儿子,感到非常愧疚,因此对弟弟刘喜和审食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帮自己照顾好家人。
吕雉能够嫁给刘邦,那是刘邦前世修来的福分,吕雉在嫁给刘邦之后,经历不少苦难。刘邦因为在芒砀山私自放走囚犯,被迫成为草寇,但是可害苦了吕雉。
作为山贼草寇的家属,朝廷将吕雉丢进监狱中,此时的吕雉感到自己太不值得。碰巧的是,审食其从这时候开始正式走进吕雉的心里。
刘邦在外打拼事业,家中妻儿老小一应事务都被审食其照顾的妥妥当当。刘邦在自称沛公后,再次郑重地将吕雉等人交给审食其来照顾,自己只管注意争夺天下的战争。
在吕雉与审食其的日常相处当中,两人都心生情愫好感,两人的关系也在逐步加深。
后来,项目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中王,这才有机会将吕雉和家人接到身边来,但是好景不长,楚汉战争随后爆发。刘邦在彭城遭遇失败,结果刘太公和吕雉全部都被项羽俘获。
吕雉和审食其一起在项羽军中共同又度过了两年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就连刘邦都不能确定自己会是胜利的一方,可以想象当时吕雉的心境。
在项羽和刘邦交战时,项羽动不动就要拿刘太公的生命威胁刘邦,相比吕雉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些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多亏有审食其在身边照顾,让吕雉在心灰意冷中感受到活下去的动力。
公元前201年,并没有什么战功的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吕雉在背后用力促成,史书中用“吕后谏争”四字来表达吕雉为审食其争取爵位时的坚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成为太后,权势更大,吕雉开始大肆封赏自己的母家。当时的右丞相名叫王陵,他对吕雉的安排提出反对意见,吕雉直接将她提拔为小皇帝的太傅,看似提拔,实则夺取相权。
吕雉的权势如此大,审食其自然不能少,给他谋了一个左丞相的职位。审食其还负责太后宫中的事情,这样吕雉和审食其便能更加方便地见面交流。
在《汉书》中曾经这样记载“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后”,意思就是说吕雉与辟阳侯审食其的私通之事。
冯梦龙在《情史》一书中曾经对审食其做出过评价,他说“辟阳侯谨慎,尝为外庭解纷。故终吕后之世无患。以高帝之雄略,吕氏之咆哮,而食其能顺事不忌,其亦有过人者矣。”
看来审食其还是有很强的实力,能够在刘邦和吕雉之间立于不败之地,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最能证明吕雉与审食其关系的线索藏在汉惠帝这里。
汉惠帝登基成为皇帝,而朝野上下关于吕雉和审食其的绯闻故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汉惠帝觉得太丢帝王颜面。汉惠帝在愤怒之余,随便想了一个理由就将审食其关押起来。
在《史记朱建列传》中这样记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在这段记载中关键的一句是“太后惭,不可言”,这句话表明太后对于汉惠帝的处理方法没有发言权,这完全不符合吕雉在朝政上的话语权,因此只能是吕雉与审食其私通之事千真万确。
审食其见到吕雉无法来救自己,开始想办法,审食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朱建出面帮忙,朱建又找到汉惠帝的男宠籍儒。朱建软硬兼施,吓得籍儒答应帮助审食其。
在籍儒对汉惠帝的求情下,审食其算是躲过一劫,不用在监狱里待着了。
王立群教授也是赞同吕雉与审食其存在地下关系的,并且他还认为包括刘邦在内的刘家人都知道这件事,只是考虑到吕雉多年受到的苦,审食其的功劳,只是在名义上保留了吕雉的皇后位置。
同时刘邦对于吕雉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感情,毕竟登基称帝之后,刘邦看着吕雉已经容貌不再,只剩下仅有的亲情,刘邦又是出名的流氓好色公子。
刘邦的好色,间接干掉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人。
汉高祖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99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便把自己的一位美人赵姬献给刘邦,受到刘邦宠幸后竟然怀上孩子,张敖非常机智,立即专门为赵姬在宫外建造一座宫殿居住。
第二年,因为有人谋反牵连到张敖,而赵姬也被抓进监狱,赵姬对狱卒说自己怀有刘邦的种,此事报给刘邦之后,刘邦不信。赵姬的弟弟找到审食其,请求帮忙,审食其将此事报告给吕后,但是吕后却因为嫉妒不愿意帮忙,审食其识趣儿地不再劝说。
赵姬在生下一子后,取名为刘长,不久就自杀身亡。刘邦得知后悔恨不已,将刘长交给吕雉来抚养,吕雉对刘长的情感很深厚,所以刘长一路顺风顺水。
刘长对于当年审食其不全力拯救自己母亲赵姬的事一直怀恨在心,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已经是淮南王的刘长来到审食其府上求见,在见到审食其的那一瞬间,刘长拿出藏在袖子里面的铁锥,猛烈锤击辟阳侯,审食其命丧黄泉。
透过史书中的点点词句,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上那些曾经发生但被隐藏的真实故事,你觉得呢?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
一品又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正一品对应的官职为—— 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这几个是典型的荣衔,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触你。
不管是哪个朝代,古代位列一品的官员,肯定是朝廷的封疆大吏,国之重臣,如果是出巡的话,肯定是重兵护卫,即使是微服出访,身边护卫肯定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对于官员的安全肯定是慎之又慎,总之不是谁想杀就能杀的。
当然如果是意外死亡的,比如病死或者是什么原因意外死亡的,而且查不出来是人为的,那么肯定是不会牵连到其他人,皇帝只会给于死去官员相应的抚恤和恩赐,比如清朝的林则徐在出差的途中因病逝世,朝廷就没有追究任何人,而只是赠其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并赐其谥号文忠。
但是如果是被暗杀或者投毒而死的,后果那肯定是相当严重的,堂堂一个国之重臣死在出巡的路上,这让朝廷的颜面何在,让皇帝的脸面何在,只能说注定会掀起一番血雨腥风。
敢这么干的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是想谋反了,因为一品大员出差基本上都是带有皇帝钦赐的玉牌的,人人都是见了要下跪的,根本没有人敢违抗,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不想谋反就是单纯的看不惯或者因为私仇然后把他给暗杀或者毒死之后,谋害者必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那么后果到底会是怎样的呢?
第一、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
毕竟作为护送重臣的护卫,他们是少数知道官员行踪的人员,而且也是他们护卫的,如果他们的眼里官员被暗杀或毒杀,试问谁相信这件事情跟他们无关?即使真的跟他们无关,他们也必死,理由就是护卫不周。
第二、官员死亡的地方的父母官必定会被问责,轻则处分重则丢官。当然以上仅仅只是此事跟他毫无关系的后果,但是如果查实跟他有关系,那就不是处分不处分的问题啦,最好的结果就是他自己被斩,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满门抄斩。总之,一句话不管大官的死跟他有没有关,他都是第二个倒霉的。
第三、当然就是全国通缉杀害大官的凶手,如果找不到也没办法,但是找到的话就看皇帝怎么处理啦,一般情况下这位凶手很大可能会被酷刑折磨,甚至被凌迟处死,毕竟这关乎朝廷和皇帝面子,如果不从重处理,那么朝廷和皇帝的威严何存,以后谁还怕朝廷呢?只有狠狠的折磨凶手,百姓们才会怕,那些本想或者以后想杀害朝廷官员的人才会怕,才会有所顾忌。
第四、当然是查出幕后的指使者啦,一般情况下会杀害朝廷大员的无非就是他的政敌和要造反的人。这种情况的处理的结果取决于皇帝是不是实权皇帝。如果是实权皇帝,如果是政敌,被查出来,轻则处斩重则满门抄斩,毕竟皇帝虽然允许党争,但也只限于朝堂之上,如果动不动就杀害自己的政敌,朝廷和皇帝的威严何在,所以绝对不能开这个头,那个人必须死,甚至如果皇帝的性格很残暴,满门抄斩都算是轻的啦,灭族都有可能;而如果是要造反的人,那么不必说,灭九族的事情,哪个皇帝允许自己的身边有想造反的人,所以杀一儆百,灭九族再正常不过。
但如果是傀儡皇帝,那么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事情,政敌可能就是暂时丢官,可能过不了多久风头过了又回来了,就是做做样子,毕竟能够跟一品大员做政敌的,你说他权利能小到哪里去?后者可能啥事都没有,试想想一个要造反的人,权利有可能不大吗?况且如果这个皇帝是傀儡皇帝,只能说这个人就是权臣,这样皇帝能拿他怎么办呢?所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第五、不管这位大员怎么死,朝廷肯定会追封他官职,并给与抚恤,和对其的葬礼进行安排,再就是追赠他谥号。
第六、还有就是死去大臣的位置如何安排,作为一品大员,其位置更是是十分重要的,大概就是六部尚书一样的职务,所以肯定谁都想顶替上去,而各个党派也都想自己的人上去,那么肯定就会引起一番明争暗斗,不过这似乎跟我们没多少关系。
总结:一品大员不管是怎么死的,都将会引起整个王朝的震动,如果是被杀则更为严重,势必会有一大批人为这位官员陪葬,甚至还可能会有很多的无辜的人被牵扯其中,枉送性命。总之一句话重臣的死会有更多的人陪着他死。
英雄杀杨延昭密令箱?
密令箱密码是8890
英雄杀战队宝箱奖励详情:
第一至二关
1、奖励:宋江元神x1项羽元神x1,2星穿杨碎片x1,银子500。
2、奖励:吕雉元神x1程咬金元神x1,2星蓄谋碎片*1,银子600。
第三至四关
3、奖励褒姒元神x1,铁木真元神x1,2星勇闯碎片x1,银子800。
4、奖励李逵元神x1韩信元神x13星兵仙码片x1,银子1000。第五至六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