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精,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
这个原因从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
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借举行盂兰盆会的机会将佛家高层人士都聚集在一起,在众佛子菩萨和福禄寿三仙(哪都有他们)轮番彩虹屁吹完之后,佛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大致意思就是说:南瞻部洲人口众多,但是人心太坏太贪,碎嘴子还多,导致众生皆苦,我要用三藏真经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不啦不啦……
当然这种理由未免太过冠冕堂皇,可以记在佛教发展编年史上,但是却不能当真。
不过即使不能当真,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佛祖隐藏不了的目的:
东胜神洲“敬天礼地”,说明那是天庭的势力范围,佛教不能染指; 西牛贺洲不用说,是佛教大本营; 北俱芦洲的人还需要多杀生才能糊口活命,说明生产力不高,还处在原始社会,没有传教的价值; 只有南瞻部洲人口众多,文明发达,而且还比较乱,是一块没有分过的肥肉。大唐作为南瞻部洲最强大的国家,自然首当其冲。
传教原因和目的说出来了,接下来就要讨论如何制订具体计划: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轻易得来的东西不会珍惜”人生导师乔达摩•悉达多如是说。
但是同样不能当真,因为佛祖没有这么大公无私,佛祖脾气是很大滴,惹毛了佛祖后果是很严重滴!
乌鸡国国王喜好斋僧,按佛家说法是功德无量,本来佛祖很高兴,让文殊菩萨装成一个凡僧去接国王上西天,那国王能乐意吗?结果国王把文殊菩萨绑了泡在河水里三天。
照常理说,一个神仙还能让河水泡坏了?但是如来不这么想,泡水事小,丢人事大。就把青狮精派到乌鸡国,来了个青狮换国王,把国王推到井里死了三年,国王变鬼王,乌鸡都泡成白凤了。
所以,“众生愚蠢,毁谤真言”在其次,“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才是重点。
佛家的威严在乌鸡国体现的很好,但是毕竟离东土大唐太远,大唐也不是一个小小的乌鸡能比的。所以得设置一个凡人眼中的“Hell Mode”(地狱模式)才够格。
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西天取经,既能让世人感到真经难求,也能在路上顺便传教。当然面对这么大一块肥肉,其他势力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天庭也必须掺一脚,在蟠桃会上被贬的猪八戒和沙僧就是天庭的眼睛。
在没有商量好怎么分的时候,计划是不能实施的,沙僧脖子上的九个取经人头骨就是最好的证明,直到唐僧这一世,双方才正式决定实施计划。
凡人只会看到为了取经死了九个取经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从未想到:取经的一路上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日夜守护,无真正危险;取经的成员没有一个是东土大唐的人。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出生的,猪八戒和沙僧是天庭的人,小白龙出身天下水族领袖敖家。
就算旁人看来历经千难万险,感叹真经来之不易,佛祖也要最后再留一手:三藏真经没有全给,只是每部拿出几卷,凑足了一藏之数。按照佛祖的意思,东土众生愚钝,无法理解高级货,先拿便宜货应应急足够了。
不得不说,佛祖就是佛祖,什么叫营销?什么叫细水长流?三藏只传了一藏,那就是说以后有机会还能搞两次西天取经!
假如唐僧在西天路上动了凡心?
首先说结论:唐僧在取经路上实际上是动过凡心的,但孙悟空及时的开导了唐僧,让唐僧不忘初心,矢志向前,如果他真的放弃了取经,估计就真的不能再回大唐,永堕沉沦地狱了。
我们看原著中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中,从金银角二妖处出来后,唐僧实际上是第一次真正的经历了生死边缘,第一次被妖精鬼怪威胁到生命,虽然后来证明是观音菩萨设置的磨难,但是第一次对西行的成功性表示了疑惑,在经历过了真正的妖精后,唐僧有点怕了,这一丝惧怕之心,一丝悔意其实就是凡心了。
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孙悟空这时候没有对唐僧的疑问做过多的开解,“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时候才考虑起自己的安危存亡,而将取经大业放在一边,在他看来之前一直趾高气扬的唐僧是幼稚的,第一次面临妖怪的磨难就吓住了,是相当不济的表现,而唐僧在求安慰未果的情况下,嗔怒心大起,所以在之后对孙悟空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了
行者道:“师父,这一座是什么寺?”三藏道:“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镫,就问我是什么寺,好没分晓!”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为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然后受唐王的恩宥,门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长老骂道:“泼猢狲,说话无知!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
长老闻言,满眼垂泪道:“可怜,可怜!这才是人离乡贱!我弟子从小儿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谶吃荤生歹意,看经怀怒坏禅心;又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噫!可怜啊!不知是那世里触伤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们宿便罢了,怎么又说这等惫懒话,教我们在前道廊下去蹲?此话不与行者说还好,若说了,那猴子进来,一顿铁棒,把孤拐都打断你的!”
看看,这唐僧好矛盾,对孙悟空没个好脸,被人欺负后马上想起猴子的好处,但“人离乡贱”四个字即可看出唐僧对自己的境遇是有唏嘘感叹的,而后对月思乡更是凡心炙盛
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天,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是弦前属阳,弦后属阴,阴中阳半,得水之金;更不道: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那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正是悟空和悟净的劝诫才让唐僧稍解思乡之情,定下心来继续西行。所以在西行途中,唐僧实际上动过凡心,只是徒弟们亦徒亦师,若无徒弟们的劝诫,估计唐僧就真要凡心不去,取经可能就真要半途而废了,到那时,估计就如同唐僧自己佛前发誓愿所说的,恐怕就要“永堕沉沦地狱”了,对于唐僧来说佛家的誓愿效力是比较大的。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
历史上的玄奘真的是偷渡取经吗?
公元618年,隋帝国爆发了战争,战火很快烧到了洛阳。玄奘来到都城长安,当时的寺院已经破败不堪。玄奘选择南下,开始了他七年的游学生涯。七年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国家。他勤奋地学习佛教典籍,努力理解佛教精髓,也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试图彻底地读懂佛法。然而,越是多读书,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一颗安分的心慢慢变得有些不安分了。
决心西行公元625年,玄奘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了长安。而此时,隋灭唐立,此时的长安变得很是安稳,没有战争的困扰。一次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波颇,两人如遇知音。玄奘从而知道了印度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以及通晓一切佛法典籍的高僧戒贤。于是,玄奘下定决心要去西方古印度求取西经、寻求佛法。
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年,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向初立国门的大唐发动进攻,大唐实行禁边政策,严禁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回绝了。同行的几位僧人都退缩,只有玄奘还在坚持。
离开长安在被官方拒绝出境之后,玄奘一边学习古印度语,一边在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终于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大唐发生了霜灾,为了应付霜灾,官方允许长安百姓外出,就这样,玄奘乘着这次机会离开了长安,此时玄奘仅仅28岁。
在古代,中国人要去印度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海路,另一条是陆路。在当时,海路还不算发达,所以只能走陆路,这条陆路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丝绸之路。
来到凉州一个月以后,玄奘来到了凉州。凉州是当时的军事要道。因为凉州地处大唐和突厥人之间,而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此时凉州军队戒备森严,没有来自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玄奘也不例外,只好在凉州设立道场,一边讲佛,一边等待着离开凉州的机会。
但是,一次一个密探向凉州官方告密,于是凉州最高长官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而执意西行的玄奘最终感动了凉州最高长官,在两位僧人的掩护下,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
来到瓜州离开凉州的玄奘从此隐姓埋名,昼伏夜出,沿着河西走廊来到了瓜州。瓜州向西而行就是大唐边界。于是玄奘悄无声息地住在一家客栈里面,等待着离开的时机。
公元627年秋天,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着一份发自凉州的通缉令,通缉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可是万万没想到,李昌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当面撕毁了官牒,但是要求玄奘必须马上离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玄奘收了第一个徒弟石槃陀,并帮助玄奘偷渡出境。
可以说石槃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在瓜州附近有一个佛寺叫东千佛洞,在东千佛洞里面满是佛教壁画。其中,有一幅唐僧取经图就是唐僧和一只猴子在参拜菩萨。很多学者认为石槃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或许胡人茂密的毛发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
五座烽火台离开大唐边界将要进入的是八百里沙海,所以必须在边界处的五座烽火台处取水,才能有穿越八百里沙海的机会。而就在此时,石槃陀想要杀死玄奘,这个桥段是任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戒备森严的边界,石槃陀怕玄奘被守军发现而受到牵连,便先下手为强,向玄奘下手,企图杀死玄奘。可是并没有得逞,在玄奘发誓赌咒绝不供出他之后,石槃陀这才慢慢离开。就这样,第一个徒弟离开了玄奘,玄奘需要独自一人面临着无法预知的未来。
玄奘独自一人来到第一烽火台,到了晚上,偷水的玄奘被当时的守军发现,被带到大唐边关将领面前。好似冥冥之中,真的有神仙在帮助着玄奘。大唐的边关将领王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玄奘在凉州讲佛时,名声早就已经传到了边关之中,对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边界守卫来说,玄奘这样的高僧就是心灵的最高导师。当听到玄奘的法号时,边关将领就已经决定放玄奘离开了。第二天早上,玄奘离开了第一烽火台,听从了王祥的建议,直接前往第四烽火台,因为那里有王祥的宗亲,也是信佛之人。到了第四烽火台,装好水源备好了干粮,直接绕过第五烽火台,来到了八百里大漠,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玄奘毅然决然走进了大漠。但行进一百多里后,玄奘的水袋被打翻了。他只好回烽火台取水。向东十多里后,玄奘想起了“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告诉自己: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
此时的玄奘,与其说把自己的生死交给这八百里沙漠,不如说是托付给了佛祖和菩萨。饥渴、劳累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现了幻觉,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诵《心经》来驱除恐惧,支撑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进的玄奘一度昏迷倒下。夜晚,玄奘慢慢苏醒过来,继续向西而行,即使并不知道是不是西边,不过没有坚持太久。最后,精疲力尽的枣红瘦马突然发现水源,这只识途的老马最终拯救了玄奘的生命。玄奘在此休息了一天就继续西行,两天以后,他走出了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的伊吾国(现在的新疆哈密县)地界。按唐朝当时的边界,这应该是玄奘出国后进入的第一个国家了。
伊吾在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毕竟玄奘刚刚在八百里沙海九死一生,也恰恰是这八百里沙海,让玄奘第一次对生命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个勇士留下了眼泪。在伊吾,玄奘停留了几天,便打算上路,继续西行。
要想通往古印度,玄奘只能选择两条路,北道和中道,中道是广袤的沙漠,刚刚穿越八百里沙海的玄奘心里阴影面积实在太大,所以玄奘选择北道的草原。
高昌国王命令伊吾人,必须把大唐的高僧送到高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高昌就这样,怀揣着忐忑之心的玄奘来到了高昌。高昌国(今吐鲁番一带)国王麴文泰见到了大唐高僧玄奘后,非常欣赏,极力挽留。他希望留这位大唐高僧在身边,替他参谋国事,当时他夹在强大的大唐和凶悍的突厥人之间左右为难。他挽留住玄奘的决心极其强大。而玄奘表明了“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的态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绝食抗争。
在绝食第四天的时候,已经饿晕过去的玄奘打败了麴文泰,麴文泰没想到玄奘有如此决心,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受,执意西行。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大唐皇帝的弟弟。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在佛陀像面前结拜为兄弟。麴文泰也亲自用极其卑微的语气写了封给突厥可汗的信,要求照顾一下“奴仆的弟弟”。
这样的高昌王,让自幼父母双亡,只能栖身佛门的玄奘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玄奘第二次真情流露。玄奘承诺,西行归来之际,来高昌讲经说法三年,作为感恩。
焉耆(qi)麴文泰用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三藏法师传》记载,麴文泰为玄奘购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娟五百匹,提供了足够20年的路费,换算下来的话,相当于一千五白匹良马。除了准备钱以外,还为玄奘准备了25个随从,4个徒弟外加一位叫欢信的官员。
公元624年冬天,玄奘离开高昌,前往焉耆国,焉耆国往西是龟兹国,过了龟兹翻过葱岭就走出了西域。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焉耆是一个国无纲纪,法不严明的国家,强盗经常出没。就是在这里,玄奘受到了惊吓。
一群强盗、手拿大刀、骑着马匹向玄奘队伍冲了过来。不过看到穿着特别,他们也不敢造次,拿了一点钱就走了。
到达焉耆国都城的玄奘受到了冷落,高昌国和焉耆国因为抢夺收税权正在掐架中。在焉耆国休息一晚上之后,玄奘一队人上路了。
龟兹(qiu ci)到达龟兹的玄奘受到了龟兹国王的热情款待,一是龟兹一直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兴盛;二是玄奘此时身份不一样了,以前只是大唐高僧,现在人家是高昌的皇亲国戚。
在龟兹,“宗教情感和美妙的生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让远道而来的玄奘沉浸佛的光辉之中。”《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一边讲经一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时葱岭山上的雪开始融化,才能翻越雪山。
葱岭、凌山凌山(天山第二高,汗腾格里峰)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北端,玄奘选择在这里翻越葱岭。在这支30人的队伍里,没有谁有翻越雪山的经验,也没有人明白前面会有怎样的凶险。靠的就是一颗勇敢的心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
《三藏法师传》记载,“凌山抬头仰视望不见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这段时期,玄奘为了保存体力,所以没有做过多的记录。但是就现在而言,没有任何高科技,没有任何人前去搜救,能够越过雪山,着实让人佩服。“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
公元628年春,玄奘终于穿越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了中亚。
碎叶城玄奘继续向西北走,就到了碎叶城(现在的吉尔吉斯北部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碰巧,西突厥的叶护可汗正在这一带打猎。玄奘去拜见叶护可汗,并把高昌王准备的介绍信及礼物等送上。叶护可汗很是高兴,特地选派了一个通晓西域各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翻译官,送玄奘到迦毕试国(现在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同时,叶护可汗也为玄奘备下了给沿途各国国王的国书,要他们保护玄奘。
当时,西域各国都是西突厥的属国,有了叶护可汗的大力支持,玄奘要通过这些国家进入印度,就要方便很多了。
玄奘等一行人马离开碎叶城,穿过一片沙漠,又经过了十来个国家,就到了迦毕试国。因为过了迦毕试国再往前,就是北印度的地界,不属于叶护可汗统治的范围,西突厥的翻译官就回去了。
玄奘从伊吾国到这里,大大小小经过二十多个国家。从离开长安那天到如今,恰恰是一年。这一年,玄奘二十九岁了。
印度公元628年秋,历经千辛万苦的玄奘终于进入了古印度地界。这时,他身边的随从已经所剩无几。
古印度由大小70多个国家组成,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那烂陀所在的摩揭陀国位于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玄奘一路南下,渡了几次大河,穿过湿热的丛林,躲避山中的盗匪,但令玄奘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众多的佛教圣迹,他还有幸在那揭罗曷国见到了佛顶骨舍利。
游历了几个国家后,玄奘来到了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此国是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佛典的地方,有相当完备的经典。迦湿弥罗第一高僧僧称法师认为玄奘才智很高,还专门为其开课。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左右,钻研了大量的佛经,还深入学习了梵语。
公元631年,玄奘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当他沉醉在圣河的风光中时,突然从两岸树林里冲出了一大伙强盗,玄奘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
几年来,玄奘在路上没少遇到强盗,不过是破财消灾的事。不料,这伙强盗不但要财,还要命。原来,信奉突伽天神的他们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时候了。
强盗们认为相貌出众、仪表堂堂的异域僧人玄奘能满足女神挑剔的要求。 玄奘的口才没能改变强盗们的主意,他们已经在做祭祀的准备工作了。 玄奘只有念诵弥勒菩萨,希望生命结束后,能往生在菩萨身边学习佛法。突然,天气大变,狂风飞沙、树木折断、巨浪掀船,强盗们见天神发怒,这才放了玄奘。
又一次死里逃生的玄奘,继续行走两千多里,游历了佛陀的故乡、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国就在眼前了。在距离那烂陀两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去一座寺庙参拜了菩提树——佛陀坐在此树下觉悟成佛。
联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多是佛教衰败的景象,悲从中来的玄奘哭诉道:“佛成道的时候我在哪里啊,我为什么不早生一千年,佛法凋零的时候,我才赶到这里。”
虽然相隔千年,玄奘相信他追寻到了佛陀。
西游记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磨难?
九九八十一难。1.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
2.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金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3.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
4.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最后是通天河!
三藏取经上西天是什么意思?
三藏取经上西天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的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在西游记中"西天"指古印度国。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
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
历史上的玄奘曾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他的弟子辩机奉唐太宗之命,由玄奘口述,辩机笔录而成的。这本书记录下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的游历见闻录,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