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十三忌,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学习周易,可关注我的头条号:杨吉德。
想看懂周易,请关注我的系列文章《周易,文王的64封家书》和《话说文王演周易》。周易卦爻辞艰涩难解,古今鲜有懂者。其原因有二:一是《周易》成书久远,字词的用法与现代差异较大;二是《周易》是文王写给武王和周公的信件,以指导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为避免被纣王识破,含义隐藏的很晦涩。为向广大读者普及周易,前面发表了《文王写周易的故事》系列文章十三篇,主要从字词的角度剖析易理。从反馈信息看,非专业人士阅读文章比较吃力,很多人就放弃了了解文王思想。我便想:既然《周易》是文王写给姬发看的,那周武王姬发岂不是按照家书的格式去看、去理解吗,而且许多真实的思想因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不得不通过弦外之音表达,武王、周公看得懂,用文字是不会直接写出来的。现在为什么不以家书的形式描述出来呢?于是就萌发了以书信的形式阐述卦爻辞的想法,这是“文王家书”系列文章的由来。本人保证,信中表述的关键字句都是从卦象和卦爻辞中延伸而来,保持原有思想,不敢妄加篡改。期望大家喜欢这种格式,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下面是
话说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以西伯的身份替商纣王在西部地区弹压不服管制的部族,又联合一些友好部族,周国势力日渐增大。不料风云突变,文王在到商都朝歌朝会时,被商纣王囚禁在了羑里,并且捎信来不许任何公子前去探望。周国缺失了领导人,顿时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况。周边的部族不时派人来打探消息,自然是各怀心态。
武王姬发作为文王的接班人守国摄政,但许多大政过去都是父亲亲自规划操劳,面临这么复杂的形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天正在和亲信大臣商量之际,闳夭兴冲冲地拿着一块骨片走了进来,举过头顶喊着:“侯爷来信了!”武王拿过来一看,果然是给自己的信笺。激动的先放到桌案上拜了三拜,随即念了起来:
姬发知悉:(此信的写作过程请参阅《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二篇坤卦一》《第三篇坤卦二》)
我自被大王囚禁,生活如常,唯担心周国安危。我羁留于商,国内一时没有了掌舵之人,众诸侯国原来惧我强威,俱来交好,现在各生主意,国际形势处于微妙关头,故写此信提示现阶段之战略方针。
【卦辞】
总体原则,一切工作围绕着保证国家安全而开展。要坚决守卫住上天赋予我们的这片国土,国家才会长久平安。对一个没有领导人的国家来说,首要问题是经常巡视国境边防,保证边防安全,但不要迈出国门,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保持稳定。
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出现不可抗拒的因素必须走出去,被动参与局部战争的话,我们万不可冲锋在前,为他人攫取利益,那样就失去了我们要创建大业的本意。可以在行进过程落在后面,缓缓推进,看到形势有利时再去缴获战利品。所以要保持我们的主见,不要被别人左右,预防利用敌人消灭异己,才是有利的选择。
在我国西南面的偏邦小国是可靠的盟友,有危机的时候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东北方的邻邦,由于靠近殷都,会奉大王的指示为难于我,这些原来的友邦是不可靠的。
总之,在目前危机时刻,要保持民心和政局的稳定,是最先要做的。下面再谈谈一些细节问题:
【爻辞】
细节决定成败。对小事不可疏忽大意,小事办不好,积累多了,就会出现大问题。
联合的力量大如天。现在一切工作以内政为中心,也需要把正直的邦国联合起来,这样也能产生大的力量。但联合的目的是壮大防御能力,一定不要起事。只要不起事就不会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要胸怀大志。军事上虽然不出击,不张扬,但一定要有大的志向,保持斗志,这样才行。假如我们要调兵跟随商王出征他国,不要替商王建功立业。在商军面前表现出我们兵强马壮,会受到猜忌;打败了他国,会增加仇敌。所以没有成果的征战才有利于我们的将来。
做经济强国。结束乱世的手段是战争,而战争打的是财力。一旦走出去,要尽可能多的获取财物,充实我们的财政。减损了别人的经济,增加了我们的财力,有错吗?没错。有好的声誉吗?没有声誉。我们的目的又不在这一事一时上,不要在意眼前的是与非!
以先圣为榜样。黄帝是我们姬姓祖先,在乱世中,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生活富足,诸侯宾服,后虽九战九败,但在涿鹿之野一举消灭蚩尤,平定了天下。所以我们要有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胸襟,国家才会有吉而无凶。
迎得贤人成大业。传说黄帝修德富民,感动了上界神灵,在涿鹿之野大战中,应龙下界相助打败了蚩尤,尸横遍野,血染天地。我们一方面要进德修业,一方面要寻访贤人,帮助我们成就大业,争取以少量的牺牲获取全面胜利。惟望依嘱而行。
即此布达!
附录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二篇-坤卦(一)
话说文王演周易:第三篇-坤卦(二)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杨公忌的意思?
回答:杨公忌的读音:yáng gōng jì
杨公忌的释义: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 宋 堪舆术士 杨救贫,因称该日为 杨公忌。《协记辨方书·辨讹》:“世俗多畏 杨公 忌,通书亦多载之,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説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 杨公 忌。”清 梁章鉅《浪迹续谈·杨公忌》:“《轨论》云:‘宋 术士 杨救贫,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説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公 忌’……今人所传 杨公 忌,以正月十三日为始,餘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两日,一为初一日,一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为十三日。”亦省称“杨忌”。清 翟灏《通俗编·艺术》:“《轨论》:宋 术士 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肤制一年有十五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 忌。”
怎么看待宋代诗词大家姜夔的一生?
小话诗词为您解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少年丧父,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进入仕途,布衣终生。
(姜夔书影绘像)
南宋宋理宗时期的文学家陈郁著有《藏一话腴》一书,这本书多记南北两宋时期人物轶事,还有对诗作的评价,亦或发表一下自己对世事的看法。这本书对姜夔的记载是:
气貌若不胜衣,而余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为晋宋词人。陈郁和姜夔是同时代的人,由此可以确信,陈郁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姜夔著名词作《扬州慢》·词意图)
姜夔好学、好客,尤其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可以说姜夔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是一个身兼多种才艺的人。他尤其以填词制曲见长,深得当时名家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等人的欣赏。
他有一本音乐专著《白石道人歌曲》,内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律吕字谱;词调17首,旁注俗字谱;自度曲17首(内旧曲词2首,范成大曲1首),旁缀工尺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
这是我国古典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书影)
姜夔在曲词与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她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有时候,我们会感觉他一定是南宋高级音乐机构的主管,亦或是优游的学者型官员,其实他一生过得相当清贫。
姜夔科举屡试不第,终生布衣,他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只能在显贵之家做人家的门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清客”),依靠写词谱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说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华领取微薄的收入。
当然做清客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出国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之外,陪主家喝酒打牌,娱乐消遣,还要左右逢源,看主人的脸色,清客是一种寓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正如清代人在笔记中对清客有过这样的记载的:
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姜夔绘像)
这样的记载虽然对清客的生活有戏谑夸张,但是将清客那种寓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及生活不得不以娱主人一笑的清客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姜夔的父亲和南宋诗人,自号“千岩老人”的萧德藻有过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萧德藻那里当清客,萧德藻对姜夔挺好的,也很赏识姜夔的才情,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姜夔。
宋孝宗淳煕十四年(1187年)春,经过萧德藻的举荐,姜夔去南京拜访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还写有《送姜尧章谒石湖先生》一诗,诗中写道:
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君不离口。袖诗东来谒老夫,惭无高价当璠璵。翻然买却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杨万里绘像)
杨万里觉得姜夔的才华很高,他又把姜夔举荐给当时的文坛巨擘范成大。范成大是南宋有名的田园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四时田园杂兴》就出自于范成大之手。范成大在石湖有一个大庄园,庄园里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寿乐堂等著名的景点。
范成大酷爱梅花,在石湖玉雪坡已经种了梅花数百株,但还嫌不足,又在南边买了王氏家旧宅七十多间,悉数拆除后,将其中三分之一的地方种上梅花。
(范成大绘像)
姜夔来到范成大的石湖庄园,在这里度过了一段优游的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咏梅词《暗香》、《疏影》,就是在范成大的石湖庄园里欣赏了梅花之后,谱写而成的。在词作《暗香》中姜夔写道: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画作)
在《暗香》中,姜夔并没有对梅花的形态进行具体的描绘,仅仅利用“月色”、“玉人”、“音乐”几种意象组织成一幅意境高远的《梅花清寒图》。
姜夔填词的时候,有感于自身的飘零,复杂的情感一时涌上心头。词中只是用“暗香”、“香冷”、“红萼”等词语来描写梅花的形态和颜色,词语淡雅,笔触清丽,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夜赏梅图景”,这首词作境界清疏、宁静、空旷,读来耐人寻味。
(姜夔词作《暗香》·书法作品)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再次去南京探望杨万里,途中遇到一位琵琶乐工,正在弹奏《醉吟商湖渭州》,这正是姜夔苦思冥想的一首曲调。于是他在这位乐工跟前求得弹奏琵琶的弦法,作成《霓裳中序第一》曲词,在这首词作的小序里,姜夔完整的记录了事情的经过。
还有如《玉梅令》,本是范成大的自制曲,只有曲,没有词,姜夔拜访范成大的时候,应范成大之约,便依曲作了歌词。
姜夔每谱成一首自度曲,一定要用笛子先吹奏,朋友往往歌而和之。无论是依谱填词,还是自制曲作词,姜夔以律就词,因其律吕的音乐之美,必定带来词语的音韵之美,也是的姜夔的曲词既具情词之美,又具声情之美。
(姜夔绘像)
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张炎,非常欣赏姜夔的这两首咏梅词,他在《词源》中称赞道:“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后来张炎也曾写下《疏影》一词,也是有和姜夔一较高下的缘故。张炎的《疏影》也是一首非常精美的咏梅词,不过就意境来说,还是比不上姜夔的。
姜夔的词作淡雅,这也与他的飘零寓居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著有《神仙传》一书,书中写到:“白石先生者……尝煮白石为粮,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或许是出于对这种归隐思想的认同,姜夔自号“白石道人”,从南宋陈郁的《藏一话腴》中的记载可知,姜夔是一个“气貌若不胜衣”的人,其实从记载可知姜夔的身体还是很羸弱的,这个名号到时很符合姜夔自身的形象。
(姜夔绘像)
清末著名的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评价姜夔:“词家称白石曰‘自石老仙’,或问毕竟与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盖为近之。”
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曾提出“醇雅”的词学审美观念,他非常看重词作的“醇雅”,而姜夔的词风也符合朱彝尊提出的审美哦观念,所以,朱彝尊非常推崇姜夔,他评价道:“自鄱阳姜尧章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还评价姜夔“词莫善于姜夔” 。
朱彝尊在《词综·发凡》这本词学评论的著作里再次对姜夔的词学成就予以了肯定 :“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氏尧章最为杰出。” 其实这也从一个一个侧面看出,姜夔的词作到了清代获得了空前的声望。
(清代学者朱彝尊书影绘像)
姜夔在自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的是自己飘零寓居时得到文坛名人赞赏和肯定的事情:
参政范公(范成大)以为输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待制杨公(杨万里),以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于是为忘年交。复州萧公(萧德藻)世所谓千岩先生者也,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朱熹),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丞相京公,不独称其礼乐之书,又爱其骈俪之文。丞相谢公,爱其乐书,使次子来谒焉。稼轩辛公(辛弃疾),深服其长短句如二卿。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姜夔的曲词在当时就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姜夔在与辛弃疾的交往过程中,仰慕辛弃疾的人品,钦慕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磊落豪放,他非常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还写下了一首次韵的词作,就是这首《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原词如下: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爱国词人辛弃疾由浙东安抚使被派知镇江府。这年秋天,辛弃疾写下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这首词,就是次韵辛弃疾的唱和之作。
姜夔在词中借古人古事赞颂辛弃疾的爱国情感,通过赞扬辛弃疾来表达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姜夔这首词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反映了老百姓盼望统一的迫切心情,以此激励暮年的辛弃疾努力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
(姜夔传世书法作品)
小结姜夔虽然一生过着飘零寓居的生活,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过着清客的生活,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淡的个性与独立的人格。他以布衣身份对宋代音乐、曲词、书法、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在与辛弃疾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和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合力汇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姜夔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曲词构建了他所生活里无愧于时代的人文精神。
姜夔以其横溢的才华和独立的人格,赢得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他的尊重,也赢得了后世对他的尊重。我们能从姜夔的身上能看到一个文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和应该有的样子。
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大荔县城宝塔的来历?
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 "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文殊阁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 该塔系砖质阁楼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坚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园。 在周围进行参观,足以看出古代大荔不仅是战略要地,对佛教的宣传也丝毫没有放松,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佛教的快速发展。
正月十三的十大禁忌?
1、杨公忌日
农历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这是为什么呢?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此称为“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等
杨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号救贫,赣州人。中国四大堪舆明师之一。因杨筠松一生用堪舆之术为无数贫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们尊称他为杨救贫。杨公一生传奇颇多,一生用所学堪舆之术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期间有歹人、恶人要挟杨公点地,杨公不从;期间有政客、歹恶之人得不到他点的吉地,期间加害杨公,杨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杨公救人无数,福德深厚,每次有惊无险,所以杨公有十三忌。杨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恶人求不到吉地,变设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惊险,却没有给人害死,杨公的三千弟子变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为杨公忌日。他的弟子在这十三天内便不为人造葬作福,在家为师做忌。
据南部山区的一些老者说,正月十三是一年当中最大、最狠、最毒、最不吉祥的“禁忌日”。
在传统习俗的“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不走亲戚,也不外出,也没有婚丧嫁娶,更不能动土、搬迁……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因为一大堆的禁忌让人们只得乖乖呆在家里“躲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尤为讲究,这一天甚至是南部山区的“全民法定歇工日”,很少有人上山下地干活,总担心遇到不测;也很少有人出远门办事,老害怕遇到不测。
2、阎王忌
在民间,正月十三是最需要注意的日子,因为这天相传的“阎王忌”,早上长辈就会强调在这一天不能出门,万事都忌讳。
关于“阎王忌”的故事,是据说阎王爷有13个儿子,一日口无遮拦的猖狂与别人打赌,说“我十三个儿子,就是每月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结果没多久,他的儿子就开始相继去世,且都是相隔28天,正好到正月十三最后一个儿子也死了。后来人们就把阎王爷每个儿子去世的日子称为“阎王祭”,以示对儿子的思念,日期分别是“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而对于正月十三呢,因为阎王爷眼看这十三个儿子就剩下最后一个了,害怕这个儿子这天也死去,导致阎王爷自己在这天也处处忌讳,人们就称为“阎王忌”,世间的人也怕在这天惹了阎王爷的忌讳,所以就不敢轻易出门了。
其实这个故事呢,最主要的是说“人可以做过天的事,千万不要说过天的话,天理昭昭,芸芸众生无人能够逃脱”。而在民间相传中,正月十三这天不能出远门,也不可以看望老人(看望老人,老人就会得病),也不可以探望病人(探望病人,病人就不能痊愈),这个说法,到现在老年人还是非常相信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