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资企业,大家觉得台资?
台资企业现在渐渐没落了 汽车不如韩国和日本 甚至口碑还不如吉利比亚迪 手机出了个htc也完了 高新技术行业正在被大陆赶超 只有个劳动密集型的富士康还得靠在大陆办厂
韩资企业 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代表的有现代和三星 韩国支柱企业 甚至大到可以影响其国内经济命脉 但现代被日本的本田和丰田压着打 在亚洲优势已不大 三星前有苹果后有中国手机厂商 只有靠显示屏技术和内存等其他技术苦撑 也不容乐观
新加坡 中小企业为主 表面上搞搞金融业 不和其他国家竞争 实际上目标直指香港 我港再这样下去可能会被新加坡赶超
综合对比谁更厉害?
综合国力应该是日本更强一点
对于日本和德国谁的国力更强大?估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德国。毕竟相比于日本,德国属于更加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在近代对人类科技的贡献要远超日本,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巅峰。截止到二战前,日本的实力确实是远不及德国的。
但是二战对德国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而日本在二战中受到的损失较小,这导致德国在战后被日本超越。
在一战时由于德国国内爆发了起义,德国没有死战到底,出人意料的宣布了投降。德国的投降虽然导致德国沦为战败国,割让了不少领土,以及要承担沉重的战争赔款。但幸运地是,整个一战几乎没有波及到德国本土,一战主要的战场都集中在法国、比利时、俄国境内,德国本土并没有遭受到战火的冲击。
而且一战时空中力量才刚刚出现,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轰炸机,英法也没有轰炸机去袭击德国后方,所以德国的整体工业在战后都基本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为德国在战后的复兴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二战的结局就完全不同了,纳粹德国在二战时顽抗到底,美英联军和苏军分别从西线和东线杀入德国本土,战后的德国就是一片瓦剌,德国首都柏林直接变成了一片废墟,德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几乎全废了,这个形容毫不夸张。(二战后的柏林)(被盟军轰炸过的德国城市纽伦堡)
在二战时德国损失了800多万人,要知道二战前德国的人口才刚刚接近7000万,也就是说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因为战争死亡,而且这还没有包含受伤人数。
而在战后,德国东部大片领土和苏联和波兰割占,德国自身也被苏联和美国直接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今天的德国基本上就是由西德发展而来的,德国的那些大型公司,尖端企业都分布在西德。(战后德国被一分二)
西德的面积只有24.85万平方公里,到两德统一时人口不过6300万,境内除了煤铁资源多一点以外,几乎没有啥其他自然资源。但是西德人在战后还是坚强的重建了这个国家,并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相比之下,日本在二战后的结局就要好很多。在战后虽然日本丧失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但其本土却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感谢美国及时地投下了两枚原子弹,迫使日本选择了投降,使日本成功地躲过了苏军的蹂躏。而且虽然日本本土也曾遭遇美国的大规模轰炸,但比起德国的一片残破,日本本土受到的破坏显然更小。而更重要的是,战后日本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没有被肢解。
在二战期间,日本人口损失只有260多万,对比一下德国,日本的伤亡要小很多。战后,日本的人口迅速破亿,人口红利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彻底转变了对日本的态度,开始扶植日本,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逐渐从一个二流发达国家转变为一流发达强国。在苏联解体之后,日本经济一直雄踞世界第二近30年,直到2010年被中国超越。
在战后,日本和西德都处于冷战的最前沿,在美国的支持下,两国军事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的回复。但是德国在英法的监视下,军事方面依旧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例如今天的德国依旧没有大型水面舰艇,德国也缺乏独立的战机研发技术。
在二战后,英法两国,甚至包括意大利,都不愿意看到德国再度强大,这几个国家对德国看得很紧,当年他们也都无一例外的反对两德统一。反而是美国和苏联同意了德国统一的请求,德国这才完成统一。
而日本虽然有《和平宪法》的管束,但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的海、陆、空装备均可以独立制造,日本甚至可以独立发射火箭。
发射火箭这种技术可非同寻常,因为弹道导弹和火箭在原理是相通的,只不过一个是横着飞,一个是竖着飞。所以美国对于北朝发射火箭十分敏感,因为在美国看来,北朝发射火箭就是在实验洲际导弹。
目前日本自卫队的战斗力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已经位列前茅,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建有四艘直升机航母,其中两艘出云级直升机航母的排水吨位已经达到了26000吨,超过了许多国家的航空母舰。(出云级直升机航母)
由于担心领国的强烈反应,日本将这四艘航母称之为“直升机驱逐舰”,不过只要稍加改装,这四艘直升机航母就可以搭载F-35垂直起降战斗机,化身一艘小航母。经过改装的出云级航母可以搭载8架F-35,虽然数量不算多,可战斗力一点都不能够小视。在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除了中国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是本地区最具威胁的海上力量。
所以从军事层面上来看,日本是强国德国的。至于经济,日本依仗着人口优势,在经济体量上强于德国,但德国的人均GDP是高于日本的,这两个国家基本上半斤对八两。
而在工业上,日本真的不逊于德国,仰赖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目前日本尖端数控机床已经可以和德国平分秋色了。像是欧洲各大超跑公司,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日本机床,由此可见日本工业之强大。综合各种因素,从目前的综合国力来看,日本是略胜于德国的。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精密制造业比较发达?
这个问题要分开回答的:德国的工匠、日本的管理。
德国的匠心精神分析德国的制造业发展,首先必须要提到的是德国的工匠精神。
在德国,做技工不丢人,他们在社会上同样享受其他“高等职业”所拥有的声誉和尊敬。在德国人看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技工同样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欧元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大学毕业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正因为社会的多元,德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律及经济学者,如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韦伯、洪堡、冯特、欧肯、博姆等人。这些仰望星空的大家可谓光芒四射,为德国乃至全人类奉献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财富。
德国从来就不缺少技工除了批评者和思想者之外,德国实干者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虽然德国历经风雨,但德国制造让德国经济稳健增长,牢牢地支撑了欧洲的危局。欧元区至今屹立不倒,德国制造功不可没。
德国制造之所以如此强悍,关键是这个国家积蓄了丰厚的“工匠”资源,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普通技工。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规范、一丝不苟,规定螺丝需要拧五圈,他们绝不会拧四圈半。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绝活,有的是祖上传承,但更多来自遍布德国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甚至应用技术大学,此外德国行业协会的培训和企业内部的实地训练也非常普遍。
问题是,为何那么多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凭?在德国,做技工不丢人,他们在社会上同样享受其他“高等职业”所拥有的声誉和尊敬。
在德国人看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工程师还是技工,他们仅仅是职业之别,不存在尊卑贵贱。德语“职业”一词,意即天职或上帝的召唤,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从“天职”的意义上看都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做事认真负责,能静下心来做好分内工作。
第二个原因是技工同样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欧元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大学毕业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高级技工则是企业之宝,他们的收入更高,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而且还可以买房买车,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就算是一人养家,同样可以到国外度假或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画收藏等,这些并不是只有受过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专利”。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同样是人才,他们也有机会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资和海外补贴。我的一个朋友从技校毕业后就职于辛克全球货运,工作几年后被分别派到北京和上海担任技术主管,不仅能存下很多钱,而且每年还邀请父母到中国旅游。
第三个原因是德国的教育通道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均非常畅通。从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转换跑道”,也可以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拿到国家承认的硕士文凭。
当然也可以通过补习,取得“Abitur”(完全中学毕业文凭)后,同样也可以申请综合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德国上学没有年龄限制,属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范例。因此,如果大学课堂上见到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为怪。
由于德国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观念、技工也享有较高的收入、随时可以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所以不少德国人宁愿选择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学文凭。正因为如此,德国不仅有众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日本的管理决策事实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及之前的日本,产品质量很糟糕,可以查阅到的描述:“他们出口的玩具玩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出口的灯具寿命短得让人无法接受。”此时日本企业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恶劣口碑是日本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界的有识之士着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地实施质量变革。
最开始进行革新的是日本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他们从美国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并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的统计方法。而扩展成为全国性的质量变革则紧紧地与一个日本组织和一个美国人联系在一起。成立于40年代的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从1949年开始设立由企业、大学和政府人员构成的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并定期开办“质量管理基础课程”将小组的成果传达给产业界,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约90期,约3万人参与学习,这些人员成为了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力军。
JUSE于1950年邀请美国的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一位抽样理论和质量管理专家,访问了日本并为JUSE技术专家和各地企业高层举办了质量课程或讲座,通过一年的授课戴明的理论在日本受到了尊敬和推崇。在JUSE的宣传和推动下,日本掀起了质量管理的热潮,定于每年的十一月为“质量管理月”,而戴明捐出了讲义费而设立了“戴明奖”,这一奖项迄今仍是日本企业深受重视的最高质量荣誉。
在头十年,质量管理和统计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造和检验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显然,对于实现顾客满意这一主要质量目标而言,它并非充分条件。为实现这个目标,无疑必须重视制造前的过程,而且还必须强调在检验后的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方法。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将质量管理的概念拓展为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一方面覆盖范围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非常广,另一方面全员参与。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这种独创的管理体系突出了三个特点:重视教育和培训;进行“方针管理”;注重内部审核或者“质量管理诊断”。众所周知,这些方法甚至术语被1987年颁布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吸收后向全世界推广。
伴随着CWQC活动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一线工人的重要性:没有这些工人的日常努力,就不可能实现所制造产品的符合性质量。具有创造性的质量组织QC小组(又称为品管圈)诞生了,从1962年5月第一个QC小组在JUSE注册到90年代中期,共产生了约40万个QC小组,注册参与者超过300万人。QC小组组长由工人担任,并建立自主管理体系;小组选择的课题不仅包括减小缺陷、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和检验成本,而且还包括设备维修、生产计划和其它方面的改进;在小组活动中常用的统计工具被称为“七种工具”。随着CWQC延伸到服务业,QC小组活动一样在各类服务业企业中显示出活力和良好的效果。
发轫于50年代的日本质量革命是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统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方法的结果,最终导致日本的产品质量在70年代追上了西方世界。对于这场革命为什么在日本相对容易实现,通常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日本是同种语言同一种族构成的单一的社会;二是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义务教育体系,总体上教育水准很高;三是日本公司实施终身雇佣制,员工跳槽率低。此外,日本在科学、文化以及技术方面的制度非常健全,比如早在1885年实施了《专利法》,也极大促进了日本的质量革命。
日本沿着质量革命的路线继续前行。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利用日渐成熟的质量体系开展节能活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和开发节能产品。80年代大部分日本公司尝试开展多角化经营,并始终保持着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浓厚兴趣。
此时日本的质量奇迹开始震惊世界,日本产品凭借其卓越的质量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并加剧了美国的质量危机,美国NBC甚至于1980年6月播放了纪录片《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而引发强烈反响,从此美国公司开始利用各种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去改善产品竞争力,包括重视戴明、朱兰等在日本成功的本土质量专家的意见,并在上世纪末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等国内外经济危机后,部分日本企业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在质量理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有报道称,去除过剩质量而“达到顾客能接受的质量门坎即可”已经成为部分企业的质量新观念,这种现象是否具有代表性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结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历程,日本不仅创造和延续了一个奇迹,而且为丰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系统贡献巨大。日本对来源于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田口质量工程学、五S现场管理以及TPM全面生产维护、QFD质量功能展开和JIT丰田生产方式等,归纳了“老七种”、“新七种”工具并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涵盖了大量新的内容。从此质量管理的手段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为什么日本生产的手机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
你知道吗?日产手机不仅是中国人不喜欢,连日本人自己都嫌弃!
抛开成见,单从技术层面来看,日本的确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各类电子产品都很优秀,比如说汽车零部件,比如说索尼传感器,这都是极好的,可偏偏到了手机领域,日产就不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日产手机也有辉煌的时候……
早在2007年,中国人最喜欢的手机品牌是诺基亚,市场占比48.2%,这也就是说,全中国有一半人都在用诺基亚,一代神机,名不虚传!
在诺基亚之后,最热门的手机就是索尼爱立信,市场占比14.5%,紧接着才是摩托罗拉跟三星,市场占比都在10%左右,至于国产品牌,当年几乎没有人用。
从数据能看出来,当年中国人最喜欢的手机是诺基亚,其次就是索尼爱立信,这说明中国人当时还是能接受日本手机的,而且他们的确占据了不少的市场,然而,这个局面并没能长久,2010年,中国市场就几乎见不到日本手机了。
短短3年时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一直到今天,日产手机都没能再进入中国市场,这背后的原因很多,让我慢慢跟你说。
原因一: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
2007年发生了一件改变手机历史的事情,苹果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手机,之后就开始了频繁的更新换代,带动全球手机进入智能阶段。
想要占据市场,就必须要紧跟潮流,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手机品牌,比如华为、酷派、魅族、金立、小米等等,除此之外,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日本手机自然也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而且他们科技先进,生产智能手机不在话下,可他们却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导致失败。
当时,各大手机品牌主要分为2个发展方向:一个走高端路线,价格高,比如苹果;一个走低端路线,物美价廉,比如酷派。
反观日本手机,根本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跟高端手机相比,他们不够高端,跟低端手机比,他们不具备性价比,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高不成低不就,渐渐失去市场。
原因二:运营商太贪心
在日本,所有的手机都被三大运营商牢牢控制,生产出来的手机几乎全都是合约机。
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具有超高的话语权,手机什么时候出新品,设计成什么样子,配置如何,价格如何,全都是三大运营商做主。
有句话说得好,外行指导内行,一指导准黄,手机品牌是生产手机的,人家是专业的,而运营商只为赚钱,从不关心手机品质,如此一来,设计手机的匠心精神就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
比如说苹果手机,开机的时候出现一个苹果logo,这是人家苹果手机的招牌,用户就是喜欢这个招牌,可苹果手机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三大运营商却想搞事情,要求苹果手机把开机动画修改成自己的logo,这不是在开玩笑嘛?
一开始,日本手机还是很有设计感的,也具有匠心精神,明白用户的心情,一心想要生产用户喜欢的手机,可是在运营商的强势搅局之下,日本手机失去了灵魂。
就好像一个演员,他明明想要拍好作品,可是在资本的掌控下,他整天拍烂片,自然就没有粉丝喜欢了,手机也是一个道理。
原因三:创新能力极差
已经2021年了,日本竟然还在生产翻盖手机,你觉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其实,这也不能怪日本手机生产商,要怪还是得怪三大运营商,在他们的限制下,手机厂商不能直接发布裸机,这就意味着手机厂商的收入很低,可研发手机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们没钱自然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只能将就。
于是,日本手机就进入了落后状态,外观设计还停留在5年前,一看就很老土,同样是2021年出的新品,国产手机精致亮眼,日产手机就很土,视觉差异非常大。
原因四:宣传力度小
无论哪一个手机品牌,无论哪一款手机,想要销量好,都必须要做好宣传,苹果手机也好,国产品牌也罢,每次推出一个全新的机型,都会大做文章,都会做一场专业的发布会,把手机的亮点全都展现出来,以此吸引用户。
反观日产手机,不仅没有广告,就连发布会都很敷衍,手机有什么亮点根本不说,说的全都是没用的话,或者说,他们的手机的确没有什么亮点,而他们也的确不好意思吹嘘。
原因五:手机功率低
日本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有三大运营商,他们的信号基站很轻松就覆盖了整个日本,基站密集,信号很强,这时候,手机不需要太高的功率,就能连接信号,就能正常使用。
反观中国,面积这么大,信号基站不可能覆盖到每一寸土地上,城市还好,农村跟偏远地区的信号的确会差一点,这时候就需要手机有较高的功率。
国产手机符合国内的环境,使用起来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手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手机功率低,在城市信号都不好,到了农村或偏远地区根本不能保证有信号,如此一来,岂不鸡肋?
不仅如此,日本手机在国内甚至连wifi都连接不上,协议相同,可开放频率不同,如果是2.4G频段的wifi是可以连接的,可如果是5Ghz频率,可用频段和国内并不相同,无法连接。
有wifi,也有密码,可手机就是连不上,难受不?
日产手机不行,可零部件却影响着全世界的手机生产链……
你知道吗?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国产手机,他们在生产手机的时候,并不能自主生产所有零部件,很多关键零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
苹果手机在全世界有200多个供应商,仅在日本就有38个供应商,摄像头、屏幕、镜头光学防抖组件等,全都是日本供应商提供的。
国产手机也一样,摄像头传感器、陶瓷电容器、显示屏等等,将近30%的零部件都是日本供应商提供的。
日产手机看似不景气,其实,它早已化成无数零部件,隐藏在全世界的手机生产链之中,就在你我身边!
日本打工怎么样?
要说在日本打工,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就从2003年神奈川的藤泽海岸说起。这个地方是日本年轻人最具有人气的湘南海岸,是在湘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我所在的饭店很小,一共有15个坐位。店长,采购,大厨有我一人担当。另外还有两位当地的计时工,每天早8点到店里,首先做一天用的拉面汤。切菜切肉,包饺子,炸麻球,做大米饭和叉烧肉。
中午11点半开业,客人就陆续光临,每走进一位客人,我必须喊道:——欢迎光临,每位客人临走时都对我说:你辛苦了,我又高声喊道:谢谢!欢迎你继续光临本店。下午2点关店午休,可我哪有这个福气。开车到5公里以外的超市购买晚上饭店用的东西。从超市回来时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简单弄点吃的,就继续切菜切肉,晚上6点开业,一直到午夜12点关门。一天基本工作16个小时。要是没有点体力还真够受的。
最开心的是星期一休息,有时去箱根。箱根可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温泉圣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旅游度假的圣地。
还有时去镰仓,从镰仓到鹤冈八幡宫一条热闹的商业街经过,到大雄山乘寺,寺院有一座闻名日本的大佛。每到春天樱花时节,就有大批的日本男女前来拜佛。这就是我在日本神奈川滕泽店打工的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