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周公有没有原型,还成了跟老君元始齐名的圣人?
说到《封神演义》,里面有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鸿钧的弟子三清,他们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道德天尊。在封神的境界中,他们三个人都是圣人,远远高于十二金仙等所谓的金仙。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圣人之下皆蝼蚁。哪怕圣人之下的第一人孔宣,面对圣人也没有还手之力。那么,三清是怎么成圣的?
一、成圣的办法有几种先说他们的老师鸿钧,鸿钧在《封神演义》中的设定,是最高境界的存在,后来更是化身天道。而鸿钧老祖的成圣,据说是斩三尸,也就是斩掉了自己的善、恶与本我,化身为圣。
而他的三个弟子,成圣的办法,则与他有很大的不同。
鸿钧讲道,曾经有许多散仙上门听讲,都成为他名义上的弟子,比如说人类之母,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娘娘,西方教的接引准提二圣,而他的亲传弟子,则是三清,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
而几位,都是以大功德成圣,只不过他们获得大功德的办法,各不相同。
先说女娲娘娘,她本是天地间第一大妖,人头蛇身,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天地初开,日月初升,整个天地间安静一片,由于太过孤寂,女娲娘娘就按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人,这才有了人类。
后来,祝融共工大战,共工不是对手,就怒触不周山,将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到了一根,天地倾倒,洪水不要钱得向人间灌去。这个时候,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又宰了一只巨龟,当作天柱,将天又撑了起来。
这两件功德,功在千古,对刚刚成长起来的的人类来说,是莫大的功德,因为这个功德,女娲娘娘成为圣人。
而三清是怎么成圣的呢,他们也是功德成圣,相对女娲的造人,救助人类。而他们三人和西方教的接引准提则是凭着教化之功入圣。
他们曾经都是鸿钧老祖的弟子,听过师父讲道,道有三千,各有不同。同样,对道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于是乎,元始首先创立了阐教,阐即阐述,解释的意思。他向门徒们解释,阐述鸿钧老祖所创之道的本源,根据这个意思,就创立了阐教。
元始天尊以昆仑山玉虚作为自己的道场,开始收徒,相对来说,元始天尊是一个相当挑剔的人。很看中一个人的出身与资质。
出身不好,非人类,非上古大神之后不收。
资质差者不收。
所以,阐教创始最早,弟子最小,除了副教主燃灯道人外,也只有十二金仙及一些杂毛道人。比如说姜子与申公豹。
而姜子牙因为资质不好,没有修仙的才资,还被中途勒令退学。
再说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他创立了人教。他更重视于对普通人群的教导,后来出关,留下了煌煌巨著——道德经,据说经书一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就此成圣。
而他只有一个弟子玄都子,在人间有一个名字叫庄周,庄周梦蝶的那个庄周。
二、功德入圣的通天再说通天教主,他是鸿钧老祖最疼爱的小弟子,离开时给了他许多的宝贝,比如说后来摆诛仙大阵的四把宝剑。
他后来创立了截道,也就是截取天机的意思。他将老师传授的道,截取一段讲给大家。
他后来在碧游宫立下道场,广收门徒。
相比前两位师哥,通天教主对徒弟的要求不高,不看出身,不管你是上古大神之后,还是人类,哪怕是精物有了灵识,都可以拜他为师。
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反而截教的弟子最多。座下有四大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这几位中,就有一个万年巨龟成精的龟灵圣母。
除此之外,还有随侍七仙,比如乌云仙、金光仙等,这随侍七仙中,非人类更多。
也由于教育理由不同,阐教弟子都背后说他们:披毛戴角,卵化湿生之辈。
除此之外,三代四代弟子更多,号称万仙来朝。
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教化之功,通天教主的教化之功更大,因为他传授的弟子最多,所以成圣之后,他的力量更强。甚至他的弟子加入了人间的帝国殷商王朝,一时风光无双。
但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截教的弟子最多,势力最强,引起了其他几个派别的觊觎,比如说西方教。他们的教主是接引准提二圣,他们也是教化功德入圣,只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东方已经被阐截二教占据,他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西方,那里人丁稀少,资源紧缺,所以发展一直缓慢。
为了快速发展,他们将目光瞄向了东方,尤其是人才兴旺的截教。
三、封神大战缘起鸿钧老祖化身天道,再加上巫妖大战,原本掌管天庭的妖族实力大降,天庭无人,为了重建天庭。鸿钧老祖就立身边童子昙天,成为新的天庭。但缺少三百六十位正神。
手下无人,怎么办?于是鸿钧就将目光瞄向了广大的修仙者。
仙者,无拘无束的存在,他们法力高强,不受限制,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行。
而神,则是天庭的附庸,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天天打卡,苦逼不堪。
但天庭缺人,鸿钧老祖下了死命令,无奈之下,老君、元始与通天商量了一个封神榜的办法。
就借口门下弟子犯下杀劫,需要到人间应劫,运气不好的,死掉之后,化身封神榜,成为天庭正神。
面对封神榜,阐教元始门下弟子和截教通天教主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一个是应劫而出,借气运天数之名,主动进行杀戮,杀掉别人应劫。
一个是消极应对,回到家,通天就下了一道命令,让手下弟子闭门不出,静坐默黄经。
但可能吗,截教弟子众多,分散各地,甚至有的在朝歌任职,现加上纣王在女娲庙粉壁上题诗,惹怒了女娲,女娲派出了三妖前往朝歌,祸乱成汤江山。
在这个时候,气运在西崎这边,截教弟子被各个击破,个个被截杀。等赵公明、三霄等精英弟子损失之后,通天才反应过来,但已经晚了。
最终在西方教的趁火打劫下,截教损失惨重,从此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四、通天的功德虽说是一个失败者,通天也是有大功德的。他创立了截教,有教无类,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教育。不也是大功德吗》
王熙凤每日与平儿胡乱睡下?
按说老公贾琏出差,凤姐儿与平儿胡乱睡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脂砚斋却称“奇”,让这原本稀松平常的事,变得神秘起来,勾起了读者探秘的欲望:究竟奇在哪里?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开头写道:“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脂批:“胡乱”二字奇。那么“胡乱”二字奇在哪里呢?现分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奇:贾琏不在家的晚上,王熙凤竟会百无聊赖、情绪不高?贾琏不在家的晚上,凤姐儿不过与平儿说笑一回,就与平儿胡乱睡下,曹公的”胡乱“二字用得甚妙,体现了凤姐儿的百无聊赖和兴致索然。
其实,作为大多女性来讲,恩爱的老公不在家时,女性的状态即是如此:百无聊赖、兴致索然。因此,从情感上来说,凤姐儿对贾琏是很依赖的,毕竟那时两人结婚也才几年,她的内心情感还是很细腻的。
即便贾琏拈花惹草、风流成性,从不停止,从”鲍二家的“到”多姑娘“,再到后来的尤二姐,按凤姐儿话说“什么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甚至还会选两个清俊小厮出火,但两人感情依然还是有的。
胡乱睡下,就更体现了凤姐儿的情怀,也许睡前她还在骂一通那个挨千万的花花公子,但内里的思念情绪还是藏匿不了的,以致百无聊赖、兴致索然,这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外表强悍的人大抵都如此吧。
虽然在外人眼里,凤姐儿性格泼辣、极有主见,凡事强压过贾琏一头,但不能否认两人在贾府里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凤姐儿在贾琏面前也有她该有的温婉。若不是现实形势,谁曾经还不是一个温柔可耐的小公举呢?
书中对两人夫妻生活的描述,也极尽唯美、婉转和含蓄,比如白天午睡时两人还要过夫妻生活,晚上还会玩一些花样等,这些都说明了凤姐对贾琏的情感依赖,女人不管如何能干与强势,内心还是很依赖男人的。
曹公用了”胡乱“二字,把凤姐儿的心理状态揭示得淋漓尽致,说明曹公非常懂女性的心理。如果老公不在家,女性仍同往常一样兴致高昂、精精致致的,说明女子根本就不太在乎她的老公,大家认同吗?
脂砚斋之所以批”奇“,笔者认为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凤姐儿的内在,不能因为她外表火辣热情,内里就一定张扬出格、水性杨花等,至少泼辣能干的凤姐儿不是这样的。
二奇:王熙凤管理偌大荣国府有条不紊,岂容自己胡乱睡下?贾琏不在家,王熙凤对于贾府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懈怠,按部就班的管理偌大的贾府和伺候公婆长辈等,可谓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红楼梦十四回里就提过王熙凤的管理习惯:
“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戍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
可见,王熙凤是一个时间观念极强、管理自律,做事井然有序的人,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计划性和目标性都相当明确。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同样体现了她的高度自律性及管理水平,如一针见血指出宁国府弊端,按时间段进行整改等。
试想,如此一个高度自律、管理能力极强,以及早起晚坐都一丝不乱的狠人,岂容自己胡乱的就睡下了呢?所以这也是一奇。
然而,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奇,才让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对外丝毫不乱、严格要求、高度自律,完全像极了在员工面前端着架子的领导,然而对内也有松弛的一面,毕竟弦崩得太紧则易断。
还有,胡乱睡下说明不再精致了,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老公都不在家里,精致给谁看呢?封建大家庭家里本就佣人无数,此刻就由平儿侍寝,胡乱睡下便好了。
三奇:王熙凤平素乖张、泼辣,实则是恪守妇道之人。按王熙凤素日乖张泼辣的性格,以及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等貌美的出众外表看,可能会认为会做出男女苟且之事。但王熙凤与贾蓉贾蔷真有不清不楚关系吗?笔者认为没有。
其实,贾蓉贾蔷就是王熙凤的两个小跟班,两人最终都是为了能够获取利益。因为王熙凤是荣宁二府的实际掌权者,贾府内很多人都要靠她讨生活,贾蓉贾蔷自然也不例外,会成天象个二哈似的巴结着。
说王熙凤对贾蓉眉眼传情、口角含春等,这最多算作是过过嘴瘾而已吧;还有焦大口里所说的养小叔子,也并不符合,因为辈份乱了,贾蓉贾蔷比王熙凤晚一辈,并不是小叔子啊。
看看王熙凤对贾瑞的所作所为,就知她品行一二了。贾瑞见凤姐打扮,越发酥倒,因扬了眼问道:“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于是后面动作胆大妄为,逼得凤姐出招让贾蓉贾蔷逮了他,痛打一顿后还泼了他一身屎尿,在教训了一顿后,最终贾瑞因风月宝鉴精尽而亡。
可见,王熙凤对觊觎她美貌以及妄图染指她的人,绝对是心狠手辣,出手决绝的,她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可能和晚辈等做出苟且之事,也不会说老公贾琏在外面彩旗飘飘,她在家里一定就会招蜂引蝶、水性杨花。
因此,脂砚斋对凤姐胡乱睡下而称“奇”,倒让人认为是对凤姐作风品行的力证,说明她不会趁老公不在家而做出越轨苟且之事,说到底她还是一个恪守妇道的封建正统女子。
结语:以上仅为个人理解,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为何最后选择刘弗陵继位?
因为刘弗陵的母亲钩戈夫人很有本事。
她搞定了汉武帝,帮助儿子刘弗陵上位,可惜她没有笑到最后,反而给他人做了嫁衣。
汉武帝将自己最优秀的儿子给折腾没了汉武帝的几个儿子里,最优秀、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非太子刘据莫属了。可惜,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而死,他的太子之位自然也被废了。
汉武帝晚年因为求长生,所以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深信不疑。
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小人拿着棍棒敲打他。
当汉武帝惊醒后,觉得头晕目眩、浑身乏力,非常难受,这感觉真的有些像被人用木棍敲打过。
汉武帝觉得一切都和这个梦有关,梦中的情形必然暗示着什么,于是四处找人解梦。
江充毛遂自荐,告诉汉武帝他会解梦。
这江充是汉武帝宠信的酷吏,汉武帝以前只知道他办事能力强,第一次听说他还会解梦,于是便让他给自己分析分析。
江充说根据他的经验,这是有人用巫蛊之术在诅咒汉武帝,必须将所有巫蛊销毁,汉武帝的病才能好。
所谓巫蛊,是一种特制的木头小人。而巫蛊之术则是在巫蛊上写上别人的名字,然后埋在地里,便可以诅咒对方。
虽然这在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但是当时的京城权贵们,大多都相信这个,汉武帝也不例外。
于是汉武帝下令要江充严查此事,务必抓捕所有图谋不轨之人,销毁所有巫蛊。
作为汉武帝手下最得力的酷吏,这对江充来说简直是举手之劳。
江充带人在长安城内大肆搜捕,因为当时人们大多相信巫蛊,所以江充的收获颇丰,查收了一大批木头人。
拿着一大堆证据,江充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
江充表示,京城中的巫蛊查得差不多了,但是有证据指出,宫中也有人使用巫蛊。
因此,为了汉武帝的病情着想,江充请求进宫检查。
汉武帝一听,甚是感动,这才是做臣子该有的样子。于是当即下令让江充入宫追查巫蛊之事,不要有所顾忌,放心大胆地去查。
然而,汉武帝想不到的是,江充另有所图。
江充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当时的太子刘据,他在京城弄得满城风雨,为的就是能进宫查案。
在当时,要说谁最希望扳倒太子刘据,那么江充绝对算一个。
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江充与太子有旧怨。
当年,江充为了让汉武帝觉得自己秉公执法并且忠心,特意拿刘据开刀。
他看到太子府的仆人驾车在权贵才能使用的驰道上行驶,于是连人带车全收押了。
后来刘据私下找到江充,希望江充能给自己个面子,私下把这事给处理了。
结果江充完全不给刘据面子,秉公办事。因此受到汉武帝的夸奖,汉武帝越来越器重他。
在江充看来,自己得罪了太子,一旦太子登基,自己就完蛋了,所以想先下手为强。
其二,利益冲突。
太子刘据和汉武帝的性格完全相仿,其为人宽厚,一旦他登基,以江充为代表的这些酷吏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大好前程也就没了。
所以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换个太子。
因此,得到汉武帝的命令后,江充正式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了。
首先,他在宫中大搜特搜。
我们都知道,后宫的争斗是很激烈的,因此从那些嫔妃房里搜出巫蛊并不困难,这样便坐实了宫中有人想害皇帝的说法。
接着,江充开始炮制证据,好证明太子刘据也参与其中。
这也简单,事先准备几个巫蛊,然后说是从太子宫中搜出来的就好了。
最后,等“证据”准备得足够多了,江充再向汉武帝汇报太子图谋不轨的事情,刘据的太子之位必定没了。
结果江充千算万算,没考虑过刘据会反抗。
刘据不愧是汉武帝的亲儿子,虽然仁厚,但是也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
他意识到事情不妙,于是派人前往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在京城外面),向汉武帝陈述江充的行为。
可惜使者没能见到汉武帝。
知识渊博的刘据便怀疑,汉武帝是不是已经去世了,也许有人想复制沙丘之谋,夺得皇位。
当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秦二世与赵高、李斯结盟,发动沙丘之谋,以秦始皇的名义除掉了公子扶苏,伪造诏书让秦二世继位。
刘据越想越觉得情况类似,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一方面,他派人假传圣旨,直接将江充给处死了。
江充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结果到死都不相信太子敢反。
另一方面,获取皇后卫子夫的支持,调集太子宫和皇宫侍卫,在长安城戒严。
接着,他向群臣说出了他的猜测,并希望群臣能支持自己。
做完这些,他便等着那幕后之人现身。
结果他等到的是自己的亲爹——汉武帝,刘据整个人都吓傻了。
汉武帝收到消息称太子谋反,已经杀了江充,才知道自己被江充坑了。
他急忙派人前去安抚刘据,让他冷静。结果使者胆小,还没到长安城就退回来了,谎称太子谋反,派人要杀自己。
汉武帝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下令调集长安城周边的部队,由丞相率领讨逆。
当然,汉武帝还是保持了理智,要求活捉刘据。毕竟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全乱套了,这里面肯定有很多误会。
此时的刘据已经没有退路了,面对朝廷大军,他本能地做出反抗。
可惜,他那点人马,怎么可能是汉武帝大军的对手。交战不久便溃不成军。
刘据兵败后,连夜逃出了长安城,躲到了一个小山村里。
他本来想联络一下故人,换个藏身处,一不小心走漏了风声。遭到当地官府的围捕。
无奈之下,刘据选择了自缢。汉武帝最优秀的儿子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可惜。
刘据死后,汉武帝也很悲愤,于是将江充满门抄斩。
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都不成器刘据死后,太子之位空悬,然而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实在是不成器,这令年迈的汉武帝在选择太子一事上十分纠结。
因为,他发现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器。
首先,说说汉武帝的二皇子刘闳。
这个孩子比较倒霉,于18岁便英年早逝了。
其次,说说汉武帝的三皇子刘旦。
这孩子本来是当时诸位皇子中最有希望当太子的人,可惜他不自量力,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巫蛊之祸后,太子之位空悬。刘旦发现自己是最年长的皇子,其继承皇位的顺序最靠前,于是产生了一些非分之想。
其实吧,当时汉武帝最看好的皇子确实是刘旦,在诸皇子中,他是最有能力的一个,将国家交给他打理,再差也乱不了。
然而,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汉武帝改变了主意。
公元前88年,汉武帝病重,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刘旦觉得汉武帝快不行了,然而此时太子未立,于是想抢占先机。
他派出使者入京朝见汉武帝,表达了自己愿意率军入宫护卫汉武帝安全的想法。
汉武帝是什么人?那可是年纪轻轻便经历了复杂宫廷争斗的,他一看就知道刘旦这是觉得自己不行了,在打皇位的主意。
换成哪个皇帝,都无法容忍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打自己位置的主意。
于是,汉武帝对于刘旦好感全无,认为此人无德,不配当大汉天子,削去刘旦三个县的封地,以示警告。
事实证明,汉武帝看人还是挺住的。在其驾崩后,刘旦曾经2次密谋反叛,不过都以失败而告终。
接着,说说汉武帝的四皇子刘胥。
这位一看就不是做天子的料,他整天就喜欢玩乐。尤其喜欢和人比力气,据说他可以一只手举起一个大鼎。
后来他已经没有对手了,便去和野猪还有熊比试力气。
再加上这位做事完全没有律法的概念,做事完全看心情,汉武帝完全没考虑立他为太子。
然后,说说汉武帝的五皇子刘髆。
刘髆本人倒没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他的家人不让人省心。
巫蛊之祸后,太子之位空悬,对其动心思的不仅有刘旦,还有刘髆的舅舅李广利。
当时,李广利已经是朝中重臣,很受汉武帝的依仗。然而他想更进一步,获得更大的权利。
于是他联系丞相刘屈氂,一起拥立自己的外甥刘髆为太子。
这刘屈氂是汉武帝的心腹重臣,在汉武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
他们当时的计划是,先由刘屈氂向汉武帝提及此事,算是打声招呼。
然后等李广利奉命征讨匈奴获胜后,借助自己新立大功的机会,再次向汉武帝提及此事。
就算刘髆能力平庸,有两大重臣的支持,汉武帝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此事,刘髆当太子基本就十拿九稳了。
可惜,李广利刚刚出征,就有人揭发刘屈氂的富人诅咒汉武帝。汉武帝命人彻查。
这一查,李广利和刘屈氂的密谋便被发现了,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汉武帝下令腰斩刘屈氂,又将李广利的妻子给抓了起来,让在前线的李广利将功补过。
李广利为了自己的家人,急于立功,结果中了匈奴人的圈套,大败被俘。
经过他们这么一折腾,刘髆自然与太子之位无缘了。
最后,说说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
刘弗陵当时年幼,未来会是什么样,根本看不出来。硬要说的话,他的可塑性极强,有成为明君的可能性。
钩戈夫人帮助刘弗陵当上太子,自己却没能笑到最后相对于其他几个皇子,年幼的刘弗陵至少还没有机会犯错,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太年幼了,这么小的孩子如何治理好这么庞大的帝国?
最后帮汉武帝下决心的,还是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
当时,钩戈夫人非常得宠,因此有很多机会对汉武帝吹枕边风。
这时间久了,就算汉武帝本来没想法的,到最后也会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了。
不过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其一,如何保证年幼的太子也能治理好国家?
其二,如何避免外戚干政?
对于第一个问题,汉武帝决定采用托孤的办法,让几位自己信任的忠臣辅佐刘弗陵治理国家。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汉武帝决定除掉钩戈夫人来以绝后患。
这源于汉武帝年幼时的经历,他可是见识过两任太后摄政的结果,自然不愿再次重蹈覆辙。
刘弗陵继位后,钩戈夫人便会以太后的身份摄政,他必然提拔娘家人,进而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那么,只要钩戈夫人不在了,问题便迎刃而解。
于是,汉武帝在册立刘弗陵为太子后,赐死了钩戈夫人。
钩戈夫人到最后也想不通,自己忙活了这么久,眼看快要收获胜利的果实了,怎么就被告知没自己什么事了。
就这样,钩戈夫人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而在她死后,刘弗陵继位,也就是汉昭帝。
汉昭帝时期,霍光作为托孤大臣,逐渐掌权,为后来的霍光转正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钩戈夫人不懈努力,最后却成全了霍光。
总结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刘弗陵继承皇位,主要还是因为其他几位皇子并不比刘弗陵有优势,加上钩戈夫人的枕边风,这皇位才落到年幼的刘弗陵头上。
归根结底,还是汉武帝精心培养多年的前太子刘据不在了,如果刘据在世的话,无论汉武帝多么宠爱钩戈夫人,也不会传位给刘弗陵的。
鬼谷子和徐福都是突然消失了?
导语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鬼谷子是先秦时期纵横学说的奠基者、开创者。徐福海上求仙、东渡日本的故事,更是很早就流传于中日民间。他们故事流传甚广,传说很多。而他们的最终结局最是迷离。这既是真实历史记载很少的原因,也是因为后世人有意神化他们的结果。那么,历史上老子、鬼谷子和徐福三人,最终归宿是哪里呢?真的是突然消失了吗?
老子其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也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历史上对于老子的确切记载很少。老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老子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历代典籍中,但最早关于老子的记载是先秦典籍《庄子》一书。所以有史学家说:后世关于老聃之种种演化,皆基于《庄子》一书。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即便《史记》上的这种说法,现在也有人考证出老子本就姓老,而不是姓李。由此可见,老子在历史上又是生卒年、籍贯等不详,也多有争议。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是历史上生平记载很少的人。正因为老子生平事迹史上记载不多,所以经过历代附会传说,老子一生便显得扑朔迷离起来。特别是老子的最终归宿问题,由来争议不断。
《论语》中记载,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曾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连孔子都认为老子的学问很大,像龙乘风云而上天一样,让人见首不见尾。这么说老子确实学问很大,而且受到了同时代的孔子的称赞。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更是被道家奉为圭皋。
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应该是自然死亡的。人们普遍认为老子写完《道德经》后,便骑着大青牛不知所踪。这在很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记载。我们可以肯定多是后世的伪托之作。
在《庄子·养生主》中记载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虽是庄子以虚构化用出秦失这样的人物来讲自然法则的道理,但也说明了至少在先秦时,普遍认为老子后来是自然死亡的,而不是不知所踪,更不是得道成仙了。要不然庄子也不会引用这样的故事,来讲这些很通俗明白的道理的。
所以,如果抛开一切附会传说,那么真实的老子,应该是年老后自然死亡。只是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让人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鬼谷子其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是一个弟子出众的好老师,历史上关于他的神奇传说故事很多。鬼谷子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的可信度,没有老子高。鬼谷子的名字,最早见于《史记》中。
在《史记·苏秦列传》有: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中也记载有: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因为《史记》是一部相对可信的史籍,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存在一个鬼谷子这样的人。西汉以后,逐步开始有记述鬼谷子事迹的其他典籍。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鬼谷子其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只是他的奇谋和智慧,未必如传说中那么撒豆成兵的神奇罢了。
历史典籍中关于鬼谷子本人的记载很少,据说鬼谷子,姓王,名诩,一作王禅。但他的弟子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人,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而且都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人。所以我们正是通过他的弟子,来认可鬼谷子的才能的。
鬼谷子后来去向成迷,没有任何史籍记载。通过鬼谷子的弟子推测,鬼谷子是活跃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后世称为道教祖师之一,又是纵横家的鼻祖。传说他经常入清溪云梦山鬼谷采药修道,后来不知去向。
附会在鬼谷子身上的传说很多,据说秦时的徐福还是鬼谷子的弟子呢。这些传说都当不得真。但也给今人造成了困惑,始终找不到关于鬼谷子最后归宿的确切记载。只是在清顺治时的《陈州志》中有记载说:王禅冢,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那么事实上也间接说明了民间依然认为鬼谷子最终是自然死亡,并且还有安葬之地。
徐福其人,是秦王朝时期著名术士,是民间传说中海上求仙、东渡日本的主要参与者,他的结局最是迷离。徐福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而其中最主要的传说故事是说: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成为中日历史渊源故事的源头之一。
历史上关于徐福事迹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有个叫徐巿的方士就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更是记载说:徐福携带谷种和百工随行,来到了现代人认为是日本九州岛的“平原广泽”的地方,便停下来自立为王。只是这“平原广泽”在什么地方,确实是无从考证的。
不过后世的典籍中,却明确有徐福到日本的记载。像五代后周时期的济州开元寺的僧人义楚在《义楚六帖》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日本的说法。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明确指出徐福滞留不归之地是日本的中国文献。
日本最早出现的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录是成书于公元1339年的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在这之前的日本典籍中,仅提到了秦人移民日本的情况,并没有徐福东渡的记载。这至少说明了秦人肯定是移民到过日本的。同时此后出现的徐福东渡日本的说法,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只是这种依据还很少,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
徐福的家世,至今没有找到更早的正史记载。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徐福事迹的就是《史记》。而司马迁生活年代距徐福东渡仅有七八十年的时间,所以他的记载一定是因为当时徐福求仙的故事影响很广。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徐福最后的去向,一定是海上。或许到了日本,或许到了琉球群岛,或许仅是到了渤海湾中的某一个小岛,或许是到了济州岛,更或许就是在海上遇到风暴直接失踪或沉船。这些都有可能,都又没有最直接的原始证据。那么,我们就暂且相信这些传说故事吧。
结语老子、鬼谷子、徐福,三人按生活年代看,老子生活时代最久,其次是鬼谷子,再其次是徐福。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是传说居多,而信史很少。所以很多方面历史上争议很大。但就历史典籍而言,老子的《道德经》最是可信,而鬼谷子和徐福的历史典籍较少。由此可见,老子虽然离我们最久,但其人其事可信度最高。鬼谷子与徐福的传奇故事和最终结局,最是迷离。让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以为呢?
你认为的4大牛人是谁?
感谢邀请,我是高石溪,我最近在写封神类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我的主页查看内容,保证你不会后悔的。
因为我最近在写封神解读,所以我就谈谈封神世界中最厉害的4个人吧,我把封神世界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圣人境、仙人境、神人境、凡人境,每一个境界我都选出4个大牛,一共十六位大牛,如果你现在好奇经过,请翻到文章尾部直接看看结果
众所周知,封神世界的人物分成三种境界,这是元始天尊等三教教主签订封神榜的时候说的。根性深者成仙道。也就是修为高深的人,可以修成仙,这里的仙以大罗金仙为主。大罗金仙的代表人物是燃灯、云霄、赵公明等人。另外还有普通仙人,比如魔家四将等人,虽然他们也是仙人,但等级比大罗金仙要低一点。杨戬、哪吒、李靖、金吒等七个肉身成圣的人,应该是和魔家四将一个级别的仙人,并不是大罗金仙。当然,我说的是他们成圣的时候,以后继续修炼,还是有修炼成大罗金仙的可能的。
说了这么多,就想说仙这个层次里,最厉害的四个人分别是,孔宣、多宝道人、金灵圣母和云霄。
孔宣是天地初开的第一只孔雀,他是凤凰的儿子,所以孔宣的实力非常强大。陆压号称散圣,也就是圣人里面最低级的存在,可以说勉强达到圣人的临界点吧。而陆压见到孔宣就跑,可见,孔宣的战斗力明显超越陆压。准确来说是孔宣的五色神光能够收走斩仙飞刀。
孔宣之后是多宝道人,多宝是截教的首席大弟子,他被太上老君用圣器打一下都没事,可见,他也是无限接近圣人,甚至防御力堪比散圣陆压道人了。
多宝道人之后是金灵圣母。之所以说是金灵圣母而不是云霄,因为原著中说,金灵圣母是截教女仙中最强的人。所以她当之无愧成为截教大师姐。但遗憾的是金灵圣母被打死了,所以只能替换成燃灯道人了。
金灵圣母之后,是云霄仙子。当然有人认为是无当圣母或者是龟灵圣母甚至有人说是赵公明。高石溪个人认为赵公明有点扯,无当圣母不好评判,而龟灵圣母竟然被准提道人的佛珠压出原形了,显然不能和云霄比。毕竟太上老君降服云霄的时候使用的是太极图。要知道,太上老君手里有两件圣器,一件是太极图,一件是风火蒲团。而太上老君最终选择用风火蒲团收走混元金斗,却用太极图抓捕云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云霄的等级至少比混元金斗要高。而且混元金斗是一件圣器。所以可以肯定,云霄的仙体已经达到圣器的地步了,或者说云霄的肉身已经成圣了,只要她领悟了真一之谛,就可以成为圣人了。遗憾的是云霄也被弄死了,只能换成乌云仙了。
小总结一下吧,仙人境界最厉害的4大牛人分别是:孔宣、多宝道人、乌云仙、燃灯道人。
说完仙人境界,该说神人境界了。元始天尊说,根行深的成仙道,根行次之成神道,根行浅的成人道。所谓的神道,其实就是上封神榜封神。前面之所以提金灵圣母,而又没有把金灵圣母放在仙人境界里,主要是因为金灵圣母被打死了,她被封神成神了。所以只能算神人一类的。
所以神人中最强的,非金灵圣母莫属,金灵圣母被封为坎宫斗母,也就是斗母元君。是三百六十五路诸神的首领,是众神之首。除去金灵圣母外,自然是云霄了,云霄之后最强的人应该是赵公明了。毕竟,赵公明是能追着燃灯道人四处跑的大罗金仙。
小总结一下,封神榜上的神仙,最强的四位分别是:金灵圣母、云霄仙子、赵公明、吕岳。
讨论完仙人境界和神人境界,该讨论凡人境了。根性浅的成其人道,其实就是人嘛。姜子牙拥有半仙之体,他无缘成仙,也没登上封神榜成神,所以他是人这个境界中最强的。毕竟他修成了半仙之体,拥有几十年的仙术。
排除姜子牙外,人道最厉害的非周武王姬发莫属。毕竟他是人间的天子。当然有人说姬发应该排人道第一,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我个人因为姜子牙是半仙之体的原因,把姜子牙排第一了。
排名第三的是姬旦,你没听错,就是姬旦,也叫周公旦,他就是传说中的周公,对,就是周公解梦的周公,他是周文王的四儿子。
排名第四的是周太保,也叫少康公,他接替姜子牙的丞相位,在武王的身边办公。
小总结,人道最强的四个人分别是:姜子牙、姬发、周公旦、周太保。
仙道、神道、人道、最强的四个人都说完了,按照道理,这道题答完了,但高石溪认为这个答案还能继续回答,那就是圣人境中最强的4个人是谁。
封神演义里的圣人指的是元始天尊那个层次的人物,也就是混元大罗金仙境界。有人把鸿钧老祖也算作圣人了,这肯定不对,鸿钧已经超越混元道果了。记得多年之前看过一本封神批注,说鸿钧道人的修为是混元无极大罗金仙。这都好多年过去了,那本书自然找不到了。应该是类似金圣叹评水浒或者脂砚斋和畸笏叟评红楼梦一样的作品吧。真的忘记了叫什么名字了。
老实说现在留下的四大名著高石溪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评注版,我看过脂砚斋评红楼梦和畸笏叟评红楼梦,不是不想看金圣叹,实在是因为没买到啊。当然我看的评注本也是书店里能买到的删减版,古版评注本没看过,就更不用提什么手抄版了。说实在的,就算有古板书,我也不见得能看进去,因为繁体字看多了真闹心。虽然每个字都能看懂,但需要耗费一点时间去想这个字对应的简体字,一想,就打断思路了,索性就不看了。
扯远了,封神世界的11位圣人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女娲、伏羲、炎帝、黄帝、昊天上帝、瑶池金母。
其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是东方三圣,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是西方两圣,女娲是妖族圣人,昊天上帝和瑶池金母是天庭二圣,伏羲、炎帝、黄帝是火云洞三圣。加在一起一共11位圣人。有些人会说陆压不也是圣人吗?是他是圣人,但只是一个散圣,而且实力非常的菜所以就不算了。
这11位圣人中,高石溪认为东方三圣是鸿钧的嫡传,他们法力最强大。因为通天教主曾经说过西方二圣不是主流。火云洞三圣始终在火云洞中,实力不好判断,但肯定没有通天等人强,否则就不应该是三教并商封神榜,而是六教并商封神榜了。女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淘汰的。那剩下的只有接引和准提道人了。虽然原著没写谁更强大,但高石溪个人认为接引道人更强大。因为准提道人收服一个孔宣,都的使用最强形态,可见他虽然是圣人,也是不怎么厉害的圣人。
东方三圣中,太上老君的实力最强,其次是通天教主,最后才是元始天尊。从破诛仙阵就可以看出来。元始天尊进入诛仙阵中,头顶的莲花被通天教主削掉一朵。
摘录封神演义原著原文:【通天教主发一声掌心雷,震动那一口宝剑一晃,好生利害;虽是元始顶上还飘飘落下一朵莲花来,元始进了诛仙门,边又是一层,名为“诛仙阙”。——封神演义 第七十七回】
但反观太上老君进入诛仙阵,直接用一气化三清把通天教主给揍了,可以证明,太上老君强于通天教主,而通天教主又强于元始天尊。
所以得出结论,圣人境最强的四个人分别是: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元始天尊、接引道人。
大总结:圣人境前四位牛人: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元始天尊、接引道人;仙人境最强的四位牛人:孔宣、多宝道人、乌云仙、燃灯道人。神人境最强的四位大牛人:金灵圣母、云霄仙子、赵公明、吕岳。凡人境最牛的四位大牛人:姜子牙、姬发、周公旦、周太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