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里面有活人吗,为什么一些古代大型墓葬经常出土大量的陶俑?
如果出土大量陶俑,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墓十之八九出自汉代、且极可能是西汉。
我们知道,秦国统一天下后,段时间内在全国上马了很多超大型土木工程,客观说,确实加重了人们负担。天下经过几百年战乱奋争,好不容易统一下来,老百姓都盼望着不再打仗了,可是秦始皇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不禁让六国发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哀叹。由最初的虎狼之国,变成“苦秦久矣”,足见这些工程带来的负担。
六国遗老和复辟势力反对秦国而起义兵造反时,正是看中和利用了这一点,“推翻暴秦”一时成了民心所向。而这个“暴”正是对“苦”字的升级,因为这其中还包含了秦国律法给六国带来的严重不适应!
作为推翻“暴秦”这个最大红利的最终受益者刘邦、以及汉家王朝的后人,对于义军如何推翻暴政的感受自然最为深刻,便时刻警醒、生怕自己走了嬴政的老路,这应是一个无需赘言的常识。另一方面,汉室接收的中原天下,早被几百年战乱严重透支,国家和社会负担沉重,亟需休养生息。所以,“勤俭”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客观和明智的选择。
所以,到汉文帝时便率先垂范提出“薄葬”,不能再像秦始皇那般穷极民力、奢华无度。也正因如此,作为帝王配享的那些与真人等高的秦代兵马俑,到汉代便严重“缩水”,仅为秦兵马俑的三分之一左右,既体现了帝王陪葬规格又最大程度缩减了对国库和人民的负担。
尽管汉室的殡葬有迫于现实的因素,但一个能时刻体恤民情、提倡勤俭的政权,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春节去西安看兵马俑可以吗?
感受中国,从这里开始
兵马俑前不久去过一次,那是跟孩子们去的。西安历史厚重,十三朝古都呀,半坡母系氏族遗址,炎皇部落的生息地,在陕西可以体会中华祖先最原始,最地道,最丰富的中华文化。
我旅游并不是为旅游而旅游,先前在学校学历史,只是囿于书夲之表,实地观看,就能得到立体的东西。秦始皇兵马俑,主坑道三个,二号坑是陪葬坑。一号坑和三号坑是兵俑坑。坑内兵俑列队林立,气势灰宏,威武霸气。充分展示了秦始皇横扫六国的雄姿和魄力。
另外还有几处展厅,陈列着各种兵器等物件,铜车马也是观看的热点。那天是个星期天,人多,挣相拍照,大家热情很高。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也在观看之列。
兵马俑和骊山温泉相距不远,看完兵马俑再往骊山,给人的感觉好像从《三国演义》转向到《红楼梦》一样。前者穷武斗狠,后者是赋诗赏花。前者是豪情万丈,后者是颦眉感伤。风格截然不同。
骊山上有景点五处,洋细记不住了。我们是坐索道上山的,上山后有游览专车很方便。怎奈廊回路转,曲径溪流,令人迷令人醉迷,不知方向。只记得一处鸟之林,很有神秘感。既原始,又寂静,树木苍古崖石古怪,小路藤葛绕,花木伴人行。有鹅,有鸳鸯,野鸡等等。
山上还有一处,说是一名台胞投资的,道教圣地。我上去见不少游客拜跪道祖求福,堂内塑象林立,都是道教的名流师父。庄严肃穆,有不一样的气场。
骊山下有西安事变的诸多寻迹可见,有当年蒋介石藏身的石洞,有周恩来办公的地方,有蒋介石的办公室等等。
这骊山景色真是不凡,山势起伏柔缓,楼阁依山而造。曲径婉延,绿盖山坡,很是迷人。真是养心养性养老绝佳之地。
兵马俑是怎么埋的?
秦始皇兵马俑不是活人埋的,而是陶俑制成的。基本介绍: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秦始皇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士兵、战马等)形状的陶俑。兵马俑属于化石吗?
不是化石。
是陶瓷制品,面部是根据真人仿造的。身高,身材,都是真人大小。
古代帝王死后,都希望仍然像活着时候一样,有人侍候,所以有了陪葬。但是到了秦时,他已经知道,如果人陪葬,没多久就腐烂了,所以有人提出想法,做与真人一样的陶俑(那时的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很高了),既能永久保存,又不用杀人陪葬。
为什么有人说兵马俑解开了古代军事之谜?
兵马俑是什么?
古人相信,死后墓里的东西,可以带到阴间继续享用。
比如秦始皇,死后还想做一统六国的皇帝,所以带上了他的军队—兵马俑。
通过这些等身手办,可以看到秦军出战时的军阵、士兵、武器和车马,这是参观兵马俑的意义所在。
以下内容参考《复活的军团》
1 军阵
兵马俑目前开放了3个坑。1号坑前三排是弩兵,弩的有效杀伤距离为150米,远高于弓,是秦军远程攻击的有效武器。
第一排射击完毕后退,第二排向前补上,从而实现连续射击,这是2000年后欧洲火枪手才发明的射击方式。
1号坑左右翼和后卫均向外站立呈防御姿态,而中间则为一道车队、一道步兵相间排列。
因为战车是木制的,早已腐坏消失,所以看到有马,有士兵双手向前做驾驭状的就可以判断是车队了。
由于盗墓焚毁坍塌,如今已很难还原每个步兵所持何种武器。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整个军阵特点:进可攻,无坚不摧;退可守,固若金汤。
2号坑还未大量修复,但专家通过扫描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车、步、骑3个兵种的独立阵营和车步骑混合营垒,更具灵活机动性。
3号坑则类似军事指挥部,有祷战的地方,也有休息的地方。
2 士兵
秦国男子17岁成年,要上报国家做登记,此后国家只要打仗,可以随时征召他们。部队里只管饭,不管穿衣和日常花销。
即便如此,秦人听闻打仗就如饿狼碰见食物。
两眼发光。
这大概是源于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度。斩获敌人首级一个,能进爵一级,得田宅一座,仆人数个。
斩获两个,囚犯父母可无罪释放,奴隶妻子可转为平民。如果战死沙场,还能传给儿子,算是一人进爵,全家受益。
他们战前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在酒精催发下奔赴战场抢人头,因此我们能看到士兵俑的肚子都微微鼓起。
秦兵军工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
一号坑中,前三排弩兵梳着丸子头,没穿盔甲,是最低的一级爵位。
3 兵器
兵马俑出土的4万多件青铜兵器,同类误差仅在毫米以内,如此精确全要依靠秦国以法治国的理念。
始皇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再通过法令发给所有兵工厂,形成标准化生产,这是进入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才拥有的制造思路。
同时,工人、车间主任、兵工厂厂长和丞相吕不韦都要将名字刻在兵器上,形成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
秦国兵器除了制造体系化,设计也充满智慧。
比如铸剑关键在于铜里锡的含量,锡多剑硬,锡少剑软,而秦剑完美的铜锡比将硬度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4 车马
在陈列厅中,展示着从兵马俑坑发现的两座青铜车马。
除了车子设计精妙,秦朝系架方式也很超前。西方8世纪,皮带都勒在马的喉部,马常因窒息而死。而秦朝的马依靠胸肌和肩胛力量奔跑,没有损伤还更能承重。
战车部队浩浩荡荡,配合远射骑兵,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
他们战死沙场,消灭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的梦。
然后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以另一种方式变为永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