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诸葛亮借东风是几月几日?
诸葛亮借东风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日。
孔明于是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是日看到近夜,天色睛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诸葛亮早已下坛来到江边,乘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离开周瑜营寨,回刘备所在夏口去了。
诸葛亮借东风中你能写出诸葛亮在纸上写的那四句话的意思吗?
那四句话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孔明借东风真的有吗?
孔明当然借到了东风,至于真实的历史上孔明究竟有没有在赤壁之战时借东风,现在真的不好考证了。古人都很迷信,一直认为天人感应就是上天垂象,人事都与上天有戚戚的关联。也许孔明借东风会是真的,因为当时正值冬季,哪来的东南风?周瑜一向知道孔明擅长周易八卦,精通易理,自然会找他谈冬季能否有东南风的事,孔明长年在荆州南阳一带生活,自然对那一带气候变化很熟悉,再加自己精通周易,自然能预测天气变化。
赤壁之战,孙权为主,刘备为辅,为了提高刘备的作用,孔明也许会向周瑜夸口自己能借东风,以助破曹军。
在借东风期间,自然让周瑜时刻准备好,一旦东南风起,就马上向曹军发起火攻。于是天助孙刘的一场东南风果然如期而至,曹操很是迷惑,隆冬季节哪里来的东南风?莫非是天助孙刘?正因为曹操有了这种想法,再加军中瘟疫盛行,不得已就撤兵了。
一些史书上总是说曹操因为北兵不习水战,又军中瘟疫盛行,才最终退军的。其实他们都忘记了隆冬季节刮东南风对曹操的影响,在那个科技很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还是很迷信鬼神的。
东南风起,让曹操吃惊不小,天助孙刘,怎可再战?因此正因为东南风的相助,让东吴也感到了刘备的功劳,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在刘备的一再请求下,不顾周瑜反对,就将荆州借给了刘备,从此让漂泊大半生的刘备才有了一块自己栖息的地盘,如龙入海,终可推波助澜了。
诸葛亮借东风是农历的哪一天?
诸葛亮借东风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日。
孔明于是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是日看到近夜,天色睛明,微风不动。
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诸葛亮早已下坛来到江边,乘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离开周瑜营寨,回刘备所在夏口去了。
孔明东风巧用天时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