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菁,胡歌为赵晓菁发声?
我们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件事上以这些评判标准评判,结果一目了然!
说说我认识的赵晓菁
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这些天成了太热门的话题,加班为病人加号,发生冲突,被警察铐走。大家很多评论从医生的角度,从警察的角度,来谈论这件事情,我认识赵晓菁10多年了,来说说我认识的赵晓菁!
赵晓菁教授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在2007年认识他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一个工作狂,工作不要命!而且他对病人非常的关心,每天手术不管做到多晚,晚上都要坚持查房,每天至少查房两次,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
赵晓菁同时是中国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2007年的赵晓菁从美国学习回来,就率先在上海胸科医院,这个中国胸外科的鼻祖之地开展了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术!赵晓菁教授在胸腔镜微创手术中独树一帜,尤其他熟练而精湛的使用超声刀,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我们胸外科的一绝,令人赞叹不已!
赵晓菁是一个大帅哥,据说是上海胸外科四大美男之首!
这样才貌双全的人,经济条件也不差,但并没有高高在上,心里还惦记着穷人,他知道目前中国肺癌一发现是70%都是晚期,肺癌不论穷人富人都会得,但如果是穷人得了肺癌,到了晚期才发现,更会倾家荡产!他创建的慈菁基金,专门就是免费为贫困地区的人群做胸部CT筛查早期肺癌!对于发现了的肺癌病人,他会尽量资助做手术!多少位贫困的肺癌民众在他的帮助下恢复正常生活,继续能工作,赚钱,养家!而不是在肺癌的恐惧中等待死亡!
在与他的交流中,我更加了解到其实癌症的可怕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的体检,远远不够!我们现在的体检还停留在七十年代的水平,对现在发病率最高的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难以早期发现!平时不注意合适体检,疾病一来就大难临头,情绪失控,花费巨大,痛苦不堪,一败涂地!我们作为胸部肿瘤的专科医生,差不多天天都面临这样的情况!癌症从早期到晚期至少要经过几年的时间,癌症是一只吃人的老虎,到了晚期我们基本上只能束手待毙!但早期癌症只是小老虎,也只不过是像一只小猫一样,它只有吃奶的本事!!如果我们早期发现它,消灭它!这只老虎就不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
比如早期肺癌,它可能只是一个小结节,它要发展成一个晚期的大于七厘米的肺肿瘤可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在肺癌还是个小结节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微创手术,术后三天左右就可以出院,达到一个临床治愈的效果!!今天就有几位来自外省的肺癌病友顺利恢复出院了!
所以抗击癌症,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争取早发现,先下手为强消灭它!不能养虎为患!坐以待毙!!
胸部CT筛查胜神药!来自荷兰,比利时的大型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胸部CT筛查,可以提高男性肺癌10年生存率26%,女性肺癌10年生存率39%,这是目前任何其他治疗手段都达不到的,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都没有这么好的疗效,胸部CT筛查胜神药!
赵晓菁教授一直在推动肺癌的早期筛查,从他身上我也学会了很多!
这样的一位好医生,在被强制铐走的时候,心里还是一直想着病人,事后和解后,还说愿意将病人的诊治方案告诉那位加号病人!
希望赵晓菁教授不要受这件事件的影响,还有更多的病友,等着您的救治!
如何看待一些医院医生安排加号?
掛专家号,著名专家的号是不容易的事,一号难求,这也是出现号贩子的原因。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加号,我想以下二个因素是最主要的。一是人情,包括上级的,同事的,以及医生属下的人,有親朋好友不远千里万里,耒到医生所在地区,找到熟人或熟人的熟人,能让医生对自已的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或合理的治疗方案,医生加号,这是其一,其二医生认为要加号的病确实早诊断治疗一天,对患者就有可能早一天恢复健康,虽然加号增加了自已的工作量,也欣然受命同意。舍此,沒有其他的原因。造成名医要加号,主要是对名医的信任,如果各地都有高水平的医生,那这种大城市名医的加号现象忽许会得到缓和。
你是怎么看待上海仁济医院赵晓菁主任疑似维持秩序的事情的?
看过几篇这件事的报导,对于上海仁济医院赵晓菁主任的报导篇幅明显要比当事患者的多,是名人效应吗?不过总体来看,各方报导都本着寻求客观事实的态度在还原事件经过,对于医生和病患,亦或者警察都保持着明显的力求公正处理事情,尽量减少不必要误会的心情去完成后续事件解决的。
医患纠纷常常引起社会大讨论,但这件事的起因,个人觉得实在是很小的一件事,由于各方都有自己在当下情境的意愿和处理方式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医生要履行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责任,个人觉得无可厚非啊,怎么会突然对这个点进行质疑呢?
现在看来,程序,职责,态度或许都是工作中应当注重的。
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
首先,在仁济东院,像赵医生这样的专家,都不是一个人在工作,手下都有一到二名助手在协助工作。是团队工作而不仅仅是单枪匹马。有些工作,比方安排候诊,安抚病患,不是赵医生应该干的活。
其次,这个病患不涉及所谓“加号”候诊秩序问题,而是中午已经就这一加号初诊过了。由于病人在胸科医院也检查过,有检查记录存档,为避免重复检查浪费时间,曾在胸科医院工作过比较熟悉人脉的赵医生主动承担了从胸科医院调取电子检查记录的“份外”工作,转约病人下午再来找他看。因为那个时候估计胸科医院的电子档案就可以传过来查看到了。到这一步,赵医生确实想病人所想,否则他应该让病人在本院再次检查一遍才符合常规。
第三,问题出在赵医生约这个病人下午再来看的时候双方的意思表示产生了误解:病人认为到了这个医生约定的时间医生就可以按时接待他,不用再反复排队了。而赵医生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或者说就算是到点立刻接待,也必须把前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结束。由于双方理解上的错误。病人坚持到达医生中午约他的点就应该接待他。因为“有言在先”“有约在先”。赵医生没有按时接待,就是违约在先。
于是双方争执起来。
这个时候,其实医患双方都有自己合理的那个点。在患方,认为既然你中午约了我下午这个点再来找你,那么我显然属于不需要再次排队的有约定的特殊情况。我到点十分钟前进来通知你,然后准点进来请你接待,双方履约,绝对不能算插队!你到了约定的时间不接待我反而赶我出去,出尔反尔,无法接受这种“背信弃义”或者不信守承诺的行为!所以道理在患方认为完全在他这边,医生没有道理。
而在赵医生理解中,我约你病患下午这个点过来再诊,确实是因为我估计调胸科医院的电子读片档案差不多可以看到了。中午因为没有看到摄片检查结果而中断的诊疗可以继续下去。约你这个时间点前来,可以为你看,但最起码我手里正在看的病人要结束后才行。不可能中断手里的工作,丢下手里的病人立刻接待你。所以你必须出去,等我手头工作结束后再进来。
两下里各执己见,争执起来。医生估计火大了起来,于是动起手来进行推搡,要这个病人出去。
病人觉得自己有理,偏不出去。于是肢体冲突发生。可能有人受伤,伤势不清。病人于是报警。
警察到来,见有人受伤,询问后得知冲突对方是赵医生。自然要双方共同前往警署询问。因赵医生正在门诊,所以警察也宽限了一点时间,希望医生尽快处理完手头工作或院方安排顶替或其它临时处置方案。以便医生尽快随他们离开。
后面的事,就是医生的心态不好了。院方也没有人前来协调。而警方见现场人多环境复杂,怕控制不住局面,所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对警方来说,所有举动合法合规。至于公众质疑的“合情”问题,不是警方的法定职责。面对警方,医生抗拒执法以及与警察肢体冲突就构成“袭警”,没有道理。所以警方不用道歉,而医生必须为自己面对警方执法的不理智举动进行道歉并承担责任。
客观的说,赵医生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如果放在国外条件好点的地方,赵医生心态出现这样的烦躁和易怒状态时,院方就必须为他安排心理医师进行面谈评估,看他是否还能胜任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是否应当放下工作去度个假?或者安排其他专家接下赵医生手中的部分预约?
因此,说到这里,这一事件背后的,医院行政部门履责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浮上水面。院方不能招聘了专家、医生进来后就甩手不管,或者关心太少。必须时刻关心每个手下医生的状态。不能让医生像老黄牛那样拼命干活而得不到休息。保持专家、医生合适的工作量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医院行政领导的不二职责。
仁济东院确实很大,医生很多。但这不代表院方行政领导就能在科学管理上缺位。每个医生在临床和门诊急诊时都是医院整体的一个触须,一有风吹草动都应该能够迅速的反馈到医院行政领导、指挥部门的调度中心。当赵医生和患者刚发生冲突,医院行政值班领导或者指挥长应该在第一时间就知道并作出反馈,指挥适当的人员按照适当的处置方案到现场处理,尽快恢复诊疗秩序。绝不应当发生如赵医生这样的事件。绝不应当让赵医生亲自动手维护候诊秩序。更不应当在冲突发生后竟然没有人能够插手处理,让一个专家医生连一个“猪队友”都没有。现在不仅搞大了,全社会皆知,对仁济东院的整体名誉甚至上海是卫教委的名誉都带来了负面评价和影响。
举一反三,上海卫教委应当立即就此案例进行探讨,如何让落后的医院行政管理系统能够跟上日益发展的临床形势。对仁济东院行政管理缺位进行整改,并推广到全上海的所有三甲医院。
医卫系统需要引进现代管理人才。靠专家学者技术人才和传统行政干部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管理医院,而不与时俱进,完全有负这个大时代!
所谓内行管理业务,不是指的是让医生专家或者学医出身的转为行政管理人才对医院进行管理,而是指的是专门学习、研究医院行政管理的全球顶级的专业经理人团队来管理现代化的医院。须知,当前上海市的一些三甲医院,从某种层度上已经位列世界第一。如果没有顶级的医疗行政管理团队和顶级的管理手段、设备相匹配,就像给大象配上蚁足,头重脚轻,随时会崩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