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永恒归真版,为什么说读懂了道德经就超凡入圣了?
要是读懂了道德经,就成为了圣人,那么圣人就会多如牛毛,又有何用呢?物以稀为贵,问从古到今又有几个圣人呢?
道德经这本书,我试问一下,又有几个人能说自己全读懂了呢?即使你说自己能读懂了,能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问题是我们人容易悟道,然而行道却非常艰难,实际老子从这本书中,也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圣人,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人一生追求的是什么?无外乎,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
就拿名来说吧!老子也告诉我们,我们是可以追求名利欲望的,如果没有名利和欲望,我们就没有动力,那么世界就没有发展。
但是欲望这个度,非常难把控,即使你读懂了道德经,其中的道理你也非常明白,但是做起来呢,你做得到吗?懂得知足常乐,懂得适可而止嘛?
好多达官贵人,好多上层领导,不就是因为?对这个欲望没有把控住吗?最后导致身败名裂,难道他们就不懂得道德经其中的道理?我可以肯定,好多人都读过道德经,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读懂了就一定能成为圣人吗?
就是观古论今,也没有几个人能达得到圣人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悟道容易,行道难。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十六国时期的王猛,房玄龄、他们都号称一代名臣贤相,他们也懂得道德经中的道理,但是他们修行起来,都没有达到圣人的标准。
老子也在书中这样写到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揭而怀玉。
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施。但是天下竟然没有谁能够理解,没有谁能够施行。我说的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通过这段解释,老子也知道,将来有好多人,会把我的意思理解错误,偏离我所说的正道。
正是由于他们理解错误,离我的正道越来越远,成为圣人,谈何容易?
老子说我把道德经这本书,说的有根有据,深入浅出,大道至简,我把它解释得非常简单,就是恐怕后人把它理解错误,说这个圣人是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做到。
难道老子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怎么知道我们会把它理解错误呢?老子未必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却有洞察世事的学问,他唯恐我们把它的道理理解错,所以事先有言论。
就算我们不理解错误,但是真是让我们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困难在于我们的欲望过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现在好多人,就是把简单的道理,说成大道理,说的越深奥越好,让别人觉得他的文化有多高?水平有多高?
所以说,如果每个人阅读了道德经,就算明白了,其中一句话的道理,你去实行了,那也算是难能可贵。比起来那些说的多,做的少的,你就是圣人,你就是小区域的圣人。
大的圣人,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做小区域的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算读懂了道德经。
通过原文中的这段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对道的理解,真是千差万别,有相信的,有疑惑的,有一点也不相信的。老子说,这很正常啊!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了,这还叫道吗?所以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可以相信,可以不相信,但道它是客观存在。
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对道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他去实行了,也去行道了。
他说:我的一切财产,都不属于我自己,这些财产,只是暂时让我来保管一下,为了是让我为更多人服务,造福更多的人们。
稻盛和夫已经深刻悟出了道德经中的道理,做到了知行合一,认真地去行道了。
所以说道德经中的道理也不是很难,关键是世人放不下,其中的名利欲望,放不下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们只不过是这个世间的过客,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承上启下,服务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人,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利己利人,这样成不成为圣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顿悟一些道理,修身养性,修改自己的错误,修正自己的大道,让我们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圣人,但是我们要明白圣人的目的。
道德经这本书,有文化和没文化,都可以去读,都可以去悟道,都可以去行道,都可以去修道。
道德经中没有层次之分,没有文化高低之分,只有你是否悟道,再去修道,再去行道。
而不是为了名利之争,欲望之争,所有的纷争,都是庸人自扰。夫唯不争,天下莫之能争。
老子曾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自私自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
生活中,可见那些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事事强出头,那样只会让自己活的更累罢了,因为当你同别人争夺名利时,你也成为了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下场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道德经虽然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圣人,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局部的圣人,小圣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行道,去修道。
70岁的女人在想什么?
七十岁的人出生年月大都在40年代后期,这一部分人无论生在城市或者农村都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她们出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受党的教育最多,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的思想不开放,她们品行端正,在家庭里孝敬公婆和父母,爱丈夫和孩子,是十分难得的一代好女人。
七十岁的女人,现在她的大孩子大都五十或者接近五十岁了。儿女们也都儿孙绕膝了,她们更是子孙满堂。这部分人是眼下最有福气的人,吃不愁喝不愁,先住瓦房后住楼,身体经过几个关口,(50、60岁都人的关健时期)和磨难,对常见病多发病都有了认识和抵抗能力,家务事孩子们不让她做,这一代人都是能吃苦受罪的人,对新的生活都十分满意,她们知足常乐对任何事情都不挑剔。
这是一代难得的、懂的感恩的好女人,她们想的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多活几年。
祝您们长命百岁,永远快乐!
你认为易经是中国最有智慧的书吗?
易经是“道”,不要把自己所谓的知识误认为是“道”,只不过是一点点“术”而已。没有“道”的“术”比浮萍还可怕,浮萍还有水可以浮,而水又几于/近于“道”。
当感觉地球盛不下自己的时候多去医院看看,抢救室、临终关怀等等。还能吃喝拉撒的时候多为家里造造福吧!能吃喝拉撒睡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大道至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心经梵文中的空和数学中的零一样?
我的理解,《心经》中的“空”等同于道家学说的“无极”,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一切具足”。
唐三藏法师译的《心经》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告诉我们:八万六千个法门也好;十万八千个法门也罢。世上所有的法门所说的空的境界是:在空中时没有有与无之分;在空中时没有好与坏之区;在空中时没有多与少之别。
“空”是“真空妙有”、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是“空有和合”、是“空有合一”。
“真空妙有”是在说当打破、抛弃、散尽了一切“妄想”时,我们便进入了“如如不动”的本心自性之境界即“真空”的境界,此时的“真意”便自然而然的来了即所谓的“妙有”来了。
“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是在说,当进入“空”的境界时,“有”就自然而然来了,当“有”来了时,肯定在“空”的境界中。
“空有和合”是在说,“空”和“有”是高度融合的一个状态和境界,二者不可分割,无法分离,如影随形。在“空”就有“有”,有“有”必在“空”。
“空有合一”是在说,“空”和“有”是一个状态、一个境界;不是两个状态、两个境界。犹如手心和手背一样,说手心时肯定连着手背,说手背时肯定连着手心,不能把手心单独拿掉,也不能把手背单独拿掉。手心不离手背,手背不离手心,二者合二为一成了手。
“无极”看似什么都没有,实际力量无穷大。“无极”是“真常”,“太极”是“无常”。正如道家有名联曰“道体无极含太极统理三才;教阐真常演妙有善化万类”。
初浅认识,请方家指正。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版权所有,违者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认为的乡愁是什么样的呢?
“乡愁",网上的定义是思念家乡的忧愁。有许多网友认为“乡愁“就是乡思,是这个,是那个。是的,乡思有时是苦涩的,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幸福的,但思乡未必愁,为什么要愁呢?愁者,忧虑也!思乡又忧虑什么呢?总之,"乡愁"这个词如果做为乡情、乡思的代用词我认为不妥,有毛病。
带着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搜索一下,想找到“乡愁“这个词的出典,看到“乡愁"一词有22个出处。最早的,是1934年,沈西苓执导的电影《理查德,克莱德曼》中歌曲名叫《乡愁》。后来"乡愁“这个词就被推广开来,成为了诗歌名、散文名、影视插曲名、诗词名,更有甚者,被各级文刋不加思索的逐级效仿采用,成了征文栏目名。所以,你愁他也愁,一愁百愁,到处皆愁,甚至还有“记住乡愁",还有"永远的乡愁",不知愁的是什么?愁,愁,愁,没完没了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偌大的文人群,"乡愁”竟相袭为用,中国汉字有八九万之众,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字来表述。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思,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是乡情,唯独"愁"词难找。其实,好多人用“乡愁"所表述的意思仍然是对故乡的眷恋、想念,是乡忆,是乡情,是乡思。乡情、乡思的表述,也因人而异,情愫较多,有故土的难舍、有亲人的思念、有美景的痴迷、有乡音的耳顺、有年节的怀旧、有老宅的眷顾、有儿时的遥想、有童年的伙伴、有美食的追忆、有邻里的亲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