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吧主公,盗掘18座唐代陵墓?
首先说明一下,因为天气原因高宗的乾陵温韬没有盗掘成功,所以他并没有盗掘唐朝的所有皇陵,至于下场,当然是很惨的。
提起盗墓贼,很多人都会想到孙殿英,不错,东陵大盗确实在近代盗墓界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但是这也就仅限于近代历史,放到古代历史,孙殿英还真不行。
其实盗墓这个行当历史久远,相传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经因为部队缺乏粮饷,而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就是用来盗墓的,盗取的金银珠宝好供曹操养军队。
可是曹操盗墓这个历史上并没有定论,虽然袁绍和曹操大战的时候,袁绍手下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揭露了曹操为了解决军饷问题而盗墓,并且还描述了曹操派人盗掘了汉梁孝王墓的细节,可是史学界关于曹操盗墓并没有定论。
虽然曹操盗墓没有定论,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盗墓却是事实,这位盗墓贼可以算是历史第一名,他把唐朝所有的皇陵几乎盗掘了一遍,只有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幸免于难!
所以,民国军阀孙殿英只是盗掘了慈禧和乾隆皇帝的两座陵墓,对比温韬的唐朝十七座皇陵(仅乾陵幸免于难)来说,真是九牛一毛而已。
温韬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军阀,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家没有统一的政权,虽然出现了五代十国,但是都是藩镇割据,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都是地方政权。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兵就是王,温韬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出生时就天有异象,当时剧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这个人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结果还真被言中。
温韬一开始就是强盗土匪,后来投靠在李茂贞手下,成为李茂贞手下的大将。李茂贞将温韬安排在了华原县,并且改华原县为耀州,让他为耀州刺史。温韬为了讨好李茂贞,他还冒姓李,取名为彦韬。
不过李彦韬立场并不坚定,后梁朱温攻打李茂贞时,李彦韬竟然直接投降了朱温,当然投降没多久,李彦韬一看朱温走了,立马又归顺了李茂贞。
李茂贞为了拉拢他,就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李彦韬为节度使。
后来后梁末帝时,李彦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降后梁,后梁末帝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还把李彦韬的名字又改了回来,恢复温姓,名昭图。
温韬在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三姓家奴”,数次背叛主公,改投他人门下,属于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将领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温韬在长安为节度使多年,唐朝的皇陵都在他的管辖区内,这样一来,强盗出身的温韬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唐朝的皇陵几乎都盗了一遍。
关于温韬盗墓,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据说李世民的昭陵就被温韬盗掘,史书记载李世民墓里有很多的前朝字画,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很有可能在里面,但是由于温韬是个粗人,他才不懂这些字画的珍贵,让人把字画上的装饰品全弄下来,字画全扔了。
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新五代史》
甚至有专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唐朝之后没有再出现,就是温韬给弄坏了,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兰亭集序》这样重要的字画,温韬再不懂,也会有所记录,而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
所以,有专家猜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可能不在李世民墓里,而是在高宗李治的乾陵里,乾陵因为没有被温韬盗掘,所以《兰亭集序》没有出现过,很符合现实。
据说,温韬也想盗掘乾陵来,不过在盗掘的时候,天空立马出现狂风暴雨,一旦停止盗掘,天气立马好转,温韬也害怕遭到老天的惩罚,而放弃了盗掘乾陵,就这样乾陵算是幸免于难!所以,正史和野史都记载了温韬并没有成功盗掘乾陵,只是说了唐朝的皇陵除了乾陵,几乎无一幸免!
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考古编》
温韬盗掘皇陵,都是直接大白天明目张胆地干,派手下士兵直接挖掘,虽然五代十国是战乱时期,一般也没有人敢干盗坟掘墓的事情,温韬只能说是胆大包天,自然遭到了民众的反抗。
可是由于温韬是节度使,一个地区的土皇帝,他有绝对的权力,因此可以盗墓成功。
不过温韬盗墓之名让他臭名昭著,又以狡猾善变著称,所以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政局不稳,经常改朝换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温韬立马投降了后唐李存勖。
温韬一开始也怕李存勖不接受他,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三姓家奴”和“盗墓贼”的称号声名远播,于是就让人贿赂了庄宗李存勖的刘皇后。
刘皇后为人贪财,平时就喜欢做生意敛财,大臣们给庄宗李存勖送礼,还得给皇后一份,就这样温韬用盗墓得来的钱财贿赂刘皇后。刘皇后给庄宗说了不少温韬的好话,庄宗也因为确实需要人支持自己,就厚待了温韬,庄宗还给温韬赐名李绍冲。
庄宗的大臣郭崇韬说:“温韬是盗掘皇陵的贼,不可以宽恕的!”但是庄宗却说:“已经答应宽恕他了,不能失信于人!”庄宗让温韬继续回去任节度使。
庄宗李存勖虽然建立后唐,但是他仍然是一位昏君,本人贪财好色,不能同将士同甘共苦,崇信宦官,纵容皇后干政,杀戮功臣,最终手下反叛者居多,郭从谦反叛时射伤了李存勖,没多久李存勖就死去。
后唐皇位又被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的养子李嗣源夺得,李嗣源就是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登基后,对于温韬的为人是深恶痛绝,为了给天下人一个表率,决定处治温韬。明宗把温韬关进监狱,后来虽然让他解甲归田,可是第二年又把他流放德州,最终赐死。
明宗之所以处死温韬,肯定与温韬的为人有关,这样一个见风使舵,挖墓掘坟的贼人,以后不一定不反他明宗,不一定不挖他明宗的坟墓,所以处死温韬是比较好的选择,还可以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小结:温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可以称为盗墓第一人,孙殿英在他身边只能称为“小弟弟”。不过温韬的所作所为,也给了后世之君一定的启发,那就是死后不要厚葬,厚葬容易遭盗墓贼惦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万一王朝覆没,皇陵自然就没有了保护,被盗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后周的太祖郭威就受到了启发,坚持薄葬。
温韬呢?作为掘坟盗墓的小人,自然受到了万人的唾弃,再加上温韬的狡猾善变,注定了他肯定会死于非命,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五代时期的节度使都差不多,没有几个有帝王像的,都是武将莽夫,都是为了生存。温韬的死,和他盗墓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陈平出道晚,年龄比以上诸位都比较小,而且跟刘邦混的时间比较短。建国以后,陈平封侯排名靠后,在后期才真正显现光芒。
一、汉初三杰地位无可替代陈平相对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杰,年龄尚浅,性格轻浮,做事不稳,阅历不足,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资历和名望无论是在刘邦内部,还是在天下间,都不足以成为刘邦的栋梁之材,更别提心腹大患了。
汉初三杰是一个地位的象征,一个能力的标榜,一个功劳的记录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异姓王可比拟的,也是丰沛嫡系们望洋兴叹的存在。刘邦视其为肱骨,韩信统领汉军百战百胜,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是安定天下和后方的治政能臣,这都是刘邦争夺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陈平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阴谋诡计,对于大局只能推波助澜。汉初三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陈平这类人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陈平的作用在楚汉战争时是有限的。
二、陈平给刘邦的三个人情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就认为刘邦必成大器。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虽被封王,但是被项羽软禁,必须跟随项羽左右,可谓是有名无实。张良和陈平也有交情,两人设计了一场大戏,让项羽放刘邦去汉中。刘邦心里可是记着陈平这个大人情。
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立马从楚国阵营逃跑到刘邦阵营里。刘邦要打造任人唯贤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国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陈平为都尉,地位骤升。陈平成为了刘邦的谋士,掌管了刘邦的黑暗力量-间谍。但由于陈平不是刘邦嫡系,又是西楚过来的,在刘邦内部地位受到质疑。
陈平第二个人情就是反间西楚君臣,救刘邦一命。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一年,项羽又不同意和谈,情势岌岌可危。陈平挺身而出,先是动用4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大将钟离昧。然后派使者出使楚营,演出一桩双簧,再度成功离间项羽与首席谋士范增。这两步从内部打垮了楚军的团结。第三步,同时用诈降、美人计、金蝉脱壳三大计策,让刘邦等一众将相逃出生天。
陈平第三个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县的那帮老兄弟了,陈平再出美人计,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结果枕头风一吹,让刘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说,这三个人情都对刘邦有着救命之恩。只要陈平不谋反,刘邦必要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三、陈平的缺点是刘邦可控的这小子虽然一肚子坏水,但很对刘邦的胃口。一来陈平油嘴滑舌,最能讨刘邦的欢心。二来两者都爱黄老之术,政治主张相投,陈平是刘邦治国的帮手,尤其是剪除异姓王行动。三来陈平和刘邦性格很像,都不喜爱从事农业生产,都有一颗逐梦的心。
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来加以培养。从陈平投刘邦开始,刘邦就把陈平带着身边,培养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尤其是张良退隐后,陈平替代了张良的位置,开始开启了他的光芒。在日后的论功行赏上,将昔日与洛阳并肩的曲逆五千户封给了陈平。
刘邦宠陈平,让陈平遭到了沛县老兄弟们的妒忌。周勃、灌婴等人在刘邦面前进馋,说陈平盗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无知的劝言下,意思表明了: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最终还是重用了陈平。
这件事给刘邦一个坏印象:陈平这小子性格轻浮,做事不够稳重,日后要好好敲打一下,暂时不能重用。陈平的升迁之路经历了一道难关,资历还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韩信那样一飞冲天。
陈平有着战略家级别的敏锐洞察力,比起张良也只差一筹。张良毕竟还是有名师带进门,难能可贵的是陈平无师自通。楚汉战争的尾端,陈平能抓住时机,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再利用韩信杀项羽,最后设计陈州捉韩信,一套这一套,不得不说陈平太优秀了。
在刘邦弥留之际,要为帝国选择辅政大臣。首席是萧何,次者曹参,然后说到陈平,评价其为“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有稳重的王陵帮他,还是可以胜任的,可见陈平在刘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陈平在后期成为了政治老油条陈平很会搞关系,在刘邦这个大腹黑的熏陶下,迅速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以前周勃等人诋毁他,他并不计较,反而不计前嫌地与沛县兄弟团搞好关系。
比如智释樊哙这件事,一来完美解决刘邦交代的任务,二来搞好了樊哙等沛县兄弟团的关系,三来得到了吕后的赏识,可以说又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陈平在吕后执政八年时的政治资本。
吕后病逝,西汉王朝的继承又出了问题,是刘氏延续,还是吕氏取而代之?在当时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站队问题。陈平与周勃联手,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吕氏清除,拥立文帝即位,成为了从龙之臣,陈平再次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陈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资历不足为由,将右丞相让给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后,文帝考察两位执政能力,陈平与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见一斑,陈平为周勃说好话,周勃就坡下驴,辞了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由一个举止轻浮的小子到大汉王朝的顶尖栋梁,刘邦在地府里也要庆幸自己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汉室传承,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女主角是楚惜月的小说?
《折腰》 作者:蓬莱客
简介
魏劭篇:
起初,燕侯魏劭的谋士是这样劝他娶乔女的:“乔家三世踞于东郡,虽式微,却树恩深厚,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主公龙骧虎步,胸吞万流。今乔家既求好于主公,乔家之女,主公何妨取,用之便可?”
后来,魏劭终于知道了,自己打自己的脸,疼,真特马的疼。
小乔篇:
嗯,男人确实都是贱骨头。皇帝老子也一样。
……
架空,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背景,部分人设参历史人物原型,或拆零散或糅杂。考据免,谢绝扒榜。
此小乔非三国里的小乔,只是觉得顺而且好听,所以借用了。
女主只负责美美美,除此没有闪光点,别找。
新版三国怎么样?
近年来有很多网友评论说《新三国》拍得怎么怎么滴不好、不经典等等,其实新三国也有特色的一面,下面是笔者收集的新旧版三国人物对比图,大家来评一评,顺便说说【新三国】比旧版三国演得更好的人物有哪些?底部留言可发表看法。
诸葛亮
号称“无法被超越的唐版诸葛亮”,虽然陆毅也憋足了劲想超越老版,其实从前期的诸葛来看,陆毅版还是演得不错的,但是越到后期就会发现差距。
刘备
旧版的刘皇叔演的非常温柔、爱哭、得人心,同时带有一点弱弱的样子
新版的刘备个人觉得更像个英雄,更剖有几分霸主气。
曹操
鲍国安演的曹操将其老奸巨猾演绎得惟妙惟肖。
陈建斌版曹操要毫无疑问显得更有胸襟和霸气。
关羽
绿帽子的关羽开始戴灰帽子了???
正如之前以为微友所言:“新版关羽有形无神”
张飞
大眼睛的张飞变成小眼睛了???估计99%的人都喜欢老版的张飞,那种威武和说话的底气,新版的张飞就纯粹演绎出屠夫的本性,另外发型设计不太满意。
赵云
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赵云都非常帅,不过老版的好像更有霸气,不过个人觉得新版的赵云不错。
周瑜
老版周瑜显得更显得度量小,新版的还剖带几分豪气,
另外周瑜三十四岁去世,而新版的周瑜怎么看上去至少四五十岁呢???
吕布
个人更喜欢老版吕布的那种威风凛凛,何润东版显得还挺善良单纯。
吕布应该比刘备年龄大,老板的已经比较年轻了,但新版却比老板还要年轻?
孙权
吴晓东版的孙权更有英雄之气,不过新版的孙权更符合孙权的实际年龄。(孙权刚接任东吴才18岁,老版的孙权明显演绎得太老了)
司马懿
个人更喜欢老版的司马那种老奸巨猾的感觉,
这新版的司马懿怎么感觉像个流浪汉,披头散发的……
庞统
庞统就一个字:丑。这一点两个都差不多,不过相比之下还是老板的看上去稍微精明些,新版的简直是一副傻样。
鲁肃
两个鲁肃都差不多,不过老板的看上去好像更善良些;在鲁肃这个人物上,个人觉得新版的演绎得更好,更像有政治头脑的东吴二把手。
曹丕
老版的看上去好像更毒辣老练些。
貂蝉
当年,陈红凭貂蝉一角成为美女的代名词。陈好虽然也挺漂亮,但通过最近许多评论的结果,看来这个貂蝉似乎并不让人惊艳。有网友毫不留情地说,陈好扮演貂蝉太老了。实际上,这话说的并不假,让一位30出头的来演16岁的青春美女,的确是让人感到有点疑惑。
小乔
从外表看来,老板的小乔更有高贵气质。而且,新版的在小乔的妆扮方面也有点问题。古代的习惯是女孩一结了婚,头发就全梳起来,而新版小乔却留着长发,样子哪儿像一个结过婚有孩子的夫人,倒更像一个还未成熟的小姑娘。另外个人认为2个版本的小乔都没演绎出一代美女美到的那种程度。
新三国实在是很难超过老版三国演义的,从人物对比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首先新三国人物演的没有气质和三国人物中的那种神韵,就犹如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一样,是没有是人可以超越的,也不是请哪个大牌明星可以超越的,高希希拍新三国只是为了想超越老版三国演义,但是很可惜,他失败了。
还有一点新三国基本上都是用的通俗白话,之户者也的没用很多,如果是那样的话,新三国更是大错特错了,因为那是三国的特色优点,三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同时也是兵书,另外补充一点,新三国人物穿的衣服和盔甲,明显出现错误。
但是新三国也有拍的好的一面,比如更接近正史。另外有以下几个人物是在下认为演得比老版《三国演义》要更好的。比如:鲁肃、董卓、孙权赵云、马超、曹仁、荀彧。
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三国故事
品三国,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
然而据《三国志》记载细节,可以推断出三国第一猛将并非吕布,最强武将另有其人。
此人究竟是谁?
在微信公众号“三国故事”上面回复数字 111 可对此人有详细剖析,其身份来历,算是三国千古谜团之一。
为什么感觉游戏公司不喜欢开发水浒相关的游戏?
的确四大名著里面,三国题材是被开发得最多的,不管是格斗类还是mmorpg,策略类,卡牌,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但是,正如楼主所说的,跟三国齐名的水浒,他开发出来的游戏却很少,为什么呢?
首先是改编的难易跟局限性,像三国这种题材,他有很好的对抗关系,魏蜀吴三家鼎立,还有群雄也有名将。在游戏内可以很好的做出阵营的划分,也不管是做成卡牌还是做成策略类游戏都可以让玩家比较公平的选择初始的阵营,而对比起来水浒的话,因为水浒更多的是在刻画梁山这边的108将,而对于他的对立面,其他将领刻画的比较少,不适合拿来做为由阵营区分的,如果开发的话,感觉最多就是作为一款卡牌游戏或者格斗游戏,以收集108将的角色作为卡牌人物来进行战斗。所以改编的局限性较大。
其次在三国题材里面,各路将领都有各自的特点,正所谓魏蜀吴群雄鼎立。关羽张飞刘备吕布曹操典韦孙权陆逊,都各自有各自的人物性格描写跟亮点,而对比起来,作为水浒的108将里面,由于有着名次的排位导致人物的知名度,能力差别都比较大,可能更多的人只会知道排名靠前的鲁智深武松等人,而不知道排名靠后的白胜、 郁保四、王定六。做成游戏里面的话也只会导致大家使用的游戏角色都比较单一,套路化严重。头部的几个英雄被用烂,后面的英雄无人问津。
同时从题材来讲的话,三国题材贯穿整个历史事件,从汉末群雄争霸到三分天下再到后面的司马夺权,整个历史事件跨越的比较久,也有很多经典的人物故事纠结在一起,故事性丰富,而对比起来的话,水浒的时间跨度就比较短了,同时各自的故事也是以个人为主线的,各个英雄好汉交织在一起的场面比较少,故事性就差一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