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肉大餐,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消息,4月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航。本航次自3月10日开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什么是鲸落?鲸鱼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物。成年蓝鲸重173吨,长30米。当鲸鱼在海洋中死亡时,它的身体通常会落到海底,成为生活在那里的动物的有机物的巨大来源。这被称为鲸落(Whale Fall)。鲸鱼尸体周围形成的动物群落称为鲸落群落。
据相关文献记载,1987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卡塔利娜盆地1240米深处,首次发现了一只鲸落。鲸鱼死了,故事才刚刚开始。鲸落不仅被认为是深海化学共生物种扩散的“垫脚石”,而且还被认为是化学自养的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向外界排放和渗透环境的“垫脚石”。这具巨大的尸体沉入海底,在那里,它为原本大部分贫瘠的海底的深海生态系统提供食物。
鲸落生态系统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移动清道夫),这个阶段持续数月至数年。其特点是鲨鱼、黑鱼、鼠尾和无脊椎动物食腐动物以高速度(每天40-60公斤)清除软组织和鲸脂。
中山大学谢伟副教授介绍说,此次发现的鲸落,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以及数只鼬鳚鱼,尾部甚至可以观察到有鼬鳚鱼在撕扯肌肉,表明它尚处在第一个阶段,推测很有可能是一只死亡不久的鲸,具有长期观测的价值:在第二阶段(机会主义者阶段),蠕虫、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以剩余的鲸脂为食,经常在鲸鱼下方富含营养的沉积物中大约两年。第三阶段是化能自养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如硫细菌的各种生物的富集物种以骨骼中的脂质为食,并通过厌氧分解而释放出硫化氢。 亲硫细菌利用这种硫化氢产生能量。 贻贝,管状蠕虫,使猪鬃蠕虫和这些细菌一起生活。最后一个阶段,礁岩阶段。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大型鲸鱼骨骼上的局部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任何深海硬质基质群落。针对鲸落的研究自然形成的“鲸落”
鲸鱼尸体为缺乏食物的生物群以及具有进化新奇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提供集中的有机物质来源,在深海创造了非凡的栖息地。尽管已经描述了鲸落的许多动物区系模式,但这些群落的生物地理学仍然鲜为人知,特别是在东北太平洋以外的盆地。有科学家研究了迄今为止最深的自然鲸落群落组成(在大西洋西南部4204 m深处)。这是首次在大西洋深处发现自然鲸落的记录。
在大西洋西南部4204 m处,使用载人潜水器“新开6500”发现的部分南极小须鲸骨架由9个尾椎骨组成,其退化状态表明它在海底5-10年。9个椎体编号,呈淡黄色,圆形椎间盘较深。椎骨的编号是从动物的后端到头部。
在鲸落地点采集的物种包括加拉泰德蟹、一种新的红螺和多毛类蠕虫,还有其他新的物种等。在鲸鱼尸体中发现的41种物种中,大多数是新发现的:
鲸落及周围沉积物和岩石上的表生动物分布:
在大西洋西南部圣保罗海脊4204 m深度的鲸落处采集到的一些最丰富的生物:
鲸落营造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甚至产生了新的物种。研究首次发现许多专属鲸落和以前只在化学合成生态系统中发现的其他物种的跨流域分布,这些物种以前只在其他化学合成的生态系统中出现过。研究中还发现一些动物群似乎与东北太平洋的动物群有关。
在西北太平洋深处模拟“鲸落”
自然鲸落的发现充满偶然性,不方便进行阶段性的研究。因此有科学家模拟了鲸落,可以定期进行系统地研究。
2002年2月1日,日本政府将12头之前搁浅死亡的抹香鲸尸体装载在船上,并将其沉入九州岛西南端的Nomamisaki角附近200-300米深的水域。鲸鱼的内部已经腐烂,但外部形态没有受到严重破坏。随后,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使用ROV超海豚对其中5头鲸鱼进行了研究。2003年7月进行了10次潜水(跳水编号189-198),2004年7月进行了6次潜水(跳水编号328-333),2005年7月至8月进行了11次潜水(跳水编号452、453、456-459、462-466),对鲸鱼进行采样研究。具体见下表:
这是2003-2005年里对与抹香鲸鲸落有关的所有软体动物群监测情况,包括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三纲共23个类群:
这是2003-2005年里对与抹香鲸鲸落有关的所有多毛动物群监测情况,包括蠕形亚纲和触须亚纲共22个类群,在放置1.5年的鲸鱼尸体中,沙蚕科、头节虫科和多节虫科占所收集的多毛类动物总数的70%以上:
然后,这是2003-2005年里对与抹香鲸鲸落有关的所有甲壳动物群监测情况,包括介形亚纲、 软甲亚纲等,共42个类群:
这是其他与抹香鲸鲸落相关的显著分类群,共25个:
2003年7月(安置后1.5年),科学家观测了219-254米深处的四具鲸鱼尸体。发现大多数软组织,如内脏和肌肉都被消耗掉了,但仍有大量的头部和脂肪组织残留(下图a和d)。
2004年7月,在鲸鱼尸体安放2.5年后,科学家进行了第二次观测。发现所有骨骼的椎骨下半部分大多埋藏在沉积物中,其棘突几乎消失(下图b)。头骨已经相当严重地分解了。椎骨之间的结缔组织消失了,但头骨和鲸脂中的大量软组织仍然存在。
2005年7月至8月,在鲸鱼尸体沉没3.5年后,科学家进行了第三次观测。骨头被深埋在沉积物中(下图c),但头部软组织和一些鲸脂仍然存在。
1.5年后,抹香鲸尸体周围出现了密集的生物组合。比如相关的贻贝物种,覆盖了头骨、肋骨、骨骺和椎骨最外露的表面:
2.5年和3.5年后,鲸鱼胴体的物种丰富度较高(1.5年、2.5年和3.5年分别为44、56和85个类群),1.5年时生物量最大。下图都是与鲸落有关的丰富生物:
研究充分证明了鲸落创建出的一套完整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了海底的生态圈。
总结当鲸鱼死亡并沉没时,鲸鱼尸体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一个突然的、集中的食物来源和财富。鲸鱼尸体分解的不同阶段支持了一系列海洋生物群落。清道夫会在几个月内吃掉软组织。有机碎片或碎屑可使附近的沉积物富集一年以上。鲸鱼骨骼既可以作为无脊椎动物定居的硬基质(或表面),也可以作为鲸鱼骨骼有机化合物腐烂产生硫化物的来源,可以支撑丰富的群落数年至数十年。微生物依靠这些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生存,并在食物来源持续的时间内形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在深海,这形成了一个新的食物网,并提供能量支持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从而增加了海洋的食物链。
所以,称鲸落是深海生命的绿洲。
十只成年鬣狗遇上一只野生成年东北虎?
百兽之王这回可能真要栽了。俗话说猛虎架不住群狼,如果换成比狼更强大的斑鬣狗群,结果又会如何?最关键的是鬣狗有一招必杀技“我掏”,让它稳居“非洲二姐”的宝座。
鬣狗:只要让我咬住,我绝不松口,直到扯掉为止
东北虎与鬣狗从未见面,但狮子与老虎相当,鬣狗常跟狮子打交道。狮子面对鬣狗的必杀技都瑟瑟发抖,对后路严防死守。
老虎基于体型会把鬣狗看作更强的西伯利亚狼群,甚至是豹群,却绝对没见过上来直接“猴子偷桃”的狼群,因此鬣狗并非没有机会。
卫冕冠军,东北虎登场东北虎是顶级掠食者,自带王者光环,体长3米,成年雄性260~300公斤,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立定跳远8米,轻松跨越3米栏。自然界有很多动物能把它打趴下,但面对危险它能瞬间爆发出70km/h的速度,转身就能跑掉。
身体匀称、身手敏捷,强壮的肌肉加上8厘米以上的利爪,即使跟1吨重的棕熊也能打的有来有回。
非洲二哥(姐)登场斑鬣狗是非洲平原上仅次于狮子的顶级掠食者,体长约1~1.6米,体重40~90kg。无论是单独狩猎还是群体狩猎,它们高效的捕食技能与群体配合都是不可忽视的。鬣狗支配着非洲大多数的掠食者,能够吓跑豺狼、猎豹和野狗,它们甚至会吓跑狮子。
“我们其实萌萌的”
不过,鬣狗实际上非常谨慎,单独面对大型掠食者时,甚至会被和它们差不多大小的豹子吓跑。只有群体抱团壮胆时才能喝退强大的对手。
鬣狗奔跑速度与敏捷不输老虎多少,力量比不了,但胜在“人多力量大”。咬合力1100psi,能咬碎非洲大多数猎物的骨头,老虎挨上一口也不好受。
比赛开始第一回合:大概率是“动口不动手”的叫嚣战,在西伯利亚这样的战斗经常在东北虎和狼群之间发生,大多数情况毫无看点。
“你们瞅啥” (不认识,心里很慌)
双方眼神一对上,谁也不认识谁,各自摆出强者之姿,呲牙咧嘴,驻足一会,但谁也不会动手,鬣狗大概率会先后退离去。
鬣狗对老虎:“瞅你咋滴”。小声对同伴说:“这么大的猫没见过,大家都别怂,手别抖,注意气势,慢慢后退”。
第二回合:这次大家心里都稍微有点底了。一只鬣狗先上前试探,东北虎直接一个重拳,绝对力量面前这只鬣狗不死也得脱层皮。东北虎信心十足:和狼一样弱不禁风。
队长一看情况,大致估计出东北虎的实力不逊色于雄狮,甚至身手更敏捷,果断宣布撤退,这一战东北虎小胜。
终极之战为了激发潜力,这次场地改成古罗马斗兽场,只能死战到底。先说结果:这群小姑娘(雌性在这个物种中占统治地位)将战胜东北虎。
鬣狗清楚东北虎很强,和打狮子一样,只能靠数量、技巧,在短时间内快速取胜。它们慢慢把东北虎围住。
“围就围吧,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
东北虎一般以偷袭、潜伏扑杀、速度捕食猎物。鬣狗大草原上持久性狩猎,速度也不慢。东北虎即使能追上鬣狗,也要费波周折,何况数量那么多,没等全部追上杀完,自己就累瘫了,因此只能看着鬣狗们把自己包围,省下力气,打防守反击。
鬣狗这次没有退路,狠下心来,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经过上次较量,东北虎对自己防御力、力量、敏捷有足够的信心,它认为10只鬣狗就像10个小学生,一个重拳就能让一只鬣狗失去大半战斗力,只要速度快点就能减少自身其他位置的暴露时间,因此它开始对冲在最前面的鬣狗出拳。
同样鬣狗经常和雄狮对练,了解虎拳的威力,尽可能的躲避,不敢硬碰硬,它要做的就是拖延时间,吸引注意力。
东北虎发现鬣狗变难缠了,无法快速解决,对前方鬣狗的过度关照,使它暴露在其他鬣狗攻击下的时间更多了,然而它只能忍痛,无暇顾及。
在前面几个同伴成炮灰后,后面两只鬣狗终于亮出了底牌,找准机会命中东北虎要害,死死咬住,东北虎发出阵阵惊天动地的虎啸,疼得死去活来,两只鬣狗像狗皮膏药一样,甩也甩不掉。越扯越疼,挣扎了一会,最终失去战斗力,瘫在地上,死死睁着不甘的眼神。
“鬣狗笑到最后”
一只或几只鬣狗或许赢不了东北虎,但10只母鬣狗的重量加起来相当于东北虎的2~3倍,加上战术配合以及东北虎不熟悉的技巧,完全可以爆发出10倍于个体的优势。不过,胜利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东北虎肯定会杀死或重伤几只鬣狗。如果东北虎长久和鬣狗打交道,熟知了鬣狗的套路之后,鬣狗们将难以战胜它们。
为什么平时见不到寿命到了死去的鸟?
鸟类数量那么多,为何见不到尸体?原来都去这里了,实在太吓人了!
小鸟的寿命虽然说不短,比如麻雀就可以活到10年左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的寿命是很短的,能活到10年的是指自然寿命
不过在残酷的自然界,鸟类的寿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还没有等到自然的老死,它们就已经死亡了,很多的鸟类在两三年的时间之内都会死去,但是鸟类的数量是特别多的,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它们的尸体呢?
1、死在了山林里小鸟喜欢生活在树林之中,有一次我去一个山谷里面寻找水源,发现那个山谷很长,于是我就觉得特别的好奇,然后就进去看了看,接着就发现了一只很大的鹭鸶的残骸
就只剩下骨骼和羽毛了,现场一片狼藉,看着好像是发生过打斗,又或者是自然死亡的,如果是自然老死的话,我们也不容易发现鸟类的尸体
家养的狗狗和猫咪在接近死亡的时候,都会默默地离开,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待死亡的来临,一方面它是不想主人看见了伤心,同时也要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免被其他的动物吃掉,这都是动物的天性
那么鸟类在快要接近死亡的时候,也会采取这样的死法,再说山里面树木和杂草非常的茂密,有些更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那么鸟死在了这样的环境中,有几个人能够发现呢?
如果你承包了一片山林,每天去山里面采蘑菇的话,是有可能见到死亡的鸟的,不但会见到鸟的残骸,还可能遇见鸟窝、松鼠窝、野猪等等,有些时候还会遇见成群结队的野鸡
云南这边的山林早就实行了承包制,就是专门承包来采蘑菇的,有一次我去到了亲戚家承包的山林里面,就见到了五六只野鸡,它们见到我的时候没有飞,而是快速的逃走了
现在的人基本上都不去山林里面了,包括农村人也是这样,因为如今的农村做饭都是用电磁炉或者是液化气,不像几十年前,每家每户都要上山砍柴,既然很少去鸟类生活的地方,那么自然而然就见不到它们的尸体
有些时候,小鸟遭遇了恶劣的天气,也是会大批的死亡的,但是它们的尸体在野外腐烂,风干也很少有人知道
2、被人捕杀如今,依然有人会捕杀鸟类,他们抬着气枪或者是用网下套去捕杀,捕到的鸟类都被他们带走了,一般人又怎么能够见到呢?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动物成为了保护动物或者是三有动物,是严禁捕杀的,哪怕捕杀一只都是违法的,这里面可是包含过去被称为四害之一的麻雀哦,所以现在连麻雀都不能打了
在麻雀没有成为三有动物之前,很多人都喜欢掏小鸟,或者用气枪去打,或者在稻田上拉起网来捕杀麻雀,这样你当然能看见很多小鸟的尸体
还有森林公安抓获了偷猎者,就能缴获很多动物的尸首,一般的人都是忙着挣钱,又怎么能够见到呢?
不过捕杀保护动物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千万不能做违法的事情,有一次一个朋友在水库边钓鱼,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群外地人,在那里打鸟
接着民警就开着车来巡查了,那几个人想都没有想,直接把气枪扔进了水库里,捕杀保护动物和三有动物,不但害了动物们的命,也害了自己,因为数量多的话你是要坐牢的还要被罚款
3、被吃掉了小鸟们的体型都比较小,它们作为弱势群体,天敌实在是太多了,在空中的时候会被喜鹊、老鹰等大型鸟类吃掉,在陆地上的时候更危险,野外会被蛇或者一些食肉动物吃掉,去到了农村里面,又会被猫、狗吃掉
猫可是能飞檐走壁的,能直接爬到树上或者屋檐下捕鸟,还有一种动物更可怕,那就是黄鼠狼,让小鸟们防不胜防,毕竟这种可恶的动物,连大公鸡都能杀死,小鸟的话就更不在话下了
而且哪怕是小鸟,自然老死了,在野外也会被一些动物给吃掉,兴许它刚死没多久,就已经被动物们发现了,喂,动物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臭,食肉动物见了,可是非常欢喜的,哪怕是腐烂发臭了,自然界中也存在很多的食腐动物,比如鬣狗、豺、秃鹫、乌鸦等等,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恶心可怕呢?
写在最后许多小鸟的身体都比较小,它们死了掉在了灌木丛中,人们也很难发现,就算是生活在人类周围的老鼠,我们也很难见到它的尸体啊!
而且鸟在野外自然死亡了,也会被细菌微生物很快地分解掉,或者被吃掉,人们进山的时候就很难发现了,所以也不是没有鸟类的尸体,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
还有许多的鸟类,到了冬天的时候就要向南方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也会累死,摔在了深山老林里或者大海里,或者是去到故乡土的时候,死在了老家,有的燕子可是要从北方一直飞到非洲的,这么远的距离,早就累死很多在半路了,综合上述种种原因,我们看不到鸟类的尸体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腐败了,还会被食腐动物吃掉,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我们见不到鸟的尸体,基本上都去动物们里的肚子去了!
多长时间会变成白骨?
我的工作是解剖,经常接触死人现场,也经历过开棺检尸,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简单的说,人体除了肉就是骨头,只要把肉从身上消失,需要多长时间说清楚,这个就是答案。一、开始,感觉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据教科书记载:一般成人尸体,埋于土中形成白骨化,需要2~3年;暴露于空气中形成白骨化,夏季需2~4周或以上,春秋季为5~6周,冬季则需数个月以上。我想,这个答案肯定不是您想要的结果。二、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大千世界,死法若干,不同年龄、胖瘦、死因的尸体,放在不同的土壤、水中、陆地的空间内,处在不同的季节、温度、湿度的环境中,是否有人为的防腐、上好的寿衣、厚重的棺椁,是否有苍蝇、鸟类、野狗等昆虫动物啃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体变成白骨的关键因素,所以单纯一两千字很难说清楚。下面,我从实战角度,给您介绍三种常见情况:(一)农村的土葬按照过去农村传统风俗,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记得小时候村里讲究的大户人家出殡,死者身穿厚厚的寿衣,装进笨重的棺椁,棺材一般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材质为硬杂木,板材很厚,卯榫结构,里里外外粉刷桐油若干次,然后吹吹打打,风风光光的就把人出殡了,家族坟地一般都找风水先生看过,经过一番仪式之后,棺材就挖坑深埋了。这种土葬,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因为里面影响尸体腐败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它和坟地的土壤、棺材的好坏、死者的体质等息息相关。这种用棺材土葬尸体,尸体腐败的速度还真不好说:1、慢到什么程度,我只能说变成白骨的话,3年、5年、10年都算正常,甚至有些“风水宝地”不会出现白骨现象。如果遇见这个情形,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养尸地”,这可是考古学家的研究最爱,僵尸作家的灵感源泉。2、快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夏天,土葬的尸体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变成白骨;如果是冬天的话,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那么尸体要想完全白骨化,需要一年的时间。(二)水中的尸体:老百姓俗称的“河飘子”,因为在水中浸泡,尸体不但与空气隔离,还没有了阳光的直接暴晒,更防止了动物的直接啃食,因此可以极大减缓尸体腐败的速度,保证尸体形态的完整性,过去老家腌咸菜,用水封闭咸菜缸口,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尸体一百天后打捞上来,如果水中没有大型食腐动物啃食,基本上还算“有血有肉”的样子。(三)裸露的尸体:动物世界大家都看过,一头猛兽倒地死亡,等待它的就是阳光暴晒、雨水冲刷,先是苍蝇蛆虫一点一点的吃、随后老鼠蚂蚁一口一口的啃、最后野狗鸟类一块一块的撕;同理,一个人死在野外,没有任何防护,结果可想而知,很可能半个月就剩下“铮铮铁骨”了,等人发现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叫尸块,不能叫尸体了。我曾遇见夏季野外的一具尸体,在昆虫和动物的侵食下,不到三周尸体就变成了一堆白骨(注意:头发和指甲腐败很慢,会在尸骨上留存)。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解剖感兴趣,欢迎点击头像,进入空间,其他文章更加精彩,谢谢。声明:本文系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世界上最厉害的狐狸排名?
01赤狐:留下臭味给同伴报警
赤狐在狐属动物中是体型最大的,主要栖息在整个北半球,经常在大石缝或山沟里,有时甚至与獾同栖一洞群。
它的眼睛十分奇特,在黑夜里常常发着亮光,长有一身蓬松、浓密的毛发。
虽然叫赤狐,但其皮毛颜色丰富多样,一般呈橙红色,当然,白色、灰色、浅黄色也常见,就连黑色的赤狐也不少见。
有趣的是,草狐能用声音来交流,很容易识别出同伴的声音,据科学家研究,赤狐有28种不同的声音,来用于交流。
如果赤狐发现了猎人,它就会悄悄跟在猎人后面,若看到有猎人设计陷阱,会在每一个陷阱处留下一股臭味,给同伴报警,告诉同伴千万别上当。
赤狐从来就不挑食,它们捕捉兔类、鼠类、鸟类以及两栖爬行动物,只有抓得到的它们都吃,万一找不到了,还会到垃圾堆中去找吃的。
02藏狐:跟随棕熊捕食鼠兔
藏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与生俱来的“大方脸”和人们心目中想象的狐类不太一样。但人家独特的头骨结构,形成了方脸的外观,却让藏狐在捕食、咀嚼时更具优势,因为头骨形状是最适合“吃肉”的。
因为藏狐全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被毛,这让它看起来十分肥胖,但实际上那都是虚胖,它本质上真是一个“瘦子”,身上没有多少肉。
藏狐的主要猎物是高原鼠兔。但你知道,鼠兔向来十分机敏,一遇到危险,就钻进地洞消失的无影无踪。
藏狐这脑瓜子就开窍了,就紧跟随着棕熊去捕食。它一般藏在一边,等棕熊用蛮力挖开地洞,鼠兔就四处逃跑,藏狐黄雀在后,趁机抓走四处逃窜的鼠兔。
大家总被其大方脸给迷惑了,其实它的个头真的不大,就连兔狲都经常撵着它满街跑,更别别说灰狼了,不过藏狐靠智慧过日子,人家不靠长相!
03北极狐:为吃到旅鼠,竟然以头撞地
北极狐也叫蓝狐、白狐,体型比较小,尾巴占据了它很大一部分比例。北极狐真的一千个不想去北极圈生活,那里寒冷不说,还缺吃少衣,不过,没办法,怪自己在生存竞争中,不占优势,被“挤”到北极圈附近。
北极狐长得十分漂亮,还很可爱。全身都是一片雪白的毛发,这不仅是它的保护色,也是防寒衣。浑圆的身体轮廓,减少热量散失,十分利于保暖,细密多层的皮毛,利于保持体温。
它脚底的肉垫上,还长着一层厚厚的毛。别小看这些毛发,它能使北极狐在雪地上行走,不易深陷雪中,即使在苔原上奔跑,也不易打滑。
北极狐喜欢吃鼠类、兔类、鸟类、鱼类,这些都是它的大餐。即便找到鲜美的肉食,倒在雪地里的动物腐肉,它也不会放弃,吃起来照样津津有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