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食指什么,两个近视眼寓言故事?
有两个近视眼,不但不肯承认自己的近视,还要夸赞自己的眼力。有一天,听说庙里要挂新匾,便相约比一比各人的眼力。甲乙都于事先去探听匾上所写的字,以便取胜。到了日期,两人就一早来到庙里。
甲向挂匾处一望,便摇头晃脑地道:“这不上写着“光明正大”四个大字么!”
乙接着说道:“这有什么稀奇,我还能认出两边的小字。你看,这不是“某年某月某某人书”么!”
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说:“匾还没有挂上,字写在什么地方呀!”
中国姓氏哪个是南方起源?
一、姓氏源流
南(Ná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周代时,周宣王有大夫南仲(据说是商代帝王盘庚的后代),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3、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省),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4、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二、迁徙分布
(缺)南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作为一个冷姓僻氏,南不见于中国姓氏的“指南”《百家姓》;作为“南面而王”的帝王后代,南却被中国最早的姓氏谱牒著作《世本》记载,被司马迁的《史记》资格认证——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南氏。但唐朝宰相、诗人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提供了另一版本,据说商朝盘庚妃子梦龙入怀生子,取名南赤龙,郡望在汝南,曾孙是周朝大夫南仲。“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在《诗经·小雅·出车》里,这位南赤龙曾孙引发的忧伤叹息。汝南、洛阳都在河南省,可以推想南巘应是南赤龙后裔。南宋绍兴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从磐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子孙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干脆把其地叫做南宅。南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汝南县东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三、历史名人
南 仲:周宣王大将,记载于《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该句下段就是著名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南 卓:唐代宣宗时官拾遗,洛阳令,黔南经略使,其《羯鼓录》与《教坊记》一样,是研究唐代音乐艺术、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资料。羯鼓为西域民族乐器,唐时传入中国。《全唐诗》记载其《赠副戎》一首:“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从事不须轻县宰,满身犹带御炉烟”。有点扎台型。
南 巘:宋代湖南省洛阳人,浙江省温州南氏家族的始祖。官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即位应天府,“公贤劳王事,尽瘁干旋”,后来跟随宋室南迁临安,但当“临”时“安”定的临安又沦陷,君臣只好一路凄惨沿海南航。“公携家追随,不避艰辛”,逃难到温州,苦于年老家累的他看见乐清磐石镇山水佳丽,悠然心慕,告老归隐,被敕封为“护驾功臣”。南宋绍兴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从磐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子孙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干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南 昱:明代温州人,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的南昱判案公正,时比包公,被称为“龙图再世”。布衣时与乐清同乡、名臣章纶要好,温州知府何文渊闻其贤,提拔两人,亲自授业。章纶的《寄友人南昱兄》诗印证了他的才学超群:“昔年同术又同心,每爱才华出士林。云锦千章随笔阵,玑珠万斛灿胸襟。簿书已会枢机密,经学应探理趣深。他日鲲程期奋跃,九重天上盍朋簪”。著有《宜斋稿》《万金录》《老莱子孝行辩》等。
南 升:明代南昱之子。天顺七年参加会试,遭遇科场失火,考试被迫中止,到下午内廷减试五篇,但才思敏捷的他已答好所有试题,按原样交卷,主考官认为违旨不录取。心高气傲,年少易折的南升回乡郁郁而亡。后来主考官阅卷,嘉许其才奏上。明英宗得知,赐“文杰”“世美”“世科甲”,立坊表于当地,家族以“旨赐文杰”制匾立牌楼,为此南宅又叫牌楼村。
南 仝:记载于《山西通志》,明朝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
南文子:战国时贤士,卫国大夫,记载于《战国策·宋卫策》,两次挽救卫国,其中一次智伯欲伐卫国,送来礼物野马四匹、白璧一块,卫国国君很高兴,群臣祝贺,只有南文子脸上有忧色。国君问他,他说“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国君以他的话告诉边境提防,果然智伯起兵袭卫,至境而返,叹息道:“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南霁云:因排行又名南八,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与张巡守雎阳城,城陷后不屈,跟张巡一起被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号(缺)
【南姓宗祠通用对联】
〖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下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而啮指,共仰唐臣。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事典。下联典指唐代顿邱人南霁云事典。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浙江省温州南氏的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市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道光皇帝为何要传位给咸丰?
清宣宗道光帝生前写下了秘密立储诏书,这也是清王朝秘密立储期间最为特殊的一份诏书。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份诏书不仅涉及到皇位传承问题,还包含了一项“人事任免”——“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立储诏书中居然包含了对另一位皇子的册封,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道光帝为什么会选择“平庸”的清文宗咸丰帝而不是“强悍”的恭忠亲王奕訢(鬼子六)?
嫡庶之别虽然清王朝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嫡子优先的大原则还是事实存在的,道光帝本身就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嘉庆二十五年,清仁宗嘉庆帝驾崩于避暑山庄,情急之下,身边的人居然没有找到嘉庆帝随身携带的秘密立储诏书。但是,回北京乾清宫取回另一份备份又需要时间。国不可一日无君,最终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出面,宣布由道光帝即位,她给出的理由就是道光帝是嫡长子!至于背后那些原因,这里我们就不去深究了。可见,彼时“嫡长子”还是颇有些市场的。
咸丰帝与奕訢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嫡出!虽然咸丰帝出生时的身份也是庶出,但是随着其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成为道光帝的继后,潜邸时期的咸丰帝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彼时道光帝唯一的嫡子!这对于奕訢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嫡子优先是清王朝的祖制,除非非常必要或者万不得已,道光帝是不可能去破这个例、不惜违反祖制的!虽然孝全纯皇后去世之后,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成为了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俨然就是代理皇后了!但是,她就缺一个名分,可是道光帝到死也没有给她这个皇后名分!因为这个名分,奕訢也永远只能是庶出了……
传统思维道光年间,虽然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清王朝的国门,但是清王朝统治阶层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原地,并没有与时俱进。对于道光帝而言,面对江河日下的江山社稷,选一位稳重、中庸的守成之君比选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皇帝要更加保险。虽然未必可以将清王朝带回“康雍乾盛世”,起码短期内不会败光老底!
选择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继承人就完全不同了,虽然他有可能把清王朝带向另一个盛世。但是,同样有可能将清王朝这条破船带向彻底沉没!一统天下、强盛无比的秦王朝和开启盛唐气象的隋开皇盛世都能被雄才伟略的秦始皇和隋炀帝折腾光,更别说是早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了……道光帝赌不起!他首先得保住江山、对得起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
不巧,道光帝只有这两个选择,没有第三条路。咸丰帝虽然能力“平庸”,但是性格稳重,而且非常“孝顺”(当然,这里面有杜受田的功劳),在玩弄权术方面也还是比较厉害的,正是典型的传统“守成之君”。反观奕訢,他对于西方的东西过于热衷,而且在玩弄权术方面是相当欠缺的。这一点从奕訢被咸丰帝两口子玩成那样也能看得出,他在玩弄权术方面的确不是咸丰帝的对手!而这,恰恰就是中国古代传统帝王所必备的“技能”。一个不擅长玩弄权术的帝王,注定了他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绝非皇位继承人的上上之选!这恐怕也是道光帝最终放弃奕訢的原因之一,这个人太锋芒毕露却又不擅长权术,的确不符合传统帝王的标准,不是吗?
在权衡利弊之后,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咸丰帝,但他内心依然是纠结的!为了能让这种纠结心理得到缓解,道光帝在秘密立储诏书了加上了“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但是,这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东西,仅仅是道光帝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已。即便是一些人说的为了保全奕訢,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作为皇帝,咸丰帝如果真的想要杀掉奕訢,恐怕他也只有引颈待戮的份儿,不是吗?
事实证明,道光帝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奕訢不仅没能斗得过咸丰帝,连寡嫂慈禧都没玩得过,最终让慈禧利用“甲申易枢”给踢回家抱孩子去了……这样一个志大才疏之人,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奕訢说话!他唯一拿得出手的所谓“洋务运动”,最后也以“甲午海战”的完败惨淡收场……可想而知,如果道光帝真的传位给了奕訢,搞不好清王朝亡得更快也未可知,不是吗?至少本人这么认为!
记得前些年陈宝国先生曾经主演过一部电视剧《恭亲王》,这部电视剧刚出来时的片名叫《一生为奴》,用来概括奕訢的一生太确切不过了!他只适合做具体的事情,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从中国传统帝王的角度而言,奕訢比咸丰帝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唯一的优点就是思想上放得开,可是,难道这不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吗?一个亲王,不用担历史责任,搞砸了皇帝背锅!如果他成了皇帝,他还能那么“开放”吗?恐怕就很难说了……咸丰帝只是没有赶上好时候,如果是在道光朝之前,未见得他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不是吗?
古文化街有哪些民间艺术?
早些年,为了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各个城市陆续发现古文化街,但是由于缺乏创新,光有文化外表,缺乏文化内核,太注重商业化。且诞生出各种没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食品品牌,文化街变成了商业街,给人感觉大部分的文化街都差不多,没有地域特色,视觉疲劳。
近年来,古文化街的建设和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越来越成为各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一些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中华老字号品牌被引入,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以南京老门东为例,在招商和品牌引入上有了创新,更侧重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老字号中药品牌南京同仁堂、金陵特色点心品牌“小苏州”、“韩复兴”、相声“德云社”、扬州老字号“谢馥春”都有了自己的展示舞台,还有戏剧院,金陵艺术馆等文化场所。给游人展示出丰富的南京地域文化。
为什么图里琛在山西诺敏处故意暴露自己是粘杆处管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图里琛深受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信任,每当遇到棘手或者隐秘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派出图里琛前去处理,而图里琛也总是能把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
究其原因,除了图里琛对帝王的绝对忠诚外,更重要的是图里琛有着高明的为人处世手段。图里琛生得一副粗犷的外表,长得膀大腰圆,乍一看一副憨态,而且还惯于装傻充愣,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个憨憨。
实际上,图里琛粗犷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精细无比的心和教科书般的处事方式,他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不多说一个字,该看的看,不该看的绝对假装看不见,他遇事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出手绝不拖泥带水,这也是他深受康熙和雍正二帝信任,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图里琛的精明和善于装傻充愣在以下两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刑部宰白鸭一案中,八阿哥胤禩为了把太子胤礽拉下马,不惜假传康熙的旨意,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肖国兴供出太子。
事后,康熙派图里琛把肖国兴交给盛京将军秘密关押,肖国兴这才知道自己被八阿哥胤禩给骗了,于是,肖国兴一路上不断的在图里琛跟前叫屈,并把八阿哥胤禩利用康熙口谕诱骗他一事向图里琛和盘托出。
图里琛回来之后立马向康熙报告了肖国兴叫屈一事,康熙连骂了两句:“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眼看康熙还不解恨,图里琛立马“识眼色”地来了句:“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
康熙怒道:“谁让你去杀肖国兴!”
图里琛由康熙这句话得到的明确信息是:八阿哥胤禩“其心可诛”,由此,图里琛得到的进一步信息是:八阿哥胤禩储位无望了。
通过装傻充愣,从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就能得到最关键的信息,可见图里琛的精明之处。
木兰围场时,当康熙亲自撞破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时,另外一个侍卫领班德楞泰就因为多看了几眼,多说了几句话,而被康熙抽了一个大嘴巴子,反观图里琛,在发现情况不对后,来了个尿遁躲过了尴尬的场面。
当康熙命令捉拿放风的人时,图里琛直接一步到位,一脚送放风的太监何柱儿回了老家,事毕后,图里琛还专门来了句:“奴才力使大了,他死了。”
康熙怒赞道:“死了更好,这种人死了更好!”
面对同样一件事,同是侍卫领班,但二人的眼力见和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这也导致了二人最后的结局不同,此事之后,图里琛更加受重用,到了雍正朝亦是如此,而德楞泰则淡出了康熙的视野。
图里琛的“遇事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拖泥带水”的性格在撤掉年羹尧大将军之职和山西调查诺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图里琛和田文镜调查诺敏的关键时刻,诺敏知道让他们查下去,自己瞒报虚假功绩的事实将被揭穿,于是,诺敏铤而走险,选择了狗急跳墙,调来巡抚衙门的官兵准备对付图里琛等人,图里琛则表现的张弛有度,稳中带硬,适时的亮明了粘杆处管带的身份,并露出满是伤疤的一身腱子肉,彻底的镇住了诺敏等人。
那么,图里琛在调查诺敏的关键时刻,为何要有意亮出其粘杆处管带的身份呢?下面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诺敏好大喜功联合山西众官员上下其手串通欺瞒朝廷雍正在做皇子时曾被康熙委派清理户部亏空,结果最后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后来他又在各部办差的时候深知国库空虚,积弊甚深,因此,雍正继位后迫切地想要改革弊政,刷新吏治,而他首先要办的大事就是清理各部、各省官员十几年累积的欠款,办好了这件事,雍正朝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康熙驾崩当晚,九门提督隆科多保驾有功,因此,隆科多进了上书房,这个时候的隆科多颇受雍正信任,正好山西巡抚出缺,而且山西还是全国欠款最多的省份,隆科多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他向雍正极力举荐诺敏出任山西巡抚,隆科多生怕雍正不同意,还拿诺敏曾顶撞过八阿哥胤禩说事,隆科多道:“诺敏在户部的时候因为顶撞了八爷,因此被冷落了多年,此人机敏练达,是个理财的能手。”
雍正听隆科多这样夸赞诺敏,再加上诺敏顶撞过胤禩,因此,雍正说道:“好!只要是人才,朕不惜破格录用。山西巡抚就叫诺敏去!”
一旁的张廷玉本有话要说,但见雍正已经拍板了,他选择了谨守自己的箴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处世准则,便忍了下来。
与此同时雍正提出:“朝廷发一道明诏,责成各省清理藩库亏空,限期两年内清理完毕,两年内未能填补亏空的官员一律革职拿问抄家抵债,凡是在限期内提前完成清理亏空的,朝廷要明令嘉奖。”
诺敏对于能出任山西巡抚一职很是意外,同时他也有些忐忑不安,清理亏空极难,万一办不成自己还得被革职拿问,于是,他去请教了保举他的隆科多,隆科多拿出中堂的派势让诺敏放心去做,同时他还指点诺敏,只要想法设法补齐亏空就行,用什么方法都行,诺敏一听顿时来了灵感,拜谢了隆科多后,喜滋滋的上任去了。
众所周知,晋商做生意很有一套,晋商的银库里都存着大把的现银,诺敏是个重名声且好大喜功之人,他为了尽快完成清理欠款一事,会同山西一众官员商量后,决定从商家借银补齐亏空,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把数目对上了,就行了,顺带着还为天下的督抚做出了榜样,而且还能捞个好名声。
于是,在诺敏和山西一众官员的“努力下”,山西十几年来亏空藩库的三百多万两官银,竟然在半年内奇迹般地全部还清了!
在接到诺敏报功绩的奏折后,雍正极为高兴,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召集所有王公勋贵部院大臣开朝会,着重表扬了诺敏,还亲自书写了“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送给诺敏,并以诺敏为榜样责令其他省份尽快清理欠款,雍正的意思就是说,人家诺敏作为新任巡抚半年就完成,难道给你们两年时间还不行吗?这下你们没什么可说的了吧?一时之间诺敏风头无两,其他各省官员则满脸愁容,内心把诺敏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
古语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诺敏还没高兴几天,就有好事者把诺敏联合山西众官员虚报功绩一事捅了上去,这好事者不是别人,此人正是堪称雍正朝第一愣头青外加第一喷子的孙嘉诚,他上喷廉亲王胤禩,拳打上司,下喷各级官员,此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因为他发现雍正朝新制钱有猫腻,而被雍正赏识,雍正提拔他为山西道御史,这官职倒也合了孙嘉诚的性格特点。
孙嘉诚上报雍正之后,雍正既慌又恨,他连夜召张廷玉商量如何处理,并问张廷玉道:“衡臣,你说山西的事朕是不是太性急了点儿?”
张廷玉哪里敢说雍正的不是,只能从山西一众官员身上找原因,只听张廷玉回道:“这岂能怪皇上太性急,若真如孙嘉诚所说,那就是山西的官员上下其手,串通欺瞒朝廷!”
雍正听了后,两眼闪出幽幽的光,恨恨地道:“若真是这样,朕决不轻饶!”
张廷玉连忙说道:“可是,这事朝廷已经明诏通告全国,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把事情弄清楚,而且不能闹大,最好是派一个得力的人以验收的名义,暗中彻查。”
正好田文镜要赴河南上任,于是,雍正委派田文镜以钦差的名义明面上去验收,暗地里去查个清楚。
田文镜到了山西之后也是两眼一抹黑,他是个外来户,山西众官员都防着他,诺敏甚至还允许田文镜去藩库查验,但田文镜查验一番后,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一时间,田文镜明知道有问题,但却无从下手。
诺敏眼见田文镜一无所获,内心暗自高兴之余,还不忘写折子参田文镜一本,他在折子中诉苦道:“田文镜下车伊始,便多方责难,吹毛求疵,其心实因嫉妒,其行则上损皇上圣名,下寒群臣求治之心。藩库清查之后,倘银账不符,微臣甘愿领罪,倘银账相符,则田文镜难辞其咎!谨此上闻。”
雍正接到田文镜和诺敏的折子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经过反复权衡之后,雍正决意再派出一个可靠的人前去查探实情,此人正是善于装傻充愣的人精儿——图里琛。
图里琛为何在山西诺敏处故意暴露自己是粘杆处管带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田文镜愁眉莫展的时候,李卫带着智近于妖的邬思道来到了山西,并且还和田文镜来个“偶遇”。李卫在田文镜面前把邬思道一顿猛夸,说了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五百年后的事都能预测”之类的话,顺带着把邬思道介绍给了田文镜,李卫的目的就是把邬思道这个烫手山芋推出去,而邬思道则是为了以后的“全隐”做打算,二人一拍即合把田文镜弄的五迷三道的。
田文镜则为眼下的事头疼不已,邬思道看出了田文镜的处境,他瞅准时机向田文镜递出了投名状,邬思道表示要帮田文镜解决眼下的困局,代价就是事成之后,田文镜官拜督抚之时要付邬思道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银子,此时田文镜求胜心切,想也没想就答应了邬思道提出的条件。
邬思道轻易就为田文镜指出了问题所在,让田文镜从库银的成色查起,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田文镜一拍脑门说道:“我怎么就没想到呢?”邬思道心说:“你要想到了,我上哪挣每年八千两银子去?”
图里琛出发前,隆科多还专门找图里琛谈话,隆科多让图里琛顾全大局,不要伤了皇上的脸面,言下之意就是让图里琛不要查诺敏,走个过场就行,岂知,隆科多前脚刚叮嘱完,雍正后脚就知道了,雍正对图里琛只有一个要求:“要彻查清楚,要说实话。”
以图里琛的精明当然知道该听谁的话,该怎样做。当他到了山西以后,正赶上田文镜下令封藩库和诺敏闹得不可开交,起初,图里琛还打哈哈,没有明确表态,当田文镜单独找图里琛深谈的时候,图里琛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田文镜看图里琛还有些犹豫,于是,田文镜进一步说道:“这样吧,这个案子由我去查实。如果查对了,功劳是我们俩人的,如果查错了,我一个人顶罪,怎么样?”
图里琛急剧思索了片刻,说道:“你让我做什么?”
田文镜要求图里琛以钦差的名义封住巡抚衙门的大门两天时间,图里琛又犹豫了,毕竟这件事牵扯太大,万一田文镜查不出端倪,自己也要受牵连。
田文镜看图里琛犹豫了,于是继续加猛料道:“这事迟早会水落石出。如果这一次你我两个钦差都未能查实上奏,日后愈演愈烈,陷皇上于不可收拾的境地,皇上追查起来,我们都难逃失职之罪!”
图里琛一咬牙,一跺脚答应了,但只给了田文镜一天时间。
田文镜说完立马就走了,图里琛则去和诺敏周璇了,诺敏一看势头不对,两个钦差联起手来,他做得事情迟早要败露,于是,在图里琛要求所有人不得离开时,诺敏决定铤而走险,他暗中找来巡抚衙门的兵丁准备对抗图里琛。当诺敏有此举动时,图里琛这时露了真面目,哈哈一笑:“怎么了?怎么了?我这是到了哪儿了?这儿还是不是大清朝的天下?”
图里琛边说着边两眼闪着寒光从诺敏开始,在众人脸上一一扫射过去,然后指了指身边的几个大内侍卫,接着,一脚踏在椅子上,大声说道:“皇上命我从万马军中挑出来,充实宫掖宿卫,又称‘粘杆处’卫士,统归皇上领侍卫内大臣管带。如果这儿不是大清朝的地方,你们不是大清朝的臣民,就尽管往这儿来!”
说完,图里琛还不忘扯下胸前的衣服,露出满是伤疤的胸脯,接着,图里琛轻蔑地道:“笑话,居然敢对朝廷的钦差使刀弄枪!你们中间有谁知道大清律法怎么说的吗?戕害钦差,按谋反罪论处,诛灭九族!”
说完对着门外诺敏叫来的士兵喝道:“还不滚!”
那士兵一溜烟地跑了。而诺敏则完全呆了,怔怔地站在那儿,一张脸变得煞白起来。
这里要说下“粘杆处”是做什么的,实际上“粘杆处”在明朝时就有了,它主要的职能就是替皇帝和皇亲国戚粘知了、蛐蛐儿之类的,皇帝午休时,这些知了之类的叫个不停,惹得皇帝很烦躁,于是,就下令让宫里的太监、宫女、侍卫去把知了之类的捉干净,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新的部门“粘杆处”。
雍正做皇子时,表面上表现得没有任何夺嫡之心,但暗中招募了各类人才,他把招募来的这些充入粘杆处掩人耳目,实际上让他们暗中打探各类消息,替他办各类秘密事儿。雍正继位后,这个部门也就公开了,成了雍正公开的特务机构,这些人无孔不入,有时就连哪个官员头天晚上是喝酒了还是打牌了,和哪个老婆睡得,都一清二楚,因此,朝廷各级官员都对“粘杆处”很是惧怕。
所以,当图里琛在诺敏处亮明“粘杆处卫士”的身份后,包括诺敏在内的山西一众官员都知道厉害之处,诺敏等人也就放弃了抵抗,图里琛亮明这个身份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达到震慑作用。
写在最后图里琛虽然惯于装傻充愣,但他在关键时刻做事果断狠辣,在山西诺敏处,图里琛表现得张弛有度,遇事不惊,以“粘杆处卫士”身份外加霸气十足的手段,成功震慑住了想狗急跳墙的诺敏等人,总之,在气质这一块,图里琛是拿捏的死死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