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逍遥,何为君子?
一、君子意含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传》
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韩愈《师说》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5.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清 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6.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吴所谓贤良,齐所谓士。”
明 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越王勾践闻吴王已出境,乃与范蠡计议,发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从海道通江以袭吴。”
7.美酒。
《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8.竹之雅号。
宋 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君子竹”
二、君子词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三、君子标准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四、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处。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并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运用。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权”。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通过权衡而采取的一种最优化的、适中的措施。因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所以,“权”最为难得,与“权”相关的中庸,也最为难得。《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并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实在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显得更为可贵。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五、君子之乐
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何晏的解释是:“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刘宝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为证。“君子固穷”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时回答子路的话。《荀子·宥坐》篇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综合考虑,程颐的解释显得更为准确。“君子固穷”,并非君子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君子穷亦固”。君子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六、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七、君子追求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八、君子价值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确立礼仪法度也可以有别的路向,比如实行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立场,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张。在韩非看来,使人不得为非的具体方法,就是严明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
孔子反对这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齐之以刑,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却使民众没有羞耻之心。所以,依靠此法,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道德的力量。并且外在的礼仪规范,本来就是根基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本来就是根基于人本有的仁爱之心的。所以,孔子虽以“复礼”为己任,但孔子更是把力量用在“兴仁”上。只有“兴仁”,才可以“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孔子的高明所在。
诗经鹿鸣?
xiǎo yǎ lù míng 《小雅·鹿鸣》 yōuyōu lù míng, shí yě zhī píng.wǒ yǒu jiā bīn,gǔ sè chuī shē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huī shēnggǔ huáng,chéng kuāng shì jiāng.rén zhī hǎo wǒ,shǐ wǒ zhōu háng.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yōu yōu lù míng, shí yě zhīhāo。wǒ yǒu jiā bīn,dé yīn kǒng zhāo.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shì mín bùtiāo,jūn zhǐ shì zé shì xiào.wǒ yǒu zhǐ jiǔ,jiā bīn shì yàn yǐ áo.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yōu yōu lù míng, shí yě zhīqín。wǒ yǒu jiā bīn,gǔ sè gǔ qín.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gǔ sè gǔ qín. hé lè qiědān.wǒ yǒu zhǐ jiǔ,yǐ yàn lè jiā bīn zhī xīn.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⒀。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神和仙的区别是什么?
谈论“神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从春秋时期孔圣对鬼神采取"敬之"的态度。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在道教中“神”与“仙”是他们的信仰。道教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有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后天的仙真,而且还吸纳了很多民间的俗神。也就是说他们的信仰中有天神、地神、人神和天仙、地仙、人仙。
道教诞生之前,《庄子·逍遥游》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山海经·大荒西经》也有关于神人的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神”与“仙”的区别在于先天自然之神和和后天修炼之仙;
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山岳等自然之神,如雷神、水神、火神、山神、水神、太阳神等;这种先天之神是无形无相的“道”的化身;道教的至尊之神三清,即是道经所化。故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而后天之仙,则是凡人经过修行及悟道从而达到长生久视死的人而成。“仙”字可理解为“人”和“山”就为仙。《说文解字》记载:“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从中可以理解仙是由人而来的。
“神”与“仙”还有一种区别就是,神一般是司职的,每位神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都有不同的司职。像雷部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神,统御整个雷部的神灵,还“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太乙救苦天尊寻声赴感,化身三界救苦救难;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更是统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土地神,察人间善恶,向天庭通报消息等等。
仙一般没有官职,十分的逍遥自在。自古人们都渴望飞升成仙,在仙境过着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人闲难得花依旧,夕阳暂留。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黄橙带露时,紫蟹迎霜候,香醪羡篘,酒和花,人共我,无何有。细杖藜,宽袍袖,断送了西风罢手。常待做快活头,永休开是非口”。这些诗人口中都希望能成仙的,说成成神的基本很少。
至于人神,是古代皇帝自封或赐封的一种人间神祇,主要针对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和成就的人。如神医扁鹊、武神关羽、杀神白起、岳飞等。他们有谥号和庙堂,可亨万民香火供奉,成为神祗。
在中国道教中自然神和人格神,仙也是有很多种的。
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有描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根据修炼的不同层次将仙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道教根据丹道修行的高低又将仙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金仙等。
“神”与“仙”,那么谁更厉害一点呢?这比较复杂,在同级中,修炼的属性看是否相克,还看所处的场域是否有利,可分出高下。如地仙之祖镇元子,又名与世同君。道术深厚精深,在同级神和仙中就处上风。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是谁?
洒家来给你答个完整的诗仙诗鬼诗圣诗魔:
中国的诗歌,文意与音律并重,因此读来朗朗上口,自然干脆,有独特的魅力。足以传承永世,经久不衰。
犹其自大唐盛世以来,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发完美与看重。增加了诗歌的需求量。于是涌现出一大批经典诗文。以及一个个风格各异,引领诗坛的文豪大家。
这些文豪的作品由于经典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的时候又发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由是给这些文豪大家也做了定义,取了雅号。
题主问了这许多雅号代指何人,我不妨将这些人物总结一遍。以给更多好奇的题友方便了解。
诗仙诗圣这些大多数人都了然于胸了,所以我将他们放在后面,且先说其他的。
第十五个:诗隐——孟浩然
浩然兄四十岁在京城玩的时候,唐玄宗叫他来唱两句诗听,浩然兄唱的诗里有“不才明主弃”一句,说皇帝不用他。玄宗听着这是在怪自己啊,不得干!于是说他“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自己不来求官,现在咋还赖我不用你了,本皇不开心,我就不给你官做!于是浩然兄只得灰心的做个隐士到处游玩,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第一人,而被称为诗隐。
第十四个:诗瓢——唐求
唐求这人,因做官不大(只当过几年县官),所以生平事迹不可考。只在诗集中有他几篇贡献,也就顺带讲了讲他写诗的事。这人有颗童心,写完一首诗,就给捻成纸团儿,丢在葫芦里,不给人看。到晚年时,把葫芦放在江中,说“这瓢不沉,捡到它的人才知道我的苦心”(用一辈子的诗作玩了回漂流瓶)因此被称之为“一瓢诗人”
第十三个:诗虎——罗邺
罗邺的老爹是个盐铁小吏,家境贫困。因他写的诗有气概,被称为“诗虎”
第十二个:诗囚——孟郊
孟郊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当了个县令还嫌不够施展抱负,跑去游山玩水。因为常年入不敷出,生活困顿。世态炎凉,生活的艰难写在他诗里。让人觉得他就被柴米油盐禁锢住了,因此被称为“诗囚”
第十一个:诗奴——贾岛
这娃天天就想写诗,整日苦苦求索。简直成了诗的奴隶,好嘛,那就赐号“诗奴”
第十个: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熟读经史,写的诗充实刚健,很硬气,有风骨!于是得称“诗骨”
第九个: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的诗,清新脱俗,气质豪情放达。所以被叫做“诗狂”
第八个:诗魔——白居易
一者白居易一有诗兴,就如着了魔一样,他自己都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到念诗念得嘴生疮,写字写到手指长茧子的地步。
再者他著名的诗中引用的意向渲染出来的气氛使读者如入魔境。因此人们说他是个“诗魔”
第七个:诗家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喜欢写五言古风,七言绝句。他的七言绝句字字珠玑,用词精细,而又意味浑厚,被尊为“诗家天子”
第六个:诗鬼——李贺
李贺从小体弱多病,27岁就英年早逝了。也许就因此内心比较忧愁郁闷。写的诗大多讽刺黑暗政治。并且诗中用的意向多有幽魂鬼魅啊,病来死往的,让人看着心生寒意。不愧“诗鬼”之称!
第五个:诗杰——王勃
王勃身为“初唐四杰”之首,那文才真不是盖的。诗歌慷慨激昂,文采斐然。各种意向各种用典随手拈来。后世人对他佩服得不得了。叫他做“诗杰”
第四个:诗神——苏轼
苏轼写的诗,那是挥洒自如,清新刚健,读来神清气爽,时人送号“诗神”
第三个:诗佛——王维
王维也是一位隐者,没事喜欢念经。他的诗里写山水田园之时,总是意境深远,饱含禅意。于是被称为“诗佛”
第二个: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坎坷飘荡,深知民间疾苦。写的诗大多悲悯人民生活的不易,揭示社会的不公。从诗中可以读出一位圣人的情怀。后人尊称为“诗圣”
第一个:诗仙——李白
李白自从被赐金放还为官无路后豪迈不减,寄情山水,一直在采仙草,找仙人,炼仙丹。诗歌飘渺浪漫,人称“谪仙人”
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喜欢看古风耽美的亲,可以看看这6本,希望会有你喜欢的,点击蓝色+关注鱼妹获取不同类型书单,从此不再书荒哟。
-1- 《凤离天》 作者:绿野千鹤文案
相亲相爱的两个小皇子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迫分开,当所有人都认为那个精灵一般的五皇子已经不在人世之时,轩辕锦墨依然在坚定地寻找着弟弟。 然而,当那个噙着坏笑,强大而华美的少年站在自己面前时,轩辕锦墨真的很怀疑,这就是那个用甜甜糯糯的声音追在他后面叫“哥哥”的小家伙吗? 轩辕锦天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要变得强大,想要保护好哥哥。 怎奈他是个天生的武学奇才,被神秘的师父强行带走。 离开了锦衣玉食的皇宫,刀口舔血的过了十二年,终于成为了“魔宫”宫主。 但是,当他以凤离天的身份站在哥哥面前时,却发现,十二年的思念使那份依恋早已变了质。
“墨,现在有些事我不能告诉你,你只要相信,我永远都不会做伤害你的事就好。” 不敢说出真相,怕那个从小受正统教育的哥哥无法接受他的感情,于是磨磨爪子扑上去,连人带心吃干抹净,让他没有反悔的机会。
于是: 1.这是一个温柔腹黑攻与别扭帝王受的故事, 2.本文年下,筒子们不要看错了,据说逆CP是很痛苦的……
-2- 《留君》 作者:柯染文案
元守真原本知道卫广有点不正常,但他不知道原来这小子连骨头都是黑的。卫广十八岁时,一不做二不休,从此他知道了一件事,这世上再没有比攻了元守真更舒爽的事了。阅读提醒+扫雷:
1,本文攻会黑化,逼急了黑透全世界。2,1v1。3,卫广是攻,其实我是个发糖高手。4,cp是卫广x元守真。5,结局HE。
-3- 《公子偃武》 作者:梦里长安躲雨人文案
帝王受 被小攻篡位的故事
他施以爱情 他却施以报复闷骚
虐心文 :天太冷了,他只好醒来,原来黄缎软绵的锦被已经换做杂草垫子,窗户也无法关严。冷风吹来,让人直打哆嗦。他呆了一呆,才想起来,自己已不是皇帝。已被倒戈的士兵抓起,成了阶下囚。其实他并不能算昏君,继位十年来也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认真算起来,十年里 他兴仁政,爱百姓,兼听广纳,文治武功,没有把那一样很落下了。如果一定要说做了错事,就是不该收留偃武。
-4- 《锁帝翎》作者:深海先生文案
表面忠犬实际心机腹黑狼系皇子攻(后期黑化)X病弱蛇蝎美人废帝|帝王受,年下伪叔侄,原名《笼中帝》,因不符合晋江要求故修改。——————————————————————————原以为能驯养一只犬,助自己重临帝位,却不料是养狼为患。牵制对方的锁链,成了缚住自己的红线。步步为营的算计,处心积虑的利用,换来的却是入骨及髓的爱恋,狂热的掠取。——皇叔,我想要什么,你以后会知道的。——皇叔,江山为聘……龙袍就是你的嫁衣。——皇叔,我要你。
-5- 《大地主》 作者:尹琊文案
“大少爷,不好了,小姐留书出走了。” “二娘和三娘的女儿还未嫁人。” “不行啊大少爷,当初那人与老太爷约定娃娃亲的对象只能是大夫人生的,大小姐和二小姐都不行。” 安子然的目光顿时移到快四个月大的弟弟身上,半晌才道:“男的可以吗?” 管家:“……” 安子然没想到自己一语成谶,男的确实可以,只不过跟他想象的略有出入。
-6- 《朽木充栋梁 》 作者:酥油饼文案
辉煌是武林神话。生时神话,死后也神话。 纪无敌作为纪辉煌的独子,不但继承其父的事业,还继承了其父的名声。 只是纪辉煌是真枪实弹,纪无敌是辉煌门精英用智慧和血汗放的烟雾弹。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