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糟糠之妻中的糟糠指的是,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
真的不无辜。可以说,戚夫人落此悲惨下场,全是自己作出来的。
世人评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往往是同情心作祟,把戚夫人当作受害者,批判吕后暴虐无人性,可怜戚夫人下场凄惨。
可,若是我们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先看看吕后的遭遇,以及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深入了解一下,吕后为什么会如此对待她,便很难再同情戚夫人了。
一、娇小姐嫁给穷大叔吕后,本名吕雉。她是个富裕家庭的女儿,因为老爸惹了仇家,于是一家老小搬来沛县避祸。
刘邦当时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所谓亭长,是负责基层管理的一种非常小的官,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外加派出所所长。
吕公搬到沛县后,在家里摆酒宴,招待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刘邦也来凑热闹。
吕公在酒宴上看中了刘邦,觉得他面相相当不错,且胆魄惊人,不是等闲之辈,未来肯定是大有作为,于是,主动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当时吕雉不满20岁,知书达理,温婉可人,是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
而刘邦已经40来岁了,平时一家人靠他微薄的工资和田里的收成度日,经济条件不怎么样,而且他还和外边的姘头生有一个私生子(也就是和曹寡妇生的刘肥)。
可以说,两个人的结合,属于吕雉下嫁。
但吕雉并没有闹,她遵从父命,乖乖嫁进了刘家,可见吕雉当姑娘的时候,是个柔顺乖巧的女儿。
吕雉婚后,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首先得下地干活,刘家穷的连个仆人都没有,而且刘邦工作忙事儿也多,经常在外面和朋友喝酒聚会,很少顾家,吕雉就得自己里里外外忙活。
其次,刘邦的老爸健在,一大把年纪,吕雉得伺候老人。
再就是还得养育孩子,他们婚后两三年,连生了鲁元公主和刘盈两个孩子。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吕雉和刘邦婚后生活,有这样一句话:“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翻译成白话就是,吕雉带着俩孩子下地干活。
一个本来娇弱的富家小姐,结了婚,要一边下地干活,一边带孩子,可见其生活艰辛。
二、糟糠妻无端下狱吕雉婚后三四年的时候,刘家的大灾祸来了。
当时是秦朝,暴虐无道的秦二世在位,经常在民间强征民夫,为朝廷干苦活。而且当时的法令很严格,上面征用多少人,就必须凑齐,还必须在规定日期之前赶到,否则格杀勿论。
这一次,朝廷向沛县征用民夫,刘邦作为亭长,负责押送。
结果在半路赶上暴雨天气,耽误行程,很多人趁机逃跑了。刘邦一看,剩下这么点人,再加上日期延误,到时候大家都得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搏一搏。
于是他把剩下的人都放了,让大家各自逃命。有十几个人很佩服他的胆识,甘愿跟随,于是,他们藏进了芒砀山落草为寇。
这帮人在芒砀山缺衣少食,吕雉就冒着生命危险,靠着两只脚板长途跋涉,送去衣食。
除此之外,她一个女人家,还要独自撑起家。
很快,朝廷知道了。
刘邦跑了,可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把吕雉抓进了监狱。
可怜吕雉一个20出头的少妇,就这样被关进了监狱,经受严刑拷打,非人折磨。
吕雉为了保护夫君,只能咬紧牙关,一问三不知,在狱中苦苦煎熬。
三、弱女子刚出虎穴,又入龙潭公元前205年四月,出狱时间不长的吕雉,又被项羽给俘虏了。
这是咋回事呢?
本来刘邦落草为寇后,不断壮大队伍,各处征战,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来,刘邦归入了项羽麾下。
不过,要知道,刘邦野心很大,并不是真心归顺项羽,他只不过是不得已罢了。一旦时机成熟,他还是会独立的。
公元前205年的时候,刘邦的机会来了。
项羽的主力军陷在齐地,危险万分,刘邦趁机率领56万大军攻下了彭城,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项羽得知大本营被刘邦端了,哪里能忍,迅速带了3万兵赶过来打刘邦,结果项羽的3万人愣是打赢了刘邦,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邦的家人被项羽给抓了,成了俘虏。
确切的说,是吕雉和刘邦的老爸被抓了。
家里其他人,阴差阳错逃掉了,吕雉的两个孩子在逃跑路上刚好遇上刘邦,被救了。
我们想一下,刘邦背叛了项羽,项羽对刘邦恨之入骨,他没能抓住刘邦,那就只能拿他的家人泄愤。
吕雉面临的又是屈辱和折磨,她在项羽手里,是人质,也是砝码。
被俘虏期间,吕雉和公公甚至被项羽绑到城墙上,威胁刘邦,要将他们煮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吕雉当时的处境,说是生不如死都不过分。
她整整在项羽的手里煎熬了两年零4个月。
直到公元前203年的九月,项羽和刘邦达成和解,吕雉和公公才被释放了。
而说到吕雉被俘的原因,妥妥的是人祸。
刘邦攻下彭城之后,项羽的军队还陷在齐地呢,这个时候,刘邦是有充分的时间,把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保证他们的安全的。要知道,彭城距离沛县只有200里。
结果刘邦占领彭城之后,是先忙着去清点美女和财宝了。完全把接家里人的事儿抛诸脑后。
直到项羽的军队打过来了,刘邦才想起接家人。结果家人在战乱中逃散,吕雉直接被俘。
四、贫贱夫妻重聚,已是物是人非公元前203年,吕雉被接回刘邦的身边。
此时,吕雉已经和丈夫分别了7年多。
自从刘邦在芒砀山落草,吕雉被朝廷逮捕,夫妻俩就再没见过一面。
分别的7年多,吕雉为丈夫坐过牢,当过俘虏,为数不多的自由日子,也是拉着一家老小苦苦支撑,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算起来,此时吕雉,也不过是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
就在吕雉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苦尽甘来,和朝思暮想的丈夫团聚了,眼前的情景,却狠狠打醒了吕雉。
刘邦身着华服,已经身为汉王,他身旁站着一个20出头的艳丽女子,女子弱柳扶风一般,时不时娇媚地冲刘邦一瞥,刘邦则紧紧拉住女子的小手,不忍放开。
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个两三岁的男童,银娃娃一般,淘气地在大人脚边跑来跑去。
刘邦对吕雉,全然没有夫妻久别重逢的热烈和甜蜜,只剩下那敷衍的客套。
吕雉再见自己离别两年多的儿子和女儿,一番询问,更是心里凉透。
当初刘邦项羽大战,俩孩子和自己走散,误打误撞,孩子们幸运地遇见了刘邦,被接上了刘邦的马车。然而在刘邦溃败逃亡的路上,他为了甩掉累赘,竟然几次把儿子女儿从马车上踹下去。
幸亏刘邦的手下坚持把孩子们抱上车,苦求留下孩子,吕雉这一儿一女才得以保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俩孩子后来跟随着刘邦,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
俩孩子来到刘邦身边的时候,刘邦已经有了戚夫人和宝贝儿子刘如意,眼里根本就没有他俩。
他俩只不过马马虎虎过活而已。
我们站在吕雉的角度来体会一下她的感受,老公出去干非常冒险的事业了,自己一个女人在家拉着一家老小艰难生活,还因为老公的原因两次被抓起来,惨遭折磨,小命差点丢了。
过了七年多终于夫妻团聚了,却发现老公身边有了别的女人,锦衣玉食,他对自己非常冷淡。而自己的俩孩子也不受重视。
她心里得多委屈多愤怒啊。
五、刘邦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实,在吕雉暗无天日和丈夫分别的7年多,刘邦却是感情生活多姿多彩的。
自从刘邦拉起队伍干事业,干得稍微像样之后,他便在征战中顺便接收那些“落难女子”了。
等到吕雉回归的时候,刘邦的后宫已经美女如云了,比较有名的,比如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无名的就数不胜数了。其中,最受宠的便是戚姬,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扶风弱柳的女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
“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
也就是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兵到定陶后,偶然遇到了美丽的戚姬,就给收编了。
戚姬便是后来的戚夫人,关于她的身世,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有史料写,她是个年轻寡妇。
戚姬冰肌玉质,风流俏丽,而且能歌善舞,非常善于俘获男人的心。刘邦得到戚姬之后,几乎是独宠她。
不久之后,戚姬就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刘如意。
刘邦有多宠爱戚姬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
刘邦白天黑夜都和戚姬腻在一起,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要黏在一起。
有一次御史周昌进宫,找刘邦汇报工作,结果正撞见刘邦在吃饭,只见他一手搂着戚姬,一手吃饭,这场面把周昌吓得赶紧退出去了。
有了戚姬这么一个妙人儿,刘邦早就把黄脸婆吕雉抛到脑后了。
对于刘邦来说,他是不得不接回吕雉,并让吕雉坐在正妻的位置,因为吕雉在自己起事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如果不这样做,手下人都不服,舆论这关是过不去的。
至于他心里,装的全是戚姬。
吕雉回归后,得不到刘邦任何情爱,过的是守活寡的日子。
这一点从吕雉的生育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吕雉一生只生了两个孩子,就是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刘盈,这俩孩子都是她和刘邦刚结婚的那两三年生的,后来,吕雉再没有生过一儿半女。
而刘邦,一直到五六十岁还在和年轻妃嫔们生儿子。
六、皇储之争,你死我活公元前202年,刘邦赢得了楚汉之争,完成了统一,建立汉朝。吕雉被立为皇后,嫡长子刘盈为太子,戚姬被封为戚夫人。
立吕雉为皇后,和立刘盈为太子,都是按照礼制来的,自然而然的事。
可刘邦有私心,他宠爱戚夫人到了极点,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也到了极点,他心里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的。
刘如意小的时候,他见了这个宝贝儿子,就欢欢喜喜把他抱在怀里,称他为“爱子”。
刘邦对于嫡子刘盈,则是一脸的嫌弃,嫌他胆小软弱,叫他“不肖子”。不肖子也就是不像自己的儿子。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这句话摆明了就是说,刘邦明确表示想要立刘如意当太子。
戚夫人呢,则是一肚子私欲,丝毫不隐藏,她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未来当上皇太后。
于是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哭哭啼啼,让刘邦赶紧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于是在朝臣面前试探,结果朝臣们强烈反对。
一方面立嫡立长的礼制在这儿摆着呢,废长立幼属于动摇国本,是国之大忌;另一方面,吕后那是糟糠妻,那是为了大汉朝建立付出过的女人,蹲过监狱做过俘虏,那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皇后,朝臣们是相当拥护吕后的。
刘邦再三再四地努力,和朝臣们争论改立太子,都没能成功。
刘邦和戚夫人不死心,试图找来有顶级威望的人来支持刘如意,也就是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上的四位高士),结果这四位都不肯出山。
而不久之后,吕后竟然成功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支持太子刘盈。
商山四皓当时在整个天下的威望都是极高极高的,有了他们态度明朗的支持,改立太子的事彻底泡汤了。
七、刘邦驾崩,吕后复仇公元前195年,事业还没干完的刘邦,就突然病逝了。
刘邦一死,太子刘盈马上登基为帝,吕后成为皇太后,因为刘盈年纪小,由吕后临朝称制。
简单说,就是朝政大权掌握在吕后手里。
这下戚夫人唯一的靠山没有了,马上成为吕后手里的羔羊。
这么多年,吕后受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气,忌惮于刘邦,她一直都隐忍不发,装成一个贤良的皇后。
吕后内心得多恨刘邦,多恨戚夫人?
这下刘邦没了,吕后想怎样就怎样了。
很快,吕后下令,把戚夫人废为庶人,剃光了头发,打发到永巷去舂米。
吕后这么做,是在出这么多年的窝囊气,让戚夫人好好吃吃苦头。
戚夫人非常不甘心,一边舂米一边唱
“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
当时吕后只处置了戚夫人,还没对刘如意下手呢。
但是戚夫人这一唱,彻底激怒了吕后。
吕后发疯一般,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汉书.外戚列传》: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紧接着,她将赵王刘如意也给毒死了。
至此,戚夫人母子全死于吕后之手。
八、戚夫人既蠢又坏,咎由自取我们纵观戚夫人的表现,她全程智商权谋都不在线,能力不足,野心又很大。
1、只会媚上,没有政治头脑戚夫人能歌善舞,年轻貌美,刘邦爱她若珍宝,而且是对她盛宠了十几年,丝毫不变。
但戚夫人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长处了。她不是糟糠妻,是从刘邦发达后才来的,没有任何威望,没有老资格。
她是孤女,娘家没人,培植不起外戚势力。
更糟糕的是,她就是个委身男人的小女人,没有任何政治头脑,更不会去拉拢朝臣,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相比之下,吕后除了没有丈夫的宠爱,其他几条全都远胜过她。
这样一来,戚夫人只要失去丈夫这个靠山,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
2、既蠢又坏,不安分人家吕雉是糟糠妻,是吃尽苦头的原配,皇太后之位和太子之位,理应就是人家母子的。
你戚夫人,都做了顶级宠妃,占有了刘邦的心,却还不知足,还要抢人家儿子的皇位,良心何在啊?
但凡戚夫人善良一点,安分一点,敬重吕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去争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至于有后面的惨祸。
她和皇后争儿子的皇位,就是在往死路上逼人家母子。一个皇后,若是在立储上输给宠妃,未来肯定死路一条。
也正是立储一事,使吕雉对她结下了深仇大恨。
3、不会示弱,任性作死戚夫人起初被吕雉罚去舂米做苦工的时候,吕雉很可能是没想杀掉他们母子的。若这个时候戚夫人懂得示弱,装作彻底屈服的怂样儿,没准儿可以满足吕后的报复心,还是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人只要活下来保住命,就还有机会。
结果她蠢到家,都被人拿捏在手里了,还要唱歌表达不甘心,直接激怒了吕雉,母子直接被害死。再无翻身的可能。
九、结语戚夫人遭到人彘的下场,根本不无辜,这全都是她既蠢又坏的结果。
智商、手段和威望,戚夫人都比不上吕后。她唯一拥有的只是美貌年轻和丈夫宠爱,可偏偏又是老夫少妻,刘邦这护身符一死,她就什么都没了。
戚夫人抢了人家的丈夫,还想抢人家儿子的皇位,要置人家母子于死地,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当对手胜利的时候,她的下场不凄惨才怪。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无冕女皇吕后》
什么糟糠妻?
“糟糠之妻”指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什么叫糙糠之妻?
答:表达的意思是:结发夫妻便是一起吃过苦、受到穷,同甘苦患难与共的正室老婆。如今不管多么的荣华富贵显贵,也别忘记和抛下正室。糟糠之妻指的就是一起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指的就是比较粗劣的米糠等食物。整体解释就是在你很困难的时候陪你一起吃苦的妻子。古人也常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说不要抛弃和你一起吃苦的妻子,不管你后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形容话经过多个人传了以后变了意思的词语有哪些?
1、三人成虎
[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 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 , 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4、侃侃而谈
[解释]“ 侃 侃 ” 本 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 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5、首当其冲
[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 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6、鼎力相助
[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7、—言九鼎
[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8、首鼠两端
[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
[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4、抛砖引玉
[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5、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
[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误用]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误用]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8、侧目而视
[解释]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
[误用]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19、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20、明日黄花
[解释]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误用]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1、评头论足
[解释]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误用]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22、七月流火
[解释]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属望文生义。
23、翻云覆雨
[解释]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也形容本领大,技艺高超。
[误用]常被误用于表示气势宏伟。
24、弹冠相庆
[解释]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5、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
[误用]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26、无可厚非
[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误用]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7、无可非议
[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误用]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28、不胫而走
[解释]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误用]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29、目无全牛
[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用]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30、绘声绘色
[解释]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用]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31、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32、汗牛充栋
[解释]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33、振振有词
[解释]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误用]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34、休戚相关
[解释]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误用]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35、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误用]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36、如履薄冰
[解释]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误用]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37、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38、瓜田李下
[解释]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9、出神入化
[解释]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误用]常被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40、登堂入室
[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误用]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41、如坐春风
[解释]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误用]与“景物”无关。
42、走马观花
[解释]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43、屡试不爽
[解释]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误用]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44、曾几何时
[解释]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误用]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45、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46、久假不归
[解释]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误用]易被误解为长期请假不归。
47、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48、不忍卒读
[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9、一文不名
[解释]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误用]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50、求全责备
[解释]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误用]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51、身无长物
[解释]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52、相敬如宾
[解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样。
[误用]常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53、石破天惊
[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54、胸无城府
[解释]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代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55、罪不容诛
[解释]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56、师心自用
[解释]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57、安土重迁
[解释]安居故乡,不愿轻易迁往别处。
[误用]常被误解为反义。
58、望尘莫及
[解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误用]易与“鞭长莫及”混淆,后者指力量达不到。
59、不胜其烦
[解释]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误用]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60、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
问题:有些被误传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导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语言积累,提炼,升华,总结出了数以万计的“成语“、“谚语”、“俗语”、“民间俚语”……
这些古语意思精练,表达生动,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文学创作中,甚至日常交流时经常用到的,它们丰富了语言表达维度。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并非今人为之,古人也有断章取义的诸多行为。以讹传讹,谬误流传,司空见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成语、谚语被后人无知地或着说刻意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这也不足为奇,正说明这些成语的存在和实用价值,以及它们本身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最常见的,最容易被曲解的“成语”,列举一二,看看才华横溢的你“中标”了吗?以德抱怨
如今有人用这句话来劝人或者自嘲,表示“别人辜负、欺负了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对他更好,感化他。”——简直就是“屁话”!弱智呀?简直能气死孔老夫子!
在《论语》中孔子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待德行与怨恨,要分得清曲直公正,报答对你好的。原话被断章取义,意思大相径庭。
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指:在困难中相互帮帮衬,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庄子强调的是:与其在困难中艰难的相守,还不如相忘于江湖里,各自自由自在地活着。
而如今人们经常用“相濡以沫”来比喻:夫妻恩爱,殊不知,后面那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由此可见,倘若断章取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叶遮目不见森林”,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人尽可夫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原意是:郑厉公想杀祭仲,暗中派祭仲的女婿去动手。祭仲的闺女知道后,就问她妈:老公跟丈夫哪个亲?她妈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意思就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只有一个,丈夫不能相比。闺女一寻思妈妈说得对啊,于是就跑去告诉了亲爹,于是他爹就反过来把他丈夫杀了。
经过后人的“意淫”,这个成语似乎成了过去烟花柳巷中妓女的“代名词”,然而原词本身没有半点淫乱的意思,不知何种原由,如今却被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的女子。
由此可见这个成语,算是自古以来最无辜,而且最为冤屈的词语。褒义还是贬义,今天一目了然吧!借此也算是给这个成语“平反昭雪”,从我做起,从每一个文化人做起。
一言九鼎
提到这个成语,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含义。用来形容人信守承诺,说话算话。
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这是平原君夸毛遂口才好,一句话就比九只鼎还有分量,跟信守承诺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不搭边,最主要的是这个词,通常不能用来夸耀自己,都是用来赞誉别人。
空穴来风
成语源自楚人宋玉的《风赋》,其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其含义符合逻辑没毛病,“空穴”和“来风”实乃“一因一果,有因必有果”,其原本就是指某种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成语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同义词,这种作死的歪曲事实,“宋玉先生”找谁说理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下一句是“若只为己,天崩地裂。”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其中这个“为”,原本指一个人的修为,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修为自己的德行,上天也不会饶恕于他。
试想,这个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自我修养的“座右铭”,却被后来的读书人硬生生地曲解为“自私自利”的小人自我掩饰的借口。这一点在如今的影视剧中,但凡能说出这句话的人,绝对是心怀叵测,心狠手辣的歹徒,这个你懂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个词常被一帮群言终日,言不及义的人所放肆欺诈,错读成“无毒不丈夫“,扭曲了原有的意义。
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就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然而这个俗语的本来面目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堂堂大丈夫要心胸广阔,大气磅礴的度量。绝非教唆男人为了达到目的,不顾一切,心狠手辣。试想古人注重修行品德,怎么会大力鼓吹人性恶毒呢?这不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不难看出,在这里“度”与“毒”,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偏差就更加匪夷所思!它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本是指士兵上战场曾相互约好,要一同活着,我如果战死,就找到我的尸体,带回老家入土为安,给家人说不能和你们偕老了。
显而易见,本意不是用来描述爱情的,当然,如今这个词使用频率太高了,都贴有小清新式爱情的标签,若按本意来比喻战友或兄弟之间的情谊,那真就无法让人直视,让方家无语了!
父母在,不远游
这个绝对不是一味夸大孝道,强调说父母健在,做儿女的就要守候身旁不能出门。其实还有后半句话: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
这一误解不知道让多少子女茫然不知所措;让多少“伪孝子”津津乐道;让多少为人父母的老人背上不明事理的“黑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很多人肤浅地的理解为:“天地残暴,不仁不义,把世间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和天地没什么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类似这样粗暴无知的解释,似乎还出现在了某些当今所谓“国学大师”的文章里,被一些人奉为经典,这类信口雌黄,浅薄无知的解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他(她)的古文化修养何在?治学精神何在?羞耻之心何在?
结束语综上所述,类似这样的文化现象,那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栗,我们无法面面俱到。然而对于古人留下的文化艺术作品,我们无法指责他们的曲解,甚至南辕北辙的误解。但作为一个现在使用这些成语的人们,尽可能溯本求源,不能做到谬误止于智者,但也要尽量避免一些常识性低级错误。@兵法天下 如是说:批判的意义,远不止于显示漏洞,而在于揭开新的认识空间,和自己的方法论,客观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开拓性的、深刻的、建立在对被批判对象的彻底认识之上的批判,始终、永远是可贵的。然而拥有并不断践行批判精神的人,至少是完满的人。历史文化并不全是完美地延续经典,偶尔也会和我们开开玩笑,边读边看,边思边想,这样也挺好!【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你好!我是@兵法天下 ,再次感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传统文化。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