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扫尘蚂蚁庄园,你们过年的年货办好了吗?
在北京办年货还是颇有点讲究的!
按照老北京的传统,进入腊八也就开始了春节的准备阶段,人们开始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等等,统称为年货,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根据《京都风俗志》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琳琅满目的年货中,“吃”自然是头等大事,我们可以按照下面这首民俗歌谣来置办年货!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民谣唱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新布衫,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所谓祭,首先就需要糖瓜,实际是关东糖,源自东北,将麦芽糖之类的东西搓成圆条,切成一段一段或做成小南瓜的样子,意即让填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少把不好的事情向老天汇报。
二十四,扫房子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二十五,做豆腐
老北京真正置办年货从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还有富贵的“富”谐音,因此做豆腐意味着祈福。
过去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锅居的砂锅豆腐、西单福庆楼的鱼头豆腐都是人们垂涎不已的美食佳品。
二十六,割块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开始准备过年用的肉食。传统年俗,叫做“杀猪割年肉”,过年必须要有肉。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街上的肉铺生意非常红火。
二十七,买年鸡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因为“鸡”和“吉”谐音,代表吉祥如意。故而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所讲究的,杀鸡炖鸡并非是在二十七这一天吃,而是要放置到除夕的时候才能够吃,而且还不能一下子吃完丢弃,需要天天吃才能够大吉大利!
二十八,把面发
肉类已经准备好,就差主食了。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所以这一天要把面发好,准备过年足够的主食。“发”意味着发财、发家、发福等吉祥的含义。
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蒸馒头,比谁家的馒头蒸的大、蒸的好、蒸的白,一年的运气全在这个“蒸”上。寓意蒸蒸日上!除了蒸馒头,还有蒸花卷、豆包。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等。
三十晚上,守一宿
杂拌儿是除夕守岁及拜年来的亲友招待用食品。老北京人常在喜庆的除夕夜晚,围炉边吃着杂拌儿,一边聊天一边嬉戏,一副阖家祥和喜洋洋的景象。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提到了孩子们最爱的杂拌儿,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杂拌儿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是将鲜杏儿、蜜桃、大枣、桂圆、荔枝、山楂、藕片等,经过糖蜜渍汁加工成蜜饯杂拌儿。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其中有梨干儿、苹果干儿、柿饼条、山楂条、脆枣、榛子仁、花生仁等。最次的,旧京时叫“杂抓”,里面有瓜子、花生、嘣酥豆等,比粗杂拌儿还粗。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里的“扭一扭”不是真的扭,而是到外面庙会去看表演,串门走亲戚,尽情地放松身心。走访亲戚好友的时候提一个点心匣子是最有面子的啦!
稻香村京八件有传统的“大八件”,象征幸福的福字饼、象征高官厚禄的太师饼、象征长寿的寿桃饼、方形带双“喜”字的喜字饼、象征财富的银锭饼、像一卷书的卷酥饼、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还有枣花饼,寓意早生贵子。
说说你那里最有代表的特色年味是什么?
腊八蒜,腊月初八这天把蒜瓣放到醋里泡,到除夕这天蒜颜色变为绿色,平时醋腌制的蒜瓣不会变成绿色。泡过蒜醋叫“腊八醋”,用来在初一早上吃饺子时蘸醋。腊八这天煮腊八粥,早上全家人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进入年,这一天民间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在民间完成了一年的工作,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蒸粘糕是希望用粘糕要把灶王爷的嘴粘(zhān)住,到天上不要说坏话。有的地区给灶王爷嘴上涂抹糖,希望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民歌“腊月二十三,粘(nián)糕粘(zhān)”,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人们蒸枣粘糕,吃粘糕,也寓意“年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腊月二十五,扫尘土。是打扫卫生,扫除尘土,过一个整洁、干净的年。
腊月二十六买点肉。
腊月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前三天,家家户户发(面)、剁(馅)、包(包子)、捏(面果)、蒸(馒头),蒸出来足够多的馒头,要够初一到正月十五吃的,把馒头储存在蒲囤里,蒲囤是蒲草编的粮囤,初一后不再蒸馒头。
最热闹的除夕夜:三十(除夕)贴春联,包饺子,家家请灶王爷像,除夕夜所有的房间都要通宵开灯,院子也要灯火通明,儿童每人提一盏灯笼玩耍。三十(除夕)晚饭不吃饺子,一般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能吃上有肉的菜就是丰盛的晚餐。饺子要在午夜交子时吃,文革期间破“四旧”,这些被当做“四旧”破除,人们改为起初一起大早吃饺子。
初一吃饺子拜年:看完电视后休息几个小时,凌晨4点钟起床洗漱,煮饺子,煮饺子用烧火要用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秸铺在地上,走在上面踩碎,碎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归去老北京也由此习俗。
北京的风俗一进腊月门儿,北京郊区的农人们就把芝麻秸捆成捆,往城里各家各户送。除夕夜,大人孩子把成捆的芝麻秸置于院中燃烧,寓意来年节节高。这个风俗和我家乡初一煮饺子烧芝麻秸有这相同的寓意。
吃饺子前要燃放鞭炮,然后才可以全家一起吃饺子,这顿饭除了饺子还有其他的菜品,不喝酒。吃完饺子,天还没有亮,人们开始出门拜年,先给自己的父母磕头,然后由长兄带队,一个家族兄弟子侄们随行组成男子队,队伍浩浩荡荡出发,给至亲长辈拜年,然后给邻居乡亲长辈拜年。未婚女子不拜年,媳妇要拜年,是由长嫂带队,弟妹侄媳随队出发。然后解散,开始各自的拜年活动。初二,姑爷去自己岳母家拜年,女儿和姑爷一起回到娘家。大一些的孩子去姥姥家、舅家、姑姑家,姨家分别拜年,如果姑姑、姨等亲戚多,逐家拜年要用很多天时间,有的拜年从初一拜到初十以后。
未婚女子不拜年:也就是说未出嫁前不给娘家人拜年(磕头),结婚后给婆家亲戚拜年(磕头),回到娘家不给父母磕头,也不给娘家亲属中人拜年(磕头),姑爷要给岳父母磕头。
关于吊钱、挂钱的考证:门楣下(对联横批下面)粘贴的剪刻图案彩纸,叫做挂钱或吊钱,这个习俗在本人的家乡,没有亲眼见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