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如何看待小学生做美妆博主这一现象?
孩子年龄还比较小,身体发育还正在进行中,美妆中的化妆品毕竟对皮肤会有些影响。美妆可以等孩子大了,如果他觉得感兴趣可以学习,但是目前还是以学习为主,不要考虑。
目前共享单车市场格局是什么样的?
关注我,获取更多深度解读
近几年出现的风口行业,O2O、直播、共享单车、短视频,最先开始赛道上冒出大量选手,共享单车也不例外,光是破产倒闭的就有一箩筐,请看下图,这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品牌……这可是移动小金库啊,每个月月底就靠退押金熬过去了。
虽然共享单车一度这么火热,但它不赚钱啊,除了共享单车以外的行业,都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赚多赚少另说,至少能赚,也能给投资人画个饼,描绘一下未来美好的蓝图,让投资人继续投钱,自己也好继续生存下去。
但是,共享单车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只付一次就够了,光靠99块钱的押金,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现金流,属于典型的有用户,却没有变现模式的。
至于骑行一元一小时,这个收入聊胜于无吧。
除了没有盈利模式以外,共享单车还有个致命点是这个行业算重资产的,造车供应商需要给钱,招聘员工需要给钱,做广告需要给钱,发红包需要给钱,增加投放量需要给钱,开辟新城市需要给钱,车辆维修要给钱,就是不断烧钱。
破产ofo和摩拜做的最早,占了早期用户红利,靠用户自然增长也比后来的共享单车要轻松些。做的晚一步的小蓝单车、悟空单车们还没轮到烧钱大战就被自己玩死了。之后资本烧钱大战,基本上就变成ofo和摩拜的双雄对决,没有其他酱油玩家什么事了,小蓝单车、小鸣单车、悟空单车相继倒闭,清算清算资本,开始12元一辆变卖单车吧,竟然还有人卖80元一辆,真当我们村才通网,不知道市场价么?
摩拜卖身美团,ofo艰难支撑资本烧完钱之后,行业只剩老大老二了,一般这种情况下一步就是老大老二合并,资本套现退出,赛道清场,皆大欢喜。
但是ofo戴威不这么想,万一合并之后,自己拿钱出局怎么办?移动互联网行业周期即将见顶,共享单车这种大风口十年难得一遇,错过了就没有了,于是ofo咬牙坚持独立发展。
听说业内在传ofo和摩拜合并,ofo还很不高兴,第一时间发声明澄清。
另一边摩拜撑不住了,与ofo合并无望,那就找其他接盘侠吧,摩拜也算个香饽饽,滴滴,美团都找上门来,最后美团3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其中27亿美元为摩拜的实际作价(12亿美元现金及15亿美元股权),另外10亿美元用于偿还摩拜的债务。
接盘侠不好当啊,还要帮摩拜还10亿美元的债,10亿美元,可不是人民币……幸好美团有钱。
王兴再次拓展美团边界,共享单车将作为美团出行场景的补充。
至于胡玮炜,也成了套现15亿,正在抛弃你的同龄人……
不过,这有点夸大了,摩拜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20亿,美团帮摩拜还完10亿债务后,实际出资27亿,等早期投资人把本金和利润拿走后,留给创始人团队的钱也不多了,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在那天的股东大会上说:“稍微让我有点欣慰的是,团队和公司还没有把大家的钱亏光,还有点小的收益。”
另一边ofo就惨兮兮了,缺钱的新闻一直没停过……
后来真的停了和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免押金合作,开始收押金,还提高了单次骑行收费。卖车身广告,接公众号广告,最后从总部搬走,ofo下半年已经陷入大魔咒中,一路下行、下行……
政府禁令中的青柠单车和哈罗由于共享单车拓荒时期,大量单车投放,影响市容市貌,政府发布“禁投令”,抑制了共享单车扩张步伐。
此时的哈罗单车本身就走差异化路线,占领ofo、摩拜尚无暇顾及的二三线城市。哈罗单车一路发展向好,阿里20亿投资哈罗单车,哈罗单车接入芝麻信用免押金服务,之后哈罗单车升级为哈罗出行,以另一种方式绕开“禁投令”。
之后哈罗出行上线打车功能,扩张业务范围,也算是共享单车的一个变数吧。
而滴滴则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柠单车,在二三线城市扩张也不错,不过进入上海后,由于“禁投令”的原因,滴滴被约谈。
之后也很少听到青柠单车的消息了。
但这几家共享单车,至少还活着,行业寒冬,经济下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微信直播代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怀念仙人的时候,这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就有的。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有好多人已经远离自己的故乡,甚至移民国外。不能亲自回家祭奠,迫不得已只能选择这种代扫墓。但是,小严是坚决拒绝的。
小严的父亲在几年前就去世了,这些年期间,有时候能赶回家,有时候不能。即便是不能回家祭奠的时候,小严也是不会选择别人来代祭。
分析一下原因:
1.祭奠,是自己的一份心,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从古至今都讲求孝道,当家中老者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顺,当他们归西以后,我们也要敬重。但是对已逝的长者们的那份敬重之情,是放在自己心里的,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也许很多人心里想,我不能回家祭奠,让别人帮忙放一束花,至少显得好看一些啊。你想想,要是别人的墓碑前都是鲜花,而我家老人墓碑前光秃秃的,多难看啊!小严还是那句话,你对已逝老者的那份感情不是,通过外在的面子工程能体现的,而看重的是你内心到底有没有那份情,要是没有,即使你让别人代为扫墓,也不会心安;要是有,即便是不能赶回家祭奠,心里也是坦荡荡,毫无压力!
2.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死了以后无所惧怕。其实,祭奠只是一种缅怀先人的一种方式,感觉实在是不足轻重,最重要的还是要对活着的人好!当自己家中的老人还在世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孝顺他们,真正的对他们好,不要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不孝顺,而在他们仙逝以后却猫哭耗子假慈悲,这个实在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所以,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他们好,做的是问心无愧,这样即便是自己不能在清明节的时候祭奠,也会挺直腰杆,不怕别人戳脊梁骨!
3.新兴的微信直播扫墓,安全漏洞太多。今年清明节时期,南京就有公司推出此项业务,用户凭借公司给予的密码在固定时间进入公众平台,观看祭奠扫墓的直播,而公司会按时完成对墓碑的清扫等任务。其实这项业务存在了很多的安全漏洞,例如:在直播的时候能否保证在这个平台中没有另外的人观看,或者说是否能保证直播不被录制?还有在整个流程中如何保证先人的照片以及信息等不被泄露?以及在直播中如何保证不侵犯其他墓碑的相关隐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现在的网络社会,信息流通太快,不免有一些人抱着猎奇的心态讲这些信息放到网上,这些会给相关人员造成太多的困扰!
小严一直觉得祭奠扫墓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注重形式,不能因为网络的发展,就将一些传统给摒弃了,正所谓,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自己的父母都不曾丢弃我们让别人来抚养我们,难道我们长大了,他们老去了,我们却把他们交给别人来打理吗?这是不对的!你有事可以不回来,可以过些时日再回来祭祀,但是绝对不能用钱就把他们给敷衍了啊!
小严的做法:
在我爸活着的时候,自己曾努力孝顺他,让他活得开心。很不幸他已经离开我们去了,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当小严有机会回家的时候,在墓碑前放上一束鲜花,或者只是到他的墓前简单的说会儿话,聊一聊这么长一段时间自己内心的压抑与忧愁。当小严没有时间回家的时候,小严也不会找人帮忙,毕竟自己的老人自己养,自己的先人自己祭奠,这样才配得上是他们的后代啊!
对于这种微信代替祭祀的做法你又是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让小严看见你们的想法!小严原创,未经允许不准转载!
60岁的老年人在手机APP上想挣钱容易吗?
我看不容易,至少对多数的老年人想在手机App挣到钱有点难。
虽然每天打开手机能看到很多广告,都在说自己的应用App如何能挣钱,多大的红包,等你下载一个试试,里面就缩水很多,都是夸大其词,一天也挣不到两元钱,甚至也就几角几分。
再有就是做视频写文章,一般五六十岁的人文化都不高,做视频和写文章都不如年轻人,都在学习阶段,上网的年轻人居多,老年人摸不准网上形势,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做出来的,看的人偏少。
老年上网最初是好奇,慢慢的也迷恋了网络,在各大应用App里做视频,写微头条和文章,能挣钱最好,如果挣不到,就当娱乐呗。
青少年看不良视频应该怎么办?
88.1%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
日前,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并责令其全面整改。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观看和制作短视频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不良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 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3.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62.8%受访者指出短视频平 台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后女孩张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传短视频到微博和几个短视频App。张琳认为,短视频创意点来回那么几个,更多用户加入后,内容同质化愈发严重。“还有的短视频App上首页的门槛低,低俗内容多,有的短视频平台随着用户的扩充,品质也降低了,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卸载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9.4%的受访者感觉观看或制作短视频的青少年多。
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
63.8%受访者希望加大对短视频平 台的监督管理力度
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其中2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
90后女孩夏薇(化名)经常看短视频。在她看来,有一些短视频内容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还是有大量低龄用户。
“有害短视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精神健康有极坏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金红梅认为,短视频有利也有弊,就像电脑,能用于学习也能用于游戏,但游戏真的毁了很多孩子。
“国家现在对短视频的治理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现在有害短视频、直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做出格的事情,内容低俗,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比如共享单车开锁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视频制作者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让青少年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上学没有用。”
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
朱巍认为,视频的筛选、推送不能仅根据流量,必须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引导青少年明辨善恶美丑。
张琳认为,平台自身应该对产品保持高追求,推荐优质内容,在后台要设置审核机制,同时减少广告。用户要有道德意识,多传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视频有害的一面,也应该想办法让好的、有利教育教学的短视频获得学生关注。”金红梅认为,老师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将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关故事放进短视频,利用其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之美”。
关于治理短视频乱象,调查中,63.8%的受访者希望网信办连同有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访者建议对未成年人注册短视频平台、浏览短视频进行限制,其他建议或期待还有: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57.2%),平台自律,推荐优质合法内容(47.7%),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商业广告的合法范围(38.9%),平台加强内容审核(35.6%),为用户提供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26.2%)。
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怎样的推送模式必须要明确,甚至需要主管部门去审核,进行专门法律规定。此外,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够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这一条,早在2016年12月1号国家网信办出台网络直播相关规定时就明确过。如果立法比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严厉的方式来治理”。
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9.7%,80后占51.6%,70后占12.4%,60后占3.4%。学历为初中的占1.4%,高中的占8.6%,专科的占21.7%,本科的占62.0%,硕士研究生占5.6%,博士研究生占0.6%。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7%,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