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征雪境前线攻略,如何学写七律?
问题:如何学写七律?
前言学习七律的写作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基本的格律知识,包括四种句式,两种变格,四种拗体。这些如同数学的公式,记住即可,记不住也不要紧,作诗时对照着检查一下,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记住。
第二个阶段是进阶的修炼,第一从形式上注意声韵的协调,第二从内容上注意字法、句法、章法的调整,这就比较难了。老街简单从这三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七律四种基本诗体1、四种基本句式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四种句式按照粘连、对仗的规则组成四种诗体。简单说四联要相互黏连,中间二联要对仗。可以参看我的头条文章《 老街诗词闲话10-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 必读》
2、平平平仄仄的两种变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有两种变体:
A、第一种三仄尾,【仄】仄【平】平【仄】仄仄;杜甫最喜欢用三仄尾,例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第三句:怅望千秋一洒泪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李商隐七律《流莺》后四句: 曾苦伤春不忍听。
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喜欢诗词创作的你 知道唐诗中有这么多的三仄尾吗? 2018-09-15 》
B、第二种叫做鲤鱼翻波,
【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的平仄颠倒使用,这种情况也非常多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降王母,【仄】平仄。
3、拗体
【平】平【仄】仄平平仄的两种变体:
A、【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个字应平实仄,半拗体,不需要救拗。
B、【平】平【仄】仄仄仄仄,第五第六应该平,实际都是仄,叫做大拗体,必须救拗。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楼烟雨中,烟,这个位置必须平声救拗。
关于救拗详细可见《老街诗词闲话11-格律诗怎么救拗? 必读》
二、声韵的协调1、押韵
至于押韵首句可以用邻韵,其他必须一韵到底就不多少了,这是基础知识。
2、、句子结构
诗句的结构避免单调重复,否则读起来都是一个节奏,用杜甫的两首诗中间二联比较一下: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四句几乎都是,2212结构,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第二联是2212结构,第三联是2221结构。相互之间错开,如果垒砖墙一样,吟诵起来就不会单调,富有节奏变化。
3、、鹤膝与八病
前两天写过四声八病的几篇文章,《老街诗词闲话142-四声八病 您知道哪些要避免哪些不必太在意吗?》
其中作七律时要注意鹤膝的问题,鹤膝在王力书里称为上尾(估计是采用仇兆鳌的说法),杜甫作诗比较注意: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鹤膝就是注意单数句的结尾避免四声相同,例如杜甫这一首,首句押韵不提,第三句泪,去声,第五句枕,上声;第七句月,入声。三五七句不要连续用同声。
三、练字、句法与章法1、练字
练字就是在合适的位置选用最合适的字。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例如杜甫身轻一鸟过的故事,都说明了一个字的重要性。
同时用字文雅也反映诗人的基本功,例如刘禹锡非经书的字不用:《老街诗词闲话22-谁让刘禹锡作诗不敢用“糕”字?》
2、句法
律诗受格律影响,语法结构与散文有极大的不同,省略倒装跳跃等等,这是诗家语的特点,详细可看:《老街诗词闲话72-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 必读》
3、章法
简单说就是句子的排列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叙说,有穿插,有的先写景例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的先说理,例如: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结语学诗的第一步是通格律,这一关不可不懂,否则永远处在诗词之门的外面。过了第一关以后,仍旧有很多人写的像打油诗。所以懂不懂格律仅仅是基础;
第二部与第三部才能看出诗人的水平与功力,只有多读古人作品,多练习多思考才能有进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多读多练,完全看自己的时间和热情了。
写好五律和七律是基础,学会了再学习填词基本就不费力了。
以上的文章大多收录在《老街诗词闲话74-零基础学习旧体诗看懂这7篇短文基本就算高手了》,这里面都有链接。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未必全面正确,请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
你印象最深的诗句是什么?
我从小读过很多诗词,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的诗词文章与毛泽东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这首《七言绝句》却写得大气磅礴,豪气感人,所以,我一直记忆犹新,但是,能够让我记忆深刻的真正原因,还是周恩来总理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图片】1975年周恩来总理 带病做《政府工作报告》
1917年,年仅19岁的周恩来年为寻求救国真理,远赴日本留学。就在他启程赴日之际,望着面前的滔滔江水,有感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创作了这首诗。
1919年9月,周恩来为投身到国内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心回国。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为他饯行,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 其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在他十二三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的一生正如他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劳作!也如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所写的那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周恩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大江歌罢掉头东”,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的豪迈,一是表明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二是照应他东渡日本、横跨大洋的目的。“掉头东”指自己告别祖国,义无反顾的奔赴日本求学地抉择。
“邃密群科济世穷”,照应首句,说明他“掉头东”的目的是要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旧中国,实现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在这里借达摩面壁修禅等两个典故,继续阐述自己刻苦学习的目的,表现出伟人才能具有的崇高境界。“面壁”是一个典故,是达摩禅师“乘一苇渡江”,在嵩山少林寺的一个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的故事。“破壁”也是一个典故,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却都没画龙的眼睛,后来有人强烈要求他给龙画上眼睛时,龙就破壁而出,腾空而飞了。
周恩来使用两个典故将“面壁”过程中的辛苦和“破壁”之时的成功喜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他那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目标,使整首诗无论是在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得到了升华。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明了周恩来要不畏艰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万一不能成功地救国救民于苦难中,自己宁可跳海殉国,也要做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这种决心,的的确确成为了周恩来一生的奋斗目标!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1976年1月8日,当积劳成疾的周恩来总理,因肝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时,联合国为了表彰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贫苦大众所做的奉献,自动将设在美国纽约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以示缅怀和哀悼!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31年中,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元首去世时,联合国为之下过半旗。对此,有些国家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门前广场上,言辞犀利地向联合国总部发难。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简短的演讲。瓦尔德海姆大声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自己所生的孩子。你们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这其中的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瓦尔德海姆这不到一分钟的精彩演讲,让所有发出质问的外交官哑口无言。就在瓦尔德海姆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他的背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对周恩来的这首诗记忆最为深刻的原因!
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
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2、中间两联辞采斐然,联想丰富,连用四个典故,又具有象征意义,读之令人心有所感,但又难以、而且也不必一一指实,提供了多方开发的可能,读者尽可以浮想联翩,玩味不尽。前人谓李商隐此诗“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得未曾有”,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中间两联大有关系。“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往事如梦;“望帝啼鹃”借喻自己悲怀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月明珠泪”借以感叹身处明世而被埋没的命运;“日暖玉烟”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即。全诗将警策的立意与深奥的典实、华美的辞藻互相结合,形式上属对精工、声韵谐婉,堪称唐代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代表作品。
3、上周末去了纪念古蜀国“望帝”和“丛帝”的望从祠,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比起热门景点这里有点冷清,也更亲民,没有门票。
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张掖,武威是甘肃的两个城市,也是两个重要和古老的城市。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这两个城市真的是盛产金和银的吗?
关于这两个称呼怎么来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答案,但有几个说法比较靠谱,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几个有意思的说法。
一、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
甘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马鬃山之间。是镶嵌在荒滩戈壁上的一片绿洲,而河西走廊在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经济文化非常繁荣。
而张掖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古代号称甘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要道。这里地势非常平坦,四季又分明,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使得张掖变成了农业比较发达的绿洲平原。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瓜果、蔬菜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自古以来,独掖就有“桑麻之地”、“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称。
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是两块好地方。
再说武威,是河西四郡之一,武威之名是汉武大帝取得名,有“武功军威”的意思。古代武威曾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所以,武威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之所以被称为“银武威”,那是因为和张掖比起来,它在农业方面还略逊一筹。张掖第一称“金张掖”,武威只能屈居第二称“银武威”了。
二、五行说
也有一种说法,是从地理的五行学说来认定的,由于张掖位于武威的西边,西方在五行里为金,因此,就被人们称为“金张掖”,而武威次之,也就被称为“银武威”。
三、民间传说
1、金砣砣,郭砣砣
传说在民国时期,在张掖有一个姓郭的贪官,他搜刮民脂民膏,贪了不少钱。后来,他听说武威那个地方不仅风光秀美,经济也很繁荣。于是,他用钱上下打点到了武威去当官,不用说,比又贪了不少。
这两地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便编了顺口溜“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这才有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2、“金张掖”。传说过去有一位朝廷要员奉旨去河西巡察,他在行程中听说甘州、凉州两地,流传一句很广的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
但这两个地方气候的差异较大,他在凉州看到的却是到处干旱缺水,而甘州却相反,到处都是水。
那时甘州人把甘州称为“银甘州”,而凉州人把凉州称为“金凉州”。但经过这个官员巡察后认为,甘、凉两地的气候刚好相反,所以,应把甘、凉两地的称呼换一下最合适,最后,“金凉州”由于有水,银具水性,成了“银凉州”,“银甘州”由于干燥,金有火性,所以成了“金甘州”。张掖古称甘州,所以也就是“金张掖”。
3、清乾隆年间,河西走廊就有了“金张掖”、“银武威”、“铜酒泉”的说法。
据说那时甘肃巡抚元展成,在呈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上写道:“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常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次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
啥意呢?翻成白话就是说,我在甘肃清理田赋,目前已经差不多了,很快就清理完毕。由于甘肃地处偏远,这里山多田少。可以耕种的田地,都照例提高了赋税。
这个赋税的标准,是按照金、银、铜、铁四个等级来分的。这个有点像现在的体育比赛,第一名金牌,第二名银牌,第三名铜牌。也就是说,田地是按照山区的田地、陡坡地、沿山坡地、平原区川地来分等级的。总的来说,称金、银的川地为上等田地,山中的平坡田地为次等田地,称为铜、铁,而陡坡地为下等田地。而征收赋税的标准,就是按土地的等级来确定的。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吧,古时甘肃田地收费是按田地的实际情况,以金、银、铜、铁来定等级的。
而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绝大部分土地是绿洲平原,农业条件是最好的,定为金等级,所以称为“金张掖”。
而河西走廊的武威,比张掖稍逊色一点,只能定为银等级,也就只能称为“银武威”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有着太师国王之称的木华黎是个怎样的人?
木华黎,蒙古族,属札刺儿氐族,祖居斡难河之东,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公元1223年,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著名大将,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等同呼为四杰。
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由于中原的铁器不断流入蒙古各部落,促进了蒙古族社会生产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蒙古社会进入了以掠夺战争为正当职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内要求以战争实现各部落间的统一,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木华黎,以其沉毅多智,知兵善战,忠勇过人,随成吉思汗长期征战,屡立战功,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事业的重要支柱。
成吉思汗在进行蒙古各部落间统一战争的最初时期,势力并不十分强大,经常出现危险的局势。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在一次部落间的战争中,曾经失利,部众失散,又遇大雪,夜宿草泽之中。木华黎与博尔术架起裘毡,立于雪中,保护成吉思汗,一夜不移。另一次,成吉思汗率三十余骑穿行于峡谷之间,突然,敌众从林间猝出拦击,矢如雨下,情势十分危急。由于事前无备,众皆大惊,独木华黎位在成吉思汗之右,镇定自若,以身掩护成吉思汗,且张弓射敌,三发中三人,敌众遂退,从而获得了成吉思汗的极大信任。
公元1198年,克列部遭到乃蛮部的攻击,克列部势孤力穷,共力不支,于是求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派遣木华黎及博尔术等率轻骑驰援克列部。木华黎驰至,首先采取集团突击,将乃蛮部众冲为几段,然后分割斩杀,大败乃蛮人,获甲仗、马牛无数,奏凯而还。公元1203年,克列部与成吉思汗败盟,阴谋袭杀成吉思汗。因养马人密告共事,成吉思汗派木华黎为先锋,率数千精骑夜捣王汗营地,大破其军,王汗逃走,诸部闻败归附。
在成吉思汗近二十年的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中,木华黎总是身负重任,冲击在前,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赏识和器重。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为蒙古大汗时,首先任命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并赞誉说: “各部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
公元1211年,木华黎从成吉思汗伐金,曾率师进逼宣德,攻克德兴。公元1212年,木华黎奉命率师陷云中、下九原,复又挥师配合成吉思汗的主力大军进围抚州。金主为解抚州之围,派出援军四十万众,结集于野狐岭(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北,在数量上处于优势地位。为改变双方态势,木华黎建议说:“彼众我寡,只有致死力战,方可获胜,”并主动请命,愿率敢死战土为先驱。成吉思汗壮共志,命木华黎率精骑数千,跃马横刀,突破金阵,左右冲杀,在气势上压倒金军。然后,成吉思汗乘金军惊乱之际,抓住战机,挥军并进,大败金军,追至浍河,横尸百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战例。
公元1213年,木华黎率军进攻居庸关,但因金军防守严密,不得入,遂遣别将分军间道从紫荆口入关,攻陷涿鹿,长驱南下,直逼霸州。从此,木华黎声威远震,成为蒙古军战将中之姣姣者。
公元1214年冬,木华黎奉命统帅诸军往征辽东。翌年,木华黎派遣部将肖也先用计平定东京(辽金时的五京之一,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自引主力进攻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败金二十万守军,斩首八万余级,城中粮尽,金将寅达虎杀其帅,率余众投降。木华黎怒共降,欲尽坑杀。肖也先劝阻说: “北京为辽西重镇,如坑杀降将降卒,尔后谁还肯降?”木华黎于是改变初衷,奏请寅达虎留守。由于木华黎不杀降将降卒,驻守兴中府的金军举城向木华黎投降,锦州金军守将张鲸,也杀死节度使,聚众十余万请降。
以后,木华黎奉诏命张鲸节制北京之兵随同蒙军南征未附州郡,派肖也先监共军。行至平州,张鲸谎称有病疾逗留,准备反叛,监军肖也先知其谋,捕送至成吉思汗行在之处斩杀。张鲸之弟张致愤共兄被洙,在锦州发动叛乱,占领了锦州、义州、广宁、懿州、滦州、平州等地。木华黎闻变,立即率军牧万回师进讨,进逼红罗山,主将杜秀投降。翌年春,木华黎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一面分军进攻溜石山,一面派军埋伏在永德地区。石溜山被围告急,张致果然派步骑四万出锦州往援,木华黎抓住达一有利战机,自率主力乘夜疾驰,与张致出援之军遇于神水,同原来设伏之兵,前后夹击,大破张致之军,斩杀将士一万二千余人,并乘胜合围锦州。张致复遣部将张太平、高益出战,又为木华黎所败,死伤甚众,月余城破,除工匠优伶之外,尽被屠戮。
成吉思汗因木华黎战功显赫,智勇兼备,于公元1217年诏封为太师、国王,分蒙古弘吉刺等十军及契丹、蕃、汉诸军,并属节制。于是,木华黎乃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
这年秋天,木华黎率军南征,先拔遂城,破大名,继而东定益都、淄博、登州,莱州、潍坊,高密诸州。公元1218年,木华黎率军自西京出发,经由太和岭,入河东,下代县、忻定、汾阳、霍汾诸州,攻克太原,公元1219年,木华黎再次出兵云、朔,攻降岢岚金军,直下离石,驰越吕梁,击破绛州。公元1220年,木华黎复由燕地出兵至满城。下令禁止诸军剽掠,所获老少,尽数遣还田里,军中肃然,吏民大悦,并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所以,当蒙军南至滏阳,金邢州节度使武贵迁降,另派别将分兵略定卫、孟诸州,严实亦携彰德、大名.磁、洛、滑、浚地三十余万户籍来归。
是时,金军在黄陵冈屯有重兵,号称二十万,派步兵二万进袭济南。木华黎以轻骑五百子以突然袭击,然后会合主力进逼黄陵冈,大破金军,复又乘胜攻下楚丘、单州,包围东平。因东平城固,一时难下,木华黎遂留兵围困,然后亲自率主力他去。翌年四月,金兵因粮尽而弃城奔汴,东平乃不战而下。
公元1221年冬,木华黎复率军刚云中,渡黄河,进取陕北。木华黎军至葭县,金军守将王公佐不战自逃,葭县遂下,复又乘胜攻占绥德,破马蹄寨,共前锋距延安汉三十余里。是时,金京兆行省完颜哈达出兵三万于城东严阵以待。木华黎夜半分军之大部衔枚齐进,埋伏于延安城东十五吼处的夹谷之间。待天明,蒙古不花引军挑战,接战不久,即弃旗败走,金兵果然追击不舍,至夹谷间鼓声震天动地,伏兵四起,万箭齐下,金兵大败,退回延安城内,固守不出。蒙军围城数日不下,乃南下洛川,攻克鄘州。
公元1222年冬,木华黎虽然身体时有不适,仍引军南下,拔同州,下蒲城,直趋长安。当时,金帅完颜哈达率军二十万固守长安,木华黎久攻不下,遂一面派军东断潼关,一面分军西击凤翔,月余不下,翌年春还师河东。春三月,木华黎至山西省闻喜,病情恶化。临危前,召共弟带孙说:
“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披甲执锐四十余年,东征西讨,攻取辽西辽东,往定山东河北,无复遗恨,唯恨汴京未下,汝应勉奋。”
不数日,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结语:木华黎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重要将领,在统一蒙古和往定中原的长期征战中立有极大功勋。他不仅坚毅勇敢,而且善于谋划。在战争中,他充分注意发挥蒙古骑兵的优势,突出了勇猛、快速、灵活的特点。他在成吉思汗的整个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成吉思汗的得力助手,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军事活动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