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的觉悟4,为什么日本的自杀率那么高?
日本海的汹涌波涛拍打着海岸,一排排的岩石因常年受到海浪侵蚀,陡峭险峻,让人惊心动魄。有着绵延一公里的陡峭岩石全部呈90度伫立在日本海中,颇为壮观。
峭壁高达50米,水深已达到17米,并且有着成片的柱状节理的辉石安山岩岩柱,气势雄伟,震撼人心。
这里,就是福井县坂井市三国町的“东寻坊”,被日本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的圣地。
关于东寻访,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在福井平泉寺有两个僧人,叫做东寻坊和真柄觉念。两人同时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但真柄觉念在嫉妒心怂恿之下,有一天在现在的东寻坊海边设宴,趁其不备将东寻坊推入海中...
从此每年的这天,东寻坊的怨灵都会乘云从平泉寺赶来,这时悬崖边的涛声就格外响亮幽怨,浪花也格外高。凄美的传说也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一抹悲色。
一个男人,他每天都会爬上东寻坊的石柱。他头戴一顶渔民帽,脖子上挂着双筒望远镜,时而在山岩峭壁上徘徊,时而驻足将望远镜举起来放在眼前,遥望海岸边。
传说和风景并不能引起这个男人的太大兴致,他是在绝壁上来回寻找那些孤单的身影——他们常常独自呆坐在悬崖边。
那些独自呆坐在悬崖边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去欣赏东寻访的美景,而是为了它另一个名号——自杀圣地。
这个男人就是茂幸雄,他寻找的就是那些想要轻生的人们。
相信大家都有些了解,日本人的自杀率是比较高的。这一部分归因于日本人对于自杀的浪漫幻想——在幕府时代,武士的自杀被认为是一种荣誉和回归自我,一旦遇到比较严重的丢脸事,就要像樱花一样在最绚烂的时候凋谢。
另一方面,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使得他们不负重压。这里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日本人从这里一跃而下,结束他们的生命。
茂幸雄老人今年73岁。自从15年前警察职务退休后,就和太太留在这了这里,开了一间小小的麻薯屋,守在海崖之上,想要挽回那些即将消失的生命。如今,他已经将609个即将从悬崖上跳下去的人从天堂门前拉回了。
茂幸雄老人说:“我怎么救他们?我就像老朋友一样走近他们。我问他们,‘嘿,你怎么了?’,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希望有人能和他们讲话。”
“必须要单人巡逻,因为团队巡逻总会有限制。一对一的谈话更容易进行,也更容易成功。”
茂幸雄老人告诉记者,几乎没有人在雨季里自杀,自杀的人通常会选择天放晴、人们都外出散步的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因为此情此景更反衬出他们的哀伤。金融危机期间,自杀的情况有所增加。尽管看起来十分矛盾,但当春天来临,学校开课、日常生活的压力增加时,自杀的情况也会增加。
不过,在茂幸雄及其带领的77名志愿者的努力下,每年在东寻坊自杀的人数降到了15人甚至更少。(团队有70多人,巡逻都是独自巡逻的)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茂幸雄已经造了4200多级浮屠了,功德无量。
劝人放弃自杀不是简单的工作,即便是在日本的社会文化中,一个人要选择自杀也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并且,在日本文化中,自杀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选择,其他人没义务也没必要来过问。所以,外人根本不好插手,公共能为之做出的努力也十分有限。
在他40多年的警察职业生涯最后几年里,茂幸雄被调到东寻坊所在的坂井市。他被调到东寻坊的这些年,工作常需要打捞那些跳崖自杀的尸体,一次次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尸体让他肝胆俱寒。
2009年,来到这里寻死的人数据官方统计达到140人左右,创下历史新高。这140人还不包括被茂幸雄劝阻的54人。
茂幸雄救人的办法很简单:看到一个可能想自杀的人,这个想不开的人通常是男性上班族和女学生。茂幸雄会慢慢走近并试着和他们交谈。通常想要自杀的人会泪流满面,很乐意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茂幸雄说:“他们孤零零地坐在那儿,不过是希望能有人和他们说说话。”
他有77名志愿者,他们不仅在东寻坊附近巡逻挽救即将小时的生命,并向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住处,帮他们找工作。他带领破产的人到法律援助处寻求帮助,带失业的人去失业救助中心。要是他们无家可归,他就带他们回家…
他的手机铃声是《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尽管他并不信宗教。为了挽救这些人,茂幸雄团队还做了许多为劝阻和开导自杀的人的标识牌。
29岁的下岗工人山冈丰是茂幸雄救下的人中的一个。茂幸雄发现他时,他抱着膝盖,静静地坐在悬崖边。茂幸雄和他聊了两个小时,还把他带回家。
他在那里住了一个月,直到后来终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我感到被拯救了,感到自己能活下去,”山冈丰说。“在那之前我惊慌失措,感到十分不安,没人可以倾诉。”
但茂幸雄招来了部分当地人的不满,因为旅游协会认为他的活动有损于旅游经济。不过,他并不打算就此罢手。
“我会一直坚持,直到政府采取行动并接手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他说。“我不能让他们的不管不顾再耗去另一条宝贵的生命。”
结束一天巡逻工作的茂幸雄最喜欢说的,也是最希望说的一句话就是「今日は無し。良いことやね」。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部影片,《心之静寂》。影片改编于法国同名畅销小说。而小说的灵感和故事原型就是茂幸雄。
电影由法国凯萨奖、卢米埃奖双料影后伊莎贝卡蕾、日本演技派国宝男星国村隼、日本旬报最佳新人奖门胁麦、安藤政信主演。
爱莉丝与纳森个性南辕北辙,却又姐弟情深。爱莉丝个性严谨,丈夫与孩子就是她生活的重心。一天,她突然收到弟弟车祸死亡的恶耗……
纳森年轻时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却意外在日本找到生命的意义,一切都归功于一个名叫大介的男人。大介是一名退休警察,花了11年守护一处滨海的悬崖,来自陌生人的关爱成功的阻止五百个来此寻短见的人。
爱莉丝决定远赴日本,将纳森的死讯带给大介。她跟随着纳森的脚步,来到这个遗世独立的乡间,在陌生的小镇,爱莉丝由衷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以及日本禅学与东方慢活的生活哲理。
她终于知道是什么改变了她的弟弟,因为痛失挚爱的她,内心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光明…
关于日本,我们专业,赴日工作留学,加weixin:monsterxinziarcaea爱丽丝技能介绍?
一技能,描述:技能启动后,爱丽丝攻击范围改变,攻击间隔缩短,每次攻击造成一定的法术伤害。
二技能,描述:技能开启时,爱丽丝立即是攻击范围内的数个敌人陷入沉睡数秒,在其醒来时会对周围小范围内的所有敌人造成一定法术伤害。
有什么不错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推荐吗?
文坛巨人夏目漱石,苦闷了一辈子,最幸运的事,便是早早找到了人生意义,并且用尽了余生,努力让它实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世事如歌
1867年2月9日晚,江户的末落贵族,夏目家族增加了一口男丁。
因为家族衰落,所以父母对小儿子的出生,不抱任何期待。
这个孩子得名金之助,两岁之前被寄养,两岁之后就过继给外人当养子。
金之助孤独地长到了十岁,才在一个夏天,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五年后,金之助的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在文学上的志向,完全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从十五岁起,他就脱离了夏目家,开始了一个人的求学治学之路。
22岁那年,江户青年夏目金之助,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登上了历史舞台。
漱石两个字,取自《晋书》里的“漱石枕流”, 指隐居生活。
从此以后,就很少有人知道金之助了,人们能记住的,只是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而不是江户没落世家里,那个孤独的金之助。
23岁,漱石进入大学,修习英文科,成绩斐然,这一时期,他将早年间的汉学底蕴,与西方的启蒙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并通过论文发表、俳句创作,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才华。
大学毕业,直到他33岁为止,他都在从事英语教育工作。
这一期间,他和中根镜子结婚,有了儿女,凭借才华在文学界站稳了脚跟。
这段婚姻不算幸福,妻子出身优良,是贵族院书记长官的女儿,悲哀的是,夫妻两人都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镜子婚后第三年,尽管与漱石相互理解,却依然不堪忍受琐碎的家庭生活,投河自杀,虽然未遂,仍令夏目漱石深受打击。
王尔德过世的当年,夏目漱石被派往英国留学,在伦敦两年间,西方文明的熏陶,彻底改变了夏目漱石,这种脱胎换骨,一方面将他的文学水平,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另一方面使他的精神加速崩溃,福祸相依,反倒不知这种灵魂蜕变,于他是福是祸。
一个亚洲人,身处欧洲最有权势的资本主义强国,无处不在的种族偏见、雾都压抑的环境、难以适应的食物和住所,无时无刻不在挑战夏目漱石脆弱的神经。
然而最致命的伤害,是来自于理想的破灭。
身在不列颠,漱石清晰地认知到,日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这令一心盼望国家崛起、摆脱列强的漱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那时的他,与若干年后的鲁迅是一样的。
鲁迅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漱石也觉悟到,单纯的教授英文,根本不能让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英文作为语言,始终只是一种手段,真正能改变国家的,只有思想的变革。
于是他走上了和后辈鲁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拿起写作的笔,用笔尖去戳醒所有混沌愚昧里的国民。
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既令他苦闷不堪,又迫使他更专注的进行创作,靠写作来转移痛苦。
漱石复发神经衰弱的风声传回国内,政府立时催其返程。
回国之后,漱石去了东京大学,专职讲授英国文学,此时的他,虽然仍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但手中创作的笔已经无法停止了,不停产出新作。
终于在38岁那年,他写出了《我是猫》,这部短篇小说一炮而红,应读者要求,开始了连载,《我是猫》的成功,令漱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
此后10年,是漱石创作的最高峰期。
《我是猫》作为成名作,展现出了惊人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广度,用一只无名的猫为主角,以它清澈而洞察一切的眼睛,冷漠疏离的审视这个炎凉的世界,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猫的眼睛里,全部都荒唐,全部都孤独,人间如此空荡,除了虚伪和自私,一无所有。
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快活,但是如果叩问他们心底,却可以听见悲凉的回响。
故事里的猫旁观着一切,故事外的漱石,借猫的舌头讽刺社会乱象。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造就的繁荣里,举国上下,沉浸在畸形的狂热之中,日本社会整体的思潮,是狂妄自大、不知进退的,统治者一厢情愿地觉得,只要加强西化,抛弃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终会使日本称霸世界。
夏目漱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留英两年,对西方文明的利与弊,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霸权,终会被新的霸权取代;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换来的财富,只会让多数人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深爱自己的国家,却无力阻止日本的沉沦,他知识分子的良知,决不允许他保持缄默,所以才有了《我是猫》中“只要给钱,资本家什么事都干得出”的鞭挞;才有了《三四郎》中“日本必将亡国”的警示。
他知道要借文学针砭时弊、讽刺时局,就必须要有一个文学性的载体,单纯的说教,不会在社会激起一点水花。
所以《我是猫》被处理的幽默诙谐;《文鸟》描写的唯美而治愈,但两者的内涵又极深,保有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
他著名的三部曲,则是借助喜闻乐见的三角恋与伦理纠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三四郎》中,美祢子周旋于兄弟二人间,态度暧昧;《门》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妻子结合,被社会唾弃;《心》里的“先生”则是以龌龊的手段,和朋友争夺一位佳人,导致朋友绝望自杀。每个故事都具备畅销的特质。
漱石的这批作品,也被鲁迅誉为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轻快洒脱、富于机智,在国内销量极好,传播广泛。
虽然他的作品受到欢迎,颇有影响,但日本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一个清醒的夏目漱石,在狂热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坚持的真理,在称霸世界的宏图伟业之前,显得天真而迂腐。
夏目漱石用文学矫正社会的理想,到底还是在野心下破灭了。
后来的漱石,作品逐渐转向开解大众的方向,提出“非人情”“余裕论”和“低徊趣味”,强调“以美为生命”,主张从容不迫的心态,所谓“品茶浇花、听戏唱曲、温泉疗养都是余裕”。
希望让读者在文学中,得到精神的休憩享受,短暂的摆脱世俗之苦,获得抚平焦躁的清凉。
换言之,夏目漱石不再试图干预社会,转而努力影响人心。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低吟浅唱、哀婉柔情,蜕变为深沉老练,厚重内敛。
举例如《十夜梦》,这本随笔平静的陈述了十个与梦有关的故事,多数涉及生死,节奏舒缓,含蓄细腻。全书铺陈着繁复的细节描写,每隔一节,就会针对某个严肃问题加以探讨,不知是在和读者对话,还是在与敏感的内心求和,抑或只是悲观的喃喃自语。
可见夏目漱石,不仅是观察者、叙述者,更是批判者、反思者,他拷问人性,更拷问自己的灵魂。
素心如月
漱石的人生里,全情投入文学创作的时间,总共不过十一年。
终其一生,写完了十五部小说、两本文学理论及大量随笔、俳句,以及207首汉诗,还有一本未完成的遗作《明暗》。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汉诗,是因为漱石自幼就钟爱汉学,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研习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了《史记》以及唐诗宋词等重要作品。他说过:“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
正是因为浸润汉文化中的儒家气质,才使得漱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习气格外浓重。
英国留学的经验,又启发了他思考“何谓文学”与“文学何益”。
东西思想碰撞,促使漱石写出了对日本文学史、日本文论都非常重要的《文学论》。
1914年,在《我的个人主义》中,夏目漱石提出了“向别人要求多大自由,就应该给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观,批评了“那种只要求别人彻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丝毫不尊重他人”的观念。
而他小说中的人物,比如三四郎,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似乎总是在低头赶路,挣扎着寻找立足之地。
《门》里的宗助,散漫且懦弱,一直在妥协逃避。
《后来的事》则揭露了一种“无意识的伪善者”。这种人往往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不自知,保持着虚伪的道德,令人无从恨起,却又深恶痛绝。
或许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太过孤寂,所以漱石才会如此向往人性中的温暖,渴求到近乎苛求。
漱石对人性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智慧,不仅启蒙了日本青年,更辐射到整个亚洲,包括中国。
因为鲁迅的译介,夏目漱石其实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日本近代作家之一。
鲁迅精研日本文学时,曾花费精力翻译了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两篇小说,他对漱石的文学评价极高,写道:“(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对于漱石,鲁迅颇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亲近,两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无比压抑,满腔愤懑不吐不快,于是就只能不停地写,不停地去讽刺,去批判,去揭露。
他们都是在强烈社会冲突中诞生的文豪,又因为对“文学改造社会”这一理想的炙热追求,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可见文学这种东西,从来都没有国界线。
毕竟东流水
漱石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与森鸥外并称“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无人不知,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是教材必选书目,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
1967年,夏目漱石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为“世界文化名人”。
1984年到2004年,日本发行的千元钞票上,也一直都印着漱石的肖像。
日本曾评选过多次“最受欢迎的作家”,漱石通常位列前三。
鲁迅、巴金也承认,夏目漱石对他们的创作影响极深。
今日之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为显学,与我国研究鲁迅的体量相当。
这位大器晚成的巨匠,写过很多温暖故事,对人性持有善意,可他一生中却少有轻松的日子。
穷极一生,夏目漱石都无法摆脱强烈的焦虑,始终处于精神敏感的状态。
除了神经衰弱,他还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精神和肉体无时无刻,都饱受折磨。
漱石的养父,从他幼时就开始灌输“爱需要回报”的概念,在他成名后,更是多次上门求财,张口闭口都是“应得的钱”,弄得漱石十分痛苦。
漱石的姐姐体弱多病,丈夫出轨且家暴,也常伸手向漱石要钱,漱石又气又恨,却也毫无办法。
哥哥们更是浪荡不堪,之前看不起漱石的文学梦,之后又死皮赖脸的前来依附。
妻子的精神也不稳定,时常会对他大喊大叫。
漱石早已不期待家庭的温暖,却又不忍抛弃悲惨的家人,就这样默默地烦恼了一辈子。
抑郁的阴影,像一团晦暗的火,蚕食着夏目漱石脆弱的生命,他不是没想过一死了之,在英国期间,最绝望的那段日子里,他也曾萌生自杀之念,幸好并未执行,之后精神暂好,他就回了国,但神经衰弱一直反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社交。
回国后的漱石,眼见着鼓吹“脱亚入欧”的明治日本,满心惆怅,又无可奈何,明知道全盘西化,会使国家的文化断绝,日本从内到外,都将丧失独立个性,但又能怎样呢?
金钱和权力,都已经对资本红利上了瘾,一个可怜的作家,挡不住整个疯狂的社会。
1910年5月,日本政府处决幸德秋水等12名进步人士。同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住院,病情恶化险些丧命。
1911年,夏目漱石第5个女儿在吃饭时突然死去。几个月后,他婉拒了文部省赏赐的文学博士学位。
精神上的痛苦,如数映射在了肉体,敏感的作家,再次变得悲观厌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产生了那本著名的《心》。
这本书写于夏目漱石47岁,他当时久病缠身,生活郁闷,对人间已无眷恋。
两年后,夏目漱石辞世,死因是胃出血,享年四十九岁,结束了“以文立身,文以载道”的辉煌人生。
按照遗愿,他的身体被捐出,用于医学研究,夏目漱石的大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曾听闻,一个人在乎的人越多,他就越脆弱,从这个意义上看,夏目漱石致命的脆弱,就有了悲悯的来源,因为在这个男人心里,除了麻烦的家人,还安放着他母国所有的人民。
对于夏目漱石这种内敛而敏感,抑郁质的作家来说,一旦拥有了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就注定会陷入万劫不复,强烈的使命感,会榨取他们的生命,使他们早早逝去,在日本尤其如此,如川端康成般自杀的作家,比比皆是。
想来日本民众对夏目漱石念念不忘,大概与我们怀念鲁迅,是同个道理吧。
人类社会总是缺少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能无所畏惧,揭露痛处、揭开伤疤的人,我们总习惯于附和,享受合群的安乐,却渐渐得失去自我。
但那样的人总是要有的,任何时候都要有,而我们会敬佩他们的勇敢。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从官僚商贾的醉生梦死,到贩夫走卒的市侩愚蠢。
鲁迅也一样,大半辈子都在拆旧中国的城墙,铲除中国人脑子里顽固的封建愚昧。
也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够真正长久的被推崇,被纪念,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因为他们的理想是崇高的,作品是伟大的,而他们的思想,将一直在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里,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我是猫》的最后,那只猫溺水而死,就像漱石溺死在了现实。
猫临终时说:“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获得这样的太平,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的”。
对夏目漱石来说,亦是如此吧。
漱石人生的大梦,在1916年结束了,虽不知所起,却美得不可思议。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不是吗?
爱丽丝篇观看顺序?
答:爱丽丝篇观看顺序如下:
第一章,掉进兔子洞。第二章,眼泪的池塘。第三章,一场会议式赛跑和一个长故事。第四章,兔子派遣小比尔进屋。第五章,毛毛虫的建议。第六章,小猪和胡椒。第七章,发疯的茶会。第八章,王后的槌球场。第九章,素甲鱼的故事。第十章,龙虾四组舞。第十一章。谁偷走了馅饼?第十二章,爱丽丝的证明。
你看过的觉得最有深度的电影是哪部?
大家和萨沙一起来看看这部烧脑剧。
不可改变未来但要改变自己《无姓之人》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去威海途中要坐6个多小时火车,无聊中看了一部老电影,叫做无姓之人。
萨沙以前也长期写影评,主要是兴趣爱好。大部分影评是解释复杂的科幻电影或者战争电影。
无姓之人也很复杂,萨沙今天就简单说一说吧。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叫做尼莫的9岁男孩,自认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有3个女孩邻居和他同岁,分别是棕发的安娜、金发的爱丽丝和黑发的基尼(亚裔)
在9岁时,他预知了父亲停车时因疏忽忘记拉手刹,导致车辆溜下坡,压死了一个年轻妈妈。
但他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车祸后,父亲不但丢掉了风光的主持人工作,还陷入不可自拔的颓废中。年轻的母亲对父亲逐步不满,出轨了另一个很有风度的男人(安娜的父亲)。
于是,父母正式离婚。在他们居住的小镇火车站,9岁的尼莫必须选择跟随母亲去加拿大还是跟随父亲留在英国的小镇。尼莫知道父母都很爱他,但他必须做出选择。
于是,针对尼莫的选择,出现了2大类,9种不同的未来:
第一大类
尼莫追赶母亲火车时听到父亲痛苦的呼唤而回头或者因为跑的时候鞋带断了,最终选择跟随了父亲。
在所有的未来中,颓废的父亲很快因病瘫痪,神志还不清醒。少年的尼莫必须照顾父亲、还要去打工贴补家用,母亲也从不来看他。他性格变得孤僻冷漠,没有女友,感觉生活很枯燥很痛苦,只能高速骑摩托车大声喊叫来发泄。因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就开始写作,冲散寂寞。
随后,出现了各种分支。
他选择平淡的生活,一直照顾到父亲去世。他始终单身没有交女朋友,写作也不是很成功,只是糊口而已。他居住在自己狭小的房子内,按部就班的活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也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大洪水),最终惊恐的死去。显然,这样的生存毫无意义。
2.他一样照顾残疾的父亲,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在中学时一次野外活动中,女孩安娜邀请他一起游泳。尼莫不会游泳,为了面子他说不愿意和白痴一起游泳。安娜生气了,拂袖而去。若干年后,单身的尼莫遇到了带着两个孩子赶地铁的安娜,他非常后悔当年的回答,错过了一场因缘。最终,尼莫还是独身,以第一种的方式孤独的死去。
3.在安娜邀请他游泳时,尼莫诚实的说自己不会游泳,还请安娜不要告诉别人。安娜觉得尼莫很真诚,对她产生了好感。后来两人结婚了,互相爱的很深。因为尼莫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节目主持人,导演是他的好朋友。他和安娜生了两个孩子。一次做完节目回家的时候,他的车子被一群鸟类干扰,失控冲入湖内。尼莫被活活的淹死了,结束了短暂幸福却有更大不幸的一生。
4.他一样照顾残疾的父亲,也试图娱乐。他因为游泳时那句白痴的话错过了安娜,只能追别的女孩。一次他进入了一家舞厅,遇到了邻居爱丽丝。尼莫早就爱上了爱丽丝,但爱丽丝身边总是有一个高大英俊的酷男。一次,他鼓起勇气想去向爱丽丝表白。看到爱丽丝在家门口和酷男相拥,尼莫非常失望,失去了表白的勇气。回家时,他高速驾驶摩托车自杀,试图结束痛苦的人生。结果他摔倒了,但是没死,成为了一个只有知觉的植物人。植物人期间,残疾的父亲和分别多年的母亲都来看她,护士们对他也非常爱护。尼莫非常后悔自杀,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在半睡半醒间继续构思小说解闷。几年以后,他因为器官衰竭死在病床上,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5.在爱丽丝家门口遇到酷男和爱丽丝相拥,尼莫选择继续表白。爱丽丝很感动,但告诉尼莫自己爱的是酷男,虽然酷男不爱他。爱丽丝拒绝了尼莫,尼莫深受打击,决定一定要好好地活着,不比爱丽丝和任何人差。他决定一定要富有,一定要有名,还要和第一个在学校舞会同他跳舞的女孩结婚。学校舞会中,同他跳舞的是亚裔女孩基尼,于是两人成为朋友,最终结婚,还生了两个孩子。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尼莫成为大富翁,成立了自己的大公司,有很多下属、高级别墅、一个大游泳池、高级跑车,太太基尼全心全意的爱着他。但是,尼莫并不爱基尼。在获得辉煌后,尼莫认为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和乏味的。他非常痛苦,跳入游泳池自杀,但被太太救了上来。他还是想死,将所有财产留给妻子,用硬币选择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他被一个黑帮分子当做敌人开枪打死,尸体被胡乱埋在野外。尸体被警方发现,太太基尼流着泪来辨认丈夫的尸体。这样,他结束了富有辉煌但毫无乐趣的一生。
6.在爱丽丝家门口遇到酷男和爱丽丝相拥,尼莫选择继续表白。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在爱丽丝表示拒绝之前,他用一句话打动了她:我会把你的骨灰洒在火星上(爱丽丝的梦想)!于是,他们结婚了。但是,结婚当天婚车前的一个油罐车突然爆炸,将尼莫脸部炸伤,爱丽丝被炸死。尼莫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节目主持人。他深爱爱丽丝,没有再婚。存够了钱,他戴着爱丽丝的骨灰飞行几个月到达了火星。他将爱丽丝的骨灰撒在火星上,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稍后,他在太空站遇到了身为科学家的女人安娜。安娜告诉他,宇宙将在2092年坍塌,一切都会毁灭。还没有说几句,一场流星雨将太空站击毁,两人全部死在了外太空。
7.尼莫根本没有到达火星,没有撒骨灰,也没有遇到安娜。在去火星的途中,飞船遭遇流星雨被摧毁,他惊恐的死在冬眠中。
8.结婚当天爱丽丝被炸死后,半边脸被烧伤的尼莫继续做他的主持人。在一次做完节目回家的路上,发现提前离开的好友导演的尸体。导演的车子被一群鸟类干扰,失控冲入湖内,被活活淹死了。尼莫去参加导演好友的葬礼,发现导演的妻子竟然就是安娜。他对安娜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去找她诉说。安娜认为尼莫是对她调情,慌忙走开。尼莫对世界产生了怀疑,他没有去火星,而是行尸走肉的生活,最终在世界末日那天,他被大洪水淹死了。其实,从那个老头的说法,也就是他说尼莫被淹死来看,这是尼莫对自己回忆的不信任,他总是觉得应该被淹死的是自己而不是导演。因为本来有着幸福的生活却被活活淹死,是尼莫遭遇最伤心的事情了。
9.爱丽丝在结婚当天根本没有被炸死,甚至没有爆炸发生,两人和所有夫妻一样生活。爱丽丝为尼莫生了3个孩子,尼莫成为一个普通的职员,最大的希望就是过平淡安详的生活。爱丽丝不爱尼莫,只是尼莫利用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才让两人强行在一起的。爱丽丝结婚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天天躺在床上痛哭。尼莫做了所能做的一切都无效,束手无策,3个孩子们也很痛苦。在无数次努力失败后,爱丽丝突然明白了抑郁的原因,她爱的是酷男,而不是尼莫。爱丽丝选择离家出走成为一个理发师,抛弃了尼莫和孩子,去寻找心目中的酷男。有趣的是,当现实中的酷男(已经是发福的中年人,并不酷了)来找爱丽丝理发时,后者根本认不出自己的梦中情人。两人以理发师和顾客的身份交谈、理发、付钱、分手。其实,爱丽丝只是不爱尼莫,她爱的酷男是一个虚幻的人物。
以上就是第一大类,也就是尼莫选择跟随父亲的9种未来。
第二大类,就是尼莫追上了火车,跟随母亲去了加拿大。
尼莫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他认为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母亲抛弃了父亲,出轨别的男人。两人经常闹矛盾,尼莫还经常伪装成已经自杀,母亲对此都见怪不怪了。一次母亲带安娜的父亲回来吃饭,尼莫预测了他会被火车撞死,让母亲和继父都非常尴尬。不过,母亲和继父还是结婚或者同居了。继父带来了安娜,尼莫和安娜很快相爱,陷入热恋。只要父母稍不留神,他们就会找机会****,此时他们还是14岁的中学生。没想到,母亲和继父关系很快恶化。最终,安娜被继父带走了,安娜写来的信都被母亲直接丢掉了(母亲认为两人曾经是名义上的兄妹,是不伦之恋)。尼莫非常痛苦,变得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成为一个潦倒的清洁工,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安娜。就这样等了整整10年。一次两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铁站。尼莫弯腰掏钱给女乞丐几个硬币,正好安娜从他身边走过,两人没有相遇。尼莫就这样活到了100多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男人。全世界人都关心他,记者采访他,科学家研究他。不过,他的生命很痛苦。所以他最后说我根本不怕死,只是怕活的不够精彩。
2.尼莫准备给女乞丐硬币时,发现她已经死了,于是他急忙站起来选择报警。此时,他遇到了迎面而来的安娜,他们相遇了,****过后安娜请求男主给她点时间让双方适应。然后安娜给她一个电话让他2天内联系,她会来灯塔见他,否则她就会离开。可是安娜刚刚从视线中消失,突然下雨了,把电话号码弄模糊了。尼莫再一次失去了安娜,于是他天天等在他们曾经约定的灯塔下面等待,像乞丐一样潦倒。他梦到安娜来找到了他。于是他在安娜梦中出现的地方,画了一个圈。但是安娜始终没有来,尼莫就这样活到了100多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男人。不过,他的生命很痛苦。
3.尼莫天天等待,又等了10年。有一天,他意外的等到了安娜。两人又在一起了,过着幸福的生活。随后结局很好,但过程非常痛苦,经历了长达20年的折磨。
以上就是在火车站,9岁的尼莫做出选择后可能出现的未来。
尼莫认为他从9岁开始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是天使让他降临人间的时候,忘记消除了他的记忆。其实这是不对的。
尼莫可以回忆的并不是未来,而是过去,都是他经历过的过去。就像第6种未来里面说的,宇宙会在2092年坍塌。根据熵原理,宇宙会无限膨胀后突然急剧收缩,从而出现时间的倒流。然后宇宙重新开始膨胀,直到2092年再次坍塌收缩,如此不断重复。
所有的人类中,只有尼莫有完整的记忆。以上12种所谓的未来,都是尼莫进行不同的选择后出现过的真实事件,全部都是真的。
尼莫回忆起的,全部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事情,只是选择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未来而已。
其实,他也并非9岁才有以往的记忆,而是生下来就有记忆。不过在9岁之前,人类并没有完整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尼莫虽然有记忆,他却不知道这是什么。他只是在睡梦中才想起父亲会撞车,根本无法阻拦。
在所有的12种选择中,可以说没有一种是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幸福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悲惨的,最终都以尼莫惨死为结束。即便没有惨死的,生活也充满艰辛,痛苦之极。
所以在最后,尼莫终于明白应该打破所有的固定选择,选择另一种未来。在爱他但他不爱的基尼、他爱但不爱他的爱丽丝、互相热爱的安娜中,应该选择安娜。
于是,在火车站,他没有选择跟随母亲或者父亲,而是跑向荒野,找到了安娜,这是另一种未来,可以预计从头到尾都会很幸福。
就像电影里面说的,尼莫自己的选择,本身也只是更多的选择中的一种。
这个选择的前提是父亲遇到了母亲,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尼莫。
这一切,也有可能不发生。
很可能父亲获胜的精子,根本就不是尼莫,尼莫没有诞生。
或者,父亲压根没有因意外同母亲认识,两人也不会有孩子。
更有甚者,说不定远古的时期,母亲的祖先猿人死在野外,根本就没有母亲的存在。
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
这部电影借用科幻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个选择。虽不可预知,也要尽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一切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强求。
电影最初说的鸽子的迷信,也是同样的意思。未来最终的结局是注定的,不管鸽子做出任何事都不会改变未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我们终究会死去。人只要尽力而为即可,很多时候未来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很棒。
中国编剧写不出这样的剧本,导演更拍不出这样的影片。至于演员,全中国也挑不出几个,有水平能演这部电影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