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幻境,如何证明意识是存在的?
意识的存在不难证明。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当我们的感知器官与外界所接触时,随之而产生的辨别分析和判断能力。感知器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个物体时,眼识随即产生,这个物体的形状、色彩、味道、好、坏、美丑等等,都是由意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这个判断是依照以往的经验和记忆来做出的,这也是一个综合的分析判断过程。
当我们的耳朵与外界的声音相触,耳识就产生了。当我们的鼻子与香尘相触,鼻识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鼻子嗅到香味,鼻识也随即产生。当我们的舌头与味道相触,舌识就产生了。当我们的身体与外物相触,身识也就产生了。当我们的意根与法尘相触,意识就产生了。
法尘就是意根的所缘境,前尘往事,以往的对照经验等等,这些都属于法尘。意根与法尘相触产生意识的过程很快速很细微,需要极静的状态下细微观察。这是很多修行人的必修课。
很多人都证实了意识的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
大象的象是多少笔划?
象笔画 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象(拼音:xià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大象。象的本义就是大象这种动物,后转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
详细释义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象牙的省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现象 。
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人的外貌
象恭滔天。——《书·尧典》
又如:丑象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象征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形状;样子;景象
杌陧之象。——孙文《 序》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道理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中医]∶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又如:脉象;病象
〈动〉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摹拟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描绘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效法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想像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为什么红楼梦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万事万物有因就有果,有开端就会有结局。《红楼梦》从拉开序幕,就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式的结局,唯有悲剧的结局,才能够显示出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个“梦”,是曹雪芹所编织的一个开篇华美、过程曲折、结局凄凉的梦。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梦里,有人看到了哲学,有人看到了佛老,有人看到了诗词,有人看到了书画,有人看到了权谋,有人看到了情爱,有人看到了富贵贫穷,有人看到了一部大百科全书。
无论你看到了什么,这个梦本来就是曹雪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一、曹雪芹如”过山车“般的曲折人生曹雪芹出生于清朝一个官宦家族。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和伴读,后来外放江宁织造,还做过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受到康熙的宠信。曹家在当时不说是一等一的权贵,也算是炙手可热的当红家族。所以曹雪芹在青少年时期,可是过着荣华富贵的富三代生活,堪比红楼梦里的“男一号”贾宝玉。
曹雪芹出生之时,就如同贾宝玉一样,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锦衣纨绔、风流自在的富贵家庭生活,让他在14岁之前就没有受到一丝毫委屈。这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情况如出一辙。所以曹雪芹对于豪门权贵家族的生活状况完全熟悉:本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曹家被查出巨额亏空,获罪被抄家,被皇帝下旨抄家。那一年曹雪芹年仅14岁,年龄和贾宝玉相似。从他父亲往上细数,也不过三代的荣昌。
虽然被一捋到底,但还好,罪不至于满门抄斩,性命算是得以保全。被抄家之后曹雪芹跟随家族迁往北京西郊。曹氏家族,从此败落、一蹶不振。
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就这样离开这个令他曾经欢喜却又痛苦的人世。
【小结】
从天堂般的富贵生活一下子跌落到社会最低层,曹雪芹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这也促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由贫入富易,由奢入贫难。贫穷家庭早就饱受苦难的磨炼,对于世事早有经验和心理准备。而由奢靡的生活一下跌落贫苦的境况,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忍受这种巨大的现实跌宕和心理落差。家族突然间的遭遇,令曹雪芹内心痛苦不堪、无法忍受。
对于曹雪芹来说,14岁被抄家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美妙、虚幻的梦中,14岁之后,现实的苦难一直在深深的刺痛着他。虽然他也会留恋着早年梦中的美好生活,但是现实的情况虽然痛苦,却让他更加的清醒。正是这种清醒,才能让他产生创作的冲动与灵感
而他自身悲剧式的家族经历,全部都融入到《红楼梦》这部作品当中:人如其人,事如其事,境似其境,因果皆同。
二、清朝社会现实《红楼梦》不但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和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样是对于清前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刻画。
清康熙帝自八岁登基,前后有鳌拜、明珠、索额图等权臣功高盖主,均是先重用而后遭弃,上演着兴衰荣辱、升落更迭的历史故事。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重振朝纲,大肆整饬吏治,对于敌对势力、腐败官员下手毫不留情,全部给予严肃处理。
这期间,基于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又有无数官宦家族遭遇象曹雪芹家族一样的命运。
其中的纳兰明珠家族,与曹雪芹和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明珠是康熙朝重臣。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当年曾经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御前侍卫,深得皇帝宠信。他们之间并且关系非同一般,还经常有诗文往来。一位在皇帝身边负责护驾,同时与文化界联系来往、笼络士人;一位奉旨赴南京任江宁织造,替皇帝选拔人才。二人都负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二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后来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佞臣巨贪和珅看中,据为已有。纳兰性德因为早逝,不曾象曹雪芹那样经历被抄家的巨变,但是他家庭的经历,却被曹雪芹看得明白清楚。
到了雍正帝时期,曹家被告挪用资财,出现亏空被撤职查抄,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
【小结】
这些家族的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
这一情况也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社会意义所在。
他们两个家族之间的相似之处的确太多,曹雪芹也对明珠家族的变故清楚明白,再加上个人的亲历和体验,极大的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源泉,使《红楼梦》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三、封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看他骑大马、看他着紫袍、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房屋倒、看他一片凄凉。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除了曹氏家族如过山车般的命运之外,纳兰性德家族也是同样的命运,之前的鳌拜也是同样的命运,索额图家族也是如此。在曹家被罢免江宁织造之后,又一个贪官隋赫德接替了这个肥的流油的美差。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在这些我上你下、兴衰交替的现象背后,都牵扯到封建社会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一个个家族都去争先恐后争夺种种利益,争不到的自然愤恨难过,争到手的也难逃最终的衰败灭亡。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遇到了一个跛足道人,念一首《好了歌》,:甄士隐听了心中彻悟,也作了一首《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哪里是甄士隐的注解,分明是作者曹雪芹自己思想世界的缩影!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形象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世事百态,伦理道德败坏,传统人文伦理丧失,人类劣根性充分显现,上层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过分集中控制而形成垄断,变得骄横跋扈、享乐奢靡。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加速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扩大。
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斗争、世事变迁的浓缩版本。
四、曹雪芹的创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曹雪芹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回忆与反思,对家族的兴衰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思考,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人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然后,曹雪芹把后半生的目标,全部专注于对社会现实深刻的记录与描述上——创作《红楼梦》!
曹雪芹中晚年,家庭生活日益贫困,生计也是举步维艰。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曹雪芹创作的热情与动力。也许,他只想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结果,都融入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当中。虽然,当时的曹雪芹,并不寄希望这部作品以后多么多么的伟大,或为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
曹雪芹多才多艺,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这些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曾经撰写了《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部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方面的书籍。这些都对对他创作《红楼梦》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融入了他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真实描写,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权贵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曲折过程。
“生于繁华富贵,终于衰败没落“。曹雪芹的的经历从锦衣玉食的富贵,一下跌落入没落衰败的境况,使他深切地体验到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跳出了自身的局限,观察到封建权贵家族兴衰的规律与必然性。在看透之余,也对人生产生了厌离和避世的思想。
曹雪芹自身悲剧式的人生经历,他丰富的文学功底,他对社会深入的观察,他对生命高度的反思,都融入到这部《红楼梦》当中。
【总结】《红梦楼》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称谓。“红楼”,象征世间豪门权贵、名利场,“梦”是一切本来虚幻,梦醒时分,就会发现世间人所追求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不可长久。
与其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小说,倒不如说是以曹雪芹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浓缩成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真实的写照。
莎士比亚说过:悲剧是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曹雪芹没有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只是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清王朝的社会现实,真实的呈现给读者面前。
结局早就注定,本来就是一个悲剧式结尾
参考资料:
《清史稿》
网络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哪部作品的文学性更高?
四大名著其实指的是四部书。一部是《水浒传》,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西游记》,还有一部是《红楼梦》。
按说,这几部书并不同一年代同一邦国,需要区别划界的来看。但延亘了几百年直到如今,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书作反倒偃旗息鼓作鸟兽散,唯有这四部书越来越受到来自民众的喜欢和爱戴。
这四部书中,《水浒传》应该成型最早,接下来的就是《三国演义》。其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本是同一朝代同一时期的人物。据可靠资料记载,俩个人还是名正言顺的师徒关系——施耐庵为师,罗贯中为学。
就我个人来说,我接触的第一部四大名著就是《水浒传》。那时青葱,也只是小学年纪,若干捭阖纠葛不懂,只记得看个热闹,对书中的人物如林冲、鲁智深、武松、花荣、关胜、董平、张清等高手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悔晚生了几个世纪,恨不得及早投胎,和他们厮混在一起,也用义薄云天的豪气干云和万马军中斩将搴旗的绝世武功博得个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后来又被赵子龙单骑救主、大战长坂坡;关云长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和张翼德喝断当阳桥恶斗吕奉先所吸引,开始迷上了《三国演义》。
但说实话,这部书虽然也是号称白话文,其实一点也不好懂。这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甚至有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就是因为这书中的语言文字和《水浒传》相去甚远。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部白话文小说,那《三国演义》可称得上是半文半白,泥古不化。
所以,相较于《三国演义》,我个人更喜欢《水浒传》。
后来接触到了《西游记》。感觉吴承恩这高人真是无孔不入,一心营造的上天入地神鬼莫测让我再次靡废沦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倒不是什么语句有惊天之处,而是这个令人感到炫酷的人妖大战充满了奇诡的魅力,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接触最晚的,应该是《红楼梦》。虽然家里早有早前的竖版繁体,但翻了几页即刻觉得乏善可陈,无聊透顶。就是因为其中没有我喜欢的万马军中战犹酣,血染征袍红。
开始喜欢甚至迷上《红楼梦》,是在陪儿子读书的阶段。那时候一心陪儿子,也没什么娱乐项目聊以打发闷坐的时光,就拣选了《红楼梦》来读。
谁想这一读就上了瘾,和打吗啡抽大烟一个德行,宁可不吃不睡不干活,也要捧着这书看得执迷不悟,天昏地暗,就像东北人对二人转的评价“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没办法,就是喜欢,莫名的喜欢,无来由的喜欢,是打心里头往外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喜欢。就再也拔不出来心绪,一直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宕随波游走。
迄今为止,在我有限的的读书记忆里,《水浒传》是接近于翻烂了的一部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那些天罡星、地煞星都能倒背如流;《三国演义》大概在六七遍之间,其中尤以子龙的片段最让我神往膜拜,一心想着那个姿颜雄伟、白马银枪的少年将军;《红楼梦》则是翻来覆去的读,从粗读、细读到精读、研读,怎么也在十遍以上,还是觉得这个宝库实在太过诱惑,总有挖掘不完的宝藏待你发现和整理,也打算一如既往的继续读下去,直到看不到字的那一天为止;而儿时最爱的《西游记》,则基本成了书架上的摆设,蒙尘若许,却总也想不起来再拿起它。
以我个人不太成熟的文学阅读观点体会,《红楼梦》无疑是文学性最强、最引人入胜的读物,说它是文学顶巅上的璀璨明珠一点也不过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目前仅止是残存的前八十回,但其文学内涵和容量却不能小觑,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古今中外煌煌名著,并且依然光华烁烁,独步芳华。
曾经有人建议把《红楼梦》单独提出来使之成为文学之最,其余的三部著作加上《金瓶梅》再合成四大名著。这个观点我个人持极度首肯的态度,也坚决拥护这一举措。因为《金瓶梅》原本就是四大名著之一,后来是因为《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才被刷下来成了摆设——应该说,《金瓶梅》回归四大名著,确属理所应当,众望所归。
这里免不了再提一下《西游记》。原本对这部书兴趣最浓,也最珍爱,后来却是最厌烦的一部书,连端起来的兴趣都没有。盖是因了其中的妖魔鬼怪没了人形,有些像现今那些突发奇想天马行空的所谓网络流行小说,其文学意境却也参差无二。
综合起来比较,个人觉得《红楼梦》文学性最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奇书;第二位应归于《水浒传》,不仅写尽了天下好汉喧嚣江湖,也写满了人世沧桑、大树凋零;《三国演义》就只能排在第三的位置了,虽然那里有我最钟爱的英雄赵子龙;而《西游记》则为末端殿脚,是我本人认为文学性最不突出的一部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中有什么好写读后感的片段吗?
一、《红楼梦》中有什么好写读后感的片段吗?给个建议,针对这个问题,林然的建议如下:
林然觉得《红楼梦》中好写读后感的片段有很多个,这里推荐2个片段,第一个片段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求给予经济上的救济;第二个片段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游玩大观园。
1、第一个片段: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去求救助的,原著所写的是将近年末,新年将至,刘姥姥家没有钱过年,于是从乡下一路颠簸到荣国府寻求周济。这一次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来到荣国府,先是周瑞家的接待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看不起刘姥姥,周瑞家的先是给刘姥姥将贾府的规矩,吓唬她,然后教她怎么做,最后才带她见了通房丫头平儿,在平儿的安排下,刘姥姥才跟二奶奶王熙凤见面。王熙凤侧躺在床上,给刘姥姥说话,很是不尊重长辈。一番寒暄之后,王熙凤叫平儿拿了二十两纹银回家过年。穷人接受施舍,受到白眼,不受待见,这个片段写起读后感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片1: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图片2: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2、第二个片段: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游玩大观园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是去报恩的,刘姥姥在贾府的帮助下,不仅过了年,还做点小买卖,有了盈余。第二次进贾府,带了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去孝敬贾府。这一次进贾府,很有自信,在二奶奶王熙凤的安排下,见到了贾母,贾母留刘姥姥住下,并游玩大观园。第一天吃饭时,刘姥姥被戏弄,用长筷子夹吃鹌鹑蛋,掉在地上,刘姥姥跪在地上,满地找。行酒令时被灌酒,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夫人被迫喝下一大碗的酒水,众人哄堂大笑,看刘姥姥的笑话。剧情看似好笑,其实是讽刺富贵人家的空虚寂寞,拿穷人的尊严作为乐子。还有刘姥姥吃醉酒之后,不小心来到贾宝玉的房间,躺在在了贾宝玉的床上,袭人虽然没有严词责怪刘姥姥,但是说话的表情也是一脸嫌弃。游玩大观园那天,游玩一半时,在凉亭中休息,刘姥姥头上被插上一朵花,这个搞笑的片段,展现了刘姥姥的大度及幽默。
图片3: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图片4: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图片5: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总结,刘姥姥进荣国府的片段,写出了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状态,很符合人的本性,写读后感绝对是很好的片段,所以林然优先推荐这两个片段。
二、附录:《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所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文学成就的巨著,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现流行版本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大家比较认可的是高鹗所作。每一回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片段都蕴含人生哲理。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写读后感,所以才有很多人研究《红楼梦》,也就是所说的“红学”。
回答完毕,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