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猛虎孙策,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1940年6月28日,利比亚东北部港口图卜鲁格上空突然出现了轰炸机独有的轰鸣声。不多时,年仅20岁的意大利海军新兵克拉迪奥·马佐拉就发现了这是一支隶属英国空军的轰炸机编队。在这个时期英国轰炸机的突然出现肯定不会是和他们打招呼。果然,马佐拉所在舰队遭到了英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意大利海军自然也不可能被动挨打,海军将士开始用舰载高射炮进行反击,马佐拉同样用他所在“吉尔季奥号”巡洋舰上的高射炮对着空中的轰炸机就是一阵突突。然而由于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太高,马佐拉的射击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一架飞机都没有打下来,这让想要通过立功而走上人生巅峰风的马佐拉很是懊恼。但似乎上天也不希望马佐拉就这么碌碌无为一辈子,英国轰炸机编队离开后没多久,又有两架飞机飞临了港口上空。还没来得及走下高射炮的马佐拉一阵兴奋,因为这两架飞机的飞行高度在高射炮的射程内。
英国的蚁式轰炸机马佐拉没有任何犹豫,他迅速装弹,调整好射击角度,又是一阵突突。很快天空中就传来了一阵爆炸声,飞机冒着黑烟就这么掉了下来。马佐拉很是兴奋,战友们也在一旁恭喜着马佐拉,马佐拉此刻似乎也已经看到了自己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马佐拉不知道的是等待他的将是来自军事法庭的审判,罪名是谋杀上级,而且这个上级还不是一般的上级,他在整个意大利历史上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尔季奥号”事情是这样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听意大利有这么一号人物,意大利空军元帅伊塔诺·巴尔博。他在意大利绝对算是一个传奇人物,意大利的空军就是在他的手中壮大起来的,完全不输给当时的德、英、法等国的空军,甚至隐隐有超越的势头。也因为如此,巴尔博当时在意大利的威望很高,地位上也仅次于穆索里尼,成为了意大利实实在在的二把手。
功成名就后的巴尔博成为了当时还在意大利控制中的利比亚的总督,可以说是一个土皇帝了,而巴尔博也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他想要把当时的利比亚建这块殖民地建设成为和意大利行省一样发达的地方。
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巴尔博所以他在利比亚任职期间可谓是费尽心力。不管是军队的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巴尔博都要亲力亲为,没事就坐着他的专机在利比亚四处巡视工作。当然,其中不排除巴尔博有装那啥的嫌疑,让他治下子民随时都可以瞻仰他的威严。
而就在1940年6月28日的那天,巴尔博和往常一样乘坐着他的专机去视察工作。本来一切挺顺利的,然而就在返航途径图卜鲁格的时候,巴尔博还在和随行人员有说有笑的,讨论着未来工作的方向。突然,飞机传来了一阵剧烈的震动,伴随着震动,飞机也直线朝着地平线撞去,由于事发突然,加上飞机飞行高度并不是很高,所以直到飞机坠毁在利比亚大地上时,巴尔博也不知道究竟发什么了事,也就更加不知道他其实是被自己人打下来的。
巴尔博巴尔博死后巴尔博作为意大利的二把手,他的意外死亡可以说震惊了当时的意大利。而另一边,就在众人纷纷恭喜马佐拉的同时,一个老兵认出了天下的飞机是自己人的。如果他打下来的是自己人的飞机,那罪名就大了,马佐拉瞬间也从欣喜中清醒了过来,眼神也从兴奋变成了恐惧,身上被冷汗浸透了。
然而更坏的消息很快就传来了,被击落的飞机上乘坐的还是自家空军元帅。真不知道马佐拉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一个什么状态。要说是恐惧吧,我觉得在知道打下的是自家飞机时他就已经恐惧过了。此刻得知被自己打下来的是一个空军元帅,会不会多少有点荣耀感?
高射炮当然,这是麻花自己的恶趣味,相信马佐拉当时就算没被吓尿裤子估计也差不多了。最后没有任何悬念,马佐拉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罪名是谋杀上级。在法庭上,马佐拉还替自己狡辩道:“当时我只是一时紧张就开了一炮,谁知道那么准就把飞机给打了下来,这是巧合,不能算谋杀。”
法庭最后考虑到马佐拉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新兵,采纳了他的辩护。虽说马佐拉的谋杀罪名没有成立,但他也一直被监禁到了二战结束。
巴尔博穆索里尼的阴谋?巴尔博作为意大利的大人物,他的死可以说是一件大事了,而行凶的马佐拉仅仅被监禁了几年,这不得不引人联想。于是就流传出了一种说法,那就是这是穆索里尼的阴谋。这种说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根据。
穆索里尼因为当时的巴尔博在意大利的威望很高,甚至隐隐超过了穆索里尼。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穆索里尼自然是会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巴尔博所取代,所以穆索里尼有扼杀巴尔博的动机。但实际上这样的可能性很小。
第一,作为意大利的一把手,穆索里尼有必要指使一个20岁的新兵去做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逻辑上明显是说不通的。我要是穆索里尼,一定会做成巴尔博是被英、法等敌对势力暗杀的,而不是这种很戏剧的结果。
第二,巴尔博可以说是穆索里尼的最忠实的手下了,巴尔博也是穆索里尼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穆索里尼要防着巴尔博也不会把巴尔博外派到利比亚去了,这不就等于放虎归山吗?留在身边不是更简单,什么时候想弄死就弄死,还没那么多麻烦。
巴尔博第三,巴尔博当时还不能死,因为巴尔博不管是对于当时的意大利还是穆索里尼来说都还很重要。毕竟巴尔博的能力摆在那里,一手把空军壮大了起来,空军还需要他的领导。另一方面,穆索里尼要应对英法等敌对势力也少不了这位空军元帅。
所以我认为,巴尔博的死真的就是一个意外,穆索里尼就算是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也不会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弄死巴尔博。也就是说神奇的意大利又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小兵用高射炮打下了自家的空军元帅。
巴尔博结语抛开意大利在二战中的搞笑元素和信仰不谈,巴尔博也算是一个难得的空军人才,对意大利空军的发展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意大利空军有了和英、法等国抗衡的实力。而且巴尔博在1933年亲自率领24架水上飞机横跨大西洋,抵达了芝加哥,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之后他还接受了罗斯福的亲自接见。这些都可以看出巴尔博在空军建设和飞行的天赋和能力,如果他没有死在自家小人物手上,二战时的欧洲上空可能将会更加精彩。
他的3个宝贝去了哪里?
提到吕布,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方天画戟专杀义父”。
吕布顶着三国第一名将的光环,其实最应该感谢他的三个宝贝。
这三个宝贝可就厉害了,简直是亿万男性的梦想。
来看看这三大阵容:
1、限量版顶配豪华座驾——赤兔宝马。
2、事业助攻神器——方天画戟。
3、天下最美的女人——貂蝉。
吕布的第一件宝贝:马中赤兔。赤兔是一匹宝马神驹,但是命运也几经波折,换了几次主人。
作为神驹的代表,赤兔马全身火炭红,不掺任何杂色,模样有点像兔头马身,所以谓之赤兔马。它续航力超长,速度非常快,日行千里如风驰一般。
《三国演义》更是将它描述得神乎其神:"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赤兔马的第一任主人是董卓。
赤兔马品种稀有,来自西域。而董卓又是西凉的豪强望族,所以他能得到赤兔这匹宝马也不是难事。董卓身材笨重,赤兔马驮着他健步如飞,完全没负担,甚得董卓喜爱。
不过,董卓这人性子残暴,老百姓恨透了他,各路英雄也都路见不平想拔刀讨伐。
失去人心的董卓看中了英姿不凡的吕布,于是就想趁机拉拢他,可是吕布丝毫看不上金银丝帛,唯独对赤兔马心有所系。为了笼络吕布,董卓便忍痛割爱,将赤兔马赠与吕布。
于是乎,正值8岁的青年赤兔马,收获了自己的新主人。
吕布得到赤兔马后,如虎添翼,神气得不行,有赤兔马作伴,吕布战无不胜。
后来,吕布中了司徒王允的连环计,把董卓给杀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刘备仅仅一句话,就使得曹操杀掉了吕布。
吕布一死,赤兔马就归曹操所有。
曹操十分欣赏关羽,便效仿董卓的“宝马赠英雄”,他也将赤兔马送给关羽,企图将关羽留在自己身边。
关羽可不是吕布,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要去跟随大哥刘备。赤兔马收下了,他却骑着赤兔马“哧溜”奔腾,过五关斩六将,将曹操甩到千里之外。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惨死在东吴。赤兔马又被孙权赏赐给了马忠。
马忠的宝马缘分远不及吕布和关羽,赤兔马并没有再次为新主人效忠,而是不吃不喝,七天绝食而亡了。
在史书中,赤兔马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它在吕布战败后就不知所踪。
《三国演义》毕竟有虚构成分,罗贯中将赤兔马写得勇猛而忠烈,最后随着新主人关羽一同遁入黄泉。
吕布的第二件宝贝: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因为它上面以画、镂等作为装饰,所以才称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使用复杂,功能多,它既可以和骨朵,锤,镗等重武器比拼力气,也可以和矛、枪、刀等轻武器比试技巧。这就需要使用者具备强大的素质和技巧,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驾驭的。
历史上也只有西楚霸王项羽、征东薛仁贵等猛将驾驭的了方天画戟。
而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武艺超强,兵器当然是最有代表性的方天画戟了。方天画戟是双刃,而典韦、太史慈,使用的则是单刃铁戟。
再来看看桃园三兄弟的兵器:刘备是双股剑,张飞是丈八矛,关羽的是三停刀。
吕布的兵器方天画戟是三国群雄里面妥妥的N0.1
方天画戟与赤兔马一样,都成为了吕布英雄形象的象征。吕布手握画戟,跨骑赤兔,在战场上一晃,便反射一道阴冷的银光,令人闻风丧胆。
可惜的是,后来吕布被困,方天画戟被八健将之一的宋宪顺手牵羊带走了。吕布头断白门楼下,方天画戟也下落不明。
《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交代方天画戟的后续。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件神兵利器,最终逃不脱被送人的命运。
不过,千里马也需要伯乐,一般人纵使将方天画戟拿了去,无法驾驭,便如同一块废铁。
当年的赤兔马也是被送到曹营,后来被曹操赠给关羽。方天画戟若落到曹操手里,他的武将中有许褚、夏侯惇、徐晃、于禁、李典,这些人的造诣,很明显是无法驾驭这件神器的。
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被曹操压箱底给收藏起来了。
其实,方天画戟并非吕布最原先的拿手武器,他最初是持矛的。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就有记载:
"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勒令进,遂入门。(李)肃以戟刺之,卓裹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同样的,方天画戟也是一种神化的手法,为了衬托出吕布的英雄气概。
吕布的第三件宝贝:美女貂蝉。如果说赤兔马和方天画戟是为了烘托吕布的“英”,那么美女貂蝉则是见证吕布的“雄”。
英雄配美人,美女爱英雄,这样的吕布形象才更生动,更富有柔情。
美女貂蝉的名号响当当,她是民间传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赞美她:“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将大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平话》,她是吕布的原配妻子,后来与吕布在家乡失散,两人彻底失联,后来被司徒王允收作义女。
王允得知貂蝉的身世,心生一计,想借此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
于是王允在家中设宴,请太师董卓来吃饭。就这样,董卓第一次见到了貂蝉,惊为天人,被貂蝉的美貌深深迷醉。
吃完饭,王允把貂蝉送到了董卓家,董卓心领神会,当晚就宠幸了貂蝉。
之后,王允又单独请吕布吃饭,承诺他与妻子貂蝉团聚。吕布等了半天不见貂蝉,后来听说貂蝉被董卓给睡了,火冒三丈地提剑杀了董卓。
王允不费一兵一卒,仅利用一个貂蝉,就扳倒了董卓。
在正史《后汉书》中,并没有提及貂蝉的名号,跟王允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简单介绍了董卓和吕布之间的恩怨。而他们的导火线,便是吕布爱上了董卓身边的婢女。
这位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的婢女,极有可能就是貂蝉。
吕布在这件事中有失有得,他抱得了美人归,但同时也背上了杀义父的骂名。
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中记述:“吕布被曹操军队围困,貂婵不忍心丈夫单独突围,扬言要与吕布【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
吕布听闻十分感动,便放弃陈宫妙计,每日只与貂蝉作乐,置前线的战事于不顾。
后来吕布身首异处,貂蝉的结局也没有明确交代。
关于貂蝉的下落,民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貂蝉被曹操纳入后宫给金屋藏娇了。还有的说被关羽斩杀。
笔者更愿意相信,貂蝉看到吕布魂归天外,实践了自己对吕布“生则同居,死则同穴”的承诺,与吕布一起共赴黄泉了。
吕布是三国名将里面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太多太多,比如“吕布戏貂蝉”、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等等,每个故事都被千古传颂。可惜他武力有余,智慧不足,即便有宝马利器加身,也挽救不了他人生的悲剧结尾。
妲己有句台词羁绊是什么意思?
“羁绊”指的是游戏内选取英雄时触发的属性加成彩蛋,目前游戏内有以下羁绊
最佳拍档
当至少2个长城守卫军英雄(花木兰、铠、百里守约、百里玄策、苏烈)为队友时,每个长城守卫军英雄激活羁绊“最佳拍档”:物理穿透+n(n为己方长城守卫军英雄总数)。
五虎上将
当至少2个五虎上将英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队友时,每个五虎上将英雄激活羁绊“五虎上将”:物理攻击+n(n为己方五虎上将英雄总数)。
形影相随
当铠和露娜为队友时,激活羁绊“形影相随”:移动速度+1。
一生之敌
当诸葛亮和司马懿为对手时,激活羁绊“一生之敌”:诸葛亮法术攻击+2,司马懿法术防御+2(诸葛攻,司马受,这对CP我站了)。
矢志不渝
当周瑜和小乔为队友时,激活羁绊“矢志不渝”:两人法术攻击+2。
海枯石烂
当孙策和大乔为队友时,激活羁绊“海枯石烂”:孙策物理防御+2,大乔法术防御+2。
鹿鸟为侣
当云中君和瑶为队友时,激活羁绊“鹿鸟为侣”:云中君物理穿透+2,瑶法术穿透+2。
辉映
当后羿和嫦娥为队友时,激活羁绊“辉映”:两人物理防御+13,法术防御+14。
猪八戒的无名彩蛋
当猪八戒和嫦娥出现在同一场对局中,可为对手或队友,嫦娥出现在猪八戒附近一定距离(猪八戒二技能范围内)且猪八戒向着嫦娥方向移动时,猪八戒上方出现小爱心,此时猪八戒移动速度+40。
以上材料为我个人搜集,如有不全,欢迎补充。
孙坚孙策的武力值很强?
其实,真要说名气这块,孙权还是要比他父亲和哥哥要强一些的,毕竟孙权是从东汉末年那滩浑水中走出来的,还在三国时期占据了一席之地,由这些看,孙权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相对于曹操和刘备,孙权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了,父亲和哥哥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起来白手起家的刘备,孙权那是典型的出道就是大款。
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在东汉末年时期,群狼环伺之下,打下了江东基业,孙策在遇刺身亡之后,除了产业之外,还留给了孙权一批治理之臣,如周瑜、张昭等人。
也可能是孙坚和孙策早期就是以征战出现在历史舞台,而孙权在接管江东之后,是以主公身份治理势力为主,所以这么一对比,就觉得孙权武力方面比较差。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呢?自然不是,孙权武力值不能说差,那还是有水平的,“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词可是实实在在的,孙权射虎事件,虽说不比上阵与武将厮杀,但也不是没有武力值的。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
有一说一,孙权武力值虽然不能说差,但比起父兄,自然还是有差距的。孙坚和孙策,那是妥妥的马上打天下,而孙权是守业之主,职能上不同。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南朝《世说新语》载: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虎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狗是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诸葛瑾,及其弟诸葛亮、从弟诸葛诞,都是人才。但,人才也是可以区分高低的。那么,古人会怎么品评人才呢?
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品评,相当发达。其水准,甚至不次于现代人。以今非古、一定要给古人带上一顶局限性的帽子,这只是现代人的自大。甚至,有时候,我们都可以以古非今一番,用古人的所谓科学,来鄙视现代人的无知迷信。
当下的某些公司,居然要求应试者在简历中填报“星座”一项。而且,你可别以为仅是填报就行了。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还真得高薪诚聘了星座分析师去做人才评鉴。
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后,成了全职家庭主妇。因为迷恋星座,所以到处给人算命。后来,越干越“专业”,直接开了工作室,几年前的开价,就已经是200元半小时、算爱情,800元不计时、算人生。后来,竟被上海的一家公司看中了,月薪一万五,聘她做人力资源经理。
这种算命操作,远不及古人龙虎狗的打个比方。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古人能够祛魅而科学,而现代人竟然入魅而迷信。
这里有一个误区。所谓“魏得其狗”的这个诸葛诞,意思不是无能的“狗”才。这个“狗”只是相比龙和虎差了一级而已。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人中龙虎,可谓人才上上。但是,人中犬狗,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这个“狗”,更应理解为“功狗”之狗。
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的开国功勋们,萧何是功臣第一,算是“功人”,工作内容是寻找目标、发号施令;而其他人只能往后排,算是“功狗”,工作内容是攻城略地、阵战杀伐。
所以,诸葛诞怎么需要算作曹参一类的人物。
同时,也可以参照《六韬》中文、武、龙、虎、豹、犬的篇章分类。在古人看来,狗只是龙虎之下的一级。这仍是褒义,而不是贬义。不是在说诸葛诞是无能犬辈,仅是说诸葛诞之才在龙虎之下。
而且,诸葛诞这个人,确实不简单。
他是曹魏淮南防线的封疆大吏,直接对战东吴集团。后因反对司马家篡位,而兵败被杀。即便如此,其手下将士数百人,竟宁死不降,皆言:为诸葛公死,不恨。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诸葛诞就是这种狠角色,你能说他仅是当时一蠢才吗?
古代骂人蠢,一般用猪,而不用狗。
如有人褒司马迁而贬班固说: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这就纯属骂人了。一个是龙、一个是猪,这才是质的不同。而一个是龙、一个是狗,这仅是量的不同。格局或境界虽然差了点儿,但龙是人才、狗也是人才。
三国刘劭的《人物志》,可以说是当时品评人才的操作手册。《人物志》跟现代某些公司的星座分析相比,简直就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甚至,比公务员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要高出好几个量级。
《人物志》主要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维度给人打分,相当于一张“人才品评雷达图”,即所谓九征。
这主要是考察人才的气质。其背后有一套阴阳五行和儒家五常的复杂对应关系。
而依据才与德的关系,又对人才进行了兼德、兼才、偏才的三个分类,融合德、法、术三个维度,进一步区分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十二才。
区分的目的是为了人岗匹配。根据不同的人才属性,授予不同的官职。
同时,在一系列的甄别之后再打分加总,从而区分出圣人、大雅、小雅、乱德、间杂等五个等级。
《人物志》这套复杂的人才评鉴算法,到底有啥用?
当时,主要是为九品中正制提供理论依据。这算是古人的技术中心论。我这套技术足够准确,正是因为准确,所以才能成为依据,以支撑施政纲领九品中正制。
但是,真得准确吗?按照《人物志》这套算法,古人真能评定出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吗?
未必如此。
但是,比之星座分析,肯定更准确。因为更直接、更丰富、更接近真实世界。人还没看,就拿着某某星座死命忽悠,我们现代人连这种事都能干出来,还有什么资本妄议古人?
如果《人物志》不准确,那么科举准确吗?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准确吗?可以说,统统都是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
而就准确或接近准确来说,《人物志》已经算是穷尽了古人的理性智慧。真实世界是复杂的,起码这一点,古人是认识到了。
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怎么评鉴人才、区分高下呢?
诸葛家的三兄弟,都是当时翘楚。在当时,他们都是顶级人才、都是金子。所以,对他们进行排序比较,只能是金子跟金子比。
那么,金子跟金子,要怎么比?
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那就社交网络说了算。金子跟金子比,就一定是网络驱动来实施。你能不能成功、是不是人才,要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的努力说了算。
这个别人,或者是组织需要、或者是社交网络,还可以是人民大众。但无论是谁说,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评价者往往只会关注”会发光“的金子。
顶级人才,得有一些个性、要有一些与众不同。吕布、典韦、张飞、关羽,都能打、业务表现都出色。但,凭啥关羽是武圣。因为关羽忠义。而忠义就是关羽这枚金子发的光。
而到底谁能打、到底谁的业务表现更好,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才算。
这就纯属真实世界的不讲理。但,不讲理也是一种理,因为谁也不能拒绝好运气。
真实世界可以不讲理,但我们却一定力求讲理,一定要在不确定性中探索确定性。所以,化繁为简,龙虎狗的类比、《人物志》的算法,甚至什么星座分析,就全都不讲了。我们只用通才和专才来评鉴一番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
专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廉颇,适合当将军;而蔺相如,适合当丞相。
而这是分工造就的人才。
比照专才这个标准,诸葛诞最为适合。因为他的履历重点是打仗。诸葛诞做过御史中丞、尚书,但其主要的业务表现是镇守淮南、做封疆大吏。
诸葛诞一直当文官,或许也可以当得很好。但是,分工限制了他的作为。所以,曹魏的社交网络已经给他做了定性:他就是职业武将、就是封疆大吏。
通才不是专才的对立面,而是专才的升级版。
通才也有一技之长,却能够触类旁通,能够跨领域运用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格局智慧。跨界也精彩,而通才则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
子曰:君子不器,说的就是这种人。所以,通才不是分工造就的,而是人性造就的。
诸葛瑾是个通才。他的一技之长,不是可见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是善于处理与主公孙权的关系。可以说,诸葛瑾是孙权一直信赖和仰仗的重臣。在孙权后期犯糊涂的时候,诸葛瑾做了很多补救,尽一己之力维护了东吴朝政的稳定。
诸葛瑾也能跨界。虽然是文臣,却被派去带兵打仗。但诸葛瑾只能做吕蒙和陆逊的跟班。在打仗这件事上,诸葛瑾勉力为之,尚未做不到跨界也精彩。
诸葛诞的起点太低,在曹魏的社交网络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只能成就武将风流。而诸葛瑾则在东吴的社交网络中呼风唤雨,他得到孙权的重用,所以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获得了成就风流的机会。但是,有机会却未能尽风流。他做到了东吴的大将军,但这个大将军也只是个大将军。
如果说文能提笔平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么,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搞了五次北伐。而在诸葛亮之后呢?一次像样的北伐都没有。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发动北伐,是因为搞定了内部,然后才能拉出十数万军队翻越秦岭、进攻曹魏。诸葛亮之后,蜀汉之所以无力北伐,主要是因为已经没人能够搞定内政了。
而五次北伐曹魏,诸葛丞相绝对是神级操作。不是都失败了吗,怎么还神级操作?
看一下形势就清楚了:首先是魏强蜀弱,而且曹魏是碾压级的强;其次是秦岭大山,平均海拔两千米,凭借秦岭大山,曹魏相当自我加持了十万大军。
但是,实际操作竟然是蜀汉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弱击强,而曹魏却只能招架。好不容易搞了一次反攻,还被打得丢盔弃甲。即便是曹魏的翘楚级人物司马懿,魏军仍旧连正面硬刚的勇气都没有。诸葛亮能把仗打成这样,你只能说这是神级操作了。
所以,丞相跨界足够精彩,而且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即便是文学风流,诸葛亮也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仅以能否跨界以及跨界是否精彩,就能区分出谁是专才、谁是通才、谁更高、谁更低吗?
通才与专才的最大差距,是格局。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你能不能运用智慧,理解世界和应对复杂。这就要看格局了。
诸葛亮的卧龙之号,不是自吹的。一篇《隆中对》足以证明他是人中龙凤。
刘备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但问题不是一直战败,而是不能理解乱世、不能应对复杂。简单说,就是刘备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而《隆中对》则给出了战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刘备你要先拿下荆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你要再拿下益州。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后我们才能中原逐鹿。
汉末乱世,各种郡级、州级军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已经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不仅清晰了战略,而且给出了攻略。
提出《隆中对》,这需要哪种专业技能、或哪些专业技能?
政治、地理、历史、军事,等等这些都要全部打通,然后才能在电光火石中连接出这种战略构想。《隆中对》,是在拿整个大汉天下当棋盘。
《前出师表》重在抒情,《后出师表》重在说理。重点是《后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全部智慧和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尽显无余。如果《治安策》是西汉第一雄文,那么《后出师表》则堪称三国第一雄文。
诸葛瑾拥有参透政治的能力,这一点,诸葛诞做不到,最后站队错误、兵败被杀。诸葛亮拥有参透天下的智慧,这一点,诸葛瑾做不到,最后只能做重臣却不能显风流。
而就格局来讲,诸葛诞的认知范围,只是在军事,而高一个维度的政治盘,他参不透。所以,功狗之才足矣。诸葛瑾的认知范围,能够在政治,而高一个维度的天下,却参不透。所以,功人一枚尚可。诸葛亮的认知范围,则在天下,不仅参透了而且捭阖了汉末乱世。所以,成一世风流。
因此,“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时人评价,非常中肯。那么,三国时代,就诸葛亮一个龙级通才吗?还能否找出与诸葛亮比肩的人才?
一个是曹操,这个家伙率先读懂了乱世密码,抓住了粮食这个底层逻辑,最先搞了屯田,曹魏是靠粮食和财政支撑起来的霸主。另一个是司马懿,他算是曹操在方法论上的继任者,权谋高手、打仗厉害,关键还是一个财政高手。再一个是擘画江东的张纮,孙策以及继任者孙权的战略动作,一直按照张纮的谋划推进。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通才?或者说,通才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君子不器!
“不器”的意思,不是为了成为通才而不去刻意练习,而是不能把自己活成工具。
拒绝被生活所安置、拒接被平庸所设定、拒绝被别人所定义、拒绝被需要所牵制,对世界时刻保持一份好奇心和一份探索的热情。
这需要智力上的反复磨练,更需要勇气上的无怨无悔,还需要实践上的百炼成钢。
所以,这会让人失去很多。因为“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躬耕于南阳,很可能永远躬耕于南阳,最后“名湮灭而不称”。
然而,这却是人性。人性就应该展现出一种不羁的真实、张扬出一些出格的作为。生来不平凡、必做不平事,要更上一层楼,人性难免任性。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所以,懂得成功的稀缺、懂得真实的复杂、懂得通才难以标准化复制,也是一种更大的格局。但是,成为通才的态度:君子不器,却值得我们欣赏和向往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