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本色3-2,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
俗话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看胡雪岩,做人当学杜月笙!
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最后能够保全性命,得到善终。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官不读曾国藩,阅尽历史也枉然!
像曾国藩这样的成功是人,跟这个人一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举个例子:曾老师就写了一本《冰鉴》,还有《曾国藩家书》。可以说,干货还是比较多的,这些老司机留下来的东西,看一看,还是能少走弯路。可谓是后人的指路明灯。
但是这个人也写过一本为人处世的书,叫《荣枯鉴》,荣就是荣华富贵,枯,就是身败名裂。
在他这本书里讲解了荣与枯的关系。怎么样保持荣华富贵,怎么样避免身败名裂。
这一本书不长,只有千把字,但字字珠玑,全是干货,就连老司机曾老师看了也冒冷汗,他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五代十国的冯道。
五代十国,大家都知道有多混乱。他在最血腥的历史上,历经四个朝代,被誉为“不倒翁”!
冯道了不起:
他经历四个朝代,侍奉过十一位帝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靠政变起家的,每次政变都是非常血腥的!
冯道的官职都很高,身边的文臣武将牵扯进各种阴谋叛乱,纷纷倒台,但他屹立不倒,而且始终担任三公这样的顶级工作。无论再残暴的君王对他都礼貌有加!
这个人就是自称长乐老人,江湖却人称不倒翁的冯道。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包装成吉祥物。
无论什么样的人当了皇帝,都需要那种老资格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撑场面。冯道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元老,就是祥瑞。
怎么才能做到呢?
而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满足4点:
一是年纪要大,他在五代初就已经混迹官场,一直活到了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可以说全程见证了五代史。
二是学问要好,从小喜欢读书,史书记载他就是大学拥户,尘垢满席了,也能不管不顾的继续读书。
三是人品要好,要大家都认可你。他属于那种老好人,广结善缘,而且不仅仅对同事好,对领导好,对下属也好。他曾经丁忧,在居丧期间替邻居种田,而且不留名。又比如辽国曾经进攻中原,抢走了很多妇女,他就出钱把这些妇女赎回来,帮助她们回家。这些妇人其实都是官宦家属。
第四,不能贪权,不要去掌实权。他干的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
冯道到底多厉害呢?
李从珂的姐夫,著名的卖国皇帝石敬瑭叛变,用幽云十六州为劳务费请来了辽国兵马,夺走了皇位,建立了后晋。
冯道接着当宰相,不过,他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一项任务:出使辽国。
这个任务很要命,因为辽国是晋国的干爹国,去了那里很受气,但不去,显然也不是办法。冯道只好到了辽国的西楼,意外的是,冯道受到了其他晋国使者没有遇到的礼遇,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对他很客气。
但坏就坏在这里,因为太受重视,耶律德光准备把冯道做为高端人才,留在国内。
这就坑爹了,咱们毕竟是中原人,是出差啊,换了工作单位这算怎么回事。
听到风声以后,冯道吩咐随从,以后辽国要是赏下东西,就不要放到存钱罐了,全部拿到市场上换成木炭。
很快,耶律德光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专门把冯道叫他,问他囤积木炭干什么。
“北方太冷了,我年纪大了,受不了寒,买点炭备着取暖。”
原来是准备长住啊。
耶律德光完全被感动了,终于松了口:“您还是回故土吧。”
话说到了这里,争取回国的目的也达到了,赶紧把木炭抛售了,换点人参、貂皮、鹿茸什么的赶紧回晋朝吧,冯道却不急不忙,连打三个报告,请求留在辽国。当然,每一次都被耶律德光否决了回来。
确定可以走后,冯道拿出一副乐不思晋的态度,在辽国招待所里又白吃了一个多月才开始动身,而且回国途中,走两天休息两天,用了两个月才出边境。
随从急得跳脚,出境之后,连忙问道:“好不容易能够回家,恨不得能够长出一对翅膀来,冯公怎么还敢留宿?”
冯道笑了,他告诉对方,要不是这样,我们只怕要老死异乡了。
“我们要是急着走人,他们随便派点骑兵一天就能把我们抓住,快跑是没用的,只有慢慢走才能迷惑他们。”
经常做好人好事,还有头脑,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凭着这两样,冯道一直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上,基本上,只有他玩人家,没有人家能玩他的。
冯道在《荣枯鉴》里写道: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多交结左右的朋友打听消息,做到对一切都掌握清楚,处于险境,要断绝不可能的妄想,这样才可能成功突围。
他又写道: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那些虚礼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诚的,当事情已经恶化,还守着诺言不放,这不叫有诚信,我们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行动。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他跟宰相和凝在上班,和凝看他穿了一双新鞋,而且跟自己的一样,就指着他脚上的一鞋问:你这鞋多少钱买的啊。
冯道抬起右脚答:九百块。
这时候,和凝的脸色一变,转过头问自己的随从:你怎么花了一千八。
显然,这是随从吃了回扣。
这时候,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这一只也是九百。
这就替随从解了围,而且和凝面子也好看。不然,人家会认为和凝没能力,被自己的随从坑了也不知道。
话又说回来,他写的这本让曾国藩称赞的书。
那么,这本书到底透露了什么大秘密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里面的十句大实话。
1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东西,追逐名利也不是什么罪过。之所以是罪过,是有人故意这样宣传,让你别追逐,好让他独享罢了。
2.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顺从领导,虽然是虚伪的,也不是什么罪过。跟领导唱反调,虽然是真诚的,那也要倒霉的。
3.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拉帮结派,结果有事了,谁也不帮你。小人有一大堆酒肉朋友,出事了,自然有人从利益出发来帮你。
4.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领导怀疑你,你不要辩解,自我认罪,那就可以免除罪责。如果下面有人反对你,那就力争把这个罪行扣到别人头上,那你也可以免罪。
5.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你要是忧国忧民,那你就快完蛋了,如果你只担忧自己,那你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6.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不要被虚名所束缚,不要以做坏人坏事为耻。没脸没皮,你就离发达不远了。
7.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道德虽然高尚,但不会拍领导马屁,领导也不会信任你。只会拍马屁而为人不正,下面的人就会反对你。这两者中,领导怀疑你才是招祸的根本,下面的人虽然反对你,但那只是跟名声有关。所以,那些成功的人多被看成小人。那是因为他们舍弃了名声这种微末的东西。
8.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讨好领导,让领导开心的人往往日子好过,讨好群众,让群众开心的人往往日子不好过。
9.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一个人事业有成,或许会被当成君子,但一个人如果落魄,一定会被当成小人。
10.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施好处时,不要忘了那些贤者,不要以为贤者不好实利就忽视他们。而施行处罚时,也可以收拾一下那些讨好你的人。胡萝卜跟棒子要一起下。
这就是冯道的处世哲学。可以说是大实话,如果你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些话还真有一些道理。但如果要真正的取得人生的成功,那自然是人生歧途了。
冯道最终是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三岁。他的一生贯穿了五代的历史。而在这个旗头频换大王的时代,他安然无恙。这样的处世绝学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酒肉和尚苏曼殊有绝世才华却出了家?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一、苏曼殊身世非常离奇。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杰生在日本经商时,娶了一位名叫河合仙的日本女子做妾。
苏曼殊的生母若子,则是河合仙的妹妹,因为在姐姐河合仙家帮忙,被苏杰生偶然看到胸口有一颗红痣。古代相书说女子身上有红痣,必生贵子。
后来苏杰生与若子珠胎暗结,生下了叫三郎的儿子。儿子出生三个月,若子就离开了苏家,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苏杰生已经有了一妻二妾,现在又有一个私生子,怕传出去败坏名声,就谎称苏曼殊是河合仙所生。
6岁那年,父亲将河合仙和苏曼殊带回香山老家,与嫡母黄氏、大陈氏共同生活。不久,河合仙因为受不了家族人的冷落,独自回了日本,后改嫁他人。
因为有一半东瀛血统的关系,苏曼殊一直生活在家族人的歧视和凌辱之中,没有正常温暖的疼爱,成年后的苏曼殊说“家庭事虽不足为外人道,每一念及,伤心无极矣。”
二、苏曼殊诗书画译样样精通。苏曼殊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苏曼殊的诗和书法的功底深厚,尤其是七绝写得好。他得到过陈独秀、章太炎等的悉心指导,诗句诗意渐至佳境。
比如在他的《本事诗》中,有几首广为流传: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
“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与陈独秀合作翻译过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更名为《惨社会》,以文言文章回小说的形式,在《国民日报》连载,让当时处在悲惨社会中的民国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苏曼殊精通日文、梵文、英文和法文。他首次翻译了拜伦、雪莱、歌德等人的诗,并且还用梵文翻译过印度女诗人陀露哆的《乐苑》。苏曼殊与严复、林纾并称清末民初三大翻译家。
1912年苏曼殊在李叔同主编的《太平洋报》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之后又陆续创作发表了《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这些作品都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曼殊还编撰了《梵文典》八卷,由章太炎、刘师培作序,填补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页空白。苏曼殊还以一己之力编写了《汉英词典》、《英汉词典》和《粤英辞典》。
苏曼殊从未上过任何艺术类学校,也从未师从任何大师仅凭着爱好来绘画。苏曼殊并不轻易为人作画,无聊时“以绘画自遣,绘竟则焚之”,故传世作品很少,画作多寒山孤僧,萧疏淡雅,韵味浓郁,运笔精妙。
然而,大画家黄宾虹却这样评价苏曼殊的画作:“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凭那几十幅画,其份量也就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
三、苏曼殊有暴饮暴食的生活习惯,并严重嗜食糖,最终死于肠胃病。
青少年时期的贫困与困窘,在苏曼殊的灵魂深处刻下烙印,让他患上了嗜酒暴食的毛病,就连喝凉水也能一次性喝6斤。
苏曼殊最喜欢吃牛肉、糖。有人听说苏曼殊是大胃王,有一次特地找上门来,下赌注要苏曼殊吃下六十个肉包子。苏曼殊当即同意要赌,六十个包子下肚后,苏曼殊直接昏死过去,被抬往医院抢救。救是救了回来,但医生特地叮嘱,以后切不可再如此吃东西,不然身体早晚得出事。
但苏曼殊不听医嘱,依然继续暴饮暴食的生活习惯。也有人这样分析苏曼殊,说他终生对自己离奇的身世无法释怀,内心非常痛苦,因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觉得这样活着还不如早死,这种分析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年仅35岁。死于肠胃病。遗物只有数枚糖果,一只破旧的箱子,几盒胭脂和香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1924年6月9日,在苏曼殊离世6年后,由孙中山出资千金,由陈去病、柳亚子出面,将苏曼殊的遗骨,葬于杭州西湖孤山,离他的坟墓不远处,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墓和一代名妓苏小小墓。
著名诗人刘半农(字大白)在拜访了苏曼殊墓后写诗道:“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
张辽和丁奉都是汉末三国的传奇将领,张辽的传奇,在于他南征北战的战绩,而丁奉的传奇,他堪称活得最久的三国将领,看见了三国的头,也差不多望见了三国的结尾!
首先必须说明,正史中,张辽是因病去世于江都,并不是像演义中那样的,被丁奉射杀的。
三国演义中的偷塔名将丁奉,射杀曹魏大将张辽三国演义中,在东吴要想有点名气,都必须要杀一个名将,而且一般都得偷袭暗杀,要不铁定是籍籍无名的。东吴的历代将领中,能算得上堂堂正正,大破敌人的,也就是周瑜和陆逊了。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魏主曹丕御驾亲征,南征东吴,以曹真为前部统帅,率领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大将为前锋,先行南下。以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丕与曹休率领后军向南进发,共发兵三十余万。
孙权得知曹丕亲率大军南下后,大惊失色,本来打算调陆逊前往南徐应敌,但是顾雍劝谏,认为陆续镇守荆州,不能轻易调换。大将徐盛请命出战,于是任命徐盛督领建业、南徐兵马,抵御曹魏大军。
徐盛驻兵长江南岸御敌,孙韶请命率领一支军马,埋伏在长江北岸,伺机偷袭曹魏大军。徐盛请命孙权后,派遣孙韶率领本部三千兵马埋伏在长江以北,同时命令丁奉率军三千接应。
曹丕率领大军,乘坐龙舟抵达长江北岸后,因徐盛将东吴大军全部隐藏了,所以曹丕坐在高大的龙舟上,望见南岸,发现空无一人,一时意气风发,自以为东吴指日可破。
结果第二天,江上大雾,不久大雾散去后,曹丕发现江南从南徐到建业一带,东吴人马舟车纵横,绵延不绝,一夜之间大军密布。曹丕大惊失色,被江南的财力和人力吓到了,认为东吴无法攻破。又听说赵云率军从阳平关进入关中,进攻长安,于是赶快下令撤军。
一时间,突然江上大风刮起,浪花滔天,曹丕的龙舟快要被刮翻了,曹丕被文聘乘小船救下后。突然埋伏在北岸的孙韶和丁奉先后杀出,魏军打败,向淮河溃退。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就这样,张辽被丁奉射中了腰部,受了重伤,跟随曹丕回到许昌后,不久就伤口迸裂,不治身亡,曹丕感念张辽的功绩,将其厚葬!
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以八百人大破孙权的名将张辽1、从征柳城,白狼山大破乌桓,斩杀单于蹋顿
张辽的出身也很传奇,他虽然不是世家名门出身,但是祖上也是名人,先祖是策划“马邑之谋”的爱国商人聂壹。
吕布败亡后,投奔到了曹操麾下,建安十二年,张辽跟随曹操出征在柳城的袁熙、袁尚与乌桓。
八月,曹操率领少量先锋兵马登上白狼山,结果与敌军遭遇,大部分将领都很害怕,建议后退与主力会合。但是张辽力排众议,认为必须要坚决出战,趁敌人立足不稳,阵型还没有摆开,迅速出击,必能取胜。
曹操被张辽激起了斗志,采纳张辽的建议,将前锋兵马交给张辽指挥,张辽率军出战,大破乌桓大军,并临阵斩杀了有“骁勇”之名的乌桓单于蹋顿。此战让张辽声名鹊起,拥有了与卫青、霍去病齐名的“张辽辟土”之名!
2、合肥之战,八百人破孙权十万人,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企图拔下这颗钉在长江北岸的曹魏重镇。此时曹操远征汉中,以信函命令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坚守合肥。
当天晚上,张辽挑选八百敢死队,当即杀牛,给八百将士分发牛肉,让大家饱餐一顿。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张辽就率领八百敢死队,杀向东吴军队的壁垒。
张辽率军迅速突破吴军壁垒,朝着孙权的主帅阵地杀去,一直杀到孙权的主帅麾旗之下,东吴将领无人能够阻拦,孙权被迫逃到附近一座较高的山丘上面,躲避张辽的进攻。
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因为张辽率领的人数太少,十万东吴大军很快反应过来,将张辽率领的八百人团团围住。
张辽率八百猛士左冲右突,不久率领数十人杀出了东吴的包围,但由于还有数百人陷在东吴的包围之中,于是张辽又率领数十人杀进去,救出其余是数百人。
两军从早晨打到中午,孙权大军被张辽吓破了胆,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最终张辽率军安全回到了合肥城内。整个三国时期,能在大军围困中,杀个两三来回的,也就是赵云和张辽了,可见二人之勇猛无敌!
吴军被张辽大杀一阵之后,士气低落,而曹魏军队却士气高昂,眼看合肥已经没有希望攻下来了。僵持十余日后,孙权下令撤军,东吴因为私兵制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在撤军的时候,各部纷纷率先撤退。
最后就很尴尬了,把东吴的重要人物全丢下了,以孙权为首,吕蒙、凌统、甘宁、蒋钦五部人马,还留在逍遥津以北,尚未撤过肥水。
张辽在城墙上,看到吴军的撤军情况,发现了战机,立马率领大军追击,并排除人马拆毁肥水上的桥梁。
孙权本部与凌统、甘宁等被围困,幸亏凌统拼死抵抗,孙权、甘宁才被救出,但桥被破坏,孙权依靠战马跳跃之力逃回南岸。
最终此战孙权、甘宁、凌统等人,仅以身免,津北军队全部被杀或投降,张辽事后得知紫须将军为孙权时,懊恼不已,后悔没有全力将其擒获。
此战之后,张辽威震江东,在江南一带,流传下来了“张辽止啼”的传说,这一记录最后还是被“鬼子进村”大破的!
战功不显,但政治地位很高的东吴名将丁奉1、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
丁奉年少时期,就参加了东吴的军队,所以他的活跃时期特别漫长,很多大战都有他的身影,跟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东吴历任大都督,征战南北,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魏嘉平四年,魏国再度发兵攻打东吴,东路军由司马昭率军七万,诸葛诞、胡遵为将,进攻东兴,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军前往抵御魏军。
丁奉与唐咨、吕据等将率军沿山路向西进发,丁奉认为行军速度太慢,恐怕到了地方,魏军就占据了有利地形,那时候就很难取胜了。
于是脱离大部队,率军三千先行,丁奉行军两天到达前线,当时天气很冷而且还下雪,魏军的将士都在喝酒取乐。
丁奉当机立断,令士兵脱去铠甲头盔,都拿着短兵器与魏军交战,魏军将领看到一群赤膊裸体的人冲过来,以为搞笑了,不用自己打,他们就会被冻死,所以防备不足。
结果魏军被丁奉率领的这群赤膊上阵的吴军将士好一阵砍杀,大破魏军营寨,不久后续援军赶到,一举击溃了魏军。
2、诛杀权臣孙綝,拥立末帝孙皓
吴太平三年,权臣孙綝废黜孙权的儿子孙亮,立孙休即位。孙休忌惮孙綝,想除掉他,于是找张布、丁奉商议,丁奉建议利用祭祀的机会,以皇帝的亲兵诛杀孙綝,孙休采纳。
吴永安元年十二月八日,孙休邀请孙綝参加腊月祭祀,丁奉趁机命令亲兵逮捕孙綝,孙休历数他的罪状,将他斩首,接着丁奉以孙綝赦免他的部众,安定吴国朝政。
丁奉因为在诛杀孙綝过程中的功劳,官拜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永安七年,孙休去世,丁奉与大臣共同拥立孙皓为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东吴建衡三年,丁奉去世,但是作为权倾一时的东吴大臣,他的身后事并没有结束:
吴孙皓宝鼎元年,野豕入右大司马丁奉营,此豕祸也。后奉见遣攻谷阳,无功而反。皓怒,斩其导军。及举大众北出,奉及万彧等相谓曰:“若至华里,不得不各自还也。”此谋泄,奉时虽已死,皓追讨谷阳事,杀其子温,家属皆远徙,豕祸之应也。
因宝鼎元年的一次事件,儿子被杀,全家被发配,史书将此归为野猪的祸患,恐怕是托词罢了,一时的权臣,早已被皇帝忌惮了,怎么能那么容易善终呢!
制作酥鱼的方法是什么?
用料
主料
鲫鱼800克五花肉500克白菜500克
辅料
藕 600克 海带 400克 腌大头菜 300克
调料
食盐 5克 酱油 10克 醋 10克 味精 3克 葱 10克 姜 10克
八角 8个 白糖 10克
酥鱼的做法
1.鲫鱼去内脏清洗干净
2.藕去皮,切成厚片
3.海带切成菱形块
4.咸菜疙瘩适量切成片状
5.带皮五花肉,切块
6.白菜手撕成片(葱、姜切片)
7.【铺锅】从锅底开始,先铺上一层白菜叶,同时过的底部周围也铺上一圈白菜叶。白菜叶上依次均匀放上一层鲫鱼、咸菜片、藕片、五花肉、海带后,在放上一层白菜(或者剩下多余的材料也可铺在上面),其中葱、姜切片,还有八角每层适量放上一些
8.【调汁】酱油、醋、白糖同等比例,加入与其相比三分之一量的盐调成汁倒进去,最后在上面撒少许味精,加入花生油少许,水适量稍微没过食材
9.【酥鱼】 大火煮开转小火焖3到4个小时,收汁即可。如果用高压锅,时间短些,40分钟差不多,也方便,酥出来的鱼更软烂一些
每天分享美食的那点事情,想了解更多美食咨询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SYSF0564
成吉思汗的子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9914条回答。
成吉思汗在《元史》确切记载的,有6个儿子。
按照出生顺序依次为:
术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拖雷
兀鲁赤
阔列坚
我们分别看看这6个儿子的结局。
术赤
术赤是铁木真的长子,但一说他的母亲孛儿帖被蔑儿乞部的首领脱黑脱阿抢走的时候,并没有怀孕。但铁木真在义父王汗帮助下抢回孛儿帖,这个女人已经怀孕,后来生下了术赤。
传承游牧民族的特点,并不太看重血统,铁木真还是很宠爱术赤,而术赤这个名字就是蒙古语的“意外闯来的客人”。
术赤年龄最大,少年时期就跟随铁木真四处出征。比如1207年攻打蒙古部落,1211年和1213年两次攻打金国,1217年伐吉利吉思,1219年征讹答剌和花剌子模,术赤都有很大战功。
铁木真众多儿子中,术赤的战功最大。虽然蒙古人是幼子继承制,但战功卓著的长子也是很有可能继承大汗宝座的。
但术赤的身份毕竟存疑,成吉思汗唯恐族人不满,实际上剥夺了术赤继承大汗的权力。
术赤被任命为距离蒙古草原最远的西面金帐(钦察)地区大汗,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凉的,引起了术赤的不满,开始对父亲不太尊重。
1223年成吉思汗召他觐见,术赤说自己有病拒绝赶来。在术赤身边的将领则密报他其实没有大病,铁木真非常恼怒,认为长子忤逆,试图派兵攻击。
但在铁木真调动兵马期间,术赤却真的患上重病死了,时年45岁。铁木真既往不咎,命令术赤次子拔都继承汗位。拔都继续西征,于1242年建立了强大的金帐汗国,奴役了俄罗斯人长达200多年。
察合台
察合台同术赤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两人不合。
察合台的性格比较粗暴,心眼较小,铁木真并不喜欢他。
察合台也参加了一系列作战,战功仅次于哥哥术赤,但也明白自己性格缺陷导致不能继承大位。
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意让哥哥术赤继承,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察合台推出同父同母的三弟窝阔台为大汗。
窝阔台同察合台关系很好,成为大汗以后经常同察合台商议大事。
察合台是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地盘主要是今日的中亚河中地区及新疆西部,相当于西辽的版图。
察合台59岁时善终,寿命也是比较长的。
窝阔台
窝阔台是铁木真三子,同术赤、察合台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窝阔台从小就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又高瞻远瞩。
虽然他的战功不如两个哥哥,但威望则高于他们,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1229年9月13日,窝阔台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被察合台、拖雷、铁木哥斡赤斤等宗王和大臣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管理整个蒙古帝国。
原则上,哥哥弟弟都要听从窝阔台的号令。
窝阔台有生之年继续西征和南下,彻底消灭金国、西夏,占领中国北方地区。
窝阔台随后同南宋开战,但蒙古骑兵不适应长江流域复杂的山地和水网地形,战事不利,陷入焦灼。
在攻打南宋的同时,窝阔台指挥麾下的军队和汗国向东打垮了高丽,向西命令金帐汗国一直攻打到波兰和匈牙利。
可惜,窝阔台有着嗜酒的问题,在1241年饮酒后突然暴毙,时年57岁。
窝阔台突然死亡,引起了激烈的汗位争夺战,蒙古人远征的大部分攻势由此停止。
拖雷
拖雷是铁木真四子,也是孛儿帖所生,是铁木真正妻孛儿帖的幼子。
拖雷虽然年龄较小,也跟随铁木真立下很多战功,比如攻打金国,远征西亚等等。
蒙古人的习俗是幼子继承,也就是成年的哥哥们负责四面征讨,甚至自立门户,但幼子则留在部落管理。
虽然三个窝阔台成为蒙古帝国大汗,但拖雷仍然继承了铁木真的大量地盘和军队。铁木真的13万精兵中,就有10万为拖雷继承。
这为拖雷后代夺取蒙古帝国大汗宝座,奠定了实力上的基础。
铁木真死后,拖雷同窝阔台联手彻底消灭金国,随后攻打南宋。
在1232年,拖雷停止南下北伐蒙古草原的时候,突然死亡,时年41岁。
一种说法是,窝阔台和察合台看到拖雷实力太大,唯恐他会武力篡位,就暗中下毒将其害死。
兀鲁赤
兀鲁赤是铁木真第五个儿子,生母不详,很可能也是孛儿帖。
他生下以后在儿童时期就夭折了,没有长大成人。
阔列坚
阔列坚是铁木真第六子,母亲是忽兰皇后。
亦惕蔑儿乞酋长答亦儿兀孙同成吉思汗为敌,最终战败,被迫献上女儿忽兰请降。
蒙古人本来对妇女贞操不重视,但铁木真发现忽兰还是处女,对她很是宠爱。
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七年,在妻妾当中只让忽兰随行,她的地位仅次于大皇后孛儿帖。
阔列坚出生以后,因为母亲受宠,所以也是铁木真的爱子。
但阔列坚的年龄较小,无法同四个哥哥争夺汗位。
更重要的是,铁木真死后,根据蒙古的习俗父死子继,忽兰成为窝阔台的妻子。
而哥哥窝阔台,也就成为阔列坚的从父,这大大影响阔列坚的地位。
成年后,阔列坚主要拔都混在一起,两人关系亲密。
在1235年,跟从拔都伐俄罗斯(蒙古征服基辅罗斯),阔列坚中流矢而死。
察兀儿
察兀儿是铁木真第七子。
铁木真打垮速度塔塔尔人以后,抢夺酋长也客扯连的女儿也速干为妻。
有意思的是,也速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然找到自己正在逃亡的姐姐,一起侍奉征服者铁木真。
也速干生下了察兀儿,但察兀儿在儿童时期就夭折了。
术儿彻,铁木真第八子。
铁木真打垮乃蛮部落以后,抢夺一个美丽的乃蛮女子为妻。
这个妻子生育了儿子术儿彻,但他同样在儿童时期夭折。
成吉思汗除了8个儿子以外,历史记载还有6个女儿。
前5个都是孛儿帖所生,可见孛儿帖的生育能力惊人,一共生育了10个子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