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反击之首,你知道晚清狂人王闿运吗?
你知道晚清狂人王闿运吗?
王闿运,一个从未成为过大佬,却始终在大佬圈中转悠,被大佬们视为“座上宾客”的晚清名士。“王闿运谁呀?”一般人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就会冒这一句话来。若是你对太平天国感兴趣,这个“闿爷”,你又绕不开。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名气的士人,都有点脾气,但像王闿运这般嚣张的士人,绝对不多见。他的狂,不仅仅在于对晚清、民国大佬们的不屑,不仅仅在于对洋人的著名评价,更多的是他对待私生活的态度和行事风格。
仕途坎坷的王闿运咸丰七年,湖南补办二年、五年两界“乡试”,王闿运考中咸丰二年第五名举人,一时间声名鹊起,被当时的湘军将领们追捧,甚至还受到了湘军统领曾国藩的厚待。
咸丰九年,王闿运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落第后被当时的咸丰帝智囊肃顺看中,成为了智囊的智囊。如果没有后来的“辛酉政变”,成为同治帝顾命大臣的肃顺或许会给王闿运一个大大的将来。但自肃顺被慈禧太后下令绞杀后,原本就被贴上“肃党”标签的王闿运,还撰写了《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辩解,这下几乎直接斩断了王闿运的仕途之路。
被专断了从仕可能的王闿运,再次转投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幕府;光绪年间,又受四川总督丁宝桢(就是那个处死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邀请,于四川执教;而后,退回湖南,教书为生。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巡抚向朝廷上书表彰王闿运之德行,朝廷特受其“翰林院检讨”;宣统年间,加封为“翰林院侍讲”。这就是王闿运于晚清时期的最高官职,一个从五品,比副厅级还低的虚职官衔。
王闿运的“狂”名,如何得来?1、光绪二年,担任首任清朝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临行之际,他的老乡王闿运来为其送行,并希望郭嵩焘能用孔孟之道,将英国教化,让这个“海岛”从此走上德化之路。
这一次,王闿运还只是将英国说成是“荒远海岛,更无一经书文儒照耀之地”;在之前的论述中,他甚至认为洋人根本不算人,只是通了点人气的“鬼类”而已。
2、考中举人以后,刚刚创建了湘军的曾国藩将王闿运请到府中,而且明确特许“不做清客不受事,来去自由”的待遇。只是,当时的曾府高朋满座、能人云集,王闿运不免受到了些冷遇。
如此狂人,怎能受此冷淡态度,于是便立即打点行李,转身就走。就连曾国藩事后希望邀其宴饮以表歉意时,王闿运也是不依不饶,以“远途而来,不为饭尔”为由,正面拒绝,一点不给面子。
3、有了正面怼曾国藩的名声,王闿运的名声大噪,晚清另一位“狂人”左宗棠甚至给出了“太过狂悖”的评价。等到如此评价传到王闿运的耳中,王闿运竟然也不惯着,提笔成信,立即予以了反击:
将兵十年,读书四纪,居百僚之上,受五等之封,不能如周公朝接百贤,亦不如淳于之日进七士,而焦劳于旦暮,目营于四海,恐仍求士而士益裹足耳。
王闿运狂妄,但他的狂妄中可是包含着乱世生存的大智慧,来来往往,台上台下,他从来只是嘲谑,却从不真正发出恶声,如此,即便是当权者,对他顶多只是摇头,却从无憎恨之意。腹中有帝王学的人确实了得,一旦发觉到潜在的危险,道行马上就显露了出来。
“帝王学”晚清狂人王闿运,一个能让曾国藩彻夜失眠的人,一个敢嘲笑民国总统的人,一个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的人。
王闿运是读书种子,湘潭名士,文章、诗词、经学无所不通。王闿运25岁考上举人,后虽科场不顺,但文名远播。他先后结交了湘中第一儒将曾国藩、朝中第一大臣肃顺、蜀中第一总督丁宝桢,他不过一介书生,却得到了这些人深厚的交情。肃顺被慈禧太后凌迟处死后,人们纷纷与他划清界线,独王闿运记得恩情,放言:“人诋逆臣,我自府主。”人人骂肃顺是逆臣,我却认他为府主。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朋友说话,书生意气溢于言表,忠肝义胆也溢于言表。
“帝王学”是王闿运的独门绝学,他也以此学游说于晚清官场,成名于庙堂江湖。按照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的说法,所谓帝王之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帝王如何驾驭臣下,权臣如何挟帝王以令群僚,野心家如何窥伺方向,选择有利时机,网络亲信,笼络人心,从帝王手中夺取最高权力,自己做九五之尊。”王闿运曾凭他的这手独门绝学,让权臣曾国藩彻夜失眠。
据曾国藩在日记中透露,从1860年6月初到8月中旬的两个朋多间,王闿运曾到驻扎在安徽祁门的湘军大本营,与时任湘军大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有过14次绝密深谈,曾国藩在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傍夕与王壬秋(王闿运字壬秋)久谈,夜不成寐。”一个布衣书生的一席谈,为何竟让这位朝廷重臣“夜不成寐”呢?自是惊天大事,如宋朝那位秀才向成都知府鼓动的:“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乃定国安邦之计、城头变幻大王旗之策。
王闿运果然在游说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谋求自用,建议他佯攻太平军,慢下战争的节奏,形成清政府、太平军和湘军三足鼎立之势。清朝早已腐朽,太平军眼光短浅,而湘军如日中天,坐山观虎,待时而动,最后收拾旧山河,这天下改姓爱而姓曾,不是没有可能。
结语:纵观煌煌国史,做父亲的能有如此言辞,恐怕也只有王闿运一人而已。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晚清的动荡时期,“狂人”、“能人”也叠不出穷,盛名之下的王闿运,未能于仕途大展身手,只得以“轻狂”、“傲慢”横行于世,反倒引来了晚清大佬们的青睐。只不过,就王闿运私生活中的特殊爱好,对女儿的雷人规劝,确令人匪夷!
韩复榘为何杀张宗昌?
按说张宗昌在北洋军阀中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并不算高,倒是“狗肉将军”、“三不知将军”这类称谓名声在外尽人皆知。
其实这些外号恰恰证明时人对张宗昌有所误解,他确实干过天怒人怨的事,但是广为流传的“故事集”中也却有很多不实之词。
比如“狗肉将军”,可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张宗昌却从不吃狗肉,更谈不上什么嗜好了,据说以前吃过,但因嫌弃那腥臊味道后来就不吃了,其实是他人揶揄张宗昌“狗肉上不了席”。
再有“三不知将军”,因为兵多钱多姨太太多数不过来,张宗昌也不知道具体数字,所以被人起了这个外号,其实那段时期账面上的数目都有,但是实际兵员数量和钱数,没有几个“老总”级的人物天天事无巨细逐一过问。
比如兵员问题,那时候的军阀毫无节制的大规模招兵买马,实时数据没人知道,新人不断补充,老兵却有很多离开了部队,有的甚至根本不打招呼,来多少去多少实际负责人都不知道,张宗昌不知道也很正常,但说他不知道手里掌握多少作战单位,或者不知道军队大概几万人,那就纯属胡扯了。
张宗昌花钱如流水绝对是真的,这可能就是不知道钱有多少的原因,张宗昌是个直肠子,交朋好友不在乎钱,更没有理财的习惯,他一粗人,尤其是在不缺钱的情况下懒得算计这些实属正常。不过在家里对吃喝从不讲究,有啥吃啥从不挑食,所以连大厨都说,张宗昌比姨太太好伺候。
比如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老冯还中过秀才,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绝算不上粗鄙之人,如果有人问他们家里有多少钱啊?您猜他会怎么回答,管家都得看账,他跟谁知道去,能这么问的人,本身就是典型的小门小户思想。
古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妾侍·妾侍说的啥意思?不过是个高级丫鬟,除非大宅门,否则都断不了沏茶倒水的差事,根本没什么地位,说送人就送人,也有礼尚往来相互赠送的。
姨太太比妾侍的地位高一丢丢,但也好不到哪去,有钱的话想娶就娶了,又不是正妻,谁会计数呢,不过数量很多倒是真的,只不过因为地位问题,张宗昌不在乎也不稀罕数而已。
再比如张宗昌被刺杀后,当时人根本没有死,否则还去医院抢救干嘛?但是死在当场听起来比较解气,所以一来二去的就流传开了。
家人遍街找棺材铺订制棺材,人家老板一听说是张宗昌用,纷纷表示贵贱不卖?和所谓的《张宗昌诗集》一样,这也是非常纯粹的扯淡,谁敢呐,北京有名的杠房还出动48人抬棺、鼓乐等等。
为什么写这些呢,很多朋友对张宗昌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总是模式化书写有应付差事的嫌疑,而且我也不大同意某些人近乎泄愤的观点,好就好到底,坏就坏到家,纯白纯黑的一根杂毛都没有,哪有那种人,张宗昌在很多事上确实要负管理责任,但并非所有事都是他干的,他对兄弟太哥们义气,太袒护手下,出了人命也不法办,纵容过甚。
最经典就是溥仪说张宗昌是土匪出身,实际上根本没有的事,是溥仪记错了,也可能是张的身上匪气太重。
张宗昌确实与胡匪厮混过,但是他没有入伙也并非真正的胡匪,否则也不会出国务工当苦力了,他本是山东掖县人,后来山东地界不容易活命,所以跟着母亲闯关东到了营口。
后来生活所迫到苏联务工,因为干活踏实,不挑不拣,兼之仗义疏财,而且俄语极其流利沟通没有障碍,所以步步高升,中国人、苏联人对他都非常敬重,最后由纯苦力提拔为金矿总工头,大事小情人们总喜欢找他帮忙,有较高威信。
因为在海参崴接触过革命思想,所以在武昌起义发动的消息传到苏联以后,他就召集了几个相熟的革命党人以及平日里对他非常信服中国务工者400多人一起回到了中国投身革命(并非拉着土匪换官衣),并先后投靠了胡瑛、陈其美、冯国璋。
直到投奔张作霖后才获得重用升至军长,但在山东为政期间,自身不懂得收敛,也不懂得约束部下,所以干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这些罪名是无法洗脱的,比如税收问题,比如手下胡乱杀人问题,知名记者林白水数落韩复两句就直接被弄死在狱中,这是因为韩复听说张宗昌要参与此事释放记者,但同属知名记者的胡信之确实是张宗昌所杀,这毫无疑问。
1927年,北伐军与冯玉祥夹击山东,关键时刻冯的部队出了叛徒,致使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郑金声被俘,又因为战线失利,被愤怒的张宗昌杀死,而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就是刺杀张宗昌的实施者之一。
转年,张宗昌被北伐军彻底击败,全军覆没,只身逃亡大连,向日本人寻求保护,所以有人根据这段史料说张宗昌晚年投降日本人做了卖国贼,其实这是他虚与委蛇的保命之举。
日本人曾两次正式邀请张宗昌充当汉奸为其卖命,都被张拒绝了,张宗昌也是凭此声誉取得了张学良和部分民间团体的信任,所以共同推举张宗昌出任华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也正是因为张宗昌的这些举动,张学良才会跑到老蒋那里为张求情,要求取消对张的通缉。
传闻张宗昌想要回到山东另立山头抢韩复榘(jǔ)饭碗?
让我万分佩服的是,某些人连他们的私下密谈的诸多对话都能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韩复榘北京拜会张宗昌,张宗昌又去山东回访韩复榘,期间透露自己要在山东地界东山再起,最终被韩复榘设计刺杀身殒,说得挺热闹,其实都是假的。
张宗昌深切了解什么叫人走茶凉,他手里并没有一兵一卒就回山东招兵买马架空山东土皇帝韩复榘?他脾气直,但不是傻子,怎么看都是电视剧的桥段。
这一切都是张学良的主意,东北沦陷,张学良顶着山大的压力,所以要求张作相收复热河,张作相觉得自己过去这事要悬,所以最终又拉上了张宗昌,但张宗昌是个光杆司令,有头衔没士兵,(张学良也不想仅仅自己出人出力出钱)所以张学良向韩复榘要求调用张宗昌的老部下孙殿英,又因为枪械弹药韩复榘应承下来由他提供,所以作为未来统帅的张宗昌到了济南与韩复榘商谈借兵和武器事宜。
马上就是踏上热河战场了,而且还有求于韩复榘,张宗昌恢复什么旧部呀?这真是胡乱猜测。
韩复榘包了孙殿英的武器,但是战时军费他是不管的,所以张宗昌到济南也是为了求熟人帮忙,解封济南交通银行封存自己的40万款项,到底是充作军费还是私用,没证据不好说,因为不久后参谋长李藻麟一语成谶,张宗昌最终还是死在了山东。
既然没有夺地盘的意思,为何韩复榘要杀张宗昌呢?
因为冯玉祥,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与张作霖就成了死对头,赤裸裸的当众羞辱,冯玉祥一辈子也忘不了,所以冯玉祥要杀张宗昌为“公”也为私,派系之争自不必说。
于私,本来冯玉祥和张宗昌的关系还不错,俩人吃喝玩乐包括同事关系(同是混成旅旅长),在加上共同结交政要,相处何止融洽。
但是,张宗昌最终杀了冯玉祥大将郑金声,南口大战张又曾经彻底击溃过冯的国民军,二人关系就不可弥合了,阵前杀俘冯玉祥觉得张很不地道,其实以冯玉祥睚眦必报的性子,杀降的次数和人数远比张宗昌多得多。
冯玉祥特地找到韩复榘“提醒”他,如果张宗昌正式赴任抗日联军总司令,你的济南未必保得住。
那段时期只要提及抗日,总会受到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赞扬,所以韩复榘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暗杀,他指派程希贤实施行动,参与者共6人,5人配合,1人顶罪,顶罪的人就是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一直在冯玉祥手下任职),为父报仇加上舆论煽动高层打点,一般不会严办,甚至不会法办。
其实真实参与的并不止6人,这六人只是第一刺杀小队,当时车站四周埋伏了很多军队,甚至还在火车上包了单间,无论如何都要致其于死地,在苏联时期,张宗昌的奇准枪法就名声在外,身上是德国造的进口手枪,这也被韩复渠指使石友三讨要了过来。
最后张宗昌是被郑继成杀的么?当然不是,哪有那么巧的事,张宗昌是跑了一段不算近的距离才被子弹击中的,但请注意,打中张宗昌头部的是步枪子弹。所以,张宗昌不但不是被郑继成杀的,甚至还不是6人小队中任何一个人杀的,真正得手的人是围在火车站周围部队,一阵乱枪过后,张宗昌重伤倒地,送往医院最终宣告不治。
在冯玉祥煽动的舆论态势下,在各团体公会的联名上书下,大多数人对郑继成充满了同情,而且张宗昌以往的名声也实在不好,即便有心抗日,这不还没赴任呢么,所以最终张宗昌死了也是白死,剩下一堆孤儿寡母住在独院,门都不敢出,而郑继成则很快得到了特赦。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苏联元帅朱可夫相比?
熟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军迷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大会战之后,苏德双方又发动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大战,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进行的反击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这场战役,纳粹德国的败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而这场反击的策划与指挥者,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
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另为隆美尔、古德里安)。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常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曼施坦因虽在希特勒所发的的战争中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但他却反对纳粹的屠杀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虽然他被授予了德军元帅,却终生未加入纳粹党,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两国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大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1942年11月21日,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正酣之时,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
此时,苏德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损兵折将,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也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如果苏军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都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地区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都将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1943年2月1日,处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吹牛元帅”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有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而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指挥官霍斯上将的指挥下,曾经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不足30公里的地区。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绝对优势的苏军围歼。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顿河集团军群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的防线上却漏洞百出,因为苏军的实力要超出德军好几倍,而且现在的苏军已经可以行动的自由了,他们不断以大兵团迂回至德军的两翼,力求歼灭更大量的德军。不过,靠着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及霍立特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巧妙防御,他们成功的瓦解了苏军的企图,并且在亚速海和顿涅茨河之间重建了稳固的防线。
此时的曼施泰因格外镇定,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战略形势,可以让自己先前的战略设想得以实施。他因此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苏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打击苏军毫无防备的右翼战线。
2月19日,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他的反击计划,他现在已经将三个残破不全的装甲军从米乌斯河上撤了下来,现在他们的周围,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但是曼施泰因仍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正面,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攻击第聂伯河渡口一带苏军的接合部,不久就击溃了四个军的苏联红军,这样一来,第1装甲集团军也从困难的防御战中解脱出来了,这两个集团军通力合作,又打垮了从西正面上攻击米乌斯河防线四个军的苏联人。
德军就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在内,一共有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
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苏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至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在这个巨大胜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继续挥军向北进攻,开始打击哈尔科夫苏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又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然后德军向北方作了一个旋转,迫使哈尔科夫一带的苏军弃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而在他们的对面,苏军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而刚刚建立的阵线,而且是处于8比1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又被曼施坦因打回了原形。可惜的是,曼施泰此时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于扩大战果了,因为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并不看好,所以他并没有给曼施坦因足够的兵力及装备,以至德军错失一个绝佳的战机。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不过,希特勒很快就把这个得之不易的胜利给糟蹋了。因为在接下来决定两国最终胜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希特勒固执的调走了参战的德军主力部队,以至德军功亏一篑,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就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结果,曾耿耿于怀的写道“当朱可夫已经用光了他的预备队时,而德军手中还握有王牌未出”。
山东出过宰相吗?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古至今山东出过的宰相数量多达20多位。其影响之远,犹如泰山一样,记载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就是山东
1,姜子牙公元前1156年~前1017年,周朝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源于此。电视剧《封神榜》,就是讲述姜子牙辅佐武王灭纣的故事。后世称他为兵家鼻祖。
2,孟尝君公元前?—公元前279年,“战国四君”之一,齐国军事家,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其中“鸡鸣狗盗”典故就是出于孟尝君门客。主张合纵抗秦势力。
3,陈平公元前?-前178年,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陈平一生“六出奇计”,为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4,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汉武帝时期任宰相,而且他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开创了丞相褒侯的先例,一生“独尊儒术”。
5,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主要功劳协助刘备垫定三国鼎足之势,后六出祁山,出世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唐朝李世民的开国宰相。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7,刘墉公元1720年-1805年,乾隆时期宰相。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原型。以为政清廉、忠于职守而受乾隆皇帝赏识与器重。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
看到这个问题,也是无限唏嘘。
张辽张文远,丁奉丁承渊,都是《三国演义》里面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张辽出场比较早,在第十一回首次跟着吕布露了一脸,丁奉则比较晚,在第三十八回。
威震逍遥津张辽最初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是劝说关羽降曹,并约法三章。当然了,张辽最出名的一战还是“威震逍遥津”,带着800将士,愣是两次打败了孙权带领的十万大军,经此一站,张辽威震江东,也留下了“张辽止啼”的传奇故事。还顺便给孙权同学戴上了一顶“孙十万”的帽子。
雪中奋短兵丁奉自出道以来,一直是个不得重用的名将。这就很奇怪,他有名,能打,但就是得不到重用。杠精不要来杠,我说的不得重用是跟其他名将相比,不是说丁奉没用。
但是作为名将,咱们说他大器晚成也好,不得重用也好,他毕竟也有令人震惊的发挥,比如东兴之战这一场“雪中奋短兵”。
彼时,已经是公元252年,距离张辽去世已经过了30年。
这一站打得惨烈啊,曹魏本想趁着孙权欣丧,给孙吴致命一击,于是兵分三路南下。出战迎敌的就是丁奉,他带着3000人马就怼了上去,为了鼓舞士气,他们脱去战甲,光着膀子,拿着短刀冲上去就是干,你要知道,那可是冬天啊,寒风彻骨,这群不要命的战士打了曹军一个措手不及,曹军败,丁奉大胜而回。
战后,丁奉因功升为灭寇将军,封都乡侯。
丁奉VS张辽《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话说曹魏正和孙吴打得开心,突然后院起火,赵云领兵出阳平关,直取长安。当场就把曹丕吓尿了,慌忙退兵,孙吴大军趁机追杀。曹丕慌忙逃命的时候,突然一个大将杀了出来,不是别人,正是丁奉。
眼看曹丕要命丧当场,张辽拍马赶到,在慌乱中,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要不是徐晃来得及时,只怕活不过三秒。
魏军大败,回去之后,张辽箭创崩裂而死:
曹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曾经那个威震逍遥津的张文远,只得了一句曹丕厚葬之。
丁奉的结局丁奉作为三国后期大放异彩的人物,因为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功劳,就开始骄傲了,得罪了不少人,就有小人要搞他。
还没来得及下手,丁奉就去世了,也算是得了善终。但是要搞你的人绝不会就此罢休,孙皓这个二货领导,开始追究丁奉生前出兵谷阳无功的责任,秉承着父债子偿的原则,他一刀把丁奉的儿子丁温杀了,还把家属流放到临川。
所以说,做人啊,不能骄傲,更不能跟错领导。
其实啊,以上都是胡扯,真正的张辽隐居了起来,直到500年后,被菩萨点化,成了取经人,有图为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