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催二胎中国式家长为什么总在催?
这些来自父母和身边亲朋戚友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年轻人的上进心。
我是个典型的例子。我和老公都是来自农村,父母一辈都是农民。我俩是高中同学,但是大二才开始熟识,慢慢开始拍拖。也不知怎么就认定了对方,分隔两地读大学的我们,毕业后他来了深圳,来到了我的城市。可能是因为人生第一次开始独立,大家在相互扶持中更加没有分手的理由。毕业第二年,我们就去领了证,拿证的第二年才在老家摆酒。
在领证之前,我对婆家的印象一直很好,觉得他们十分随和,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家里气氛很融洽,直到摆酒前三个月。大家因为摆酒的习俗礼仪第一次闹得人仰马翻,我都差点想离婚。摆酒前后发生的事还没翻篇,婆家开始轮番来催生。我们当时才毕业两年,工作还没稳定,薪资又低,在深圳想买房,家里又无法提供任何支持。所以,每次回老家都觉得如芒在背,我已经表明很多次不想那么早生孩子了,还是很无奈地被轰炸了两年多。刚开始,老公跟我在同一战线,后来他也站到婆婆那边去,而且婆婆说一定会帮我们带孩子。于是,我生了儿子。本以为我可以很快不用为孩子的事发愁,有婆婆帮忙。但儿子满月时,妯娌怀孕三个月了,小叔他们当时还没结婚。于是,在我产假时,婆婆以各种理由不上深圳,要求在老家带孩子,哪怕我开始上班了。婆婆帮我带了四个月后,儿子送到我妈那边带。因为侄子出生了,婆婆带不了两个小孩。我就这样,隔周末回一趟老家,周五晚上不论多晚下班,都连夜坐车回去,周日晚上赶回深圳。可想,我工作能做得多好,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孩子两岁时,终于带到了深圳来,前提条件是侄子和我儿子一起来,婆婆带两个。没办法,我只好忍了。我还要负责给侄子从香港背奶粉,稍有延迟,公公都从老家打电话来质问。你说,这样的生活能不疯掉吗?为了孩子,我忍。孩子上幼儿园后,婆婆又开始催生二胎,老公是个孝顺的孩子,也同意。我以各种理由推啊推。本来我经常要兼顾家庭,老要请假,工作隔年一换。如果生了二胎,还怎么找工作?有哪个老板愿意请一个每月都无法全勤的人呢?尤其节假日前后,大家最忙时,我每次都要厚着头皮请假,因为婆婆回老家,孩子不能扔下不管。反正,婆媳矛盾不是你愿意就能避开的,你好好的,人家还要找麻烦。
为了跟小叔一家分开,也为了不让婆婆总插手我们的生活,我决定在孩子上一年级时生老二了。我也辞职在家开始接送儿子的全职妈妈生活。这时,我们搬到了小学附近租房住。在这说明一下,婆婆跟我们一起时,小叔子一家三口都在我们家开饭,他们除了不跟我们晚上住一起,其他时间两个孩子都是在一起的。周末我们去哪,大家族就浩浩荡荡地去哪,完全摆脱不了。忍受那么多年,我以为搬远了,可以暂时安静一段时间。谁知道,老公每周末都邀请小叔一家来吃饭。我挺着大肚子,还要伺候一族人大吃大喝。婆婆在我搬家后就回了老家,也不管我大肚婆。总之,她催生的目的达到,在家里亲戚面前好不威风。更可恨的是,我生二胎坐月子,婆婆来了一周就回老家了,说照顾不了我。就因为我不喝鸡酒汤,她觉得坐月子不喝姜酒鸡汤就不能算坐月子!我产后子痫,医生千叮万嘱不能碰酒精,哪怕一点料酒也不行!这是拿我命来开玩笑!!!无奈之下,只好把我妈叫来。
这么多年,看清楚了婆家的所有面目,我心里早已不再对他们有期盼。他们除了认定孩子,我一直都是一个外人。如今我在家带两孩子,没有收入,还暗地里被嫌弃年轻不干活。
妈妈这个身份真的催毁了曾经骄傲好胜的我所有的上进心,现在什么都比不了孩子一句甜甜的妈妈,一个暖暖的拥抱。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早早地被孩子禁锢了一生。
大家怎么看待中国式家长?
谢谢邀请!
班上共62名学生,背后的家长基本折射出了“中国式家长”的所有特征。
一、盲目跟风型。哦哟,听说你们班好几个同学在学钢琴,咱们也学;娜娜、菲菲都在小记者班报了名,你还不报?那么多人在上奥数班,你不去将来能考上?典型的盲目跟风,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是否适合。
二、放任不管型。下班后,只顾着自己玩手机,耍游戏,打麻将,孩子到底在干嘛根本不理会,自己玩够了偶尔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结果第二天老师通知家长说孩子没完成作业,家长还不耐烦地说,“我问了,他完成了呀。”仿佛老师故意找茬儿似的。
三、转嫁意愿型。部分家长当年没有达到自我奋斗目标,于是把这一奋斗目标转嫁给了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重金,不顾孩子的梦想。
四、念经唠叨型。听觉也会疲劳的,同样的话语反复传入耳朵,会降低听神经对此的敏感度,很多家长就不懂,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像念经一样,结果就是孩子直接当成了“耳边风”。
五、简单粗暴型。孩子一出现问题,不分析前因后果,直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一顿打,因为我是“老子”你就必须听。
六、溺爱过度型。主要体现在隔代家长身上,他们不懂得爱的度与边界,事事包办,再大的错误,他们总以他还是个孩子嘛来包容,孰不知长此以往,孩子就在一次次包容中放纵成了是非不分的巨婴。
七、交流匮乏型。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大,许多家长下班后身心俱乏,跟孩子的有效交流匮乏,孩子的心思想法完全不知,以致于做了出格的事家长还不明究竟。
八、相互攀比型。“你看别个颖儿,两科都是100分,你在干啥!”“你看恬恬,又得了一张奖状,哎~~”这样攀比的话经常出自家长之口,可惜我们的孩子不会反问,“你看颖儿的爸,现在已经是局长了”;“你看恬恬的妈,下班再没打麻将玩手机而是陪伴着他。”
九、见不得闲型。经常有孩子给我反应,老师,我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本想好好玩儿一会儿,结果我妈又给我布置一堆。同时也有家长给我反应,老师,娃儿咋只听你们的,我给他布置的作业他咋不完成?这就是典型的见不得孩子闲的主。
十、丧偶教育型。班里孩子的学习,特别是家庭作业的辅导,几乎都是妈妈负责制。
以上中国式家长十大特征,你家属于哪一类?请自行对号入座!
为什么中国式家长不会好好说话?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家之主,是家中的霸主,既然是霸主,那么就要有霸主的样子,因此他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就吆吆喝喝的,什么时候都是用命令的口吻说话,那意思就是要告诉孩子,我是一家之主,你们任何时候都要听从我的命令,不许和我犟嘴,不许提反对的意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顺。因此中国式家长不会好好说话。
中国社会上现在为什么学习跆拳道而不学中国式摔跤?
首先,跆拳道有很强的训练体系,比如,他能分色带,通过色带分出级别,每个级别又有些每个级别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强度,而且跆拳道包含的层面很广,有竞技,品势(套路),跆舞,特技,击破。竞技,已经出现在奥运会上很多年了,就单凭这一点,宣传就很有效,而且竞技训练中的体系也很有规格和有很系统的理论,
除了竞技,其他几类的表演性质就偏强一点,但不得不说的是,品势就像武术中的套路,常练了,肯定要比不练的强,起码知道怎么防守,怎么进攻,再加上竞技中的步伐和腿法,练跆拳道的也并非战五渣。
其次,刚才说了,表演性质偏强一点的那几类,在宣传上就很占优势,比如道馆里出个节目,有品势+跆舞+击破,偶尔串几个空翻,观赏性就很高,在外人看来就很厉害,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点,摔跤,中国本土实打实的格斗技巧,如果从宣传的角度上来说,第一没有这么强的观赏性,第二,没有像奥运会这么大的平台去展示摔跤如何如何,第三,人都有一个随波逐流的心态,别人学了我也学,摔跤学的少。
从技术层面分析的话,摔跤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练起来会比较枯燥,应该是属于力量型和技巧性主导的,不像跆拳道,有速度型的,有技巧型的,也有力量型的,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面也会更广一些。
第四点,不得不提的是,跆拳道的门槛很低,什么人
都可以开道馆,理发的,当兵的,甚至搞舞蹈的都可以,就是这样,拉低了门槛,是跆拳道的发展更大众化也更普遍化,但是说实话这不是好事,但事已至此,任重而道远,如果摔跤想发展,千万不要借鉴跆拳道,因为良莠不齐的发展方式,最后坑害的是这个行业。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国的家长们总是感觉自己孩子的问题多多,越来越焦虑的父母们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殊不知,真正的教育问题却出在父母身上。
其实,现在的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要多。家庭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现在却变成了仅要求孩子的教育。
孩子成才有两个因素:家庭教育和学习能力。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的影响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说教型父母是往孩子的心里装东西,导师型父母则是让孩子的心里长东西;说教型父母是用牛绳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导师型父母则是用灯塔为孩子引领正确的航向。
你对孩子是真爱吗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四种:
溺爱——滚烫的爱。这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爱,父母对孩子轻易满足、过分关注、包办代替、娇惯纵容、处处袒护。
缺爱——冰冷的爱。用金钱和物质代替父母的爱,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就够了。
乱爱——冷热不均的爱。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高兴的时候就是“心肝宝贝”,惯得孩子无法无天;不高兴的时候就是“讨厌鬼”,感觉孩子做任何事都是错的。
真爱——温暖的爱。这才是父母该给孩子的爱,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你的爱属于哪一种呢?
很多家长都不明白自己与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味地用封建家长制的思想说教孩子。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也不要焦虑。只要你能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从关注自己的进步开始,用孩子认同的方式,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行动去影响孩子,就能成长为孩子喜欢的导师型父母。
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你是否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孩子是否总会出各种出乎意料的状况?
孩子哪科成绩不好,就报哪科的辅导班?
自己管孩子耗费很多精力,却始终还是管不好?
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大约80%的父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在每一个焦虑父母的背后,都有一个“自家的孩子”和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你就考不上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你这辈子就完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因材施教,而不是拔苗助长。
0-1.5岁:孩子的重要关系是妈妈,教养关键词——回应与陪伴;
1.5-3岁:孩子的重要关系是父母,教养关键词——品质与意志;
3-6岁:孩子的重要关系是家庭,教养关键词——好奇与兴趣;
6-12岁:孩子的重要关系是学校,教养关键词——试错与认可;
12-18岁:孩子的重要关系是同伴,教养关键词——尊重与信任。
孩子在不断成长,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要不断变化。你要站在十岁的门槛,等着你五岁的孩子一路蹒跚走来。这样你才知道孩子成长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孩子需要什么帮助。
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推卸责任吗?
你总感觉自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笨吗?
好好的孩子怎么养着养着就变得不好了呢?
孩子小时候明明很乖,为什么上了小学就这么叛逆?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可爱之处,感觉自家孩子是最优秀的;在孩子上小学之后,父母的关注点便转移到学习成绩上,感觉自家孩子处处都是缺点。
学习成绩只是副产品,孩子天生不是用来比较的,鹰喜欢飞翔,鱼喜欢游水,怎么能有可比性呢?
孩子总爱顶嘴、做事拖拉,这是因为孩子不喜欢这么做,所以用这种方式表示反抗。在孩子做事之前让他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他就不会有情绪了。
父母总是指责、打压孩子,就会让孩子缺乏勇气,喜欢推卸责任。当你做到对事不对人的时候,孩子才不会自我否定,才敢承担责任。
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因为他的固执,而是家长的方式不对。大人做事时有目标,而孩子做事时没有目标;大人是为了“完成”,而孩子则是为了“体验”。
明白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父母就会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
创造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中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里。
当焦虑的父母用情绪去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如何创造一个让孩子自由、安全成长的空间呢?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的关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所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而是留白的爱。如果父母占了孩子成长的路,让孩子往哪里走呢?勤劳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能养人,读书能解决人生的疑惑,平复内心的焦虑。爱读书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在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
学校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工作能力打基础,家庭教育则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父母成长为导师型父母是很重要的,能够在合适的时期,最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并满足他成长的需求,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你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