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提到宁夏这个地方?
在这里,作为一位宁夏人简单的介绍一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自治区首府银川。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主要特产:
常信西红柿、五星茄子、金贵螺丝菜、丁北西芹、经济桥黄瓜、银河韭菜、贺兰砚、宁夏大米、西正甘草、贺兰山葡萄、红黑瓜子、红皮黄甘桃、红鳟鱼、胡麻油、黄河鸽子鱼、黄河鲤鱼、黄河鲶等。
石嘴山特产
主要特产:
大武口凉皮、大武口小公鸡、黄渠桥羊羔肉、李岗西甜瓜、沙湖大鱼头、太西煤、百合干、盖碗茶、通伏大米、揪面片、烤羊排、麦芽糖、蜜枣羊肉、烤羊头、榆钱儿、羊盘缠等。
吴忠特产
主要特产:
扁担沟苹果、金银滩李子、涝河桥牛肉、涝河桥羊肉、鸽子鱼、青铜峡辣椒、同心滩羊肉、同心凉皮、同心圆枣、吴忠牛乳、盐池二毛皮、盐池甘草、盐池胡麻、盐池滩鸡、盐池甜瓜、盐池西瓜等。
固原特产
主要特产:
固原红鸡、固原葵花、泾源黄牛、彭阳辣椒、彭阳杏子、西吉马铃薯、西吉西芹、固原白豌豆、固原小麦、固原银耳、旱地西瓜、红宝枸杞、酒麸、六盘山蚕豆、六盘山沙棘、隆德中药材、六盘山突齿蟾、沙棘、蕨菜等
中卫特产
主要特产:
中宁枸杞、中宁圆枣、香山压砂西瓜、海原硒砂瓜、南长滩软梨、南长滩大枣、海原马铃薯、海原小茴香、蒿子面、枸杞芽、阴米糖、石膏、硅石、黏土。有很多没去过宁夏的人会对宁夏有误会,就拿我同事,问起我家是哪的,一提起宁夏,问我是不是回族,吃猪肉吗,回族人不吃猪肉,并不是说猪是他们的祖先,对于回族人来说,他们忌口马肉,狗肉,一些通人性的牲畜,一般以牛羊肉为主。他们一般吃阿红也就是伊斯兰教主屠宰的活的,猪肉象征太脏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人会误解宁夏属于甘肃,甚至还有没听过的人。宁夏与陕西,甘肃,内蒙相接壤。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夏天可以来说是个避暑胜地,欢迎外地朋友来宁夏旅游。
中国海原大地震?
摄影:历史探秘 不忘灾难 【原创】
震后九十八年━海原大地震遗迹探秘追忆
“西海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黄土高原的腹地,苦甲天下、贫瘠穷困几乎是三地的代名词,这里的地貌特征是黄土广布、千山万壑、土层疏松,植被稀疏,其中的海原县因为九十年前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大灾难而使其名扬海内外,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地震之一,随便翻阅一下各类地震档案“海原大地震”更是“赫然在目”。
碾场裂开的地缝
幸存者清理倒塌的窑洞
当时海原县城自救场面
著名的震柳,被地震撕裂的柳树
撕裂的柳树
地震遗迹发掘现场,大牲口的遗骨
海原县、固原市、西吉县等的地下板块构造:位于阿拉善地块以南,青藏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接部位,向南位于六盘山东麓有一条活动非常强烈的大断裂带,而海原县恰好位于断裂带的中东段。此断裂带性质为逆左旋走滑断裂带,并长期处于活动之中,在这条断裂带上曾经发生过5次有记载的较强烈地震。
如今九十八年过去了,一个世纪的时段那里究竟发生了什吗?地震遗迹还在吗?写下这篇文章一来恰逢今年海原大地震震后98年,以表达伤痛之情、纪念之意。那次灾难也许在人们的记忆里不在清晰,提起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叫人不愉快的往事,心里仍然隐隐作痛,痛苦应该长久忘记,而幸福应常驻心间,希望活着的人以及后来的人从中感悟出一些道理来;面对灾难,今昔对比,富国强民、生生不息才是永恒的主题。
山崩了地裂了,石碾子在场上来回滚动了;1920年12月16日8时6分53秒,此时西北黄土高原家家户户的人们正在清油灯下、热炕头上谈天说地、叙论家常,顷刻间世界颠覆了,大地颤抖、山峦摇摆、沟移地裂,窑洞坍塌、房屋倾覆、河水倒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徒然间消逝。据后来中外地震科考专家实地考察研究确定,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当时的甘肃省海原县(今属宁夏)西安州、干盐池(北纬36.7,东经105.7)一带,震级里氏8,5级,地震烈度12度,达到最高烈度,深度为17公里,被列为人类历史及中国有史以来烈度最高、破坏性最强的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唐山地震的11倍,相当于投放1000颗原子弹、2亿吨TNT炸药的能量。死亡人数28,4万,继中国“嘉庆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第三多死亡人数的地震。据幸存者马老汉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自家窑洞前的打麦场上收拾杂物,突然间感到天旋地转、大地隆隆作响,打麦场上的石碾子来回滚动、跳跃……
地震波围绕地球两周,全球多个国家感知;地震爆发后,全球96个地震监测点记录到此次地震波,此后的三年中以海原为中心余震不断,人能够感知到的地震50余次,其中6级以上余震5次。震中半径200公里内的甘肃、今宁夏、青海全境以及陕西大部地区震感强烈,并有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记录,我国西南部的四川、云南,东至当时的绥远省、山西省,北京、上海,南至广州、香港西至新疆,国内17个省感受到地震,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从地图上把以上省市连接起来看,地震波形几乎是一个大半圆形扇面。12月16日晚8时地震时各地的反应:在北京一些人感受到轻微的晕眩感,持续约3分钟。在香港一位神父躺在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纱帐在摇动。”位于越南河内的天文馆里的钟摆、以及上海英国领事馆的所有钟表停止摆动,美国的洛杉矶也记录到此次地震波。上海的市民则看到自家的吊灯频频摆动……据《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记载地震发生时“状若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屋塌,土雾弥天……,″极震区内,散落于塬上、沟岔的数个村庄瞬间内被移动的山、撕裂的地缝翻盖湮没,整村的人连同窑洞、房舍眨眼工夫消逝在地平线下。
震前发生的反常现象和无从考证的点化传说;真实记录-----当年海原县境内的特产“香水梨”树,果子未成熟时再度开花结果,当年较往年相比粮食丰收,即说明当年的降雨量充沛,据《固原县志》记载“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半夜闻山沟内空响不断……”,西吉、海原、固原一带有人看到西北方向的山塬上方亮如白昼,不久便发生地震。《摇摆歌》的传说:震前在当地儿童之间传唱的童谣:
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
世上的好人摇摇摆,贼杀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哗啦地摇。
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子出穗风吹摇。
咱两个也来摇摇摇,躺在地上装死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哗啦摇
……
一位道士的离奇点化:传说震前一位道士左手拿“枣”右手举“桃”,游历乡间,点化人们“早早逃离”。但这仅仅只是无从考证的传说,并不可信。有证可考的震前天文地理反常现象却没有引起人们高度警觉,由于缺乏地震相关预知、预测知识导致众多的生命过早消逝,据统计,当时位于黄土高原震区内约有人口约90万,而地震造成28.4万人死亡,这意味着什么?令人震惊的高死亡比率!
信息闭塞,科技落后,震后4个月内无人知道震中在那里;海原大地震先后经历了数次命名,当时在外界流传两种笼统的说法:即“甘肃大地震”、“六盘山大地震”,震后4个月后,1921年4月15日受当时内务、教育、农商三部委委派,翁文景等一行六人进入震区中心地带,历时数月实地考察,向外界发布地震灾区的详细情况,把震中确定在受灾最为严重的海原县范围以内,但受考察条件限制仍然未找到准确的地理位置坐标,就是这次考察被确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地震科考记录。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几位专家组成地震预报考察队再次来到海原县勘察,最终确定地震中心位于西安乡至干盐池之间,此后正式将“甘肃大地震”“六盘山大地震”改称为“海原大地震。”向外界公布了准确的地理坐标“北纬36.7度,东经105.7度。当然这已是后来几十年的事了。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人们都知道发生了地震,却不知道震中在那里?震中的受灾情况如何?所有这些该知道的外界一概不知!而消息到来年的3月才由甘肃兰州传向全国,可以想象4个月时间里,灾区幸免遇难的人以及被伤痛折磨的人,在冰天雪地、缺吃少穿的日子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而地震消息传入省会兰州也是在来年的1月11日,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第26天,……26天、4个月这是一个极短时间概念,但贫穷与落后会在这在这个短短的时间段内夺取地震后的无数幸存者的生命。
北洋政府无暇顾及,甘肃籍人士在京呼吁救援无望,生命在企盼的呻吟中死去: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痛苦最需要快速、有效的援助来抚摸创伤,安慰民心。据《固原县志》记载:“民国九年庚申冬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固原发生地震,奇事罔闻,灾浩情惨,全县瓦解,伤亡过重。灾后顿呈荒凉,满目苍痍,山川导向,四野惨淡,所有震损建筑物,百年难复原状。欲望旧观,诚又不再之祸。胡劫之浩一至于此极,顷刻之间伤人数万,死在梦中,损物无数化为乌有。”而位于固原以西北90公里的极震区的海原县震后惨状可想而知,据说当时游历在外的海原人得知地震消息后赶回家中探望,竟然不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原来的村庄以荡然无存,记忆中的山川以面目全非。若干年后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偶然挖出了埋于地下的地震遗迹,竟然发现一个半壁窑洞里残留的几具白骨,窑洞的土质墙壁上赫然显示一道道用手抠抓的带血沟痕!可以想象他们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做出怎样的自救努力!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炼狱般的痛苦!但他们最终未能逃出死神的呼唤!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黑暗时期,北洋政府根本无暇、无力顾及灾区民生,致使无数流离失所的幸存灾民在严寒、病饿中死去!在无援无助中闭上无奈的双眼!1921年的《地学杂志》上曾发表《陕甘地震纪略》一文,文章写到:“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灾民多以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置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等饿殆,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北洋政府救灾不作为的冷漠态度,引起当时在北京工作的甘肃籍人士的极度愤慨,他们一再呼吁,强烈要求政府救济灾民,1921年2月24日,即地震后70天,甘肃旅京人士在《中国民报》上发表文章:“甘肃为国家征出租税之地方,甘肃人民即为国家负担义务之分子,会遭此亘古以来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并顾兼筹之余惠……”最终社会各界筹得区区3万大洋救灾款,而3万大洋的救灾款是否完整地用于灾区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震后交通阻断,山高路远,媒体作用有限;地震后媒体的反应: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内,当时国内各大主流媒体毫无反应,没有一份报纸刊登此事,没有一个记者赶往灾区实地报道,就像根本没有那回事,这个本应成为当时最热的、理应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最终未能“热”起来,舆论界平静的近乎麻木!我们的国民更是无从得知在华夏大地上发生了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直到1921年初,当时的《顺天时报》、《中国民报》、《盛京时报》、《民国日报》、《申报》等媒体陆续报道了海原地震的有关状况,但也都是“据悉…”“据说…”之类的转载性质的报道,仍然没有记者的实地考察报道,倒是国外人士和媒体反应积极,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克劳斯、麦克考尔等人士与1921年3月6日转道西安,经甘肃进入六盘山地区,考察了西海固以及隆德、静宁、通渭等地的震后状况,将调查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文章和图片对震后地理、地貌变化、以及地震成因、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详细、生动、真实地报道,一些文字描述、图片成为后来研究海原大地震的珍贵资料。实在无意指责和批评当时媒体的失职,其实在那样的国情下,即使报道了又能怎样?如今我们亲眼目睹了“汶川”、“玉树”大地震的发生、救灾、重建,地震监测预报机构可以做到在数分钟内准确通报地震参数,国家领导人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到达地震灾区,及时启动救灾预案。我们可爱的子弟兵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开拔到求援现场,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的一大批记者纷沓而至,媒体24小时连续报道,一大批志愿者不畏艰险赶赴现场救援,我们的国民、海外华侨、机关、单位、企业更是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地震灾区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都可以达到一个天文数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之情被演绎的惊天动地!这就是国富民强的栓释!
1920年重大历史事件?
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
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战争结果直系和奉系军阀合作击败皖系军阀,共同取得北京政权,段祺瑞下台。
2、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灾
1920年,中国华北五省发生了四十年来未有的大旱灾,灾区面积达9万方英里,灾民人数高达3500万。
3、1920年甘肃省海原县发生地震
1920年中国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的海原大地震,23万到27万人在地震中死亡。这次地震的震源中释放出了相当于十几个唐山地震的震能,强烈的振动甚至持续了十几分钟。
由于当地通信条件闭塞,地震的消息并不能第一时间传出,但是当时世界上近百个地震监测台都监测记录到了,这场惨绝人寰的灾害被后人称为:甘肃环球大地震,其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4、1920年11月20日,上海机器工会成立。
1920年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成立时会员370人,主要来自造船厂、电灯厂、厚生铁厂和恒丰纱厂等工厂的工人。
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全体工人,争取改善工人地位,提高人工生活,反对同乡,帮口观念,培养工人的阶级意识,提倡丁人的团结互助,排除资本家和政客的影响。
宁夏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几几年?
民国九年( 1920年 12月 26日)晚 8时许,全世界的 96个地震台全部记录到一次大地震。 地震的面波绕地球两圈,时称 “环球大震”,这次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达 8.5级。 极震区东起固原,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西止景泰县,长 220公里,面积达 2万余平方公里。 中心地带为海原,中心强度为 12度,地震时,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海原大地震波及范围之大,历史罕见。 据记载,地震时,北京 “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 ”,上海 “时钟停摆,悬灯摇晃 ”,广州 “掉灰泥片 ”,汕头“客轮荡动 ”,香港 “大多数人感觉到地震 ”,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 “时钟停摆 ”的现象。
在极震区,震动猛烈,但持续时间短促。 据海原县干盐池一个亲身经历过这次大震的人回忆,当时,他正在街上走,突然感到有人将他猛推一把,立即跌倒在地,晕了过去,待清醒后大吃一惊,街道两旁的房屋已化作一片瓦砾,尘埃蔽天,全城死一般寂静。 在极震区,据目击者报道,地震发生时,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约历时 6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 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
海原县城除一座钟楼和一口极矮小的土坯拱窑外,全城房屋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 海原西安州距震中 2公里左右,震前这里住着 200户人家。 城内街道整齐,建筑物质量较好,并有庙宇、鼓楼等,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 当时城内驻有军队。 城周围筑有整齐的夯土城墙,东西长 1300米,南北宽 900米,系明代所建。 地震使全城毁灭,房屋倒塌,甚至连 1米高的土墙都未能留下。 由于该地距震中很近,所以震动的垂向分量特别明显。 地震后,海原县西安州变成了废墟。
在西安州附近,有人见到屋顶突然整体被抛到院中,室内的人员又被抛到落在地面的屋顶上。 在海原县陈家营等处,很多人亲自看到打场的石碾(碌碡)从地面被抛起约一人多高,有的落下后将牛砸死。
极震区有明显的地形改观,造成了规模巨大、数量极多的滑坡,使这一带山川大为改观。 大小不等的滑坡体,将河流分段堵截,形成了一系列串珠状的堰塞湖,其中西吉蒙宣乡党家岔堰塞湖是现今遗留下来的最大的一个,长达 5公里,宽约 250米。 地震堰塞湖星罗棋布,形成干旱黄土高原的独特地震景观。
海原处于极震区的腹地,地震引起的地形变化也是极为严重的。 崖崩地裂,山河改观。 干盐池盆地南部升高,使盐湖迁移一公里之远。 地裂缝和崩塌、滑坡到处皆是。 “海原县城以南李俊堡附近的蒿艾里,发生了规模罕见的大滑坡,滑坡体宽 800余米,自南山滑下,旋而复上,直逼河对岸北山坡中部,将下方的清水河堵塞,积水成湖,河水积淤数里,深约十余丈 ”,“地震次日,从干盐池去西安州的行人见到沿途裂缝满布,行走极难”。
巨大的滑坡体将路推移了 1.5公里,并掩埋了一个村庄,全村仅幸存一位老人(克劳斯摄有照片),景象令人凄然。
海原大地震最惨痛的一点,就是人口死亡特别多,这在全世界都是怵目惊心、空前惨重的地震灾害。 造成人口死亡惨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地震本身能量高,高烈度地面面积大,住房条件差,地震引起了严重滑坡。
当时的甘肃中南部,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地区,人民生活异常贫困,住宅相当简陋,崖窑、土坯拱窑为主要住宅,房屋用料差,施工较粗。 据不完090 全统计,这次地震中共死亡 23万余人。 民国《固原县志》载:“而远乡鄙处,恐未普查,其不免无遗漏焉。 ”海原县全县死亡人数达 73640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59%。 全县房屋共倒塌 26912间,土窑倒塌 26698座,牲畜死亡41683头,伤残 2854头。 固原县共死亡 36176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45%。 隆德县死亡 21732人,占人口总数的 36%。
海原大地震的余震活动非常强烈,其频率和强度很大,就在大地震当晚,发生的有感地震就达数十次之多。 以后逐日有震,至大震发生后的第 9天,又发生了一次 7级强余震,6级以上 6次。 据《时报》报道: “余震活动一直持续到了 1923年 9月,持续时间长达 3年。
大地震发生后,固原电报局房屋受震倒塌, 3名工作人员在用门板搭起的工作室内,发出了灾情的第一份电报。 大震时值严冬,灾区人民 “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匐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僵毙。 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
震后 3个月,仍有未掩埋的尸首。 地瘠民贫的甘肃根本无法应付这场突如而来的灾难,震后第 25天,甘肃省长、督军张广建和议长王世相代表全省官吏绅民向全国通电,呼吁北京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援助。 当时,中国社会军阀混战,国力匮乏。 北京政府面对奇灾浩劫竟茫然无措,且态度冷漠。 唯以总统徐世昌之名捐洋 1万元。 因没有采取及时有力救灾措施,震后冻馁、疫病、火灾继至,灾情扩大,死亡人数继续增加。
海原大地震距今 80余年,在这 80年中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区,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北京政府的内务、交通(地质调查所)、农商三个部曾派六位委员赴震区调查,这次调查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作的全面而详细的科学调查。
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克劳斯、麦克考尔密克等也曾到达震区进行过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发表在 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照片。
历史上兰州地震过吗最大的震级是多少?
′兰州历史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最大震级记载不详。有记载的主要有: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二月戊午,陇西郡清水、甘谷地大震。七月乙酉,秦州、兰州再震。山崩地裂,水泉涌出,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震动京师。……兰州、陇西、临洮城垣倾倒,官署、屋宇均损坏,压杀人众,年余方止。(《汉书·元帝纪》)
——汉和帝永元五年(93年),二月戊午,兰州、秦州地震,山崩地裂,河决泉涌。(《后汉书·和帝纪》)
——汉顺帝永建三年(128年),二月乙亥,金城、陇西、京城(即洛阳)地震。城郭、屋室多坏,压杀人,二郡山岸崩,平地陷落。(《后汉书·五行志》)
——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夏四月丁丑,凉州地震,浩门(即今永登县河桥镇一带)山崩,水涌出。(《郑氏通志·灾异》)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五月,苑川(今榆中县夏官营一带)地震裂,百草皆自反。(《晋书·乞伏乾归传》)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秦陇、金城地震,城坏。(《宋史·郑骧传》)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春,闰三月,东都地震,继而兰州地大震,山摇地裂,山下麦苗皆在山上。(宋《通鉴》)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秋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兰州尤甚。兰州等6城毁坏,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有裂数十丈者。(《宋史·五行志》)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十月庚午朔(初一),兰州、庄浪卫(今永登县)地震。十月十一日屡震,坏城堡、官民庐舍,压死男女200余人,马骡牛羊800有奇。
(《明史·五行志》)。十一月二十二日,永登苦水湾驿地震有声,墙壁多倾倒者;二十四日夜天鼓鸣;二十五日地复数震,空中有声如雷。(《英宗实录》)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十二月十二日初漏,庄浪地震,声如雷。城垣民舍崩塌,动三阅月乃止。(乾隆《庄浪县志》)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丙子,临洮、甘州、西宁、乐都、兰州各处地震,坏城郭房舍,压死人畜无算。(道光《兰州府志》)
——明天启二年(1622年),庄浪地大震,山崩地裂。麟游、屋倒、山崩,五日方息。(《明史·五行志》)
——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二日,兰州地震,城垣民舍摇倒无数,压死人畜甚多。(民国《兰州志》)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夏六月十一日,庄浪地大震,秦陇以上至此,山崩水溢,多伤人。(《庄浪县志》)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一日,兰州地震,山移百里(《东华集》);庄浪寅时地震,南城倾塌,西南乡鞍子山崩,压、陷居民千百余口,河壅不流。(《庄浪县志》)
——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十六日,兰州地大震,地如波浪,动摇不定,天空如雷鸣炮响。至二十八日,累计发生余震百多次。共死273人、伤236人,压死牲畜8000余头,房屋、土窑倾塌8000余间。同日,庄浪地震甚烈,全县死亡5300余人,全家灭亡者40余户,房屋、土窑倒塌7000余间,压没田地37顷、牲畜万余头。(均据当时《甘肃地震报告》)
——民国十年(1921年),十二月十六日,永登地震,约六七分钟之久,由西而东,震摇甚烈。城乡各处坍塌房屋甚多,县城之南乡哈家咀地方,震倒民房更多。同日,榆中地震,死900余人,压死牲畜200余头,倒塌房屋十分之四。(以上均据1921年3月13日《中国民报》)
——民国十六年(1927年),平番(今永登县)地震,城堞多裂,坏城乡居民房屋、土窑2396间,城墙垛口裂坏172处,压死居民40余人、牲畜1000余头。同年,兰州地震约7分钟,凡四次,大震颠簸,人立不稳,门前老树倒而又起,倒民房10间、城垣20余处。(以上均据《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十八日,兰州地震,有声如雷。坏省城堞垛、垣墙、庐舍甚多。(1936年4月《西陲宣化公署月刊》)
——公元1995年7月22日,永登县和红古区境内发生5.8级地震,震中裂度8度。造成10人死亡,143人重伤,584人轻伤;2万多间房屋倒塌,6万多间房屋损坏,9900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人民币。
需要指出的是,除在兰州境内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外,外围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也会给兰州带来巨大灾难。比如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兰州就为8度区。致使“兰州电杆折断,电讯中断,内外城墙震落18处,……白云观9级砖塔震倒4级。全市倒房400余间,死5人、伤1人、牲畜100头。榆中倒房十分之四,死900余人、牲畜1200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