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达的成绩单,二战战犯几乎都臭名昭著?
其实,除了隆美尔,像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冯·伦德斯泰特等不少二战德国国防军高级将领,也都算不上“臭名昭著”,甚至还曾让盟军由衷的产生过惺惺相惜之感。
而且,战后的审判重点是各种反人道罪行,比如虐待战俘、迫害犹太人、屠杀无辜平民等等。像以上几位第三帝国的高级将领,既没有策划和参与种族屠杀,又不属于纳粹党员,只是作为职业军人执行了国家命令,在盟军中的口碑,普遍不错。更何况,战败前,隆美尔就被希特勒赐死了,死因还颇为冤屈。
要说隆美尔为什么成了当年敌我双方共同的英雄。除了本人确实打出了傲人的战绩,能力非凡外,更离不开纳粹德国和盟军两边刻意宣传和追捧出来的各种“神话”。
要论军事才能,早在一战时期,年轻的隆美尔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1917年,作为符腾堡山地营的一个混合战斗群的指挥官,隆美尔率领500人的队伍,俘虏了近9000名意大利官兵;随后又在另一场战役中,俘虏了意大利第一步兵师的一万余人。这两次出色的军事行动,让还不到三十岁的隆美尔,被德皇威廉二世亲自授予了第二帝国最高军事勋章——蓝色马克思勋章。
一战后,隆美尔继续着行伍生涯,担任了陆军学院教官。这时候,因为受制于《凡尔赛和约》,德国的军队规模受到了严格限制,那么,为了保证人数不占优势的军队仍能保持高效的战斗力,德军开始往职业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
也正是这段时期,曾经有过丰富实战经验的隆美尔,对装甲战的研究愈发出神入化,跃跃欲试的就等着再次上战场实践了....
二战早期,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隆美尔作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用自信、出其不意和敏捷,完美诠释了闪电战术的精要。以自身损毁42辆坦克、700人阵亡的代价,换得俘敌近10万、缴获450辆坦克的战绩。在为第7装甲师赢得“幽灵之师”称号的同时,他自己也被誉为了“启示录中的魔法骑士”。
(1940年6月19日的法国城市瑟堡,意气风发的隆美尔正在接受英军第51高地师师长弗尔图内将军的投降)
作为法国战役中首位获得了骑士勋章的师长,隆美尔成了纳粹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一个“先进典范”。
但是,要说成功诠释了闪电战的著名将领,可远不止隆美尔一人,为什么偏把隆美尔选作重点宣传的对象?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素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长期以来,国防军内部高层多被大量名字里有“冯”(von)的容克军事贵族把持(von为贵族身份标志,von后面是他们家祖上的封地,类似法语中的de和英语中的of)。
显然,普通市民阶层出身的隆美尔,作为中学教师的儿子,正是希特勒心目要打造的那种“新德国民族英雄”——英雄不问出处,无论平民或贵族,只要效忠元首,能力强,都可以成就“德国梦”。
加之,隆美尔本身的外形特征也很“给力”,在一群中年发福的同龄将领中,他那瘦削、挺拔的身姿,简直就是个天生的衣服架子。
还有隆美尔标志性的站姿——背着手、下巴微抬,一脸坚毅又充满自信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哪怕是不经意的抓拍,也总是那么的“上相”。
至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大众偶像隆美尔,也是当年留下影像资料最多的第三帝国高级将领。
此外,隆美尔家庭和谐,儿子都快成年了,每天还和妻子情书不断。更难的是,他婚后几乎没有出现过绯闻,也非常符合一个完美军人的形象。
到了1941年1月,意大利在北非的基业眼看就快扛不住了,隆美尔被派到了北非“救火”。没成想,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之后德军趁胜追击,差点把英军直接逼得跳了地中海。
此情此景下,北非战场的接连胜利,让英国本土陷入了恐慌,议员和国民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丘吉尔,指责丘吉尔政策和指挥属于“误国行为”,要求其下台。
巨大压力下,丘吉尔内阁为了挽回颜面,就开始拼命的、夸张的宣传隆美尔的“战神”形象,以此来推卸责任。
而且,在战场上,并非贵族出身的隆美尔,确实认真的发挥了“骑士精神”,尊重对手,能以人道主义准则对待战俘。英国那边对他进行美誉,还是很说的过的。
显然,对当年的英国而言,极力的渲染敌人的强大,确实能帮自己不堪的表现挽回必要的颜面。
而掌握着世界话语权优势的英国作为第一个夸赞隆美尔的敌人,不经意间,就给隆美尔的国际形象和美誉度奠定了基调。
至此,借助敌我双方的大肆宣传报道,一个攻击性十足、充满活力、不可预知的“沙漠之狐”,迅速成为了风靡整个欧美世界的军旅明星。
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顶点。
再后来,从北非战场全身而退后,隆美尔先是被派到意大利对付游击队,后又接手了一项重大任务——“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
(“大西洋壁垒”前的隆美尔一行人)
然而,由于德军战线太长,兵力和装备愈发吃紧,隆美尔的“大西洋壁垒”严重“缩水”,并未能布局成他原计划的模样。再加上对登陆地点的判断失误,隆美尔那个“在盟军登陆之初将其赶入大海”的计划破产了。
随后的几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时,隆美尔都不在第一现场。
诺曼底登陆首日,他正在德国老家为妻子庆祝生日;7月20日刺杀希特勒时,他因为乘坐的汽车遭到登陆盟军飞机的攻击,受了重伤,正躺在战地医院里。
讲真,从军事指挥才能方面看,尤其是在发动进攻方面,隆美尔的确非常出色,能充分发挥出装甲军团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再加上经常亲临前线坐镇,他的雷厉风行和满腔热情也总能感染到其麾下的基层官兵。
但另一方面,隆美尔的战术有时因为太过于大胆和激进,导致对后勤和持续作战能力有所忽视。这点,也让不少当年的同行甚至后人对他评价往往很有保留。
客观看,正如开头说的那样,要说具有出色军事指挥能力、不滥杀无辜平民、尊重对手,并且立下赫赫战功的第三帝国高级将领,并不止隆美尔一人,那为什么他却生前身后都享有着无限殊荣?
很显然,除了前面提及的能打仗、长得帅、出身讨巧,家庭美满、敌我共同宣传等诸多缘由外,最后更离不开他那充满了悲情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死法。
起初,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隆美尔并不属于重点怀疑的对象。
但随着波及面越来越广,围绕刺杀事件,陆续有7000多人被捕,其中就包括了隆美尔很器重的参谋长霍法克中校。据查证,他提前已经知道了暗杀事件,并跟暗杀小组成员有过私下往来。
没成想,在盖世太保的严刑拷打下,奄奄一息的霍法克神志不清之时,竟然说出了隆美尔和克鲁格两位元帅的名字。
再联系上刺杀事件的执行者,残疾军官冯·史陶芬伯格(下图),他曾经是隆美尔北非战场上的老下属,两人回国后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这么一来,就把隆美尔的“叛国罪”给坐实了,即便“720事件”发生时,隆美尔还躺在战地医院,正处于重伤昏迷之中。
甚至,希特勒在最初拿到隆美尔涉嫌“720事件”的报告后,也曾一度无法接受。毕竟,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隆美尔就担任过希特勒警卫部队指挥官,素有“元首近侍”一称,两人的关系向来和谐。
考虑到隆美尔的国内外威望,还有之前双方的旧情,希特勒决定让他体面的死去。
1944年10月14日,正在老家养伤的隆美尔被登门拜访的便衣盖世太保告知,只要他按组织要求自杀,就不动他的亲属和幕僚。进而会被宣布死于重伤引发的疾病,并有盛大而体面的国葬等着他,妻儿享受“烈士家属”待遇。
最终,隆美尔和妻子儿子进行了淡定而简短的告别后,坦然赴死,在盖世太保的簇拥下,走进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
很显然,这也可以看作是隆美尔在最后一次执行元首的命令,来以死表达自己的忠诚和真心。
隆美尔自尽后,正如事前承诺的那样,顶着盟军的轰炸,第三帝国举国给他发丧,盛大的国葬规模空前,他早前的英雄人设又被大肆宣传了一番。毕竟,此时东西两线均在节节败退的德国,正迫切需要一个英雄人物来支撑士气,鼓舞民心。
可以说,连隆美尔的死亡和葬礼,都在为第三帝国服务。
(葬礼现场)
而当隆美尔之死涉及“720刺杀希特勒事件”的内幕传到盟军阵营中后,英美也再次掀起了宣传他的热潮,同样还是坚毅的军人和英雄的人设。
沙漠之狐、英雄的光环、北非战场、骑士精神、对手的尊重和认可........隆美尔虽然死的悲情,却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还被敌对双方推崇,也算是非常值了。只是,这其中,除了他本人的过人资质和能力外,更离不开那个“造英雄”的时势,和当年双方阵营的现实需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